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性別批評始于對文學文本、文學史的女性主義關注和解讀,而后才逐漸向藝術和文化領域拓展。本書以時間順序為主,地域分布為輔。論題中既包含對女性文學史書寫的研究、中國女神研究及文學文本的研究,也涉及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女作家的個案研究和與性別相關的文學母題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大陸網絡耽美小說的研究,將視線移向一個學界很少關注的領域——耽美文學世界。
屈雅君主編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書稿選錄《史記》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讀。以《史記》文本為中心。文本的細讀,是書稿的中心內容,保證我們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實性。讀者只有在文本的細讀中,才能穿越歷史的時空,真切地體驗、感受和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視字詞句與名物制度的訓釋,力求精要、準確、明白;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發掘文本的義理內涵,力求把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義理研究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
劉國民 ·文學評論 ·30.1萬字
本書以原型意象為邏輯起點,建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敘事性理論體系,并以此闡釋滿都麥、南永前、張澤忠和阿庫烏霧四位作家和詩人的文本,不僅概括了多民族作家創作的經驗,而且衍入地域文化闡釋和文化人格建構的義域,指涉中國古典文論與文藝學、敘述學及文藝心理學的融通和互滲,從本土化的意義上嘗試中西文化的結合。本書的理論價值:(一)描述了從本體到主體、到客體對象乃至文化文本的哲學進程;(二)解構了張揚矛盾沖突、構擬情節邏輯、塑造典型性格的敘事范式;(三)拆除了抒情與敘事之隔;(四)消除了敘事與歷史之隔。
馬明奎 ·文學理論 ·38.2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現當代絲路文化敘事俄語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其基本發展歷程、主要作品和體裁特征,鉤沉創作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語境,考查戰爭與和平、記憶與遺忘、漫游與歸鄉等與絲路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的主題,分析小說中張騫、馬可·波羅、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和帖木兒等為絲路發展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形象,解讀駝隊、道路、荒漠等典型絲路文化意象的象征意義,闡釋小說中的宗教文化、中國元素以及體現的絲路精神。
楊玉波 ·文學理論 ·30萬字
本書為第十三輯,設有詩文研究、戲曲小說研究、文獻考辨三個特色欄目。主要刊發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優秀首發學術成果,著力呈現海內外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杜桂萍 李小龍主編 ·文學理論 ·29.9萬字
以《詩經》訓詁研究為基本切入點,融合語言學、文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完成傳統語文學的歷史重塑、推動語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乃至彰顯中國傳統儒學經典文化的學術特質、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本書爬梳整理了歷代《詩經》研究文獻材料,以《詩經》小學的發生發展為主線,概述兩千多年《詩經》文本詮釋的基本歷程,系統構建起《詩經》小學的研究通史。本書作者充分考慮了核心文化因素的淵源與影響,體現了宏闊的史學眼光。
康國章 ·文學理論 ·33.2萬字
《亞魯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創世史、征戰史、遷徙史于一體,是一部活形戀的苗族百科全書,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壯、禁忌肅穆、完整活態等特征。《亞魯王》母題多是按自然時序串聯出現在史詩之中的,它不僅是撐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詩發展的脈絡主線,因此史詩研究中的母題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以時空為軸,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題為綱,探索史詩內涵;以傳承為根,尋求轉型之徑,以“歷時性軌轍”和“共時性流布”建構了亞魯王研究新路徑。
肖遠平 楊蘭 劉洋 ·文學理論 ·26.6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現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著作以兩方醫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史的成果。第一部分《在歷史和形式之間——考察19-20世紀俄羅斯文論的一個視角》選自作者不同專著的一些章節和刊物發表的論文,但總的構思是新的,服從于新的構想,也新寫了《總論》和五個新的章節,并附了五篇相關的論文。第二部分《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選自《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撰寫的《總論: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和特點》,各個年代的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確立和內部對話、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趨勢),并選了兩篇相關的論文。第三部分《蘇聯當代文藝學的新進展》選自《20世紀俄蘇文論》。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編,全面梳理了百年來海內外佛教文學研究和道教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觀把握與專題綜述于一爐。附錄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2卷25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的三篇導論,是在學術史回顧和專題研究基礎上的理論建構,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理念。
吳光正 ·文學理論 ·34.7萬字
本書是西川論壇2011—2020十年間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的紀念集,記錄了西川同仁的歷次論壇等活動,收錄了代表性成果,呈現了李怡等學者提出并共同完善的諸多學術理念,同時也是對這十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一個重要方面的記錄。本書所列教學與學術的情況已經成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案例,屬于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2.0研究課題“本科生—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研究”代表性成果以及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時代的新文科建設”代表性成果。
西川論壇同仁組編 ·文集 ·29.3萬字
本書以中國近代小說的主要流派為研究對象,包括譴責小說、公案小說、俠義小說、舊派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翻新小說、歷史小說等。通過文本細讀,對其文本內蘊、敘事特征、文化內涵、民族國家想象、人物存在狀態等展開闡釋,以求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在論述方法上,作者借鑒闡釋學、敘事學、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顧近代小說流派全貌,亦凸顯流派個性;既呼應全書體例,亦體現學術特色。本書是第一部對近代小說流派進行整體研究的著作,可為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提供借鑒,亦可作為近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參考書。
侯運華 劉焱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批判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內容分別是:一、向內轉與悖離社會與生活;二、“自我中心主義”與公共價值的消弭;三、現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四、“形式崇拜”與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論”與審美追求的極端化誤區;六、精英主義取向與文學藝術的小眾化危機。從六個方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分析了當代西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以及問題所在。在當今理論界唯西方文論馬首是瞻的情況下,本書富有理論前沿性和現實意義。
張江主編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以宋代家書為研究對象,梳理了自戰國到宋代的家書發展歷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書文獻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分類并概括其整體面貌。通過家書探討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諸多內容,深入發掘宋代政治經濟等重大事件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以及士人由此產生的應對策略。家書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書的精華所在,也是家學、家教、家風的突出體現,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同時,家書還是宋代士人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個案研究,可以了解家書對學術傳播所起的作用。此外,本書還分析了家書的文體特征、語言風格、抒情特色等文學價值,并關注到了宋代以文代書、以詩代書、以詞代書等現象,將其視為家書的重要補充資料進行了論述。
張小花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是對百年新詩中具有一定影響的詩人的研究,涉及從五四時期到當下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詩人。在詩歌發展中,文本是確認詩歌成就的根本依據,而文本的創造者(詩人)在文本創造過程中往往會經歷諸多復雜的藝術與心理過程,本書所選的詩人都是在新詩史上的不同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作者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詩歌發展的大致輪廓,既是對不同詩學主張的具體彰顯,也可以為新詩史的寫作提供詳細的個案信息。
蔣登科 ·文學理論 ·28.5萬字
本書以文本匯編、箋注及文本細讀為基礎,拓展饒學研究的國際視野與歷史文化視域,在學術史和近百年學人研究縱橫交織的學術背景下,展開對饒宗頤先生家學譜系、學術精神、文學與藝術成就及其學術貢獻的深入研究,揭示出饒宗頤先生在文學史、藝術史以及學術史上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呈現出較好的深度和廣度,堪稱饒學研究領域中取得的創新性學術成果,對于促進饒學乃至華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趙松元 殷學國 陳偉主編 ·文集 ·25.5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獻匯編的形式呈現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認知和想象美國文學。上編全文收錄了10篇從不同維度綜論美國文學的文章,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段中國文人對美國文學的基本判斷。下編節錄了魯迅、梁實秋、施蟄存、楊昌溪等60位不同政治和審美傾向的文人論述美國作家作品的相關文字,便于呈現中國接受美國文學的多元圖景。
張寶林 尹雯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從玄佛思想合流、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佛教背景下士僧群體的文學創作三個主要方面,探討了早期士僧交往的形態及其與文學的關系。對支遁“即色游玄”、慧遠“形象本體”之學等思想范疇的內涵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會稽、廬山佛教中心山林和文義相結合的特點的形成;東晉詩僧群五言詩創作及其詩史意義;心無宗與陶淵明的自然思想和詩歌藝術;頓悟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境等,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把握晉宋文學的發展演變。
蔡彥峰 ·文學理論 ·3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