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匯集謝冕、程光煒、周曉風、羅振亞、劉士杰、吳曉、張德明、姜玉琴、張健、師力斌、邱景華、易彬、盧楨、劉波、陳培浩等學界同仁關于吳思敬詩學研究的專題文章,分別納入“同行、堅守、探索、回響”等專輯,涉及同代人有關吳思敬先生的印象與認知,中青年學者探討其詩歌批評與理論建構、詩歌史研究等內容,并附資料價值較高的訪談與學術年譜。
龍揚志 王珂編 ·文集 ·28.2萬字
本書以現當代以來河北地域內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詳盡地論述了百年來河北小說創作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梳理了河北現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編和下編梳理了河北當代小說的歷史與現狀;每一編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充分的闡釋。全書注重史料收集和文本細讀,具有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的特點。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性小說史專著。
郭寶亮 胡景敏主編 ·文學理論 ·40.7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案锩奔仁切略娧芯康膮⒄瘴镆彩茄芯康膶ο螅延械难芯砍晒^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王爾德童話研究方面的專著,概括了傳統童話向現代童話過渡時期的童話特征,系統研究了王爾德童話的創作動因、主題、文學形象和敘事藝術。作者認為王爾德是西方童話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過程中的代表性童話作家,其作品體現了傳統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分野,在西方童話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王娜 ·文學理論 ·23萬字
20世紀40—70年代小說對鄉村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想象充滿豐富性和復雜性,或以鄉村現代的本土性想象方式重建鄉村人情倫理秩序,或以鄉村階級、革命意識思索干部、望城青年的主體性,或以德性標榜的敘事讓未來社會的想象失去實踐可能性。話語的顯隱、敘事的裂隙等,讓識字、衛生、效率、技術等表征現代性特征的話語變得多義。作為一種想象新社會秩序的文學,對鄉村社會主義的認同、熱愛和想象,讓這段文學充滿青春氣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紀”中,這段文學的出場凸顯了社會主義國家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中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郭文元 ·文學理論 ·39.9萬字
“民國文學”從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關注是1997—2013年10多年間的現象。2013年,《民國文學討論集》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匯集了這一次討論的主要文獻,2013年以降,這一學術理念逐步走向深化。本書為第二輯,是第一冊文獻集之后的史料匯集,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以供學術研究參閱。所謂的“代表性原則”指的就是不再簡單重復前期話題提出者的觀點,或者重復前期已經被反復表述的思想主張,有自己獨立的見地,也不重復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觀點,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選論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續的探索”“深入的反思”“不懈的開拓”“豐富的意蘊”等四大板塊作初步的分類。
李怡 李俊杰 葉炘晨編 ·文集 ·33.2萬字
本書從“歐美文學跨學科視野”“英國旅行文學研究”“現代斯拉夫文論的中國之旅”“文學史的對話”“莎劇經典的中國重生”“西方目光下的俄羅斯文化”“中日俄文學關系”等七個方面,應用跨媒介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敘事、后殖民批評、文化批評、影響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展開研究。內容涉及但丁、莎士比亞、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等經典作家作品的跨學科審視和新的闡釋、巴赫金文論的核心話語、東西方文學關系等命題,體現了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的熱切關注。
吳笛主編 ·文學理論 ·31.6萬字
本書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對人類歷史長河中男權中心文化統治下女性歷史境遇和文學境遇的認識上。在充分吸收借鑒四十年來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以全球化語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聚焦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1895—2020年)120多年來中國婦女解放思潮與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之間互為因果、互為依存、互動發展的緊密關系和發展態勢,梳理百年來各個時期婦女解放的思想脈絡,并對各時期重要節點遞次演進中的女性文學所反映的中國女性的命運軌跡、解放意愿、價值訴求及其解放路徑和存在的困境進行考察,探尋中國近現代女性寫作的軌跡;同時通過發掘文本中潛藏的女性視角、女性聲音和解放訴求,進而梳理呈現民族國家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過程中,中國婦女不斷掙脫鎖鏈獲得解放,以“半邊天”的氣度與實績,在中華女性發展史上譜寫的璀璨奪目的歷史華章。
馬超 張學敏 ·文學理論 ·32.2萬字
《焦氏易林》是西漢焦贛所著的一部奇書,該書運用卦變原理,將《易經》六十四卦衍為四千〇九十六卦,并且仿照《詩經》的形式,為每一卦都配了整齊押韻的卦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漢代“兩部非文學的文學杰作”之一(另一部為《史記》),被錢鍾書先生譽為“幾與《三百篇》并為四言矩矱”?!督故弦琢帧繁緸檎俭咚?,曾被古人列入易學類和術數類。但因其內容豐富,文辭古雅雋美,明清以來亦為詩文家所關注。本書結合作者的研易心得和文學體悟,以文本細讀為基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結合出土文獻,對《焦氏易林》的作者、思想文化背景、文學成就、鬼神世界和民間信仰及其與簽詩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地研究,并對其影響和文學史地位進行了評定。本書對研究漢代文學、思想史、易學和術數文化以及民俗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研究《焦氏易林》之類的“異文學”有頗多借鑒意義。
劉銀昌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主要是圍繞德國文學思潮中的相關主題展開的系列論述,具體論題主要包括:“接受美學”的創立與文學研究范圍的擴大;“美學解放”與現實主義定義的更新;古典文學理論的堅守與新型審美意識的覺醒;藝術思維的革故與文學實踐的創新;德國文學研究與翻譯問題等。作者回到德國文學發展演進的歷史語境中,通過對相關作家、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解讀深化對相關文學思潮、藝術潮流的分析,有助于讀者對相關文學和藝術思潮發展脈絡及其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中表現的把握。
張黎 ·文學理論 ·30.1萬字
本書以創傷理論、新歷史主義理論、后殖民理論、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康拉德、莎士比亞、阿特·斯皮格曼、艾麗絲·沃克、海明威、梅爾維爾、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了西方文學中的殖民之傷、種族之傷、女性之傷、生態之傷以及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之傷,重點探討了殖民創傷的歷史真實與文本再現,黑人奴隸與猶太人的創傷敘事,女性創傷與殖民、種族、男性話語、帝國意識之間的密切關聯,海洋生態與荒島生態以及現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等問題。
王霞 ·文學理論 ·22.3萬字
通過文學重繪1980年代的社會轉折與思想圖景,提出“兩個80年代”的說法:第一個80年代,圍繞社會領域中的改革、啟蒙、現代化等觀念展開,由“傷痕文學”發端打開了諸多的寫作領域,文學以現實主義手法依然擁有飽滿的社會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第二個80年代,源于對第一個80年代的反思與質疑,改革與現代化的發展主旋律既帶來勃勃生機也帶來問題與危機,在個體意識和內在自我日益凸顯的同時,文化與文明問題也成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議題;現代主義悄然崛起,并由此誕生了“純文學”觀念,影響延續至今。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與王朔作品輪番登場,將80年代初期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變成“一地雞毛”式的庸碌日常,他們以文學的方式消解了一個大時代的理想和價值,從而終結了80年代,開啟了90年代。這是作者將文學史與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認為,1980年代不能成為80年代人的紀念館,而應該成為歷史的圖書館,以供我們反復閱讀。
蔡翔 ·文學評論 ·21.1萬字
本書對20世紀俄蘇經典作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進行了系統梳理,清晰地呈現出作家在不同時期筆下的景觀與共同訴求,闡釋了作家創作的思想源頭和世界觀變遷的軌跡。普拉東諾夫的創作,折射出烏托邦思想和反烏托邦的復雜互動,他以文學的方式關照人類命運并嚴肅反思社會現實,在人間艱辛地尋找真理,播撒幸福的靈魂。
王曉宇 ·文學理論 ·27.4萬字
在文學理論中,“闡釋的邊界”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命題,它以闡釋的客觀性和意義的確定性為核心,在不確定性思潮泛濫的當下被不斷激活;它不同于獨斷專行的法則或律令,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路徑和方法論取向,不斷涉入更廣闊的文化精神領域。本書從概念內涵、歷史譜系、建構路徑、本體形態、實踐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對文學闡釋的“邊界”問題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開對當代文學理論乃至文化生態的批判性反思和話語重估。本書的目標,一是豐富關于闡釋邊界的理論言說,擴充文學研究的知識版圖;二是從邊界問題中提煉出人文精神、審美理想、真理價值等積極因素,為面臨相對主義乃至文化虛無主義威脅的人文學界提供一定的應對之道。
龐弘 ·文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切入點,聚焦傳統文化,解讀中國思想與文學之美。內容包括了世、家、情、理、人等幾個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主題。通過對《西廂記》《說苑》《東周列國志》《顏氏家訓》《世說新語》以及《金瓶梅》幾部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引導大家對其進行深入的賞析與理解。
吳定海主編 ·文學評論 ·33.6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段骶┕适隆贰堆b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約瑟夫·康拉德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魔幻般的不確定性,無論在人格內涵、價值取向、思想意識還是在創作風格上都不是單一、明晰的,而是意義多重復雜且常常充滿自我矛盾。這種含混朦朧的矛盾對立,不僅體現在康拉德小說中的重重文本謎團中,也同時投射到不同的讀者身上,體現在讀者根據個體經驗的不同而對文本產生的多樣性讀取與闡釋上。本書采用威廉·燕卜蓀的復意理論,以期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尋康拉德文本復意話語表現下的深層本意。
校瀟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從敘事學領域來系統研究現代中國小說近百年的藝術創新,提出癡狂敘事這一概念,歸納出敘述癡狂者、狂者敘事、狂歡化敘事等三種癡狂敘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藝術,癡狂敘事始終隨著現代中國小說的發生和發展,它實現了現代中國小說從內容到形式兩個層面的變革,改變了傳統中國小說藝術形象設置層面的簡單化和機械化現象,也改變了情節構筑層面的單線或直線的敘事模式。這一敘事模式的出現是對以理性見長的常規寫作方式的沖擊和顛覆,其深層的敘事預期是以敘事方式的變革達到反道統、反常規的目的。癡狂敘事是現代中國文人面対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現實的深刻變革和中外文學的深度交流做出的主動性選擇,折射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獨立和創新的勇氣和理念。
裴爭 ·文學理論 ·26.3萬字
當代中國詩歌70年的歷史進程,如果以價值建構和史實面貌特征為標準,應劃分為“社會主義時期”(1949—1976)、“社會主義調整期”(1977—1991)和“后社會主義時期”(1992—2019)三個階段。它們有前后傳承的歷史關聯,也表現出文學自身的獨特性。傳統的詩歌批評史通常采用“以史帶論”的史學觀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當然有歷史感和說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說批評史的獨特性,尤其容易忽視批評的主體性和極其生動豐富的細節。本書把當代詩歌批評史從“大歷史”中凸現出來,把理論思考和敘述的全部分量壓在它上面。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的詩歌實踐的分別敘述和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當代70年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周瓚 ·文學理論 ·2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