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作品是當代作家何建明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2018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講述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浦東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發展的歷史過程。這部作品的寫作風格與作者的一貫風格一脈相承,大氣磅礴,視野寬闊,立意高遠,前后文銜接自然,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浦東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一個縮影,是直面當下、謳歌時代、宣傳改革開放的一部重大現實題材力作。
何建明 ·紀實文學 ·32萬字
本書是北大共青團的刊物《北大青年》編輯部組織的一本反映北大青年學生2014年相關微信的文章結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責任,共八十篇文章,反映北大歷史、北大校園、北大學生、北大教師、北大學術以及國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者均是北大學生,文章觀點正確、文筆生動、活潑、流暢,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可讀性強,相信會有讀者和市場。
《北大青年》報社 ·現當代隨筆 ·26.7萬字
《魯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憶其兄魯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有關魯迅全面、立體的回憶錄之一。《魯迅的青年時代》是一本關于魯迅文學修養的回顧和總結,它集中描述了魯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經歷和文學思考,在這一階段中,魯迅求學態度的轉變過程也就是其文學創作從稚嫩漸趨于成熟的過程。《魯迅小說里的人物》系統地剖析了魯迅小說主角們的現實指向與文學隱喻,從創作源頭、表達手法、背景聯系等多方面入手,將“祥林嫂”“阿長”“閏土”等一眾小說角色們逐一還原,穿插著精準獨到的文學評價,試圖帶領廣大讀者,從魯迅的朋友圈和時代背景,去觸碰魯迅的思想溫度。
周作人 ·現當代隨筆 ·29.5萬字
《因緣居別集》,收入羅宗強先生歷年撰寫的論文、札記、書序、書評等五十余篇,內容涉及古代詩歌研究、古代文學思想研究、士人心態研究、《莊子》研究、《文心雕龍》研究等等,閱讀這些文章可以了解羅宗強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羅宗強 ·文集 ·45.6萬字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和他的后學者的作品集,西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他們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后,“楚辭”就成了一部總集的名稱。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個人專著詩集。《楚辭》是與《詩經》并峙的中國詩歌兩大源頭。《楚辭》中作品數量最多的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辯》等。《楚辭選》一書精選屈原、宋玉名篇,精加注釋,細析段落,講解層次,化艱深為簡單,是當代非常優秀的《楚辭》選注本,很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金開誠 高路明選注 ·古詩詞 ·22.4萬字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初步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西周初年直到戰國后期,我國的思想文化由濫觴而發展壯大,最終形成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一時期涌現了一大批經典著作,如六經、三傳以及諸子述作,它們集思想性、歷史性、文學性于一體,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先秦文選》選錄了這一時期經典著作中的經典篇目,集中反映了先秦思想文化面貌和文學藝術成就。
郭丹等選注 ·古代隨筆 ·25.2萬字
《哈姆萊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莎士比亞的劇作幾個世紀以來流傳不衰,早已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最璀璨珠寶,尤其是他的悲劇,更是深刻厚重,發人深省。本書精選莎劇中最為優秀、最為著名的五大悲劇,以饗讀者。朱生豪是我國翻譯莎翁劇作的第一人,譯文酣暢流利,富有詩意,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原著的風采和神韻。
(英)莎士比亞 ·名家作品 ·27.3萬字
小說集《一個人的遭遇》收錄了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二十篇左右短篇小說,其中以《一個人的遭遇》最為著名。肖洛霍夫在這些小說中展示了戰爭的另一面,戰爭對普通百姓人生的深刻影響,可以說是戰爭文學的一種類型。不同于直接反映前線的戰爭小說,在和平年代,這類作品更發人深省。
(蘇)肖洛霍夫 ·文集 ·25.6萬字
詞學大家劉少雄新穎解讀唐宋詞,教你像看電影一樣讀懂唐宋詞,好看到忍不住刷彈幕!115闕詞,40位詞人,帶你走進千年真實畫境。相信許多讀者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的時候,讀到楊過念著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也曾跟著主角黯然神傷;聽見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李莫愁反復吟誦元好問的《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曾一時語塞。在我們年輕的歲月里,讀到這樣的情節,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有著某種莫名的感動。宋詞之所以容易觸動人心,因為作者緣情興感、真誠為文。作家填詞主要是借著創作詞篇,以梳理一己的所感所思。我們讀詞,面對自己的情緒,除了認同詞人的體驗,也可從中得到啟發,以紓解心中的愁怨。而讀寫之間,成就的是彼此最美的心靈交流,以及不忍任其荒蕪的情意世界。詞學名家劉少雄教授在臺灣大學開設了唐宋詞品鑒通識課,每次開課,座無虛席。他的講解充滿想象力,情緒飽滿,聽他講每闕詞就像在看一部充滿畫面感的電影。邂逅一闕好詞,就像走進了一場真實的穿越。
劉少雄 ·文學評論 ·28.5萬字
本書以“60后”男主人公在家族文化土壤中的品格養成為起點,粗線條地記錄了其成為有擔當,有血性、個性、創造性、韌性特質的有為青年。本書圍繞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為主線全面深刻地再現了“60后”建立在真善本質基礎之上的價值觀,映射出“60后”的人性品格中家國情懷的精神光芒。“60后”們融真善美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的精神與改革開放的春風于一體,折射出改革開放讓國人趕上了世界發展的步伐,新時代更是給人以文化自信,凸顯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華文明中的繼承和發揚。
梁林 ·現當代隨筆 ·41.9萬字
1964年1月27日,中國和法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成為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標志。五十余年來,在中法之間,眾多外交官、實務工作者,以及文化使者和學者等,分別從不同領域和各自角度為中法兩國交流與合作的持續拓展與不斷深入做出了貢獻。此書所輯文章正是他們的所思、所述、所寄,諸多文章探討了日益成熟的中法關系,分析了逐步深入的中法合作,同時也呈現了學者們在法國研究領域內的真知灼見,還見證了中法友誼的歷史進程等。
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分會 ·文集 ·24.8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結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王爾德創作的倫理思想在其藝術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揭示了王爾德藝術實踐中的倫理內涵和內在關聯,著重探討了藝術與倫理道德既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具體特征。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敘事理論的經典文本為依據,從理論話語或命題的角度,以古代理論家討論最多的關涉到時間、空間、事件、場景、情景、人物、審美、敘述等敘事作品各要素及藝術的部法、章法、筆法理論為框架,系統地鉤沉整理了中國古代敘事文法理論。在當前學界試圖建立“中國敘事學”,卻未能對中國固有的敘事理論進行清理與分析的情況下,顯現出較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方志紅 ·文學理論 ·23.3萬字
這是一部研究《詩經》鄭箋的專著。該書系統地梳理了鄭《箋》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對鄭玄本人,鄭《箋》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的描述,以及對相關文獻版本的介紹,其中用力最多、討論最充分的是《詩經》序、毛《傳》、鄭《箋》、《毛詩譜》的內容、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作者對鄭《箋》與今文“三家詩”的關系,鄭《箋》訓詁條例和義理,《毛詩譜》的內涵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歸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孔德凌 ·文學理論 ·37.2萬字
李永東教授的專著《民國城市的文學想象與民族國家觀念》以民國城市的文學想象為研究對象,探討城市想象與民族國家觀念的內在關系。涉及的主要民國城市為南京、重慶、北京、天津、成都等。以新穎的視角和獨特的觀點,拓展了城市想象研究的路向。抓住城市身份和作家身份考察民國國都(北京、南京、重慶)和租界城市(天津、上海)的文學想象,闡發出城市想象與民族國家觀念相互建構的關系。豐富了城市想象與民族國家的理論,運用城市互觀的研究方法,對重慶、天津等城市想象的研究得出了新穎的結論。
李永東 ·文學理論 ·39.9萬字
這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在新的高校教學形勢下編寫,力求更好地處理史論與作品的關系,使編寫體例更加適合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需要,篇幅得當,適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教材選擇與學習需要。編寫時,以作品為中心,注重作品分析。融合作品與史論,力求較為全面地展現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面貌,同時,刪繁就簡,突出重點。
程國斌主編 ·文學理論 ·48.7萬字
本書為法國卷。主要從4個角度切入講解:一是解原典,從作者、時代背景、故事情節到全書精華,緊貼原著,告訴讀者每本名著好在哪里,以及如何閱讀一本好書;二是亮觀點,借助閱讀史和講學積淀,以文史哲切入,對比文本、題材、作家、主角,挖掘名著的多種閱讀方式;三是談美學,通過老師們的國外求學經歷,帶領讀者跳出文字,感受現實,走進雨果筆下的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筆下的巴黎街道;四是挖掘價值,回歸當下,梳理不同生命階段的讀法,探討青春成長、夢想奮斗。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文學評論 ·27.6萬字
《世界名大師課:綜合卷》是世界文學領域的翻譯家、權威學者們對外國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6部名的深入解讀,如《荷馬史詩》《神曲》《十日談》《瘋狂的羅蘭》《少年維特之煩惱》《吉檀迦利》《先知》《城堡》《百年孤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各名家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創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開,對經典名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讀,深入探討了青春成長、夢想奮斗、人情財富、愛恨生死等緊扣現實生活的主題。例如,葉廷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城堡》中卡夫卡筆下的“異化”世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丁君君走進少年維特的內心,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少年維特之煩惱》……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文學評論 ·23.1萬字
該書以明代萬歷至崇禎末近七十年的詩歌創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細致地探討了晚明詩人的社會構成、詩人群落的地域分布、各流派的創作追求和整體詩風的歷史演化。作者占有資料豐富,推理嚴密,行文簡潔,論述清晰,使該書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可信性。
李圣華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空前繁榮,涌現了許多新文體、新思路、新風貌。本書從“才調更無倫”的賈誼至集六朝之大成的庾信,精選出名家50人,72篇文章,詳加注釋,精彩點評,所撰前言對漢魏六朝文的發展變化及其藝術成就,做了簡要的梳理和評述。
劉文忠選注 ·古詩詞 ·4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