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人類社會是一座寶藏,充滿新奇和未知,等待人們去探尋、發掘。人生就是一場探尋之旅,一路風餐露宿,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風光無限。在漫漫人生征途中,我們既會看到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從中真實領悟到人類社會的純真自然;也會看到社會生活的人生百態,從中真切感悟到現實生活的純粹本原。正是這些現實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精彩紛呈。本書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了100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小視角,以素描的形式,記錄了一些社會生活的現象,力圖通過這樣的嘗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社會生活之美的普遍關注。
仇英義 ·現當代隨筆 ·9.1萬字
本書是馬大勇教授長期課堂講授的《三國演義》和“喜馬拉雅FM”發布的音頻課基礎上增訂整理而成的。歷史是什么有人說,歷史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真正找到答案。這或許是對的,而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恰恰走在了歷史和文學的夾縫里,如同高明的雜技演員走鋼絲,它用精美的文學手段對這個本來已經驚心動魄進行了再創作,建構出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三國”。它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遭循歷史的真實,但是卻展現了“演義”——也就是文學——的魅力,而且開啟了歷史演義小說之門。
馬大勇 ·文學評論 ·10.4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美籍華裔漢學家、當代著名跨文化理論家和批評劉若愚的詩學思想。劉若愚用西方詩學的理論骨骼支撐起中國詩學的思想血肉,建構了中國傳統詩學進行世界性轉變的理論體系,書稿通過對劉若愚思想的文化基礎和脈絡的梳理,在跨文化對話和融合的語境下探討劉若愚跨文化詩學思想體系在現代視野中的拓展與延伸,重新審視他的偉大嘗試,形成本書關于中國當代文論發展研究的學術觀點。
紀燕 ·文學理論 ·16.3萬字
《熱血與詩情》一書是作者所寫自由詩集。其中詩作貼近生活、意境鮮明、通俗易懂,涉及內容廣泛。此書作為《詩懷與夢想》的續本,延續并發展了后者的思想高度,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試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理高度,深刻揭示自然、社會的種種相互關系。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和哲學啟示性。
林文肯 ·現當代詩 ·14萬字
本書是李怡教授學術與思想的文字輯錄。這些文字圍繞他學術思想的主要領域,以“詩與史”為基本線索加以編輯,分為:我的故事、人情冷曖、知人論世、大千世界、詩心雕龍、吾土吾民、百年樹人、文化觀察、學術方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大體上展示了李怡30年來思想探求的一些要點。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他所向往的“思想是暗夜中的閃電,是黎明時分最初的那一線光芒……”,而這些思想片段的文字雖然不過“是精神的流星”,但“它迅速劃過漆黑的長空,賦予我們真正的驚悸和震動。沒有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其他的鋪陳都失去了意義,不過就是無聊的饒舌而已”。
李怡 ·文學理論 ·10.3萬字
本書把媒介作為一個要素引入文學活動,立足于媒介場域整體考察其對文學活動產生的影響。從媒介和文學活動兩個端點雙向推進,使其重合點落腳于“文學活動主體”,由此媒介場域建構了文學活動主體,傳統的作家主體、讀者主體、批評主體等在場域中都發生了新變。進而以整體研究和社會學田野調查的方法論證文學主體的主要活動即文學創作、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了文學和媒介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描繪了在文學史的長河中文學主體的“生長軌跡”,有助于確立當代媒介場域中文學主體的位置和態勢。
趙玉 ·文學理論 ·16.2萬字
路翎是現代著名作家,七月派成員之一,其創作從20世紀40年代延續到“十七年”、新時期。本書研究的立足點既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進行全景式的“掃描”和闡述,也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中已經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的重復論述,而是嘗試突破流派的窠臼,從整體性考察和階段性比照兩個維度,挖掘路翎小說中被“遮蔽”或尚未論述充分的作品和藝術特質,力圖呈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路翎小說與文學主潮、政治實踐之間的呼應與錯位,勾勒出路翎文學演進的簡譜。
周榮 ·文學理論 ·16.1萬字
1980-2010年代是中國兒窗文學迅速成長和發展的30年,這一時期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和成熟,并在創作上發生了巨大的觀念性轉變。本書對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語境之中,以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不同發展階段為線索,以不同階段作家的精神視野和作家對兒童主體的建構以及對文學對話關系的建構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和美學等角度考察和審視了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至當下這四個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情況,呈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中童年敘事的差異,分析不同話語對作家建構兒童主體的影響,尋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對話關系變化的線索與軌跡。
何家歡 ·文學理論 ·13.7萬字
《玉臺新詠》是一部以收錄宮體詩為主的文學總集。長期以來,學者在此書的成書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關于其成書時間、編撰動機乃至編撰者等均分歧嚴重。此類文獻層面的紛爭,不但制約了對《玉臺新詠》進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對宮體文學、南朝文學研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鑒于此,我們依據前人提出的話題及該書的實際情況,將《玉臺新詠》成書問題劃分為八個專題加以系統考察,即《玉臺新詠》的編撰者、編撰動機、成書時間、編撰體例、錄詩標準、書名含義,《〈玉臺新詠〉序》釋讀以及《玉臺新詠》成書其他可疑現象。研究中,在對以往成果進行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嘗試對這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話題或令人疑惑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黃威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以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白、黑、紅、紫、綠、翠、黃、青”這八個常用顏色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描寫它們的語義系統,計算它們的語義顯著度和廣義度,考察它們的語用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展現出常用顏色詞在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獨特價值。
吳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具有世界影響的俄羅斯民間文藝學家普羅普的三部專著《故事形態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和《俄羅斯故事論》,指出他的研究是如何從結構形態的角度回答故事是什么、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回答故事怎么來的兩大問題,以及其他的相關問題,并著重探討他如何將結構形態研究同歷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為故事學和敘事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賈放 ·外國詩歌 ·15.7萬字
本書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她的三部代表作《克蘭福德鎮》《北方和南方》和《妻子與女兒》,通過敘事學理論和文化政治批評視角,深入發掘了蓋斯凱爾在作品中如何為建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地位所做出的努力,而同時又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保守性;指出了作者生活與其虛構作品之間的密切關聯:生活中的蓋斯凱爾在性別意識形態立場上的不確定性使她的作品隱含著難以擺脫的、不同程度的保守特質,導致作品中不斷出現敘事的兩重性,這些兩重性也深刻反映出維多利亞時期敘述女性地位與力量這一文化議程所面臨的重重困境。
陳禮珍 ·文學理論 ·13.3萬字
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著名革命愛國詩人,享譽世界詩壇。本書以全新視角展示詩人短暫的革命人生和在詩歌創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書由三部分組成,通過理論分析、闡述和點評,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再現了一位革命愛國主義詩人真實、高大的形象。在思想意義上,裴多菲及其詩歌創作集中體現出高度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在藝術創作上,裴多菲以豪放、清新、明快、細膩的詩風著稱,極富藝術感染力,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
馮植生 ·文學理論 ·13.2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是四川大學曹順慶教授的學術文選,共分為“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中國文論‘失語癥’”“重建中國文論話語”“中國古代文論范疇”“中西詩學范疇比較”“比較詩學與總體詩學”“世界文學發展脈絡”“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比較文學變異學”“跨異質文化與跨文明”“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12個專題。本書旨在以精煉、易懂的語段體現曹順慶教授對各論題的思考,為讀者了解知識、查閱文獻、交流學術提供便捷之徑。
曹順慶 ·文學理論 ·10.5萬字
本書在解讀古代希臘“政治諧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時,試圖超越古典學者們慣常的“微觀歷史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以每部諧劇上演前后的歷史狀況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諧劇時的決定性的導引性線索。認為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與哲學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國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個異類那樣,阿里斯托芬在希臘古典時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個異類。“百家爭鳴”的本質在于文化大轉型,在于對話者之間的思想關系。本書立足相關古希臘文本,主要從“思想史”視角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對于教育、戰爭與和平、泛希臘主義、神義論等論題的回應,并初步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劇作中體現出的“命名學”的基本情況。
陳國強 ·文學理論 ·12.3萬字
霍克斯的《紅樓夢》英譯本的出版,促進了《紅樓夢》在西方世界里的傳播。本書以《紅樓夢》中的主人公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的形象翻譯作為切入點,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采取定量與定性、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以一個源文本的兩個底本分別對應兩個譯文的一對多模式,對霍克斯和楊憲益夫婦兩個譯本的前八十回進行比較,對霍克斯顯化人物形象的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本書將規范性翻譯研究與描述性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對紅樓人物形象的翻譯進行實證研究,彌補了之前零散研究雜談、漫談式的不足,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研究范式。
姚琴 ·文學理論 ·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