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湖北省文聯駐村工作隊員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開展精準扶貧一年的所見所聞。作者采用樸素的散文筆調,將在一年多的扶貧路上與村干部、普通村民、黨員、鄉鎮干部的交往盡收筆下,寫出了精準扶貧給大山里的村莊和村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其中涉及文化扶貧、留守兒童、土地流轉承包、以購代捐等各種切實問題引發人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思考和關注。
周亮 ·紀實文學 ·5.4萬字
《平原深處》是作者深度參與扶貧工作的記錄,真實再現了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的喜怒哀樂,刻畫了扶貧隊員的艱辛與歡悅。作品注重選取代表性細節,以時代細節、環境細節、人物形象細節、對話細節、心理細節為要素,架構起作者對偉大時代、對脫貧攻堅戰的文學性記錄與解讀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較高的思想性、藝術性。
靜言 ·紀實文學 ·10.8萬字
《麥粒轟鳴》是一部關于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巨大變革的長篇紀實文學。以新舊“麥客”更替為線索,鉤沉傳統麥客來源與消失,回望中國農業機械化百年史,厘清“新麥客”——聯合收割機的起源與發展。作者通過五卷內容(“到汝陽”“老麥客”“前奏曲”“新麥客”“新時代”)完整地展現新舊“麥客”的更替,以這個為線索,通過回憶、實踐、數據,又展望了新時代下鄉村的變化,以及農業用具大變革的必然性。同時深刻地揭示麥客的精神內心、日常生活,揭示“麥客經濟”和當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賈遼源 ·紀實文學 ·13.4萬字
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集,書中收錄了國網固原供電公司職工近年來創作的23篇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主要內容包括安全管理、電網建設、供電服務等部門和崗位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事跡,是固原供電公司發展歷程的縮影。
國網固原供電公司工會 ·紀實文學 ·11.6萬字
本書向讀者徐徐展開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的生平畫卷。蔡希陶熱愛著一切有生命的物種,探尋著植物世界的秘密,具有文學家的激情浪漫、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國植物標本采集的先驅者,致力于把學術論文寫在大地上。青年的蔡希陶告別京城,走向云南原始森林,在戰亂的萬難中,創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年的蔡希陶,像一個拓荒者,扎進熱帶雨林,創建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晚年的蔡希陶,以一雙發現者的眼睛,發現橡膠林,發現龍血樹,發現望天樹……每一次發現都讓他“漫卷詩書喜欲狂”。蔡希陶,有著澎湃之血,赤子之心,高蹈之魂。
毛眉 ·紀實文學 ·11.2萬字
本書以報告文學的筆法,通過典型人物和生動故事,全面記錄了紅船啟航地嘉興市南湖區學習、弘揚和踐行紅船精神的全過程;生動而藝術地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南湖兒女在紅船精神指引下,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展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里,南湖兒女全力弘揚紅船精神的信心和勇氣。
孫侃 ·紀實文學 ·17.3萬字
為廣泛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我們編選了部分寧夏援鄂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時寫的日記,形成《白衣執甲逆風行——寧醫援鄂日記》一書,并收入《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叢書。本書編選的文章主要來自學習強國寧夏學習平臺、人民網、新華網、寧夏新聞網、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官網等新聞媒體平臺和網站;在編寫過程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同時,為方便閱讀使用,我們采取融媒體方式,在書中植入了音頻文件,讀者可使用手機掃描書中二維碼,收聽本書內容的朗讀音頻。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紀實文學 ·4.3萬字
懷著巨大的熱忱,有著30多年小學從教經驗的深圳教師陶粲明,把她對教育的觀察和思考訴諸筆端,留下一份真誠又活潑的校園生活記錄。這份記錄告訴我們,一位真正“看見孩子”的教師,才有可能掌握在愛中教育的奧秘并深切體味這份工作的樂趣,才有可能探索實施關于人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意義、自我價值、自尊、愛與寬容、同情、信仰。作者行筆于深圳本土校園、廣西支教校園、對口幫扶的新疆校園、學習訪問的美國校園等,視野開闊,所述所思蘊含教育成長的智慧,值得廣大教師與家長閱讀借鑒。
陶粲明 ·紀實文學 ·8.7萬字
本書主要由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寫給國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監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構成。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題分類,圍繞不睦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等,訴說了瑣碎且難堪的家庭丑聞。這些密札被上呈給當權者,以期繞過正規的司法程序,在隱秘的情況下監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惡習。通過這種隱秘的監禁,家庭的名聲便不會被敗壞,同時也展現了請愿人對于國家權力的遵從和支持。但在這種非正規的程序下,密札制度的濫用是必然的,人們為了私欲或私憤肆意寫信,而國王的代理人——警察,握有對密札及其后續監禁制度的最終解釋權,他們也會通過對于監禁請求的同意、拒絕或更改彰顯自己的行政權力。出于種種原因,密札制度在十八世紀晚期便銷聲匿跡了。本書通過對大量十八世紀巴黎警方留檔密札的展示,提醒讀者思考公權力對私人領域的介入所帶來的混亂與失序。
(法)阿萊特·法爾熱等 ·紀實文學 ·17萬字
本書收錄了部分較為典型的報道內容,分別反映學校重大事件的“特別關注”、反映教學科研成果的“人才培養”、反映成果轉化和校地合作的“服務社會”、反映走出校門合作辦學的“開放辦學”、反映學術追求和建設的“學術交流”、反映師生精神面貌的“寧大故事”等幾個版塊奉獻給讀者。
王宏偉 ·紀實文學 ·17.7萬字
在太平洋深處的血色甲板上,幸存者講述著殘酷的生存法則;在巴丹吉林的死亡沙海中,兩個年輕人用生命丈量人性的刻度;在深圳霓虹照不到的角落,“三和大神“在欲望泥潭里沉浮掙扎……杜強以手術刀般精準而又冷靜的筆觸書寫人性紀實:這里有被烈日蒸干的理想主義,有在物欲中溺亡的尊嚴碎片,也有在絕境時刻的道德崩壞。這不是虛構的寓言,而是正在發生的生存啟示錄——當命運將你推至懸崖邊緣,你會在墜落前抓住哪根人性的繩索?
杜強 ·紀實文學 ·9.8萬字
正午,尋找遺落的故事……我們相信只有生產內容,才能走得更遠。在轉載成風的新媒體,正午堅持原創每一個故事。這一期是訪談特刊,收錄了5篇訪談,正午故事與國內外學者對話,采訪報道了他們眼中的中國。《何偉:我總是被異鄉人吸引》講述了美國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Hessler)在中國大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以及出版中文作品《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奇石》等作品的點點滴滴;《張北海:只愿俠夢不要醒》主要與張北海聊了姜文、《俠隱》、伍德斯多克和羊蝎子;《項飚:中國人像蜂鳥,振動翅膀懸在空中》則站在人類學的角度,觀看中國快速發展的歷史,提出了中國“懸浮群體”的生存狀態;孫歌則在《亞洲的苦惱》一文中,解答了“中國從萬隆會議到‘一帶一路’,會產生新的國際主義嗎?”這個深刻的問題;《張彥:他們身上都有小說的特質》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更是領悟到了這樣的寫作感悟——鮮少耳聞的小人物(小鎮律師、胡同居民、普通大媽等)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具有小說一樣的氣質,真實而又充滿戲劇性。
正午 ·紀實文學 ·6.3萬字
2017年是聞名省港澳的中山“慈善萬人行”連續進行的第30周年。30年的“慈善萬人行”說明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本書通過文字+手繪的形式,向讀者述說“慈善萬人行”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說明中山的城市底蘊:博愛從何而來,又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這座城市。
中山市紅十字會 ·紀實文學 ·3.7萬字
本文系一名晚報記者采訪生涯的真情實錄,精彩點擊,行動再現;悲歡離合都是事實,喜怒哀樂皆系真情,酸辣苦甜緣自親歷。
黃永東 ·紀實文學 ·15.4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李壽生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九篇,集中展示了他多年的文學創作成果。其中《“MBA”的神圣殿堂》獲2001年“共和國的脊梁”征文一等獎,《放歌“神六”》獲2006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報告文學》雜志社“先鋒杯”全國報告文學征文大賽特等獎。作品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反映了共和國同齡的這一代人對人生、對生活、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和真摯深情。
李壽生 ·紀實文學 ·8.5萬字
全國首檔大型原創尋訪紀實節目《閃亮的名字》以“走訪紀實+影視化演繹”的模式,每期透過真實尋訪、場景再現、人物再現的形式,立體講述一位時代英雄的故事。《閃亮的名字》同名圖書由英雄們的故事、演員的演繹體會和節目組的尋訪札記等組成,收錄真實照片、演繹場景、尋訪花絮等多角度照片100余幅,展現英雄們的事跡和內心的選擇。全書是一趟尋找英雄的跋涉,更是一次找尋初心的歷程。
陳辰主編 ·紀實文學 ·11.7萬字
《正午》第七期,發掘“名人”不被知曉的另一面,尋找鄉野間被忽視的角落,捕捉時代中執拗的低音。這一次,我們潛入社會現實與自我的心靈,以故事重新理解“我們的生活”——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內里卻激烈動蕩。從“自我”出發,回憶“尼曼項目和我的記者生涯”;于“春秋”中,聽“乞丐的歌單”、看“東北農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戲劇一刻,感受時光流逝的力量;于“傳奇”中,展現圍繞“浙江省第一懸案”追緝兇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陽光照耀下,還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從“自我”回到“我們”,以一幅“被遺忘的女子圖鑒”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這就是我們,一個一個“不徹底的人物”。個人的悲歌,大時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們共同的生活。
正午故事 ·紀實文學 ·17.6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新聞作品、散文、隨筆等體裁,記錄了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湖北“三萬”活動、2013年蘆山地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運作、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歷史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多數是自己從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工作、生活記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5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有黨的執政理念的落地生根,有對人性的思考與領悟,有對親情友情的懷念與品味。
楚登峰 ·紀實文學 ·6.9萬字
翻開寧夏出版60年輝煌的歷史,寧夏出版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奮斗不息。寧夏出版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經歷了不平凡的歷史發展時期。從初創時各地各界無私援助、艱難起步,到“文革”時期幾易其名、幾番波折、幾近凋零,再到改革開放中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發展壯大,成為輿論宣傳和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產生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出版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出版品牌,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為推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全國讀者做出了應有的重要貢獻,是位于祖國西部的一支出版傳媒勁旅。
楊立國主編 ·紀實文學 ·14.3萬字
本書以張冬雪留學布拉格的親身經歷,書寫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人民與捷克人民的交往、交流與合作,在寬廣的世界視野中講述了中國故事。本書忠實地描述了作者對人生的執著探索,留下了作者成長的腳步。
張冬雪 ·紀實文學 ·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