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學經典包羅萬象、洞幽燭微,卻堅持給人留存希望、帶來人性的溫暖、品察生命的本真。本書從女性主義視域出發,精選19世紀以來的若干中外文學經典詳加分析,基于換位思考和回歸常識的立場,以“美學的、歷史的”尺度重新詮釋這些經典名作。女性的天空,曾經是低的;仰望天空的女人,始終向往著自由飛翔。關注、體察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另一半”的現實困境與精抻需求,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程度切實提高的標志。
傅守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中國傳統文學史書寫研究是一塊具有獨特價值與重要意義卻未經充分耕耘的研究領域。本書以先唐時期為時間斷限,選擇傳統文學史書寫最具代表性的兩類范式作為研究重點:其一,分期,作為面向內容的時間層面的選擇范式;其二,編撰方式,作為內容在空間層面的構建范式。通過分析有關書寫實踐的大量例文,導出各自通過數代文學史家的書寫所形成的范式經驗,意欲引導社會正視中國傳統文學史書寫之本,創造既符合中國學術傳統又具有時代視角的文學史佳作。
任慧 ·文學理論 ·22.1萬字
“鄴下風流”與“竹林風度”,既體現在建安七子與竹林七賢的人生履歷上,又體現在他們的文學書寫之中。人們對建安時期“五言騰踴”的原因多有探尋,對正始詩賦的特點也多有探索。本書即是對這兩個文學群體的歷史描述,并追問建安、正始文學興盛的原因和動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歷史新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胡大雷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1920—2020年百年來的新詩選本作為一個整體對象加以研究,揭示選本對新詩經典化所起的作用,強調新詩選本涉及文學、教育、社會心理、出版、傳媒等多種要素。本書的研究,對于新詩、中國文學、教育與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郭勇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收選《文史哲》近三十余年來刊發的有關中國古代文學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相關問題的考證性文章24篇,這些文章,或訂正前人研究之疏誤,或發文府之隱秘,資料扎實,探賾索隱,考證深入,頗具功力。既有名家如傅璇琮、蔡厚示、牟世金、凌迅、劉文忠、張忠綱等先生之力作,亦有學界青年新銳之佳制,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參考價值,于古代文學研究大有裨益。
周廣璜 劉麗麗編 ·文學理論 ·28.8萬字
《賦比且興:先秦兩漢詩歌敘事傳統研究》一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之先秦兩漢卷,為上海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秀禮領銜的團隊合作成果,分為如下四部分:《周易》古歌與詩歌敘事傳統的萌芽、《詩經》與詩歌敘事傳統的奠基、《楚辭》與詩歌敘事傳統的演進、秦漢與詩歌敘事傳統的傳承與新變。
楊秀禮 石強 呂樹明 王世沖 ·文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獻匯編的形式呈現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認知和想象美國文學。上編全文收錄了10篇從不同維度綜論美國文學的文章,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段中國文人對美國文學的基本判斷。下編節錄了魯迅、梁實秋、施蟄存、楊昌溪等60位不同政治和審美傾向的文人論述美國作家作品的相關文字,便于呈現中國接受美國文學的多元圖景。
張寶林 尹雯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漢族和藏族的傳統文學理論做了全面比較研究。中華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是主體,其他少數民族是中華大家庭重要的成員,在歷史上都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文學理論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藏族就是其中重要代表。我們當下的古代文論史沒能很好地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學理論,實際上成了漢族的文論史,因此,沒有全面展現中華文論博大精深的內容,也沒有反映出中華文論豐富多元的真實風貌。之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一般是各自為陣,畫地為牢,梳理總結各自的發展歷史和特征,缺乏對中華文論交流融合的整體比較研究。本書把藏族文論和漢族文論進行全方位的比較,是對中華文論整體研究的嘗試,是對中國傳統文論研究視域的拓展,是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路徑的探索。
馬建智 ·文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以構式為研究對象。根據構式語法(ConstructionGrammar)理論,本書所謂語體語法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實際是構式的語體正式度(formaldegree)研究:一方面討論原型的正式語體和原型的非正式語體是如何通過一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構成的;另一方面也討論為了適應相應語體的表達需要是如何產生和形成這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的,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語法手段和語言機制。
朱軍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文學地理學學科理論中,核心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的概念范疇;二是學科的基本理念。與這兩方面息息相關的首要問題則是學科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只有把學科的性質、任務和特點討論清楚了,其他的理論問題才有方向。本文從文學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任務角度討論它的文學與文化面相,并提出學科理論的立足點問題。
曾大興 夏漢寧 劉川鄂主編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對中唐詩僧和僧詩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唐詩僧和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學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興盛、詩歌繁榮相互影響的結果。中唐詩僧有著亦僧亦士的雙重人格,其詩以其獨特的文學品格對唐詩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從總體上把握中唐詩僧和僧詩的共通特征,并劃分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點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緇流被廣泛傳播。對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學識、思想以及與世俗文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對中唐僧詩對唐詩的繁榮、文人詩品格的確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詩論和詩歌創作方面的開拓之功對后世詩僧的發展起到模范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
楊芬霞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有清一代,通過仕宦、漫游、入幕、流放等來到隴右的外地詩人層出不窮,他們在隴右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本書通過對清代旅隴詩人隴右詩歌創作的研究,深入探討了清代旅隴詩人隴右詩歌創作與其本土文化和隴右文化的內在聯系,并進一步闡釋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對清代詩人創作的重要影響。
張兵 冉耀斌等 ·文學理論 ·25.7萬字
這是作者2007—2017年間的部分論文結集,共分為四輯,涉及近代文化交涉和比較文學等方面的相關議題。第一輯是以梁啟超與晚清文學新變為討論主題。第二輯則集中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涉與翻譯研究。第三輯涉及傅蘭雅于1895年推動的“時新小說”征文事件。第四輯算是附錄,收有2篇書評、2篇考證小文和1篇翻譯的論文。這部論文集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個案,以跨學科的視角來討論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以文學、歷史和翻譯的互動等個案來研究比較文學。這些個案的探討,較為注重所涉文本的思想性與歷史性,也注意到所涉事件中各方面的沖突和交涉。本書是為近代文學/近代史、翻譯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交涉學和比較文學等研究領域的有益參考。
姚達兌 ·文學理論 ·25.8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本卷講“青年德意志”,作者總結道:“這一群作家中并沒有第一流的詩歌方面的偉大人物,而只有一個高水平的人,這就是海涅。這一群作家沒有留下什么真正偉大的作品,他們起的作用多半是否定的、蕩滌的、毀滅的和除舊布新的。他們的強大在于他們的懷疑,他們對奴性的仇恨和他們的個人主義。”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7.2萬字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薦入史館,參與《明史》修纂。一生艱于科考,屢試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及第,時年已七十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順天府鄉試副考官,因科場作弊案牽連入獄,不久死于獄中。其著述豐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詩箋別疑》等存世。本書對現有的關于姜宸英的研究成果試做述評,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學術增長點與可能性,以期推進、深化有關姜宸英的各個方面的研究。
杜廣學 ·文學理論 ·26.3萬字
家庭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貫穿性的書寫對象。本書以20世紀中國文學對家庭的建構為線索,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個人、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以8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了民族國家話語和個人話語如何在80年代小說中建構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說存在著一個“回家”的方向和情結,人道主義思潮重新賦予了家庭倫理以“人性”的正面價值,家庭成為反思的載體和“人性”復歸的家園,拯救了歷經劫難的個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瑣屑顯示了啟蒙視野之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個人又尋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王莉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輯分為七個欄目,其中“文體研究”為本輯的重點,關注“早期書寫”,并結合中國古代典籍與文獻的生成方式、書寫方式及其由不穩定向趨同的變化,引導問題討論愈加客觀深入;“大視野”指出史傳中的史傳文學兼具歷史記錄與文學藝術雙重性質,梳理了史傳文學對小說文體的影響;“散文研究文獻考論”則是對當今古代散文研究領域正在進行的散文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而開展的背景設計;“桐城派研究專題”對此領域研究中的很多舊有成見開展反思和清理。
郭英德主編 ·文學理論 ·26.1萬字
宋代駢文注重事理的曲折與敘事的明暢,講究學識的熔鑄陶冶與氣象的宏大深遠,既以文思才藻彰顯著士人階層的才學素養,又以格度容儀呼應著文官體制的尊卑禮節、潤色著皇權社會的宏圖偉業。《黼黻之美:宋代駢文的應用場域與書寫方式》嘗試對宋代駢文的應用場域與書寫方式做細致觀察與綜合把握,圍繞禮儀屬性與身份意識的凸顯,勾勒寫作范式的積淀成型與流動變遷,由此探討宋代駢文美學氣質的轉變,理解宋代士人應對時代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與文學世界。
周劍之 ·文學理論 ·19萬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幻小說超越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從對技術模仿的描寫進入人類學和宇宙哲學領域,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現象。在這一創作的嬗變過程中,以模糊的邊界、包容的中心為特征的“曖昧”美學逐漸發展形成。本書以美國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為例,通過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過去與未來”“夢境與現實”“人與技術”“人與自然”“東西方文化”這五對二元關系,從時空、精神、身體、生態、文化五個維度提煉并闡釋“曖昧”美學的觀念,由此提出了捕捉流變的現代性的美學方案。
肖達娜 ·文學理論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