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著選取了史鐵生、張承志、顧城、海子、駱一禾和戈麥這六位在中國當代文學場域表現比較突出的自我抒情型作家,對他們各自的文本世界的思想和精神蘊涵進行了深度觀照和闡釋。本研究不但對他們的思想軌跡和精神訴求進行了考量,而且對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的辯證發展過程進行了勘察,由此圖繪出他們各自的心靈光譜。
胡書慶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旨在追溯“儒學西傳”的源頭,從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主要圍繞在“中國禮儀之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三大修會的儒學譯述,力求厘清其譯述之間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在此基礎上,依據其對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態度,將來華傳教士群體細化為“支持文化適應政策”“反對文化適應政策”“文化調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徑,對“天”“上帝”“太極”“鬼神”等極具爭議性的儒學概念在來華傳教士群體中的不同理解予以梳理,探究其在跨文化語境下如何對儒學概念原本的“名”與“實”進行分離、人為予以重新建構并分配給其新的語境意義,來實現自身觀點的立論和論證。
羅瑩 ·文學理論 ·18.9萬字
《風月好談》延續作者一貫文字風格,收入其近期的文化隨筆和閱讀札記,包含對魯迅、周作人閱讀和研究的一些心得,也包括對偵探推理小說、“古拉格”等歷史文學寫作文學、外國文學出版引進等方面的札記。書名“風月好談”取自作者收藏的一張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手書帖,用作書名,迂回蘊藉的體現了一種作者的風雅旨趣。
止庵 ·文學理論 ·9萬字
本書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亦可謂是“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作者用淺顯流暢的語言,首先對國學作了概述,進而分章節對語言文字、史學、文學、自然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別和學術觀點予以介紹,并作了評述。閱讀本書,可以為讀者搭建一個系統的完備的國學知識體系框架,并從此愛上國學。
曹伯韓 ·文學理論 ·12.1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面向普通讀者的、以非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作者以東非國家烏干達為落腳點,對數十位旅居非洲的華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進行了大量深入、扎實的采訪,并選取了三個人物(創業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點介紹,力圖為中國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非洲。中國和非洲這兩種既相互抱擁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膠似漆”中,混雜著誤讀與曲解。當中國人踏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等待他們的會是什么?東方古國與神秘大陸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常江 袁卿 ·文學理論 ·9.5萬字
本書主要試圖從合法性危機與合法性建構的角度思考文學理論問題,并通過文學批評實踐具體地觸及理論問題。理論思考主要基于三個維度,反思社會理論視野下的文藝領域的規范性基礎與合法性問題,探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危機,闡發文藝符號學的合法性命題。文學批評實踐涉及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現代性與文學形式,后現代欲望與審美問題。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最新的學術論文:主體為對部分當代文學史料的鉤沉,曾發表于《現代中文學刊》《文學評論》等刊物,采用材料與注釋并置的形式,材料包括重要講話稿、會議記錄等,注釋補充了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學事件、人物關系等,使得不熟悉當年材料的學生及研究者可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為對于當代文學史寫作及教學的探討。
洪子誠 ·文學理論 ·19.5萬字
威廉·福克納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中國當代作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從敘事語言、視角、作品結構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架構等四個相關聯的結構性層面,對福克納小說的敘事藝術進行了整體、系統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其藝術風格的本質特征,其藝術創新在整合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先鋒實驗方面的成就,其藝術創作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啟示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在總體上顯示出全面理解和深入評價福克納創作的鮮明意識。
張曦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以西方藝術史上的代表性藝術家和經典藝術現象為線索進行章節建構。本書每一章聚焦一個藝術家或一種藝術現象,試圖基于古典到當下的西方藝術史實踐來探討圖像的敘事建構及其話語隱喻。本書關注三個關鍵詞:圖像表征、敘事建構、話語隱喻。“圖像表征”是現象層面的考察,也是本書的個案支撐。“敘事建構”是現象的深層學理剖析。“話語隱喻”研究圖像敘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話語。本書引入藝術哲學、藝術社會學和藝術跨媒介性視角,從社會理論、美學、文化、哲學和藝術等學科相融合的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探討,進而從個案與學理相結合的層面為當下的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提供理論支撐,也為解讀當下的藝術理論提供實踐支撐。
楊向榮 ·文學理論 ·17.9萬字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學說。西漢時期,五德終始說的實行狀況頗為復雜,不僅德運多變,而且五德演變規則也不唯一。目前學界對西漢五德終始說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該學說與他者間的關系上,而對于學說自身的研究并不深入。鑒于此,《西漢德運考》一書擬對西漢德運的具體實行狀況進行考察,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上篇主要考察西漢的法定德運,中篇內容為德運與西漢政治合法性的建構,下篇則主要考察西漢制度中的德運。
李培健 ·文學理論 ·14.4萬字
沈德潛以重振“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為己任,編訂《唐詩別裁集》。該集在乾隆中期成為詩壇圭臬,體現了沈氏本人及官方的詩教精神與詩學思想,引領詩壇風會的主流方向。本書欲在明末至清中期,這一深廣的詩學背景下,從多角度、多層次探究沈德潛編選詩集的核心理念,操作方式,主要特征,及選評得失,并由此透視其詩學觀。本書作者梁琳,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創作。曾發表多篇論文,如:《從人物結局探究生命宗教》,《探析獨白在的運營策略》,《探析的改編策略》(ISTP),《從看凱倫和丹尼斯的愛情悲劇》(ISTP),《友誼成就偉大人生》(ISTP),《論的瘋狂》(ISTP)、長篇小說《霜天暮雨》等等。
梁琳 ·文學理論 ·16.9萬字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論·第一輯》選取了平襟亞、張資平、蔣光慈、沙汀、葉靈鳳、張天翼、姚雪垠、羅洪、周楞伽、李輝英、王西彥、程造之、碧野、谷斯范、田濤、無名氏等多位中國現代作家的長篇創作進行論述闡釋。作為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補充,本書意在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文學文本為原點,以史料為根基,關注長篇小說的時代經驗、審美經驗、文體追求,呈現出發展動態、微觀全面的研究追求。不僅能完善已有的主流作家的分析以及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對于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研究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
董卉川 張宇 ·文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豐富文獻與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力圖通過再現女性批評所處的歷史、社會和理論語境,走進性別批評家的"問題意識",從理論上闡明肖沃爾特對文學的性別審視和巴特勒對文化的性別批判的理念,并總結了美國性別文學文化研究的理論特質和現實意義。
王楠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描述都市北京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泛鄉土文學,探討文學中的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再經由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繪者與這城市之間的多種精神聯系及聯系的方式,從一個側面讀解北京文化。
趙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朱德潤是元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其畫作廣為流傳,文學成就卻少為人知。本書對朱德潤的文學創作歷程、文體特征、文學思想等展開系統考察,認為其文學創作體式多變,博雅典奧,遣志抒情,燭照現實,感古傷今,自成一格,是元代文學的心靈之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陳才生 ·文學理論 ·16.8萬字
本書分四章論述了五四以來新文學現實主義的發生、發展和流變。前三章依時間順序,各以十年間文學理論及創作為考察對象,對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在中國的流變和作用作總體的勾勒評說,第四章屬理論概括,分六個方面總結現實主義在發展中所顯示的成就和缺失,并在世界文學發展的格局中比較考察其民族特色和歷史地位,提出了不少獨創性見解。
溫儒敏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堪稱劃時代的作品。該書觀點新穎,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人間詞話》的版本較為復雜,本書是依據1982年第5期《河南師大學報》發表陳杏珍、劉烜重訂《人間詞話》重新排印出版的。書前的導讀詳細地介紹了作者和作品的情況,能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本書。此次以精裝形式修訂出版。
王國維著 黃霖 周興陸導讀 ·文學理論 ·6萬字
修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個人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與基礎。本書從“修身為本”這一中國文化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入手,緊緊圍繞“要做事,先做人”這一中國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論述了人為什么要修身,指出修身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標志,即欲“辨人禽”,須“明人倫”。人怎樣修身?以“反求諸己”為核心,向人們展示諸名如“克己復禮”“改過遷善”等種種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在于“修己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而成就君子人格,期于圣賢是修身的最高目標。本書深入淺出,語言通曉流暢,故事生動活潑,充滿哲理智慧,讀之使人受益。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系列之一。
曾凡朝 ·文學理論 ·11.3萬字
短篇小說之“短”,不僅是體裁上的特點,更是一種藝術風格,蘊含著某種短篇小說能夠達到,而長篇小說無法匹敵的特質。只有短篇小說能達到自洽無隙、微妙雋永、無法增刪的完美,與長篇小說相比,短篇小說似乎更像一個謎。本書由26位英美當代新銳作家、創意寫作教師的創作談集合而成,聚焦于短篇小說寫作之謎——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有何本質區別?短篇小說的結構與形式為何重要?短篇小說的語言、情節與創作者的聲音有什么獨特之處?如何創作出一篇令人叫絕的短篇小說?不同創作者在創作時有不同的側重點,本書將帶我們穿梭、遨游、探究不同視角下短篇小說的奧秘,了解最先鋒、新銳的小說家最私密的寫作絕技。
(英)伊麗莎白·貝恩斯等 ·文學理論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