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理論層面不拘泥于傳統詩歌研究思路,在行文中融合了文化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本書歸納了龐德的12種身份,認為它們與《詩章》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關;梳理了《詩章》117章的具體內容;討論了《詩章》研究中存在爭議性的話題;論述了《詩章》現代主義風格形成的背景、模仿與創造、內化與吸收等方面。同時,與讀者分享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發現,涉及“龐德作品及其出版簡史”等板塊。
郭英杰 ·文學理論 ·31.1萬字
完顏氏家族屬於金源貴胄,譜系源遠流長。有清一代,家族成員均位居顯宦。更重要的是,家族以詩禮傳家,代有文人。從清朝初期到清朝末期,完顏氏家族共有14位詩人,其中男性詩人6位,女性詩人8位,共創作了11部詩集,其中得以傳世的詩集有7部,散存詩41首。家族文風歷三百年不輟,形成了一門風雅的文學生產機制。完顔氏家族的詩歌創作路綫是從家庭生活向社會生活擴展,從上層社會向底層百姓轉移,愈是到清代後期愈多表現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可以説是當時百姓生活的一面鏡子。這種一路向下的眼光和筆法使得完顔氏家族的詩歌具有了現實主義的光芒和社會現實意義。本書以校點完顏氏家族詩歌爲主體,共收入完顏氏家族六位成員七部詩集。
多洛肯 路鳳華輯校 ·古詩詞 ·14.9萬字
聚焦本地特色亮點,通過紅色地標、紅色傳播、紅色文化、紅色實踐四大版塊,講述發生在瑞安這片紅色土地上的紅色故事,充分展示瑞安市廣大黨員干部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責任擔當,全面展現瑞安守好“紅色根脈”,持續掀起“紅動全城”熱潮的生動場景。
孫寒星主編 ·紀實文學 ·10.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理查德·賴特小說的思想內涵,內容涉及四個方面:一是賴特賴以創作的源泉,即他自童年時代起所見所感的人生經歷;二是賴特小說的文化邏輯和倫理政治思想,這是賴特進行文學創作的思想綱領;三是對賴特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代表性作品的文本解讀;四是論述賴特在非裔美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鏈條作用。
張曉敏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愛·摩·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愛德華時代著名的小說家和小說評論家,不僅他的小說,諸如《印度之行》,已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而且他的評論文集《小說面面觀》也被視為“英美小說批評的基石”。福斯特提出的小說節奏學說及其在小說創作中的巧妙運用被公認是他的最大成就之一。本書較為系統地探討了福斯特五部主要小說中的節奏運用及其產生的藝術審美效果。首先,依據福斯特的簡單節奏和復雜節奏理論,探討了這兩種節奏在其小說中的精妙運用以及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此夕卜,作為對福斯特的小說節奏“二元說”的補充和完善,以熱內特的敘述運動節奏和敘述重復節奏理論為視角,本書分別探究了這兩種敘述節奏在福斯特小說中的運用及其對推進小說故事情節演變、融合主題思想、深化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強化和提升作用。
張福勇 ·文學理論 ·20.6萬字
2021年1月,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作者的《荷塘詩詞選》,共收錄詩歌270多首,主要是格律詩詞。自那以后,作者寫的詩詞,零散地發表在其他已出版的書中,還有不少未發表的詩詞。對這兩類詩詞,作者將其一并收錄,編成這本《荷塘詩詞:續編》,以便呈現其詩詞的整體面貌。
鄒克斯 ·現當代詩 ·2.2萬字
本書是論文集,這些論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學的,也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學科。從時間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對現當代城市文學的研究。就研究方式來說,既是文學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說是一種“以城市為方法”的文學/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來以文學文本為研究中心的文學研究范式。城市文學這一新的研究空間的打開,使原來以時間為維度的靜態的文學研究,擴展為以空間為維度的動態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學與文化綜合研究。
王德領主編 ·文集 ·20.5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屆、希臘和印度各自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詩學,成為世界文學理論的三大源頭。印度梵語詩學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本書匯集了十種梵語詩學名著,其中包括梵語戲劇學著作《舞論》、《十色》和《舞論注》/梵語詩學著作《詩莊嚴論》、《詩鏡》、《韻光》、《詩探》、《曲語生命論》、《詩光》和《文鏡》,均為了解和研究印度古代詩學的必讀經典。
黃寶生編譯 ·文學理論 ·73.2萬字
本文出發點在于探討蒙太奇與德布林“整體性”思考、主體性批判、語言哲學以及和他的小說詩學之間的關系,旨在揚棄“蒙太奇源自電影攝影術”的陳詞濫調。顛覆性的假設需要有另類的理論視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國道家哲學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與作家同時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將莊子的“卮言”銳化為一種理論工具,一反常見的以西方理論指導中國文學現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極具民族特色的文論話語去剖析一種典型的西方現代文藝現象。為充實闡釋的理據性,文章給出了一些新概念,如“文化同位素”,并對一系列看似無異議的概念進行了全新梳理與界定,如“蒙太奇”、“整體性”、“混沌”等等。文章分為兩部分:哲學比較和文學比較。
張暉 ·文學理論 ·19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段骶┕适隆贰堆b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所選篇目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影響或者某一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70年來我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創作概貌。篇目以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為序分單元編排,同一單元作品則按發表時間先后為序。本書在每篇作品后面均附有800—1000字的解析,以幫助讀者閱讀理解。因篇幅所限,部分中、長篇小說和戲劇以存目形式出現。
賈麗萍主編 ·文學評論 ·71.2萬字
文學經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經典在文化建構、傳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基于近四十年來國內文學經典研究的理論路徑、理論成果的系統性爬梳整理,將新時期以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發生、發展及文學經典研究的困境與媒介文化變遷相關聯,對文學經典論爭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梳理大量的資料,在還原論爭展開的文化現場的基礎上,呈現四十年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總體風貌和發展脈絡,展示了當代媒介文化變迀與文學經典生成和文學經典研究的深刻關聯,以學術史研究的形式回應學界關于文學經典的終結問題的討論。
張穎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著再現了后革命時代作家們滿懷焦慮探索美國民族文學建設道路的歷程,全面梳理了朗費羅詩歌與印第安人歷史進程及文化的關系,揭示了白人作家的殖民主義立場對印第安人形象書寫的影響。通過文本比較研究,從人物形象、敘事藝術、程式及平行結構等方面,揭示了印第安神話傳說、詩歌及《荷馬史詩》、《卡勒瓦拉》等歐洲史詩對朗費羅詩歌創作的影響??傊〉诎参幕?9世紀美國民族文學的獨特資源,而借鑒印第安文學及歐洲史詩的口頭傳統是其獨特的藝術路徑。
張艷萍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圍繞“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的演進”這一主題,共收二十一篇論文。這些論文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分別從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問題論域、不同的理論視角,對中國古代文體觀念演進的歷史進程和形態表現展開討論,意在通過理論或者文獻層面來梳理、考辨、闡釋中國古代文體觀念、文體批評中的一些值得充分關注的重要學術問題。文體觀念研究覆蓋面廣,綜合性程度高,所涉及到的學科較多,所要展開的論域和需要深究的和問題更為復雜。因此,在研究中經史子集并重,追求文史品位,強化問題意識,并且注重宏觀考察與個案分析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發明,便成為我們追求的一種學術理念與方法,這一追求在本卷所收論文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體現。書中所收論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觀念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從于2019年3月和10月兩次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的參會論文中選擇、編輯而成。論文全由課題組成員所撰寫。
黨圣元等 ·文學理論 ·30.1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桐城文派的學術論著。文章從現代性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索,依據地域將近代文派分為主要支派:嶺西派、上元派、湘鄉派、蓮池派、新城派、武夷派、后桐城派,對這一流派的發展源流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討,并以桐城文派為個案展現了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嬗變的趨勢。著作確立了近代桐城文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重新認識桐城派及近現代文學之演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是近年來中國文學流派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蕭曉陽 ·文學理論 ·22.2萬字
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小說充滿魅力,不僅因為作者講述了一個個迷人的故事,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敘事手法,而且在于其蘊含著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歷史責任感,對其他民族的作家有重要啟發,值得系統研究。本書以阿克羅伊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表的16部小說為分析文本,從其敘事藝術、創作主題和社會歷史語境的深度關聯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全面研究,旨在探討作者如何用不同的敘事來表征強烈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
郭瑞萍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