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20世紀末到新世紀以來,山西文學格局的一個重大變化即是女性文學的崛起——蔣韻、葛水平、孫頻、李燕蓉等均走向全國,形成一股強烈的沖擊波。本書立足三晉大地,聚焦女性寫作,溯源早期“民國才女”石評梅,追蹤中期“飛毛手”王樟生等,試圖從整體歷史視野出發,對現代山西女性文學之生成、發展、代際譜系等做出邏輯梳理。本書作者首次在該領域引進文學史建構意識,力求溯史鉤沉、考鏡源流,對各時代社會文化思潮與文學關系之研究,對晉域女性文學代際劃分與形態描述,均顯學術功力和獨到洞見。
侯文宜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運用文體學、敘述學和翻譯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英國作家狄更斯小說的漢譯,強調文學翻譯的獨特性,探討文學翻譯中社會文化觀念對文學形式的影響以及文學形式的變化如何帶動思想內容的變化,說明小說像詩歌一樣有時是不可譯的,其研究成果既反映了目前國內狄更斯小說研究的新進展,也拓展了狄更斯小說漢譯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柯彥玢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反映了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與發展,力圖在世界的語境中,以比較的眼光,從多學科的視域面對并回答國內學者所面臨的文學與文化問題。本書集中刊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領域最新的學術成果,反映國際國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領域最新的研究信息。
陳躍紅 張輝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借助倫理批評和神話詩學的理論視角,聚焦德拉布爾對英國撒切爾主義時期形形色色偽共同體的批判,包括表面上共生共存的家庭契約共同體、自由市場經濟利益的現象共同體、世界主義異文化共同體以及受限的無條件好客。作為糾偏路徑,德拉布爾指出了關懷倫理心理性共同體、人文精神宗教記憶共同體、地方性共同體以及文學創新條件性好客作為真正倫理共同體的建構潛能。
盛麗 ·文學理論 ·20.5萬字
J.M.庫切(J.M.Coetzee)是南非當代著名小說家,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繼戈迪默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南非白人作家。作為一名深富內省性的白人作家,話語、性別、身體構成其后殖民創作的三個基本維度,從三個維度出發,庫切建構起自己的文學大廈,探討了解構殖民主義的話語、性別和身體策略,表達了對不同性別、種族、文化間關系的主體間性追求,倡導建立一種自然和諧、多元共存的新型歷史倫理規范。本書圍繞話語、性別、身體三個維度,采取理論分析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對庫切后殖民創作的探析,理論視野廣闊,文本分析細膩,觀點闡釋獨到,從而建構起富有文學性的庫切研究圖景。
張勇 ·文學理論 ·22.7萬字
形式主義莎評是20世紀莎學最具活力的部分。形式主義莎評提倡文學批評的獨立自主性,借助反諷、隱喻、意象、象征、原型、解構、細讀等概念進行研究,在文學作品內部作了理論化嘗試。本書將形式主義莎評分為新批評莎評、意象莎評、象征莎評、原型批評莎評、解構主義莎評、細讀式莎評等六個流派,從每一個流派中選取經典莎評著作進行深度解讀,揭示其特點,以點帶面,以期對詩學建構有所啟示。語言之美、結構之美、人物之美是莎士比亞藝術創作的重要美學原則,形式主義莎評經典聚焦這些問題對莎士比亞作品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形式審美批評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
許勤超 劉昱君 ·文學理論 ·22.7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國朝文派”是金代文學的特稱,由金戶部尚書肅貢首次提出,后又經元好問在《中州集》中再次重申。它反映出金人對于本朝文學規律的探索和文學獨立性的追求。本書以“國朝文派”為切入點,將金代文學置于宋金對峙、蒙元崛起的文學生態研究視野之下,以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為經,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文化特征為緯,用動態的視角探索“國朝文派”的發展規律和文學價值。
師瑩 ·文學理論 ·22.3萬字
通過對中外詩歌作品的細致講讀,結合對各種詩歌群落和詩歌觀念的評析,伊沙提供了一種可實踐的現代詩教學樣本,激發了一大批青年學生進行詩歌寫作的熱情。
伊沙 ·文學理論 ·21.3萬字
范曄有些才華,因卷入劉宋皇族內訌而被殺。其所處之南朝著史風氣興盛。受家學影響,其《后漢書》重儒術,崇王道,尊仁政,頌忠節,要“正一代之得失”。全書體例及人物,承自《東觀漢記》及諸后漢史著。范曄吸收前人成就,化為己用,新設類傳,人物類型的豐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記》;采用“牽連法”,使合傳更像一個整體;人物傳記,雖頭緒較繁,但前后關聯,雜而不亂。敘述語言簡中見密,簡中見麗,序、論為其親筆,傾向駢偭化,頗具婉轉頓挫之氣韻。這與宋初文學風氣、風格頗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借鑒。
程方勇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采用文學史與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究英國奇幻小說的淵源與發展軌跡,按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戰后時期、冷戰時期、全球化時期五個階段梳理英國奇幻小說的形式演進及其與現實的密切關系,幫助讀者了解英國奇幻小說的全貌。
姜淑芹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我們進入的世界,是語言(符號)早已開啟的世界。而對于言說的那個敘述者而言,“自我”似乎沒有提供可以行動或者安身的元層面構架。自現代性以來,那個曾被奉為“立足之基”的主體已經在語言范式與主體范式的爭論之中逐漸喪失。人不再是語言的主人,而反過來是依賴著語言所恩賜的身份得以延續。本書主要研究敘述中的自我,從四個部分展開:理論·源起、推進·小說、類比·電影、·文本·演繹,完成符號與敘述、自我,以及意義的研究。
文一茗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冊為“比較文學研究”,主要闡述在比較文學領域中以“文本細讀”為研究基礎,以把握“多元文化語境”為觀察文化的基本視角,力圖在文明流動與傳遞的“不正確理解”的通道中,終揭示文明時代多類型文化的本質,由此而闡明具有原創性的以文化”變異體“為核心的文化“發生學“的基本學理。
嚴紹璗 ·文學理論 ·23.1萬字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以在中國史詩研究這一領域內得到普遍認同的、見解獨特且影響力持久的學者為個案,分析他們持有的史詩觀念、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史詩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闡述了中國史詩研究者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上的繼承和創新,反思中國史詩學的學術轉向與新格局,總結中國史詩學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馮文開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舞鶴(1951-)是當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他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書寫,奇崛而豐饒,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重大轉折與現代性問題。本書往返文獻的案頭與社會生活的田野,探討舞鶴創作的文學、歷史內涵及其折射的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曲折:包括殖民史的反思、戒嚴體制下自由意識的生成、本土政治與本土文化敘述的興起、鄉土/都市的現代化景觀與批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想象等。概言之,舞鶴體現了戰后臺灣“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與“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與思想困境。本書第二部分細讀六家,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張文環、呂赫若等,以延伸討論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更多層面,特別是,日據時代以來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左翼思想在文學中的沉潛與再生。
李娜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從藝術特質這一藝術范疇出發,以兩漢詩學接受為中心,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討論與詮釋兩漢詩學在中國抒情傳統構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抒情美典多面向的變遷。中國抒情傳統不應該成為一個單線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個面向概括中國抒情美學多面向的變遷。抒情傳統是理解或評論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維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視域下中國文學的一個異質性層面。中國抒情傳統要在藝術特質層面闡釋,而不能升華到藝術本質范疇。藝術特質是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論的有效憑借。
任樹民 ·文學理論 ·22.2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優勢學科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主辦,以組織、發表學科內各類學術評論(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或特藏文獻等)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前沿狀況、反思學術史經驗、前瞻未來動向。本書是第二輯,分為特稿、專題:紀念孫楷第先生120周年誕辰、滄海遺珠、專題:《文選》研究新收獲、特約訪談、會議紀要、資料索引七個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