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新現實主義潮流的背景下,從藝術形式、歷史認知、社會問題、哲學思考等層面探討當代美國南北戰爭小說如何在繼承與解構的平衡中實現對南北戰爭的歷史重塑。同時,本書還關注文學創作實踐與新現實主義小說理論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本書深入探討當代美國作家如何通過南北戰爭小說參與主流意識形態建構以及表達對未來戰爭、未來社會的憂思。
劉松麒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基于廣義田園詩概念,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包括英譯古典牧歌在內的英國歷代田園詩的多維空間特征,為讀者呈現出一個詩意的、融理想與現實為一體的矛盾空間——田園烏托邦,揭示了田園詩以矛盾空間紓解人類社會心理矛盾的內在機制。
姜士昌 姜承希 ·外國詩歌 ·19.1萬字
圣杯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書以人文主義興起后西方作家對圣杯意象的重新闡釋為起點,厘清其不同時代的象征內涵,力求深入挖掘圣杯意象的文學性以及文化特性;同時,探討了圣杯意象的傳承性及其與西方文學和文化轉型之間的互動,探尋促進當今“圣杯熱”全球化的精神動力源,分析文學、民族、文化三者一致的整體性內涵,以此把握西方的大眾文化以及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并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高紅梅 ·文學理論 ·19萬字
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的興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文化現象,既需要將其放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從其自身的特征和生產方式去探索。符號學作為一種通約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便于從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尋其意義機制。網絡文學場內的規則是圍繞著讀者“人氣”而來,在剝奪傳統“把關人”權利的同時建構了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網絡小說寫作行為、文本敘事隨之表現出旨在與讀者建立親密關系的間性特征。而資本對文學網站的注入,網絡平臺生產范式將評價體系與消費能力掛鉤,把網絡文學場內的權利主體進一步明確為讀者中的消費者。網絡小說文本性別身份區分一直比較明顯,單一性別主體的個性張揚與作為寫作主體的作者姿態下移形成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來源有二:一是小說文本本身的文學價值;二是圍繞著小說文本展開的交際和身份認同價值。二者并無主次之分,而后者是非網絡文學所難以提供的。
王小英 ·文學理論 ·18.9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尹曉煌等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8輯,書稿主要包括哲學研究、詩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加拿大魁北克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等幾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運用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有比較文學、文學傳播學、精神分析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尹曉煌 臧小佳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三尚集》是作者近四十年學術論文精選集,遵從尚象、尚變、尚辭的易學傳統。第一輯“文學理論”,是對文學觀念和現象的一般性闡發,收《重建中國文學批評的話語權》等重要論文13篇。第二輯“現當代文學”,聚焦自梁啟超以來的中國文學史、重要作家、流派與文體,收《論漢語新文學的生態學敘述》等10篇。第三輯“外國文學”,收研究法國散文家盧梭、美國詩人龐德和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論文。這些文本大多曾在中外重要的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
喻大翔 ·文集 ·18.5萬字
縱橫文壇的中外文學大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有何不同一般的呈現,這其中又有怎樣不同以往的思考與洞見,又有著怎樣的偏頗與局限?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本書秉承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思想,通過大量文本細讀,還原文學歷史現場,透視享譽文壇的大作家們兒童文學創作中獨到思想與藝術手法,同時以嚴謹的批判精神,審視作家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本書具有突出的經典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既研究魯迅、冰心和張煒等代表性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與背后思想,又探究吉卜林、萊辛、馬克·吐溫、川端康成、法郎士、希梅內斯、普利什文和霍夫曼等國外文學大師在兒童文學創作時的獨特風姿,視角新穎,時有令人驚喜的學術洞見,相信既能為兒童文學研究帶來新意,又能為經典作家的研究帶來啟發。
朱自強 徐德榮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主要試圖從合法性危機與合法性建構的角度思考文學理論問題,并通過文學批評實踐具體地觸及理論問題。理論思考主要基于三個維度,反思社會理論視野下的文藝領域的規范性基礎與合法性問題,探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危機,闡發文藝符號學的合法性命題。文學批評實踐涉及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現代性與文學形式,后現代欲望與審美問題。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從小說文體學的角度尋找嚴歌苓小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世界華文文學史中的地位。現有的中國現當代小說文體研究把作家的所有小說分解成文體因素碎片來分析小說文體,使單篇小說缺乏整體性文體特征。本書主要從文本出發結合文體學、敘事學理論,運用文本細讀、文化批評、歷史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來分析嚴歌苓小說文體特征。從體式、結構、敘事、語言等文體因素方面著手,以多個單篇文本案例分析為基點系統勾勒出嚴歌苓小說文體的多樣化展示及動態變化規律。本書關注到影視劇本的寫作及小說改編對嚴歌苓小說文體的流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將嚴歌苓小說文體與具有代表性的當代中國作家以及海外作家的小說文體進行了對比分析。
鐘海林 ·文學理論 ·18.4萬字
鮑·艾亨鮑姆是20世紀俄羅斯形式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書從俄羅斯社會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既從共時角度橫向比較艾亨鮑姆與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亞諾夫等形式論學者的共性和差異,探究其對形式論詩學的獨特貢獻,又從歷時角度縱向梳理艾亨鮑姆在不同時期闡發的文藝理論,探尋其晚期實現超越形式論詩學的內在邏輯。本書不僅指出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并不標榜所謂的“唯形式論”,而且評析了艾亨鮑姆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論的影響。
李冬梅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對創傷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做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并揭示出創傷小說的倫理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創傷小說中所產生的自我與他者的倫理關系;探討創傷事件所引發的“忠實于真實”的倫理問題,闡釋創傷事件所蘊涵的獨特的美學維度。
王卉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主要以非裔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美國南方地理空間為切入點,研究具體的地理空間書寫與作品的政治想象之間的關聯。本書分別從黑人青年的身體實踐及種族身份的關系、歷史記憶與政治理想、全球化時代流散群體的倫理關懷及現代性視野之下美國南方之于當代黑人群體的特殊意義這四個方面探討莫里森的小說。研究發現,莫里森小說中的南方地理空間帶有明顯的政治想象和訴求,從早期的黑人精神家園塑造到中期的多樣化居住地探尋,再到后期的理想家園設想,該空間的意義呈現出從后期向早期回歸的傾向,使得作家關于美國南方的空間構想形成了一個近似的環形結構。最后,本書認為,作為虛構的美國南方體現了莫里森對黑人群體的歷史與現實境遇的關切及對黑人文化的重視,作品中立體多樣的空間探索也呈現出作家作為少數族裔精英同時捍衛族群與民族國家利益的復雜心態。
張銀霞 ·文學理論 ·17.8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獻,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國當代史詩學最具代表性的六個關鍵詞——史詩、口頭詩學、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記憶進行科學闡釋和理論反思。六個關鍵詞互相滲透和參照,既展示出中國當代史詩學體系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又以其獨立的問題域形成對中國當代史詩研究的多維觀照。
李楠 ·文學理論 ·17.5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分為作家與作品兩個部分。上編為作家部分,主要對江左樵子、呂熊、王猷定、王煒、嚴首升、賀貽孫等6位代表作家,在生卒年、遺民身份、是否為小說作者等懸疑問題上進行了詳細考證。同時,本書還對王猷定、王煒二位作家的年譜進行了簡編。下編為作品部分,主要對《樵史通俗演義》《梼杌閑評》《女仙外史》《諾皋廣志》《闡義》及李闖小說等代表作品,在創作特色、遺民意識、人物形象、嬗變規律、傳播接受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它們自成體系,以個案形式展現了清初遺民小說的整體面貌。
楊劍兵 ·文學理論 ·17.3萬字
與中國古代詩歌、小說、戲曲在域外的譯介與傳播相比,中國古代散文的域外譯介較少系統研究。本書在以法語為載體的文化系統中,考察中國古代散文1919—2019年間在法國的范疇界定、文本選擇、接受闡釋和傳播效果等基本情況,分析復雜譯介與傳播現象之間的關系,探究百年間其譯介與傳播的歷史脈絡、功能特征和運作機制,以及從政治到審美、從邊緣到熱點、從單一到多元的轉向。
唐鐸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洪亮吉是清代的樸學大師,又是乾嘉文壇的巨子,以詞章考據著稱于世。本書從要素論、本體論、功能論、創作論四個方面闡述了洪亮吉的詩學理論。結合洪亮吉的文學活動、思想個性和創作心態,對其詩歌題材進行分類研究,揭示其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和審美風貌,進而把握其詩風演變的軌跡,借以管窺乾嘉學者型詩人創作的典型特征。對洪亮吉的其他文體創作及學術研究進行評析,將其置于乾嘉文壇的背景下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邱林山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討論了桑塔格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意識上、思想上的深度關聯。桑塔格的作品可謂“文如其人”,富于變化,有時又自相矛盾;與之相類似的“既此亦彼”“亦黑亦白”的變易模式,也主導著中國古典文論的整體框架。本書以此為出發點考察桑塔格的整體創作及美學思想,可以看到,“變易中的不易”與“不易中的變易”,既縱貫其創作的始終,也橫跨她創作的所有門類。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解讀桑塔格,更有助于讀者深度理解其創作理念和思想。
郝桂蓮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主題,展開“十七年”(1949—1966)文學的城市表述研究。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沖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合過程,進而探求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文學表述。盡管在這種表述背后,暗藏著“革命之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內在焦慮,卻是從中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遺產和教訓的絕佳視角。
徐剛 ·文學理論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