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梳理晚明詩歌演進的基礎上,從詩人心態的角度探究晚明詩歌的發展軌跡,論析晚明詩風由“復古”走向“性靈”的原因及晚明詩人對“師心”與“師古”的反思,并論述了明末愛國主義詩歌的創作情況。本書重點研究晚明主流詩人心態對詩歌走向的影響,以便準確把握晚明詩風的傳承與新變。此外,本書還從晚明女性意識覺醒角度出發,對閨閣女性、青樓女性及“女山人”等創作群體進行深入剖析,總結了晚明女性詩歌發展的新動向。
馬小明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以宋詩在北美的跨文化傳播為考察對象,以學術史梳理、話語分析為基本視角,以北美漢學界的宋詩研究成果之發展史、研究領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為論域,通過對大量散見于專著、學位論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獻進行搜羅、整理與研究,深入全面呈現北美漢學界宋詩研究的基本概況、傳播規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對當下中國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借鑒意義。北美漢學界主要從宋詩類別、宋詩“自我”、宋詩“因革”、宋詩與政治、宋詩與佛道關系五個方面予以探討,呈現出鮮明的研究特色,即強調還原歷史文化語境、擅長中西比較、注重跨學科考察、極為擅長文本細讀,為中國學者提供了域外之鑒。
萬燚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詩學思想,發掘其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發展,揭示其原創性的理論貢獻。“三曹”“七子”文學成就卓著,通過理論闡發,或借助于自身的創作實踐,表達了系列詩學觀念,形成了意涵豐富的“三曹”詩學。比興詩學是繼承《詩經》、楚辭的;感物詩學、文質詩學是接續先秦兩漢禮樂文化的;文氣詩學是曹丕等人的理論創造;風骨詩學是劉勰、鐘嶸等對“三曹”“七子”及建安詩學精神的提煉,也屬于“三曹”詩學的理論生成。每一種詩學都成為中國古代詩學的重要內容,為豐富和完善中國古代詩學精神發揮了實質性的作用。“三曹”詩學作為一種詩學典范,對當下的文學創作和理論建構具有一定的啟發。當代的文學創作和理論闡發可借鑒“三曹”詩學在藝術和美學上的開拓,進而推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當代詩學話語與體系的建設。
李健 ·文學理論 ·21.5萬字
詩是國學之根基,人文之淵藪。由詩壇名家、高校教授講授格律詩的風格作法,學員組成詩社,每期完成社課,再由名師逐句點評,遂成此鮮活動人的課堂實錄。讀之者可以興,可以觀,更可循此而進,寫出佳美的詩作。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4.8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大眾媒介全面參與并有力推進著我國文學的快速演變,雜志書就是新時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現。本著作選擇新文學生態下的青春文學雜志書作為研究對象,從梳理青春文學雜志書發展歷史入手,運用文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外部生態變化及其對內部生態中作家(編輯)、文本、讀者、傳播媒介、營銷渠道等諸多要素的影響與關聯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青春文學雜志書的敘事策略和新文學生態下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
王曉紅 張碩勛 ·文學理論 ·19.6萬字
魯迅早年深受進化論影響,這種背景深刻改變了他的自然觀念,也奠定了他以“立人”為中心的倫理改革思路。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語境中,魯迅面臨著“家國天下”倫理秩序解體與重構的難題。本書以《天演論》引發的“天人之變”作為總體視野,通過構建相關語境與知識脈絡,深入討論魯迅有關“人國”的設想、科學主義潮流中圍繞道德與信仰的思考、歷史意識的變遷、詩學與政治的改革思路、家庭改革的生物學原理、20年代對進化論的反思等主題。魯迅將進化論融入思想背景,并根據時代與主體需要進行了改造。這種選擇、接受和批判既是魯迅文學與思想形成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文明在曲折中不斷展開的過程。
孫堯天 ·文學理論 ·47.8萬字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主題,展開“十七年”(1949—1966)文學的城市表述研究。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沖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合過程,進而探求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文學表述。盡管在這種表述背后,暗藏著“革命之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內在焦慮,卻是從中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遺產和教訓的絕佳視角。
徐剛 ·文學理論 ·17.2萬字
縱橫文壇的中外文學大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有何不同一般的呈現,這其中又有怎樣不同以往的思考與洞見,又有著怎樣的偏頗與局限?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本書秉承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思想,通過大量文本細讀,還原文學歷史現場,透視享譽文壇的大作家們兒童文學創作中獨到思想與藝術手法,同時以嚴謹的批判精神,審視作家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本書具有突出的經典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既研究魯迅、冰心和張煒等代表性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與背后思想,又探究吉卜林、萊辛、馬克·吐溫、川端康成、法郎士、希梅內斯、普利什文和霍夫曼等國外文學大師在兒童文學創作時的獨特風姿,視角新穎,時有令人驚喜的學術洞見,相信既能為兒童文學研究帶來新意,又能為經典作家的研究帶來啟發。
朱自強 徐德榮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在新現實主義潮流的背景下,從藝術形式、歷史認知、社會問題、哲學思考等層面探討當代美國南北戰爭小說如何在繼承與解構的平衡中實現對南北戰爭的歷史重塑。同時,本書還關注文學創作實踐與新現實主義小說理論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本書深入探討當代美國作家如何通過南北戰爭小說參與主流意識形態建構以及表達對未來戰爭、未來社會的憂思。
劉松麒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以《盛京時報》(1919—1944)刊載的2844部現代小說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字總量達1千余萬字的《盛京時報》文藝副刊小說。這些小說是東北地區早期報紙文學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東北時報文學發展的力證。本書重點梳理了活躍在《盛京時報》文藝副刊上十幾位東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趙鮮文等的小說創作;還探討了日、俄、法、英、美等15個國家21位作家的作品。這些小說展現了《盛京時報》所刊現代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王秀艷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對創傷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做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并揭示出創傷小說的倫理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創傷小說中所產生的自我與他者的倫理關系;探討創傷事件所引發的“忠實于真實”的倫理問題,闡釋創傷事件所蘊涵的獨特的美學維度。
王卉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獻,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國當代史詩學最具代表性的六個關鍵詞——史詩、口頭詩學、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記憶進行科學闡釋和理論反思。六個關鍵詞互相滲透和參照,既展示出中國當代史詩學體系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又以其獨立的問題域形成對中國當代史詩研究的多維觀照。
李楠 ·文學理論 ·17.5萬字
四部典籍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體觀念,全面爬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隱或顯的文體觀念,是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必經之路。本卷所萃集的論文,正是研究歷代典籍所反映的文體觀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對《詩經》《尚書》等經部文獻的文體形態以及其中潛含的文體發生學觀念的考察,也有對文章總集選錄《史記》篇章的文體觀念辨析,又有對《典論》、唐宋類書等子部文獻文體觀念的詮解,更有對別集、總集、選本、文話等集部文獻中文體分類、辨體觀念等的剖釋。這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深入。
黨圣元主編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采用接受美學、解釋學等方法研究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構成了他的四張面孔:20世紀80年代初的“形式主義者”,20世紀8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90年代的后結構主義者,21世紀的大眾文化批評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展現了中國當代文論發展史的一個側影。本書力求通過研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借鑒西方文論提供參考性建議。
文玲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11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本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區域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此輯刊自問世以來,反響一直很好,每一輯均已售完。《文學地理學》第12輯,收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12屆年會精選論文20篇,包括《當前文學地理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文學地理學空間視角下唐詩中“商山”的建構及成因》等等,文獻資料豐富,論證嚴密,新見迭出,行文規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動文學地理學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曾大興 夏漢寧主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以生態批評方法解讀印度文學經典,既有對印度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學的總體研究,也有對吠陀、兩大史詩、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學經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爾、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經典作家的生態主義解讀。全書總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相結合,總體研究主要從總體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態主義特質及其對印度文學的影響;個體研究通過文本細讀,對印度文學經典中蘊涵的生態智慧進行細致分析和深入挖掘。
侯傳文 武磊磊等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聚焦英國后現代主義形式實驗大師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探究不同階段歷史主題的發展變化。本書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寫實的美學實驗展現出多元不定的歷史,引導讀者擺脫傳統單一線性歷史觀的束縛,揭示接近客觀歷史真相之難;但在后期作品中,他憑借細致入微的寫實描寫,真實再現客觀歷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歷史真相的問題,進而超越了后現代主義歷史極端相對論。
趙勝杰 ·文學理論 ·11萬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幻小說超越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從對技術模仿的描寫進入人類學和宇宙哲學領域,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現象。在這一創作的嬗變過程中,以模糊的邊界、包容的中心為特征的“曖昧”美學逐漸發展形成。本書以美國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為例,通過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過去與未來”“夢境與現實”“人與技術”“人與自然”“東西方文化”這五對二元關系,從時空、精神、身體、生態、文化五個維度提煉并闡釋“曖昧”美學的觀念,由此提出了捕捉流變的現代性的美學方案。
肖達娜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旨在從文體與意識形態的視角入手,探討1927—1949年間中國革命文學書寫當中的意圖(思想內容)與表達(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問題。為此本書以蔣光慈、郭沫若、丁玲這三位革命作家為中心,圍繞這段時期內他們的革命文學書寫轉型和發展狀況,來展開相關闡述,進而揭示作家文學作品(文本)的語言形式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可能同作家本人自述的寫作意圖相悖,從而呈現出文體與意識形態的豐富性、復雜性。
龍昌黃 ·文學理論 ·2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