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文關系是文學研究最基本和核心的問題,存在于文學活動的所有環節。詩言志,思無邪,興觀群怨,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義”,發憤著書,緣情綺靡,性靈說等重要理論,無不是從各種角度對情文關系進行的闡發。乾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穴時期,對情文理論予以了系統總結和發展。本書從性與理、情與幻、性情與格調、情感與虛構等多種角度,對乾嘉情文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
楊子彥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著作對洛佩·德·維加坎坷曲折、浪漫而凄涼的人生經歷做了比較全面而生動的勾畫,對他的創作經歷做了充分的評述,對他的戲劇進行了分門別類、以點帶面的評述和分析。他一生創作了一千八百多個劇本,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品位極高。可謂成就卓著,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其詩歌創作獨樹一幟,同樣成就非凡。其名氣和地位與塞萬提斯并駕齊驅。
朱景冬 ·文學理論 ·19.2萬字
美國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的小說《奧吉·馬奇歷險記》《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禮物》中的超驗主義思想及其在形式層面的展現手法,表明貝婁在創作時受到了傳統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但由于歷史語境的差異性,貝婁對傳統超驗主義思想進行了揚棄。本書依據文學社會學理論,以訪談、貝婁的評論性文章、傳記等為佐證,集中探討貫穿貝婁小說的主導主題——精神追求和道德旨歸,探究貝婁小說的主題和敘事形式背后的文藝思想,并從歷史語境的差異性角度辨析了貝婁小說中的倫理道德維度,揭示貝婁的文學濟世情懷。結論指出:雖然貝婁的小說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特色,但是貝婁對社會的批判,對烏托邦式美好愿景的構建及其道德濟世的情懷是不容忽視的。
趙秀蘭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收錄2007年至2017年十年來作者寫的散文、詩歌一百三十五篇。作者以十年為一個方陣,以清新、內斂的文字,從生活、教育、訪學、人文等多個視角,記載了作者十年的奮斗歷程、輯錄了作者的成長心路,散發著縷縷歲月清香,一路可以看見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看見一顆敞亮的內心和一段充盈的人生。靜心讀,時聞香,覺有情。
張晚艷 ·現當代隨筆 ·19萬字
本書選擇1979年至2019年間,陜西新時期文學的四個話題,即“筆耕文學組”的活動始末、“陜軍東征”現象發生的過程及其意義,“博士直諫”的起因及其曲折、陜西民間文學社團與刊物的興起,通過采訪作家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高建群、馮積岐、紅柯、吳克敬及評論家劉建軍、暢廣元、費秉勛、肖云儒、李星、李國平、邢小利等,試圖從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口述、檔案資料印證與研究者客觀審視的三維視角構建一種新型文學史的描述樣態。
邰科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作為“社會變化和發展機制”的有機部分,甚至“社會歷史”本身,18世紀英國小說不僅“說事”,反映當時風起云涌的外部現實,同時也在“做事”,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現實的建構。本書從民族性、道德倫理、現代性、性別氣質等多個維度,探討18世紀英國小說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述行性,發掘小說中作者、讀者、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理解他們為構建和發展新的英國社會形態而實施的言語行為。
王建香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是當前國內系統地對王禹偁散文進行分體研究和整理的一部著作,體現了作者極高的文獻解讀能力,論文論證較為充分,對作家作品進行分體研究,準確把握了當前學術界的主流做法,選題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研究也比較深入。王禹偁是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在唐宋古文運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研究他的散文對了解宋代古文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和把握宋代文學的整體風貌有著很大的幫助。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除緒論和結語外,重在按文體對王禹偁散文進行分類研究;下面對王禹偁散文進行校注,這也是國內首次對王禹偁散文進行校注。
陳為兵 ·文學評論 ·18.9萬字
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與文學的轉型,再現與表現歷史創傷記憶的敘事文學作品構成了新時期文學中的創傷敘事景觀。本書以創傷理論為理論基礎,選取從1976年到1989年的新時期創傷敘事作品為研究對象,從創傷敘事視域對創傷主題表達、創傷心理描寫與創傷敘事形態等方面進行研讀,考察新時期文學創傷敘事的建構過程,把握新時期文學創傷敘事的類型與特征、承續與變奏,深化了對新時期文學思潮與作品的認識。
張婧磊 ·文學理論 ·18.7萬字
《藥欄詩話》是晚清云南著名詩人嚴廷中的一部重要詩學著作。本書以云南省圖書館藏《藥欄詩話》為底本,進行詳細校勘、注釋與箋補,并輯錄嚴廷中傳記、詩文序等相關重要文獻。本書是《藥欄詩話》的首次系統整理。
(清)嚴廷中著 劉煒箋注 ·文學理論 ·12.4萬字
《夷堅志》是中國文言小說史上最杰出的小說集之一。本書在細讀文本、重視原始材料梳理的基礎上,從成書論、主題論、文化論、傳播論等方面入手對《夷堅志》展開研究,認為作者洪邁對小說文體有著獨特的認識,小說理論觀念豁達通脫,注重并追求小說創作的娛樂功能與社會認識價值,他以超出常人之意志和熱情堅持六十年之久采用采編記錄、修訂增補、摘錄互證、刪潤傅益等多種創作方式編撰了這一皇皇巨著,借表面上奇幻不經的志怪故事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兩宋時期的政治黑暗、朝綱不振、吏治腐敗、社會動蕩,同時大力關注宋人的婚姻戀情、商業與手工業活動、城市發展與市民壯大、詩詞創作及流傳傳播,多層面反映了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對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和不幸充滿了深切關懷與同情,因此《夷堅志》是宋代官場文化、市民文化、詩歌文化的載體,是宋代民眾的生活史、心靈史和風俗史,在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邱昌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國內外從整體上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本書在總體概括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總體概貌的基礎上,主要從實踐美學的存在維度、語言符號學轉向、藝術樣式理論及其批評實踐來探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問題。本書依據第一手資料的深入解讀,從中國立場出發,依據蘇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野,充分考慮文藝理論中的符號學、語言學等重要命題,系統地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具有視野獨特性、問題意識的當下性和研究結論的原創性。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2015-201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計劃項目結題成果,主要研究21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后911”小說,采用文本細讀與歷史批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探討“后911”文學中的三個核心要素:創傷的再現、理性的批判和詩學倫理救贖,以此展現“后911”文學這一特殊文學門類將“悼歌”、“批判”、“救贖”合三為一的美學機制所特有的倫理價值與審美意義。
吳榮蘭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對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體領袖人物厲鶚的文學思想和詩詞等創作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厲鶚詩詞創作數量可觀,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詩詞之外,厲鶚的散文和散曲創作也頗有成就。本書對厲鶚的多方面文學創作做了深人研究;同時,對其在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詩文化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也做了必要探究,以期引起學術界重視。
王小恒 ·文學評論 ·18.7萬字
16世紀中后期是中國“被全球化”的歷史時期。與海戰、海上貿易密切相關,海疆局勢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海疆幕府極大地吸引著內地的青春文士。抗倭總督胡宗憲浙江幕府匯集了大批各路精英。在歷史動蕩時期,幕僚文士協助幕主鞏固了海防邊疆,穩定了明代時局。而與海戰相始終的幕府文學文化活動則直接引領了時代文學潮流。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幕僚文士的唱和交流使得此際產生了大批幕府文學,戲曲、駢文、小說爭奇斗艷,軍事文學亦蓬勃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紹興名士徐渭。徐渭的創作代表了胡宗憲幕府文學的成就和時代文壇的發展趨勢。徐渭之后,許多才華卓犖的文士在胡宗先遇害后加入新的海疆邊防幕府,繼續從事軍事與文化活動。海疆幕府很大程度上直接繪制了中國16世紀中后期的文學地圖,并從此改變了中國的文壇生態。
朱麗霞 ·文學理論 ·18.7萬字
不可靠敘述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敘事理論研究中一個前沿學術命題。本書以不可靠敘述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的確立主要基于20世紀文學實踐和敘事理論發展的整體現狀。本書將不可靠敘述置于整個敘事傳統的發展中,從考察可靠敘述向不可靠敘述轉化的原因入手,揭示不可靠敘述生成的原因,厘清不可靠敘述理論的發生發展脈絡,明確不可靠敘述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類型研究、形成機制、藝術效果切入,對不可靠敘述進行多維度探究,進而將研究視界拓展到敘事倫理之中,提出了“五維度敘事倫理分析法”,通過對反諷型和含混型不可靠敘述文本的分析,打通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的研究路徑,從而推進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
陳志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在希尼詩歌中,通過記憶、歷史和語言呈現的景觀確立了希尼愛爾蘭人、愛爾蘭詩人、愛爾蘭天主教徒、英語詩人等多元身份標識,同時為在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中處理身份問題帶來更廣闊的視野,開啟了一個有益于交流和討論的空間。詩人也試圖以歷史的融合性打開政治的邊界,呈現一種既能回應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又能體現詩歌藝術審美價值的新的寫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學作品中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想象世界。同時,詩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構創造了一個超越民族和宗教二元對立的,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識形態的空間,促進了詩人的藝術創作,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學創作者的寫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和耀榮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我的中國故事》選取近三年來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615位漢學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6位青年漢學家撰寫的“我的中國故事”結集出版。這些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的課題涵蓋文學、哲學、宗教、歷史、藝術、語言、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研修形式分為集中授課、專業研修和實地考察。邀請了厲以寧、王蒙、葛劍雄、肖云儒、熊月之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各位青年漢學家開設專題講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道開展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學習之余,還組織學員到各地實地參觀,切實感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魅力。三周研修學習生活結束后,每位學員提交一篇研究論文,后來又增加撰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自己與中國、中國文化的淵源。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文集 ·10萬字
此書在本人的博士論文《〈明智的孩子〉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詩學》的修改基礎上產生。此書為國內首次對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進行詩學研究的專著,解釋其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內涵,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該著作的創新性還體現在:一、對《明智的孩子》的新文體進行了考察,在參閱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將其認定為古典莊諧體,并進一步揭示了其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精神實質。二、采用文化詩學的方法,在文化史考辨之上,歸納出小說非血緣制新式親緣家庭觀,并對其反邏各斯詩學的建構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龐燕寧 ·文學理論 ·18.5萬字
《詩意人生詩存》是在李茂生同志2008年出版的《瀟湘齋詩詞選》的基礎上,從200余首詩詞中增選了幾十首加以注釋、輔以圖片而形成,時間跨度近70年。較之《瀟湘齋詩詞選》在篇幅、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改進。任何文學作品都要求思想感情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詩詞尤應如此。只有來自三大實踐、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感情,加上語言藝術,才能寫得有“滋味”。詩言志、詩言情,作者的詩詞做到了矢志明言、真情直抒,有極強的可讀性。
李茂生 ·現當代詩 ·9.9萬字
《蒙古英雄史詩的詩學》漢文譯本,由序、漢文譯序、正文8章、文獻目錄及蒙漢術語對照表組成。8章分別為:導論、宇宙結構、黑白英雄形象體系(1,2)、駿馬的形象、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文化變遷中的史詩發展和意像韻律風格。本書是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巴·布林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詩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詩研究經典理論著作。該書成功地運用文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的方法,展現了蒙古英雄史詩的美學特點,建構了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詩學理論,將蒙古英雄史詩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巴·布林貝赫 ·文學理論 ·1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