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生態倫理為切入角度,以“兒童本位”的兒童觀為基礎,從新時期以來兒童文學中生態倫理意識的確立、表現以及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展開,結合具體文本對這一時期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狀況進行一次專題性歸納。傳達了新時期兒童文學對兒童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在自然規律的探索,以及對其中所呈現出的生存狀態、簡約、環保的生活理念和兒童“自然感性”生活回歸等關系的生態思考,就新時期兒童文學如何更好地擔當起肩負的使命進行深入思索和探究。
田媛 ·文學理論 ·18.8萬字
《解讀心靈與歷史互動的奧秘》系季紅真五年以來的研究心血之作,囊括了她蕭紅研究的探險路程、將當代文學現象納入中國悠久文化時間流程的學術實踐、對中外新世紀文學的細致解讀,顯示了集畢生治學經驗的方法論探尋。
季紅真 ·文學理論 ·22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本著選取啟蒙詩歌、象征詩歌、左翼詩歌、中國現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審美勾連、20世紀留日潮與中國新詩藝術形象共振等詩壇重大文學現象,系統地梳理和論述了中日現代詩歌頻繁影響與交融的歷史事實,探尋雙方文學現象表層下的文化動因和變異。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和日本共時性和歷時性文化語境中的詩壇景觀進行考察,探討文學與文化差異,刻畫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學溝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良性循環圈,推動文學和文化向更遠、更高、更廣的空間發展。
劉靜主編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毛南山鄉系毛南族聚居區,毛南山鄉所呈現的文學藝術成果集中體現了毛南族的文學藝術創造觀念及創造力。毛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并發展了強烈的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生態和融理念,其文學藝術蘊含著明顯而獨特的生態特征。著眼于生態視域,系統、深入地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現象及其內在本質,揭示毛南族創造文學藝術成果的心里于規律,闡述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屬性及發展趨勢,將有利于毛南族建構新型的文藝生態,從而探索到提升毛南族整體文化素養的理念、途徑與方式,并未探討該地區其他民族的文藝生態提供借鑒。本書以毛南山鄉的整體生態為背景,在占有豐富材料和進行了大量田野工作的前提下,對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考察,選題較為新穎,見解較為科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拓展性工作,在理論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貢獻,有望成為研究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形成與流變規律的重要資料。
呂瑞榮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勞倫斯研究的基礎上,以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為依托,以勞倫斯短暫的生命歷程為經,以他居住過的地理環境為緯,考察了作家所經歷的地理因素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從文本細讀入手,研究了勞倫斯長篇小說中所構建的礦區、鄉村、城市和湖泊海島等地理空間,并探究了這些空間里許多意蘊深刻的自然意象,展現了他小說獨特的藝術品格和魅力。
莊文泉 ·文學理論 ·30.2萬字
本書聚焦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跳出了將昆明僅僅視為西南聯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過挖掘、梳理原始文獻資料,細察了文學作品中所傳遞的文人心態與文化氛圍,展示了昆明作為戰時“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戰爭促進了昆明的現代化轉型,從內地來昆明的文化人士改變了昆明的文化生態,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認知,由此形成了由外來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構建了的獨特文化空間。本書對抗戰時期昆明文化空間的考察,豐富了抗戰文學的認知視野,進而思考了中國文學乃至文化走向“現代”的復雜歷程。
王佳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以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從文體學視角出發研究屈原辭。作者先從文章體類角度將屈原辭分作詩體、賦體兩類,每一類又依具體文本體征進行再分辨。再分辨時,根據先秦文體生成特點,著重從文體生成的文化依據、文本的藝術構思等視角立論,得出了一些新認識。
張世磊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語言學、比較文學、文本細讀、人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方法,遵循“文化還原”和“雙重發現”的探索路徑,對兩湖現代文學文本、傳統典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三重參證,雙向考察地域文化視野中的兩湖現代文學創作和兩湖現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書寫。作為整體感覺文化區的兩湖現代文學,在歷史敘事、武陵地域、中部地域及東部地域書寫方面,內蘊熱心向洋、九死未悔與冷眼觀世、逍遙自適的張力性精神結構,兼采古今中西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與思想價值。
劉保昌 ·文學理論 ·53.7萬字
本書從詩歌創作和藝術批評兩個角度,探討了杜甫詩歌對宋詩的影響,梳理了宋代杜詩藝術批評的主要內容,并提出諸多新見。基于宋代詩歌和詩論的文本,本書全面揭示了宋代詩歌創作學杜的階段性及其特征,探討了杜詩對宋代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宋人學杜的成就和局限;并從詩歌成就、藝術淵源、體裁特征、主體風格、對仗、用典等不同方面,系統總結了宋人對杜甫詩歌藝術的體認,從而較為細致地勾勒出宋代杜詩學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征。
左漢林 李新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在解讀古代希臘“政治諧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時,試圖超越古典學者們慣常的“微觀歷史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以每部諧劇上演前后的歷史狀況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諧劇時的決定性的導引性線索。認為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與哲學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國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個異類那樣,阿里斯托芬在希臘古典時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個異類。“百家爭鳴”的本質在于文化大轉型,在于對話者之間的思想關系。本書立足相關古希臘文本,主要從“思想史”視角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對于教育、戰爭與和平、泛希臘主義、神義論等論題的回應,并初步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劇作中體現出的“命名學”的基本情況。
陳國強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家的兩部專著。《列寧文藝思想與當代》是作者主持的“八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1997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盧那察爾斯基文藝理論批評的現代闡釋》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00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里選了作者撰寫的《導論:盧那察爾斯基其人》、《上編: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思想》,《中編:文藝批評家盧那察爾斯基》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1.6萬字
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在朝鮮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韓國和中國文學史上一筆珍貴的遺產。本書按“離鄉和思鄉、扎根和融合、對峙和斗爭、妥協和逃避”四類主題對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進行分類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學主題、結構模式和藝術手法,力圖推進這一時期文學的主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夏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本書以宋詩在北美的跨文化傳播為考察對象,以學術史梳理、話語分析為基本視角,以北美漢學界的宋詩研究成果之發展史、研究領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為論域,通過對大量散見于專著、學位論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獻進行搜羅、整理與研究,深入全面呈現北美漢學界宋詩研究的基本概況、傳播規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對當下中國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借鑒意義。北美漢學界主要從宋詩類別、宋詩“自我”、宋詩“因革”、宋詩與政治、宋詩與佛道關系五個方面予以探討,呈現出鮮明的研究特色,即強調還原歷史文化語境、擅長中西比較、注重跨學科考察、極為擅長文本細讀,為中國學者提供了域外之鑒。
萬燚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國際漢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幾十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的一個選集。全書分“古代文學史論”“古典·紅學探謎”“古典·聊齋擷英”“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凡4個部分、1個附篇,共25篇。“古代文學史論”6篇,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史宏觀層面上的一些縱向的或斷代的重要專題的研究;“古典·紅學探謎”6篇和“古典·聊齋擷英”6篇,是對作為世界漢學“顯學”的紅學即曹雪芹和《紅樓夢》研究、聊齋學即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至今存在的懸謎、疑問的梳理與解析;“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6篇,則是對國外漢學,包括國外漢文學、漢語言文化發生發展本身及其研究的研究。這里主要是對歷史上朝鮮半島、琉球群島人在中國本土和/或在其家鄉本國的漢文學創作、漢語言文化教學傳承和發展情況的考察研究。1個附篇,是對近代中國政府堅持在現代大學中進行國學教育的一個案例——中德政府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中文教育的研究。
王慶云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翁方綱、姚鼐、邵晉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與《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比勘和分析,從學術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討影響《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史學與學理因素,揭示和詮釋《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的內涵和實質,認識和理解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通過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演進歷程、影響因素、學術思想、學術方法論、意義價值以及相關問題等進行歸納總結和規律性探討。
趙濤 ·文學理論 ·33萬字
在中國文藝思潮的發展進程中,湖南文學起著或引領或傳承或追逐的作用。湖南文學,在經世濟用的文化語境中,寫實文學始終很強勁;在湘楚文化的血液中,一直具有浪漫主義的風韻和情懷;在文學的審美表現中,女性作家具有勇于探索的獨特品格;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識構成了另類的文學風景。湖南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蓬勃姿態,但湖南文學的后現代意識則是若隱若現。“三湘四水”造就了湖湘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十里不同音、同音不同義的語言風格催發了湖南區域(湘域)文學異樣的品格與風情。
羅璠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為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2017、2018年年會論文成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社團撥款資助。《中華文學史料》已經陸續出版了四輯,以往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即將出版的《中華文學史料》第五輯,出現一大變化,就是除了傳統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又增加了海外華文、民族文學史料的研究論文。本輯結合2017年、2018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20篇論文,包括古代文學史料研究7篇、近現代文學與海外華文史料研究7篇、民族文學史料6篇,以期通過這些論文,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特別關注和盡量發掘中國俗文學傳統中具有文化異質性和理論普適性的獨特文學意識,運用事實還原、問題定性與理論闡述相結合的方法,著重研究了中國雅俗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敘事文學思想中的“史外史”觀與內視審美追求、“演”與“義”等虛構與創造意識的形成、文學接受觀中的“意解”論與“自我化”意識、俗文學價值理念中的“權教”觀、俗文學中另類意識形態的表達與解構性等重要問題。
彭亞非 ·文學理論 ·2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