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路翎是現代著名作家,七月派成員之一,其創作從20世紀40年代延續到“十七年”、新時期。本書研究的立足點既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進行全景式的“掃描”和闡述,也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中已經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的重復論述,而是嘗試突破流派的窠臼,從整體性考察和階段性比照兩個維度,挖掘路翎小說中被“遮蔽”或尚未論述充分的作品和藝術特質,力圖呈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路翎小說與文學主潮、政治實踐之間的呼應與錯位,勾勒出路翎文學演進的簡譜。
周榮 ·文學理論 ·16.1萬字
在希尼詩歌中,通過記憶、歷史和語言呈現的景觀確立了希尼愛爾蘭人、愛爾蘭詩人、愛爾蘭天主教徒、英語詩人等多元身份標識,同時為在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中處理身份問題帶來更廣闊的視野,開啟了一個有益于交流和討論的空間。詩人也試圖以歷史的融合性打開政治的邊界,呈現一種既能回應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又能體現詩歌藝術審美價值的新的寫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學作品中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想象世界。同時,詩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構創造了一個超越民族和宗教二元對立的,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識形態的空間,促進了詩人的藝術創作,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學創作者的寫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和耀榮 ·文學理論 ·12.3萬字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亞曾獲西班牙“文學評論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及“阿根廷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等重要獎項,在當代阿根廷文壇乃至西班牙語文壇占有重要地位。長篇小說《人工呼吸》發表于1980年,是皮格利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當代阿根廷最出色的10部小說之一。30多年來,文學評論家對小說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主要集中在歷史角度、后現代文學及元小說等方面。在認真研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我們試圖獨辟蹊徑,從后現代偵探小說的角度對《人工呼吸》進行解讀詮釋,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闡釋皮格利亞偵探小說的創作特點。我們認為,《人工呼吸》在謎團設置、偵探與罪犯形象、敘事結構等方面顛覆了傳統偵探小說的模式,是一部具有后現代偵探小說特征的作品。此外,《人工呼吸》還是皮格利亞展示其“兩個故事”、“文人型偵探”及“偵探型讀者”等創作理念的文學載體,集中展現了作者偵探小說創作的獨特魅力。
樓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象和實踐》以“重寫文學史”為研究對象,整體性考察“重寫文學史”與80年代歷史語境之間的多重關聯,辨析“重寫”主體的知識構成、美學旨趣和政治訴求,厘定話語的變遷史和具體的行為實踐之間的復雜互動。
楊慶祥 ·文學理論 ·16.6萬字
《玉臺新詠》是一部以收錄宮體詩為主的文學總集。長期以來,學者在此書的成書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關于其成書時間、編撰動機乃至編撰者等均分歧嚴重。此類文獻層面的紛爭,不但制約了對《玉臺新詠》進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對宮體文學、南朝文學研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鑒于此,我們依據前人提出的話題及該書的實際情況,將《玉臺新詠》成書問題劃分為八個專題加以系統考察,即《玉臺新詠》的編撰者、編撰動機、成書時間、編撰體例、錄詩標準、書名含義,《〈玉臺新詠〉序》釋讀以及《玉臺新詠》成書其他可疑現象。研究中,在對以往成果進行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嘗試對這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話題或令人疑惑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黃威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蒙古英雄史詩的詩學》漢文譯本,由序、漢文譯序、正文8章、文獻目錄及蒙漢術語對照表組成。8章分別為:導論、宇宙結構、黑白英雄形象體系(1,2)、駿馬的形象、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文化變遷中的史詩發展和意像韻律風格。本書是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巴·布林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詩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詩研究經典理論著作。該書成功地運用文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的方法,展現了蒙古英雄史詩的美學特點,建構了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詩學理論,將蒙古英雄史詩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巴·布林貝赫 ·文學理論 ·10.7萬字
1980-2010年代是中國兒窗文學迅速成長和發展的30年,這一時期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和成熟,并在創作上發生了巨大的觀念性轉變。本書對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語境之中,以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不同發展階段為線索,以不同階段作家的精神視野和作家對兒童主體的建構以及對文學對話關系的建構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和美學等角度考察和審視了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至當下這四個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情況,呈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中童年敘事的差異,分析不同話語對作家建構兒童主體的影響,尋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對話關系變化的線索與軌跡。
何家歡 ·文學理論 ·13.7萬字
本書以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白、黑、紅、紫、綠、翠、黃、青”這八個常用顏色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描寫它們的語義系統,計算它們的語義顯著度和廣義度,考察它們的語用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展現出常用顏色詞在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獨特價值。
吳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作為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復觀向來篤定“道德與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藝美學思想是以“仁學”為起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心”被賦予了極為深廣的精神意蘊?!靶摹奔础熬场?,“心性”為本,體現了中國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源于人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結構的顯著特征;他的文藝美學思想還呈現著藝術之美,他開創性的提出“追體驗”和“第二自然”的藝術創作方法,通過調動自我的體驗,接通研究對象的精神體驗,在還原“第二自然”的過程中實現古人和今人、作者與讀者、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精神融通。
馬林剛 ·文學理論 ·15.7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她的三部代表作《克蘭福德鎮》《北方和南方》和《妻子與女兒》,通過敘事學理論和文化政治批評視角,深入發掘了蓋斯凱爾在作品中如何為建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地位所做出的努力,而同時又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保守性;指出了作者生活與其虛構作品之間的密切關聯:生活中的蓋斯凱爾在性別意識形態立場上的不確定性使她的作品隱含著難以擺脫的、不同程度的保守特質,導致作品中不斷出現敘事的兩重性,這些兩重性也深刻反映出維多利亞時期敘述女性地位與力量這一文化議程所面臨的重重困境。
陳禮珍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是作者以新世紀以來的陜西詩人及其創作為對象,所寫的詩歌論評文章的結集。其中既有對陜西詩歌過去60多年發展的綜論,也有對陜西從“50后”到“90后”的幾代詩人與詩作的專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在概述陜西詩歌近60多年發展的基礎上,分論新世紀以來沈奇、閻安、周公度等代表詩人的詩歌創作;“下篇”在概述新世紀以降,陜西“80后”詩人詩歌創作概貌的基礎上,分論秦客、子非、袁源等“80后”和“90后”代表詩人的創作實績。全書以相當篇幅關注“80后”詩人的創作,以開放的態度對新世紀以來陜西詩歌的新生力量給予大力肯定和揄揚,對陜西詩歌乃至西部詩歌的發展寄予厚望。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3.3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是臺灣學者巫仁恕先生對明中葉以后到清中葉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閑消費與社會生活的最新研究。以消費為切入點,以江南城市為案例,探討明清城市內休閑消費活動如何改變了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與權力糾結。休閑消費如何改變了城市的空間?店鋪為滿足消費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間配置?休閑的空間如何擴大與分化?私人性質的休閑空間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與女性在消費空間上有何差異?……諸多問題,作者在書中都一一解答,并總結指出,消費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時以休閑消費的吸引力來解釋明清鄉紳逐漸城居化的原因,闡明十八世紀江南官紳對休閑消費的觀念有去道德化與去政治化的可能性。透過本書也可以管窺明清時代江南市民的休閑生活,領略江南都市的繁華盛景。
巫仁恕 ·文學理論 ·15.9萬字
本書聚焦英國后現代主義形式實驗大師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探究不同階段歷史主題的發展變化。本書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寫實的美學實驗展現出多元不定的歷史,引導讀者擺脫傳統單一線性歷史觀的束縛,揭示接近客觀歷史真相之難;但在后期作品中,他憑借細致入微的寫實描寫,真實再現客觀歷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歷史真相的問題,進而超越了后現代主義歷史極端相對論。
趙勝杰 ·文學理論 ·11萬字
本書在價值論觀照下,重新審視了文學翻譯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批評的主體、客體、類型、目的、原則和標準以及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對如何全面系統地評判文學翻譯的各類價值作了詳細解析。
張志強 劉國兵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主要采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將夏目漱石文學放置于世界文學、日本近代文學和文明開化的歷史語境,運用精細的文本分析,探討其創作中涉及的苦難與和諧、瘋狂與信仰、沉淪與救贖等問題,力圖復原一個活的夏目漱石,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以及探求如何療傷的艱難歷程。
李玉雙 ·文學理論 ·14.9萬字
約翰·愛德加·懷德曼(1941—)是當代美國著名非裔作家和社會評論家。在半個多世紀的勤奮筆耕中,他憑借精致的風格和對于當代問題的嚴肅思考榮膺諸多獎項,被譽為“當代最杰出、最有才華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懷德曼在作品中一再抒寫其本人的創傷和家族悲劇,重訪非裔的歷史創傷,也關注后民權時代美國內城區底層階級不能承受的宰制、歧視和隔離之痛。本書在創傷理論觀照下,結合當代自傳理論和新歷史主義理論,深入闡析懷德曼的創傷書寫。懷德曼的著作是美國非裔的創傷記憶之場,展現了被剝奪和被遺忘者的創傷體驗和心理真實,凸顯了故事講述的療愈作用。通過書寫創傷,懷德曼扮演了見證人和社會批判者的角色,展現了他對非裔生存困境的深度關切。
陳紅 ·文學理論 ·1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