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族”是近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核心范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所持守的民族的立場、標準和觀念,構成了它區別于經典、俄蘇和西方等其他不同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特質。本書梳理、總結了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演變過程及其具體內涵,提出在全球化新歷史條件下應拓展和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開放的民族觀。
胡俊飛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敘事空白指的是敘事作品中的某些意義在文本中未被傳達出來或未被明確傳達出來的現象。它是一種十分普遍而又重要的敘事交流現象。小說中的省略讓文本意義“隱而愈顯”;戲劇中的靜默讓觀眾感受到更大的震撼;電影中的空鏡頭讓觀眾久久回味……迄今尚未有人從敘事學的角度對此加以深入研究。本書試圖從廣義敘事學的角度,采用理論闡釋法和文本分析法,對敘事空白的成因、表述、填補和價值四個方面作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
涂年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以宏闊的學術視野,從整體論、作家論、作品論三個層面,對“20世紀中國文學”進行了新的觀照,特別是作者從現代性視角,對20世紀中國文學內在規律、文學現象、審美特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和闡釋,重構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新圖景。本書注重史論結合,注重理論與文本的結合,特別是對王蒙、張恨水的研究,饒有新意,構成了本書的一大亮點。
溫奉橋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論述圍繞著特里·伊格爾頓的“非文學理論”著述展開,但對其“文學理論”的探究亦是這本小書的目的之一。作者始終相信,就如人們永遠不可能在“理論之后”一樣,人們也不能真的置身于“理論之外”。相反,面對不同歷史境遇中的現實問題,人們只能不斷破除以往理論所強加的語言樊籠和概念枷鎖,不懈探索新的理論所提供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持守自身理論立場的同時嘗試做出自己的理論應對。
耿幼壯 ·文學理論 ·13萬字
本書以筆記體考《三國演義》之故實,計193則。如:“按張飛能畫,并非無稽之談。《畫髓元詮》有云,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又關公善寫竹,載于《耕硯田齋筆記》,云公善寫竹,有石刻畫竹,凜凜剛正干霄。凡言畫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實創自公也。又諸葛亮善書法,知者亦鮮。《華陽國志》云,《歷代名畫記》及《圖繪寶鑒》云諸葛亮曾為南夷作圖繪,天文地理,人物事實,時甚重之。善草書,工篆隸。其子瞻,亦工書畫。”自有趣味,自有考證,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閑話。
鄭逸梅 ·文學理論 ·6.5萬字
孟子學是指以《孟子》為文獻基礎,對孟子的理論學說進行闡釋、研究或繼承的論說或者學術活動。在孟子學的斷代研究中,人們更多著眼于宋代以后,學界對唐代孟子學的關注相對不夠,本書以唐代士人特別是文人關于孟子的引述、評價、闡釋、繼承等內容作為研究對象,較為全面地收集與梳理了散見于唐代文獻中涉及孟子的資料,較為細致地分析了不同時代學術背景下,唐代士人對孟子思想的繼承、發揮乃至批判,總結他們對孟子的態度,較詳細地揭示了唐代孟子學的面貌。
蘭翠 ·文學理論 ·24.4萬字
開拓與新變是中唐詩歌的主要創作趨向。本文即以此為題,試圖在中唐文化的廣闊背景上,對中唐詩歌的總體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一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緒論部分,強調中唐詩歌在中國詩史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對盛唐詩歌的簡單回顧,指出中唐詩人所面臨的“極盛難繼”的困境,以及詩歌創作開拓新路的必要性。
孟二冬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本書是精神分析小說大師丹尼爾·凱斯的回憶錄,圍繞其經典作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的起源、構思、寫作與出版的曲折歷程,回顧了他從坎坷童年到作品成功的人生故事,也談到了他的小說創作技巧和對于寫作動機的倫理思考。特別收錄獲雨果獎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后擴展為暢銷全球的長篇版本。
(美)丹尼爾·凱斯 ·文學理論 ·10.2萬字
本書以我國先秦重要文化典籍《詩經》為研究對象,從《詩經》創作時的西周、春秋社會結構入手,深入探討《詩經》的作者所處之階層,《詩經》與西周、春秋貴族政治思想、社會思想變遷的關系,《詩經》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特點等等,不僅從文學的角度,更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詩經》中作品產生的原因,并分析其特點。
雒三桂 ·文學理論 ·15.4萬字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智者無不共同追尋的人生目標,同時他們以自己一生的踐行來闡明其真實的意義,知行合一是根本。本書從真、善、美的高度,以孔子、莊子、佛陀、蘇格拉底、耶穌等這些名垂千古的先哲為范例,探討作為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究竟意味什么,他們的言行對我們反思當下的人生意義非凡。
鄒廣勝 ·文學理論 ·25.1萬字
20世紀上半葉,在美國文學中出現一個頗為正面的中國形象,一批曾旅居中國的美國女性作家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除了人們較為熟悉的賽珍珠以外,A.T.何巴特也是其中較受關注一位。本書以A.T.何巴特為中心,考察了她初到中國、經歷了南京事件,以及返回美國后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從移民、性別、邊緣人等角度探討了這位女性作家對時代與文明的深切思考。她對舊中國的觀察以及對美國文化的反省,對現代的讀者也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鵬 ·文學理論 ·19.4萬字
地處西亞的伊朗,古稱波斯,其歷史源遠流長,其文化博大精深。流傳至今的波斯經文典籍內涵豐富,異彩紛呈,在弘揚民族自強精神的同時,彰顯道德與智慧,歷來為世人所矚目。不言而喻,古代“絲綢之路”曾在相隔萬里的中華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譜寫了兩個偉大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長期友好往來的歷史篇章。
于桂麗 ·文學理論 ·37.4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 ·文學理論 ·24.2萬字
全書立足于《粵西詩載》文本研究,從作品內容、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的分析延伸至對作品中涵蓋的廣西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等地域特質的分析與挖掘。通過大量文獻史料的鉤沉與比對,綜合采用多種研究方法與視角,以嘗試探討廣西地域文化與地方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關系;再現廣西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展現出廣西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為廣西本土文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文學支撐和史料支撐。具體而言:1.學術思想方面本著作在文學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粵西詩載》表現出的廣西元素,探討廣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2.學術觀點方面本著作探討《粵西詩載》在創作中體現出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學、文化建設和中國文學史的貢獻。3.研究方法方面本著作以文學地理學為理論背景,考察廣西地域環境與文學創作的關系,考察廣西文學形成、發展的文化成因,探究《粵西詩載》創作的文化動力。
張嘯 ·文學理論 ·13萬字
該書以明代萬歷至崇禎末近七十年的詩歌創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細致地探討了晚明詩人的社會構成、詩人群落的地域分布、各流派的創作追求和整體詩風的歷史演化。作者占有資料豐富,推理嚴密,行文簡潔,論述清晰,使該書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可信性。
李圣華 ·文學理論 ·29.4萬字
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主要體裁之一,他興起與唐五代,至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詞具有獨特的體制特征。《詞學十講》是當代著名詞學研究專家龍榆生先生講解詞的知識的入門讀物,該書是在給上海戲劇學院學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修訂而成。該書內容主要包括詞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歷史,詞調與詞韻的關系,詞句長短、選韻,以及對偶、比興、代字等文學手法對情感表達的影響。作者將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心得與填詞經驗,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深入淺出,對讀者鑒賞詞極有幫助。該書自面世以來,深受普通讀者的歡迎,同時也深受專業人士的肯定,是一部經典的詩詞知識入門之作。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0.7萬字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東北流亡文學總論》約17萬字,分為十五章,包括《他們誕生在這片土地上》《歷史的回顧與沉思》《令人戰栗的藝術之魂》《路兮漫遠》《蕭紅:永恒的憂傷的微笑》《蕭軍:奴隸們的抗爭》等內容。《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東北流亡文學總論》圍繞東北流亡作家的經歷及其創作從整體上分析了這一群體的共性,也從微觀角度分析了他們的個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專節的形式對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羅烽、白朗、駱賓基、馬加等人的作品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與研究,思想深刻,見解獨到,是一部質量較高的學術著作。
白長青 ·文學理論 ·9.1萬字
《原創在氣》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本。該書追溯了“氣”概念的形成和被普遍運用的過程。重點評介了中國古代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諸藝中的“氣”論;對氣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學范疇概念進行詮釋、梳理、概況。
涂光社 ·文學理論 ·15.7萬字
本書分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是對"比較詩學"的概括性綜述,主要內容包括:1)比較詩學研究的歷史發展及現狀;2)比較詩學的理論與方法;3)比較詩學的重點與難點;4)比較詩學的特點與評價;5)對比較詩學的研究建議。第二部分是對比較詩學的理論論述的選目及導讀,如錢鐘書《談藝錄》,樂黛云等《世界詩學大辭典》,維斯坦因《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等。第三部分是對比較詩學的具體實踐的選目及導讀。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曾艷兵教授。
曾艷兵 ·文學理論 ·22.3萬字
關鍵詞研究不只是一種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思想方式,可以說一個關鍵詞就意味著一種思想觀念。但這種思想觀念不只是思想本身,它與歷史、時代、文化、傳統、體驗等等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現代文學的“啟蒙”“科學”“人文主義”這三個關鍵詞,既具有代表性而又能融匯中西古今,它們貌似來自異域,但實際上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汁液。就其邏輯關系而言,“啟蒙”是總論(政治、人文),后兩者是分論,“科學”是從科學、文化角度來說,“人文主義”是從人性、個體來探討。這三個關鍵詞有一條貫穿的紅線,就是都有著被遮蔽(西方遮蔽)下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底蘊,即中國現代作家如士大夫一樣的精英意識以及積極入世、經世致用的實用理性,因為說到底傳統不是“斷裂”,而是“生長”。
黎保榮 ·文學理論 ·1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