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者堅持人文學者的學術責任感,以1920-1937年間中學國文教育中的新文學為中心,在全面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還原歷史現場,從教育制度的演變、新文學法定知識身份的形成、選目更迭、課堂內外的新文學知識傳播等角度展開研究,探討了新文化、新教育與新文學三者之間的關聯互動以及知識生產與轉換的內在過程,詳細闡釋了文學與教育、媒介環境之間的共生關系,既有對新文學建構本身的思考,亦有對文學教育實踐的文化考察。
劉緒才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怎樣才能記錄自己的成長?怎樣才能面對成長的煩惱?怎樣才能找到幸福童年的正確打開方式?本書作者收錄了多篇日記及讀書感悟,以童稚的眼光、真誠的筆觸記錄了成長中對閱讀的點點感悟,以及對童年、家庭、親情等等方面的思考。
詹嘉會 ·文學理論 ·3.2萬字
本書是一部宏觀探討莫言小說全球化發展的著作,主線為莫言對域外文學優秀成果的借鑒、堅持自主創新和個性化發展、域外譯介與傳播。本書突破了莫言研究的傳統范式,亦不回避批評界針對莫言的不同觀點,堅持以事實說話,對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博士生和普通讀者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胡鐵生 ·文學理論 ·30.4萬字
“中國古典學”強調由古典語文切入,以文本考察為核心,其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語文學,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韻、訓詁、語法、格律等各方面展開基礎訓練和系統研究;二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包括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進行版本、目錄、校勘、辨偽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主要是對古典文學經典作品進行藝術分析與思想闡釋。《中國古典學》即著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揚古典人文精神,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本書為《中國古典學》第二卷。
杜曉勤主編 ·文學理論 ·31.7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流亡文學》聚焦夏多布里昂、盧梭、諾底葉、貢司當、斯塔爾夫人等法國流亡作家的坎坷際遇,頌揚了他們獨立不羈的抗爭精神。譯者張道真先生不但是英語大家,亦是法文翻譯大家,譯筆典雅暢達。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13.7萬字
陳新著,漆永祥、王嵐編《錦衣為有金針度:陳新古籍整理與古典文學研究論集》,匯編人民文學出版社退休編審陳新先生生前的重要論文、序跋等,分為“古籍整理與研究”“《四庫全書》研究”“《全宋詩》整理與研究”“古代小說研究”“古代詩文整理與研究”“陳新先生往來書信選”六部分,并附錄周昕暉所編纂《陳新先生年譜》。其中所收文章,是陳新先生涉獵四部、積極參與古籍整理與研究等各項學術與編輯工作的經驗總結,內容廣泛深刻,充滿真知灼見,對于當下的古籍整理與校勘工作,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陳新著 漆永祥 王嵐編 ·文學理論 ·38.5萬字
亨利·詹姆斯是現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理論的奠基者。本書系統地探討了亨利·詹姆斯戲劇和小說的隱喻思維與隱喻修辭特征;分析了詹姆斯的內傾認知習性與探究對象的智性生物特征;提出了“詹姆斯式”是文學的一種“預肯定模式”,它在文體和語言上具有未來學特征,呼喚著更有理解力的讀者與批評者去認識它。
陳秋紅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專門討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古體小說”,即主要著錄于子部小說類的非白話小說,力避西人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小說觀念,從“古體小說”這一中國傳統文類出發,考察古人相關認識的變化,對其特性和內涵的框定及流變,還原歷史實相,頗多創新之處。
郝敬 ·文學理論 ·26.2萬字
本輯選編了北大講座中關于歷史的精彩講座,作者以這方面的大家為主,包括清華教授李伯謙、華東師大教授楊奎松、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信剛等。所選講座文章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形成一個專輯,內容集中,供收藏和閱讀。
《北大講座》編委會 ·文學理論 ·31.5萬字
相對于經學成就輝煌的漢、宋兩代,魏晉是經學的“中衰”時代。但是,這一時期《詩經》學成就不可忽視。本書全面鉤沉考索魏晉時期的《詩經》學著作,努力還原魏晉《詩經》學的發展原貌;通過全面梳理魏晉四言詩作品,探究《詩經》學與魏晉詩學之關系,并對主要作家進行個案分析,闡釋此時期詩風嬗變之深層原因。
趙婧 ·文學理論 ·17.1萬字
懷著寫一本“給寫作者的教科書”的信念,作者創作了本書。或者更準確地說,“如果要辦一所培訓寫作者的學校,那么我會希望有這樣一本教科書”——這是寫作本書的出發點。包括導言在內,本書共有10章,主要由“取材”“執筆”“推敲”三大部分組成,告訴我們什么才是寫作真正的核心、完成作品前要經歷的所有過程,以及通過文字傳遞信息時應具備的能力。同時,在本書中,作者還介紹了很多寫作的方法,從寫作的原理、原則、心態、技術到結構設計,帶領讀者掌握寫作的真正核心!作者衷心地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到職業寫作者和編輯,以及有志于此的人們,還有所有想要通過寫作改變自己和世界的人,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日)古賀史健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明清文學與文獻》系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輯刊。書中重點以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并著力呈現明清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學科的特色。
杜桂萍主編 ·文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精選第十一屆《文選》學年會發布的有關成果,涉及《文選》編纂學、《文選》注疏學、《文選》版本學、“選學”學術史、《文選》文體學、《文選》題材類型研究、《文選》語言學、《文選》書法學等多個方面。體現了《文選》研究的新進展。
劉志偉主編 ·文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將魏晉文學上溯至漢末中原文學新風的興起,下延到晉宋之際江州隱逸文風的新變。全書分漢末、三國、西晉、東晉四個時段,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對文學的影響、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與文學融合、文化中心遷移對文風新變造成的影響等諸多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通過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人群體、文學創作和文風特點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從地域文化視角揭示魏晉風度及文風演進的歷史進程。
宋展云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海外亞洲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系列》之一。主要收錄了18篇由日本學者撰寫的上海文學研究論著,大體上反映了近30年內日本學者對上海文學研究的狀況,其中不乏日本名家的本色當行之作,如魯迅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木山英雄、丸山昇、北岡正子均有文章收錄在內。以期較為全面地呈現域外學者的研究風格和研究范式,從而在充分借鑒的基礎上,深入認識中國本土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本質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反思不同地區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路徑、思想和方法。
王晴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東北文學通史》是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此書上溯先秦時期的上古神話與英雄史詩,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文學活動。對東北古代文學進行了梳理與界定,對各個時期文學的結構與焦點作了細致的描述,闡揚了東北區域文學的精神文化價值。資助金額15萬。
何青志 ·文學理論 ·76.4萬字
《六朝送別詩研究》以六朝送別詩為研究對象,在定義送別詩為與送別事實或別離情懷相關詩歌的基礎上,辨析《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的送離、留別詩作,梳理正史送別賦詩的史實,從《詩經》《楚辭》與“蘇李詩”、秦漢別歌中追溯六朝送別詩的源頭,按照魏晉發展期、劉宋齊梁的鼎盛期、陳隋的轉折期三個階段闡述六朝送別詩史。堅持文本細讀法從內部發現六朝送別詩體式的新變、寫作要素的嬗變、結構安排的規律與意象設置的特點;同時注重考鏡詩歌本事的外部研究,從送別角度透視中古文人生活,闡釋六朝送別詩中時間、空間的文化意義。能夠做到釋名章義以明確研究邊界,原始表末以呈現類型詩史,述論結合以掘進研究深度。《六朝送別詩研究》揭示六朝已經涌現一批成熟的送別詩,是中國送別詩史的個繁盛期。
葉當前 ·文學理論 ·33.5萬字
本書堅持嚴格的學術研究規范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所收錄的學術論文,追求學術深度與廣度,力求推進文學理論、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包括文藝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徐興無 王彬彬 ·文學理論 ·22.3萬字
該書研究《西游記》在問世之后的影響和接受過程,兼論西游故事在現代的演繹,全書由上下編兩部分組成,上編主要討論《西游記》問世之后,文本形式的演繹和接受。下編主要討論《西游記》故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舞臺和影像上的演繹和接受。
左芝蘭 丁濟 ·文學理論 ·9.9萬字
《人文藝術欣賞》是高職類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涵蓋了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這五個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領域。每個篇章既精選了優秀作品,進行“經典賞析”,同時也鏈接了相關基本知識,如該藝術領域的發展史,該藝術形式的主要審美特點和欣賞要素等,最后還提供了學生進行練習的“思考與實踐”內容。《人文藝術欣賞》的內容編寫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能力水平實際,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有利]: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造就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格。
李雙芹 ·文學理論 ·1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