登錄???|???注冊
本書是第一部關于貴州生態文學研究的專著。本書分析和評價了貴州生態文學的發展淵源及其主要成就,對生態文學的特征進行了深入論述,對生態文學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系統研究。書中通過對貴州民間文學生態意識的解讀,探討了貴州民間文學中深厚的生態思想資源對貴州生態文學創作的啟示作用;通過對貴州作家的生態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揭示了貴州生態文學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當下,探討了貴州生態文學創作對現實的關注和擔當。
謝廷秋 ·文學理論 ·20萬字
這是一本精彩的世界童書創作者訪談錄。本書通過采訪11位入選“愛閱童書100”書目的童書創作者,揭秘優秀童書背后的故事,剖析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兒童文學觀。視角新穎、挖掘深入的提問與蘊藏智慧和獨特思考的回答,帶領讀者親近作者、理解作品。本書也為讀者全面了解當下的童書創作和出版生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文視角。
王欣婷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采用文學史與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究英國奇幻小說的淵源與發展軌跡,按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戰后時期、冷戰時期、全球化時期五個階段梳理英國奇幻小說的形式演進及其與現實的密切關系,幫助讀者了解英國奇幻小說的全貌。
姜淑芹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性研讀為出發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新,挖掘其與艾略特等同時代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區別,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創作理念在其小說中的實踐,以及分析其對陳染等中國當代女作家的深刻影響。
黃重鳳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以1917-1937年中國現代文學期刊中的法國文學論爭為主軸,借助論爭中的關鍵詞,重構法國文學在1917-1937年中國的接受語境。
楊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旨在追溯“儒學西傳”的源頭,從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主要圍繞在“中國禮儀之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三大修會的儒學譯述,力求厘清其譯述之間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在此基礎上,依據其對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態度,將來華傳教士群體細化為“支持文化適應政策”“反對文化適應政策”“文化調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徑,對“天”“上帝”“太極”“鬼神”等極具爭議性的儒學概念在來華傳教士群體中的不同理解予以梳理,探究其在跨文化語境下如何對儒學概念原本的“名”與“實”進行分離、人為予以重新建構并分配給其新的語境意義,來實現自身觀點的立論和論證。
羅瑩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顏李學派經學的內在理路——以易學為中心的考察》《新刊墓志集新見唐人著述輯考》《論順治康熙間西安大興善寺臨濟宗佛教法系及其影響》《明支遁詩文集輯本出處考論》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427字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是周作人關于五四新文學運動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理論的系統總結之作,說理透徹,文筆精妙,身為中國的讀書人,不可不細讀之。對于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源流,經過,和它的意義,據周作人所知道所見到的,加以說明。“文學是用美妙的形式,將作者獨特的思想和感情傳達出來,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種東西?!?/p>
周作人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聚焦于一種特定的文學現象,即古代文學中的文史互動,包括詩歌與歷史的互讀、歷史與小說的互滲、歷史與文化的互融等專題,涉及文史領域的重要體裁如詠史詩,經典作品如《三國演義》,重大事件如荊軻刺秦,并收錄了與柯馬丁、錢南秀、艾朗諾三位教授的對談。在搜集英語世界的大量研究成果(大部分是新世紀以來、尚未被譯成中文的論著)的基礎上,結合海外漢學的發展,闡述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史互動的最新研究方法和視角。
張月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匯集的辭目主要介紹1980年后活躍在英國文壇具有一定代表性并獲得較大創作成就的當代作家,希望有助于讀者初步了解這些作家的創作經歷和主要作品。
張世耘主編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從城市空間的角度,論述了北京城市空間的政治性對魯迅思想和創作的影響,將魯迅在北京城與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各種交游相互關聯起來,形成網絡結構,呈現出一條魯迅從教育部官員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師、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發展脈絡。
陳潔 ·文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是一條可以通往天堂的倉央圣道,古道上串著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和羅布泊四大神秘莫測的無人區。本書記載了四個平凡的女子懷抱著不平凡的勇氣與毅力行走在這廣袤荒涼的無人區里,領略著無人區的生生死死。在羌塘,那是一種剌骨地冷,冷得大家差點“睡”過去在可可西里,整日被狼與野熊追趕四處逃命,大伙嚷嚷著要寫遺書在阿爾金山,要人命的高反,痛得讓人當場就想去死在羅布泊,除了寂寞就是恐怖,讓你讀懂生命的真諦。因為寂寞,她們選擇了無人區,帶著寂寞的心上路,與寧靜的大自然為伍因為痛苦,她們選擇了無人區,長距離的徒步,才會有征服這種痛苦的快感因為美麗,她們選擇了無人區,與大自然為伴,希望人生永遠沒有終點因為幸福,選擇了無人區,沒有無人區,每天停留在同樣的路口。
雪柯 ·文學理論 ·12.2萬字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識的德語左翼作家將書寫視域延展至正在經歷無產階級革命與反法西斯斗爭的中國,并以中國革命為題材進行文學創作。本書將注意力集中于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爾夫和埃貢·基希等德語左翼作家創作的典型的中國敘事作品,以情節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切入文本,剖析、審視和挖掘文本敘事生成的過程和策略。本書選取英雄敘事、女性形象、空間敘事三個維度,分析作為敘事基點與旨歸的中國敘事在文本中的具體呈現。
陳麗竹 ·文學理論 ·14萬字
“二戰”前夕,在德奧猶太難民無處避難的情況下,中國向他們伸出援手。在流亡中國期間,猶太流亡者真正接觸到了中國的風土人情,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產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認識。他們在上海及中國其他地區開展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如文學創作、創辦刊物、演出戲劇,不僅團結了在華猶太流亡者,幫助其融入中國社會,而且也為當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本書搜集翻譯了猶太流亡報刊(如《上海猶太紀事報》《八點鐘晚報》《猶太信息報》等)中的雜文、小說、詩歌等,文章雖短小精悍,卻展現了豐富的視角,塑造了立體多維的中國形象。此外,本書也收錄了猶太裔德語作家、戲劇評論家沃爾夫岡·哈達的兩篇短篇小說,以及德國作家、戲劇學家卡克斯·路德維希·莫爾赴華途中和在華期間與妻子的信件。這些文學作品由身處中國的猶太流亡者所作,更具時效性、真實性和說服力,在呈現猶太流亡者生活和心理諸多面向的同時,也有利于讀者了解當時的德語猶太流亡者對中國的文化認知,為國內的猶太流亡歷史和文學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并且也有利于加強我國文化自信建設,對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綦甲福 徐冠群主編 ·文學理論 ·10.2萬字
本書分十個章節,講述了新疆中泰集團自1958年的校辦工廠開始建業,60年來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謳歌了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展現了近20年來取得的突出成果。
胥建華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柳永和周邦彥是宋詞發展史上兩個里程碑式的詞人。兩人都是知音識曲的風流才子,因為其詞的協律、言情,詞風婉約,后人多以"柳、周"并稱,視為一派詞人。但是詞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的體性上的雅、俗之爭,又使后人把他們截然分作代表俗、雅兩種對立風格的詞家,二人在封建正統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懸殊。二人詞之間的這種相似與不同,值得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從讀者接受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本書借鑒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以歷代詞話以及文人筆記中散見的有關二人之詞的評論為主要材料,對二人之詞在歷代的接受情況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陳福升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從紀實小說在當代文化市場的形態、紀實小說在當代興盛的資源背景、創作論、文體論角度論析了紀實小說的文體特征。書中對“紀實小說”“實文化”“本事”“原型”“真實”等概念進行了創新賦義,論析了實文化、侵權案例、社會事件等對紀實創作的影響,論述了紀實小說與非虛構小說、報告文學、紀實散文等文學形式之間的異同,以及紀實小說“記真事”“篤真實”的藝術旨歸,在比較視野中“深描”了紀實小說的時代特色、文體屬性,并展望了紀實小說的未來圖景。
哈建軍 ·文學理論 ·17.9萬字
亨利·雷馬克是美籍德裔著名比較文學學者,文藝理論家。1961年他發表的《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能》一文影響深遠,奠定了比較文學“美國學派”的經典定義,提出了所謂的“平行研究”與“跨學科研究”。國內目前尚無對雷馬克進行系統研究的專文和著作,本書圍繞亨利·雷馬克與比較文學的關系,從比較文學60年發展史的宏觀視野出發,考察其與法國學派、美國新批評派及其與中國比較文學界的對話,并對雷馬克比較文學學科性質提出“跨學科研究”的貢獻,通過經典與非經典的闡釋,提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并做出較系統深入的闡述。這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有所啟發,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中國比較文學了解重要的比較文學家開辟了較好的渠道。
姚連兵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以構式為研究對象。根據構式語法(ConstructionGrammar)理論,本書所謂語體語法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實際是構式的語體正式度(formaldegree)研究:一方面討論原型的正式語體和原型的非正式語體是如何通過一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構成的;另一方面也討論為了適應相應語體的表達需要是如何產生和形成這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的,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語法手段和語言機制。
朱軍 ·文學理論 ·19.2萬字
周汝昌是中國當代研究古典小說的大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座妙趣橫生,十分精彩。本書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擴充、進一步發揮而成的,它以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為主要框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理解小說的意義與價值,以富有特色的啟發式、漫談式語言,對中國古典小說做了詳細的解讀,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有現代轉換。它從小說的文化、審美、社會等元素出發,進行綜合的多視角理解,認為“三才主義”,即天、地、人“三才”,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靈魂,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內涵的核心思想。本書通過“四大名著”讓讀者走進中國古典小說的多彩世界,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源頭、發展、本質、特點等豐富內涵有廣泛了解。本書對中華文化多有致意,弘揚家國天下的拳拳之心。對于今天的讀者閱讀欣賞中國古典小說、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本書是一部難得的作品,也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普及著作。一起重溫中國古典小說的魅力,讓中國古典智慧走進我們的日常。
周汝昌 ·文學理論 ·1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