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18年以來,浙江之聲以“聲音”為核心的融媒體步伐加快推進,不斷打造“可聽、可讀、可視”三位一體的融媒體廣播,取得了可喜成就。全書從“好聲音,來自‘真’聲音”“好聲音,來自心靈的嚀唱”“好聲音,玩出創意生活”三個版塊,以案例的形式通過對優秀廣播融媒體產品的策劃背景、產品立意、制作亮點、社會反響進行展示和總結。
王水明主編 ·現當代隨筆 ·7.8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聚焦20世紀中英現代主義群體跨文化互動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學場。探討該文學場的緣起、劍橋使徒社—布盧姆斯伯里小組的中國情結、牛津現代主義才子群體的中國之旅、劍橋現代批評派領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蓀的中國行、徐志摩的英國現代主義感知和傳播、葉公超開拓的中英詩學新境界、錢鍾書奠定的中國現代批評格局,以及蕭乾和葉君健的跨文化旅行書寫。歸納出中英現代主義對話與認同的五類結構模式——考察式審美類型、考察式思想類型、考察式詩學類型、融入體驗式審美類型、融入式全面類型。
陶家俊 ·文學理論 ·34.8萬字
《毛澤東詩詞鑒賞》一書精選毛澤東的詩詞、書法、對聯、書信等內容,詩詞部分的題解、注釋和品評本著求實、求真、求新、求美的原則,以充分展示毛澤東詩詞思想性、藝術性中最感人的魅力。同時結合毛澤東詩詞手跡,以展示毛澤東書法的精髓。另外,精選毛澤東的部分對聯及其關于詩詞的書信,可全面展示毛澤東的藝術觀。讓毛澤東的詩、詞與書法,在不加鼓吹的氛圍里回歸中國詩史與中國書法史的時代序列,是時代清明與平民自信的雙重吁求;讓對毛澤東詩詞與書法的鑒賞,變成中國大眾的文化常餐,自加選擇、自加品味,是文化傳播與文化接受的必然呼應。
田秉鍔 ·文學評論 ·9.3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詩學的兩部分成果。“巴赫金的文化詩學”部分2001年曾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巴赫金的詩學”部分是文化詩學研究的擴展和深入,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整體詩學、語言詩學、體裁詩學、小說詩學、歷史詩學、社會學詩學等方面的論文。
程正民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是著者的一本謝靈運研究專著,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的上、下編是著者在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灣里仁書局)、李運富《謝靈運集》(岳麓書社)闡釋的基礎上對謝靈運言行玄學意蘊和歷史性再箋釋。附錄部分包括年譜簡編、歷代評詮評和幾篇著者已發表的關于大謝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著著者多年來對大謝及研究大謝的知見。
張兆勇 ·文學理論 ·22萬字
“諸城十老”的詩歌創作傾向、詩歌創作主題、詩歌創作風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各自不同的氣質秉性、不盡相同的人生經歷以及平生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對其詩歌創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相同的社會環境和地域環境,他們在詩歌創作主題上多有共同性,都是以描寫家鄉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情為主;然在詩歌創作主題上的差異則跟他們是否出仕有關,出仕者,多寫科舉仕途的不順,多抒發怨氣,而未出仕者多寫田園風光,多抒發閑情。而“諸城十老”各自人生境遇的不同,不僅使得他們在創作傾向上各有側重,還讓他們各自不同的詩歌創作風格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魏紅梅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從形象構建的角度還原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接受美國文學,闡釋其內在邏輯和歷史文化意義,不僅揭示了中國文人認知、選擇美國文學的基本狀況和美國文學形象在中國的多元呈現形態,而且分析了美國文學形象構建、美國形象構建與中國“自我”形象構建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張寶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學界普遍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美學思想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的延續與發展,但在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史上,齊美爾的名寧不能忽略。齊美爾的影響使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們把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延伸到社會學、美學、文化和藝術領域。基于文學理論、社會學、美學、藝術理論等多學科交融的視角,本書在現代性的視域下,從文化診斷、現代性碎片、現代人形象、現代藝術審美之維和審美救贖的角度對齊美爾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關聯展開系統、全面和深入研究。本書側重于從多學科交融的層面來探討齊美爾的文藝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文藝理論的關聯,力圖構建齊美爾與法蘭克福學派在文學理論、美學、藝術理論等領域的思想關聯。
楊向榮 ·文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司馬遷首為游俠立傳,構建了俠的經典形象。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唐代詠俠詩與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開明、積極昂揚的時代風氣之代表。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年紀,需要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書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相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方象瑛,清初詩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卒年不詳。方象瑛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屬浙江淳安)人。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出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王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在探討“詩味”論的儒道淵源基礎上,從先秦至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選取“興味”“滋味”“韻味”“淡味”“禪味”“趣味”等詩味范疇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內涵進行細致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詩味”的不同形態產生的原因予以闡釋,尤其分析“詩味”不同形態所體現的文學思潮流變過程。本書采用縱向歷史綜論和橫向“味”類交織的研究方法,將“詩味”論向縱深和平闊兩個方向進行拓展。在縱向的“味”論史和橫向的“味”觀念兩方面皆有詳細梳理,尤其注重觀念的發生、演進的文化及詩學成因,使作為詩學概念的“味”得到全方位的樣態呈現與內涵深解。
金耀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不可靠敘述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敘事理論研究中一個前沿學術命題。本書以不可靠敘述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的確立主要基于20世紀文學實踐和敘事理論發展的整體現狀。本書將不可靠敘述置于整個敘事傳統的發展中,從考察可靠敘述向不可靠敘述轉化的原因入手,揭示不可靠敘述生成的原因,厘清不可靠敘述理論的發生發展脈絡,明確不可靠敘述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類型研究、形成機制、藝術效果切入,對不可靠敘述進行多維度探究,進而將研究視界拓展到敘事倫理之中,提出了“五維度敘事倫理分析法”,通過對反諷型和含混型不可靠敘述文本的分析,打通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的研究路徑,從而推進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
陳志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范曄有些才華,因卷入劉宋皇族內訌而被殺。其所處之南朝著史風氣興盛。受家學影響,其《后漢書》重儒術,崇王道,尊仁政,頌忠節,要“正一代之得失”。全書體例及人物,承自《東觀漢記》及諸后漢史著。范曄吸收前人成就,化為己用,新設類傳,人物類型的豐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記》;采用“牽連法”,使合傳更像一個整體;人物傳記,雖頭緒較繁,但前后關聯,雜而不亂。敘述語言簡中見密,簡中見麗,序、論為其親筆,傾向駢偭化,頗具婉轉頓挫之氣韻。這與宋初文學風氣、風格頗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借鑒。
程方勇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以魯迅話語整體為研究對象,多維度、系統性地描述和凝練出魯迅話語中的多重“圖式”:國民性話語和個人性話語的雙構模式、“鐵屋子”的“關系體”和“時空體”模式、還鄉小說的“回鄉者—故人—故事”結構模式、魯迅話語實踐的“雙漩渦”動態衍生圖式、“身外—抗世/身內—自省”的生命哲學圖式等。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魯迅話語的發生、魯迅話語的實踐、魯迅話語系統的原點、魯迅話語模式和生存模式的同構性等問題,推進了魯迅話語研究的系統化。其中,本書較有創見地以“雙漩渦”圖式對魯迅話語的“兩個中心”進行重新釋讀,發現了魯迅話語的關系系統性和動態衍生性,也由此重新繪制出魯迅以自反為中樞、悖論而平衡的精神圖像。
張春燕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欒棟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7輯,書稿主要包括詩學研究、法語文學研究、英美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等幾個欄目。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欒棟主編 ·文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長期以來遭到文學史忽略的晚清翻新小說進行了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書復原了翻新小說的創作面貌,分析了翻新小說的創作動因,重新評價了翻新小說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上工作,均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本書的基本思路,是將翻新小說置于晚清小說變革與社會文化變革這一特定時代語境中來加以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主張翻新小說是因應晚清“新小說”運動而出現的一股創作思潮,翻新小說在題材主旨與語言敘述層面,都對古典小說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這種改寫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打破傳承、求新求變的現代性追求。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這種現代性追求又總是呈現出一種矛盾曖昧的色彩。
吳澤泉 ·文學理論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