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梳理為基礎,運用文體學、文化學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說與明清同題材戲曲在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說與戲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唐代神怪、婚戀、豪俠等題材小說經由明清戲曲家的創作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既是明清傳奇、雜劇對原有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明清戲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礎上馳騁才情、抒發胸臆的藝術創造。
楊敬民 ·文學理論 ·28.1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翁方綱、姚鼐、邵晉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與《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比勘和分析,從學術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討影響《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史學與學理因素,揭示和詮釋《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的內涵和實質,認識和理解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通過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演進歷程、影響因素、學術思想、學術方法論、意義價值以及相關問題等進行歸納總結和規律性探討。
趙濤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從多重生態視角與立場,考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性文學與生態之間的博弈,探尋女性自我的生存與發展狀態,以及關切女性與自然、男性、文學、社會、文化、性別等環境之間的關系。從梳理中國女性生態寫作的背景與資源,到剖析女性生態寫作的現狀與發展軌跡,再到甄別與西方生態女性寫作的本質差異,揭示中國女性寫作的美學形態與內在切換。審視了女性生態寫作主體姿態。進而重申女性生態寫作的路標,在于女作家以生態審美,反思自身及社會現實與女性現實,承納本土文脈與生態智慧,恪守與自然、男性、社會圓融和諧的生態法則與女性原則,走向女性生態美學與生存秩序的構建,旨在重鑄新女性現實主義精神。
田泥 ·文學理論 ·29.1萬字
本書把媒介作為一個要素引入文學活動,立足于媒介場域整體考察其對文學活動產生的影響。從媒介和文學活動兩個端點雙向推進,使其重合點落腳于“文學活動主體”,由此媒介場域建構了文學活動主體,傳統的作家主體、讀者主體、批評主體等在場域中都發生了新變。進而以整體研究和社會學田野調查的方法論證文學主體的主要活動即文學創作、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了文學和媒介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描繪了在文學史的長河中文學主體的“生長軌跡”,有助于確立當代媒介場域中文學主體的位置和態勢。
趙玉 ·文學理論 ·16.2萬字
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書試圖對這一時期的敘事詩進行系統的梳理。全書確定敘事詩的內涵,分析敘事詩產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漢代、魏晉南北朝等不同階段的敘事詩的基本情況。圍繞不同時期敘事詩發展的內在理路,就熱點與焦點問題展開研究,描述與把握這一階段敘事詩的演進軌跡。并借鑒西方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模式上總結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
李鴻雁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專著運用社會歷史學理論,將理論探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在水文化視閾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臘和現當代英美等海洋強國的海洋文學。通過系統梳理海洋形象的嬗變,探討人類由敬畏到贊美海洋、由海洋探險到征服,最后到親近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海洋認知歷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強國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內涵,揭示人與海洋、海洋與社會、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人海和諧”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劉文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本書以抗戰時期的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這兩個體現國共合作的政府文化機構為研究對象,系統梳理它們的組織建構、文化活動和文藝政策,通過第三廳、文工會在抗戰時期的表現及其對國統區抗戰文藝的種種影響,來重新觀照生存于戰爭和政治的糾纏之中的現代文學的發展路向和生存機制。第三廳和文工會是觀照國統區抗戰文藝的一條重要線索,代表著中國現代文學中革命功利主義的一脈在抗戰時期的發展和壯大。《野玫瑰》和《屈原》的兩軍對壘第一次把國共兩黨之間在文藝領導權上的對立和沖突明確地彰顯出來,文藝領域的矛盾上升到了政治意識形態的高度。文工會以“郭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和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宣傳,廣泛團結、教育國統區的進步文化人,把解放區文藝思想帶到國統區,以文藝領域意識形態的分歧推動國統區民主運動。國統區抗戰文藝界在文工會的引導下為中共贏得了思想文化上的決定性勝利。
李揚 ·紀實文學 ·17.7萬字
本書以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所輯蘇軾詩為藍本,以蘇軾諧趣詩整理和研究為中心探討。經過細致的考察與辨析,在蘇軾詩作的主體2388首中,整理出應然諧趣詩105首,實然諧趣詩384首,共計達489首之多。從本書的五章設計上看,第一章,首先界定蘇軾諧趣詩的概念及成因;第二、三章是作者研究的重點,對應然諧趣詩和實然諧趣詩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并著重用文本和圖表對其進行歸類分析;第四章,對蘇軾諧趣詩藝術特點探究并總結;最后,探討蘇軾諧趣詩的地位與影響,從而系統性地完成了對蘇軾諧趣詩的整體研究。同時,用文本實證和圖表分析等方法來考察蘇軾的諧趣詩,有利于豐富蘇詩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李恒 ·文學評論 ·27.1萬字
毛南山鄉系毛南族聚居區,毛南山鄉所呈現的文學藝術成果集中體現了毛南族的文學藝術創造觀念及創造力。毛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并發展了強烈的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生態和融理念,其文學藝術蘊含著明顯而獨特的生態特征。著眼于生態視域,系統、深入地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現象及其內在本質,揭示毛南族創造文學藝術成果的心里于規律,闡述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屬性及發展趨勢,將有利于毛南族建構新型的文藝生態,從而探索到提升毛南族整體文化素養的理念、途徑與方式,并未探討該地區其他民族的文藝生態提供借鑒。本書以毛南山鄉的整體生態為背景,在占有豐富材料和進行了大量田野工作的前提下,對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考察,選題較為新穎,見解較為科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拓展性工作,在理論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貢獻,有望成為研究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形成與流變規律的重要資料。
呂瑞榮 ·文學理論 ·21.2萬字
《百年漢詩史案研究》精心擷取百年漢詩歷史中的陸志韋、矛盾、聞一多、何其芳、林昭、姜耕玉、李新宇、楊克、李笠、陳克華、海子、潘維、格式、非亞、雷平陽、李少君、譚武昌、安琪、徐俊國、張曉楠20個重要個案,運用文獻細讀與發生學方法進行了研究。這些史案既有新詩草創時期的建設者和外國詩歌的漢譯者,又有傳統詩學范式與傳統文化的承續與開拓者;既有語言本體的探索者,又有救國情懷與理想信念的獻祭者;既有本土生存空間與文化地理學的挖掘者,又有后現代語境下靈魂的歷險者與身體性別的勘探者;既有學人之詩情詩思,又有兒童詩域的精彩風景。這些史案可以勾勒出百年漢詩長河的基本流向。
趙思運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美籍華裔漢學家、當代著名跨文化理論家和批評劉若愚的詩學思想。劉若愚用西方詩學的理論骨骼支撐起中國詩學的思想血肉,建構了中國傳統詩學進行世界性轉變的理論體系,書稿通過對劉若愚思想的文化基礎和脈絡的梳理,在跨文化對話和融合的語境下探討劉若愚跨文化詩學思想體系在現代視野中的拓展與延伸,重新審視他的偉大嘗試,形成本書關于中國當代文論發展研究的學術觀點。
紀燕 ·文學理論 ·16.3萬字
孫星衍是清代乾嘉時期知名學者、文獻學家,在文獻收藏、文獻編撰、文獻校勘、文獻出版等方面成就斐然。本書對孫星衍在文獻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并對他的著述思想、編撰特點、校勘理論、刻書風格、“善本觀”等做了具體分析,冀以啟迪世人,鼓舞世人。
陳寧 ·文學理論 ·5.4萬字
宋代是節令體系成熟發展的鼎盛時期,日趨繁盛的節俗推動了節令詩的大量誕生。宋代節令詩蘊含著優美的文學情思與生動的民俗描繪,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宋代節令詩研究》一書主要立足于文本細讀,并在歷時比較的視野下對宋人節令詩進行系統性的專題研究。全書首先考察節令詩中的女性書寫、兒童書寫、農家書寫,其次探討節令對宋人生命情境的滲透,再次剖析宮廷節令與應制書寫、權力運作的關系,最后從組詩、典故、題材、語言等層面考索節令詩的審美嬗變。附錄部分闡述節令詩對宋詞、宋代地理類筆記等不同節令文類的影響,且就南宋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宋詩部分的錯訛進行補正,從而進一步揭橥節令與宋詩、民俗與文學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
李懿 ·古詩詞 ·20.4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晚清小說中有這樣一類現象:喜歡在作品題名中標一“新”字以示不同,如《新石頭記》《新飛艇》《新上海》《二十世紀新國民》等,數量不少,筆者名之為小說標“新”現象,其作品稱之為標“新”小說。本書以此為研究對象,主要任務是在盡可能全面地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這一現象進行描述,對其成因進行探討,并對其作品進行分類與分析。研究目的為試圖填補晚清小說研究中的一塊空白,并從這一角度對晚清小說進行觀照,以期得到若干有價值的啟示。
王鑫 ·文學理論 ·30.4萬字
古代的京都不僅是“天子之所居”和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學術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學的空間和地圖上占據最核心的位置。長安和洛陽在唐代被視為“東西帝王宅”,亦被唐人慣稱為“兩都”或“兩京”。作為唐代文人最集中的活動場域,兼具地域、城市及帝都多重文化的特殊屬性,兩京對唐代文學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因歷史文化積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異,長安和洛陽相應生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唐代詩歌對其亦有差異性的文學表達和文化呈現。
洪迎華 ·文學理論 ·27.5萬字
城市是由各式空間與建筑片斷構成的整體,文學家對城市的書寫摻雜著個體的空間想象與文化記憶。本書以建筑書寫為焦點,結合空間敘事的動力機制與空間構形的權力關系對1980年代以來的城市敘事進行全面考察,探繹建筑與城市景觀、空間、符號、身份在文學層面的互動關聯,從而勾勒出一套有別于以往的“文學城市”地圖。
趙坤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著將1920年至1949年的中國新文學史書寫分為三個時期:20世紀20年代是文學革命的合法性論證及“五四”文學歷史化時期,20世紀30年代是重評“五四”文學與革命文學歷史化時期,20世紀40年代是再評“五四”文學與抗戰文學歷史化時期。這三個時期既經歷了中國新文學史書寫的發生,又造成了“五四”文學、革命文學、抗戰文學等不同時代文學的依次歷史化。中國新文學史書寫得以不斷添加層累的同時,不同知識范型相繼登場,形成了激烈的激蕩沖撞、對話交流。正是這些中國新文學史書寫的發生、層累及對話,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中國新文學史學科化夯實了雄厚基礎。
張軍 ·文學理論 ·27.2萬字
明代哲學家王畿(號龍溪)推崇“自然”、“真狂”、“無欲”、“自悟”,創立了“龍溪心學”。嘉靖、萬歷年間,龍溪心學在國內廣泛傳播,并遠播到日本等國,這使得《西游記》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學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礎上以龍溪心學為哲學起點進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西游記》由此誕生。本書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以哲學與文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展開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游記》研究。在厘清龍溪心學學術個性基礎上,分析《西游記》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學意蘊,揭示了《西游記》高揚主體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鄉愿,并主張主體以自省的方式展開心性修持、頓悟徹悟,而達到自然無欲,回復本體至善的主題思想。
薛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