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變化考察的基礎上,對明治詩話與漢詩中的“中國韻味”和“日本特色”進行整體觀照,挖掘明治漢詩文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結合明治時期的時代風潮,剖析日本文人漢詩文創作時的文化心態和創作風格。主要內容包括明治漢詩文壇的發展階段,中日文人之間的漢詩文交流,明治詩話的內容、特征與成因,以及明治時期不同階段漢詩文的不同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而揭示明治詩話和漢詩文在明治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閆朝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為何古希臘人不太尊重戰神?為何小愛神永遠長不大?為何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神話是古代人對不能理解的事物的詩性解釋,其中蘊含著人們的智慧和浪漫。從古希臘神話原型解析,到古希臘語詞匯知識普及;從古希臘神話在當代藝術中的再現,到相關的藝術評鑒;從對古希臘神話的自由解讀,到延伸的閱讀推薦,本書講述神話,卻不止于神話。走進本書,輕松開啟你的古希臘神話之旅吧!
楊黎紅 ·民間文學 ·22.7萬字
本課題以閩南文化區域廣泛流傳的“陳三五娘”民間愛情故事作為研究對象,在宏觀背景下,從不同的層面展開溯源與探討,彰顯作為民間愛情故事之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闡釋空間,分析并描述這一民間愛情故事的起源、發展、影響與趨勢;從多學科的理論視域,探索以“陳三五娘”傳說的故事內涵及其跨界傳播脈絡,梳理研究這一民間愛情故事在各類文體的傳承與流變。
黃科安等 ·民間文學 ·25.2萬字
作家作品的經典化是一個由本文走向經典的階段性過程,其起點在本文的經典性,此經典性融涵傳統、開創、典范等多層面含義。作品的經典化,是讀者不斷發現、揭示本文經典性及逐漸確立本文經典地位的過程。曹植融匯其前文學傳統而獨創,兼備眾體,集其大成,而其文學經典化的首要途徑是創作型讀者的學習。經由兩晉、宋齊文人的創作接受,曹作經典系列基本形成,《文選》編入、《詩品》《文心雕龍》的批評使其經典系列顯化。與其文的經典化相比,曹植其人的經典化遭遇了漫長的過程,從陳壽、裴松之、江淹、鐘嶸、蕭繹、《陳思王廟碑》、王通,直到唐代李善、五臣、王勃等,經由諸多讀者的發現,曹植的儒者之義終與其文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文學史的大家地位。
王津 ·文學理論 ·24.2萬字
近年來,圖書市場頻爆冷門,平民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圖書市場的暢銷書,不僅獲得了出版界的青睞,也贏得了讀者的喜愛。一些普通公民不僅寫史出書,作品還在年度好書榜名列前茅。本書以這類非虛構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民間述史作品的概念、分類、特性、價值、熱因等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并對14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述史作者的作品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
任雅玲 張愛玲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朱鶴齡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學者,有六部著作為《四庫全書》著錄。《杜詩輯注》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包含遺民底蘊而又極富學術價值的杜詩注本,與《錢注杜詩》被尊稱為“朱注”“錢箋”,是清代杜詩學的奠基作之一,但長期以來人們難睹全貌。其主要優點在于正本清源又廣博謹嚴的考證,故取精用弘,成就斐然,多為仇兆鰲《杜詩詳注》采錄,古人稱其集大成,洵非過譽。
周金標 ·文學理論 ·29.4萬字
“諸城十老”的詩歌創作傾向、詩歌創作主題、詩歌創作風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各自不同的氣質秉性、不盡相同的人生經歷以及平生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對其詩歌創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相同的社會環境和地域環境,他們在詩歌創作主題上多有共同性,都是以描寫家鄉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情為主;然在詩歌創作主題上的差異則跟他們是否出仕有關,出仕者,多寫科舉仕途的不順,多抒發怨氣,而未出仕者多寫田園風光,多抒發閑情。而“諸城十老”各自人生境遇的不同,不僅使得他們在創作傾向上各有側重,還讓他們各自不同的詩歌創作風格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魏紅梅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愛倫·坡作為我國最早譯介的美國作家之一,其在中國的傳播、接受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和復雜,他對中國的影響正是他世界性影響中的一部分,對愛倫·坡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國際“坡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海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得尚不充分,參預的學人不多,本書是國內外第一次全面、系統研究此類課題的專著,屬于學術前沿課題,具有開創性。
王濤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通過運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理論,克服中日學界對日本無賴派作家研究的作家論和作品論的“形而下學的缺陷”,以社會轉型的視域作為研究切入點,將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建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系統地對各個作家作品的文本進行解讀,分析不同無賴派作家的敘事主題、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話語、敘事策略等敘事藝術內涵,解析其敘事特征和文學思想,進而論述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文學主張和文學批評話語,揭示其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話語建構的內在聯系,闡釋該流派作家的文學批評的真正內涵和哲學理念。
任江輝 ·文學理論 ·25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浙東山區世界的審美表現——魏金枝小說創作研究》是一部富于學術價值的專著。全書框架體系科學,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在論述中,立論公允,觀點新穎,論證充分,鞭辟入里。全書操作非常規范,引證交代非常清楚,顯示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劉家思 劉桂萍 ·文學理論 ·24.9萬字
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的興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文化現象,既需要將其放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從其自身的特征和生產方式去探索。符號學作為一種通約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便于從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尋其意義機制。網絡文學場內的規則是圍繞著讀者“人氣”而來,在剝奪傳統“把關人”權利的同時建構了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網絡小說寫作行為、文本敘事隨之表現出旨在與讀者建立親密關系的間性特征。而資本對文學網站的注入,網絡平臺生產范式將評價體系與消費能力掛鉤,把網絡文學場內的權利主體進一步明確為讀者中的消費者。網絡小說文本性別身份區分一直比較明顯,單一性別主體的個性張揚與作為寫作主體的作者姿態下移形成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來源有二:一是小說文本本身的文學價值;二是圍繞著小說文本展開的交際和身份認同價值。二者并無主次之分,而后者是非網絡文學所難以提供的。
王小英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以《當代》雜志為研究對象,在對《當代》個案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目光擴大至對整個當代文學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既關注《當代》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通過《當代》辨明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構成和嬗變過程,同時又將《當代》放在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加以闡釋,考察文學生產制度內部的權力構成。本書通過文學期刊透視一個階段文學史生成的復雜面貌,在梳理其演變過程的同時實現對當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觀照。
武兆雨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分類解讀,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書寫中的“現實主文”論、命運—文章論,文本批評中的多模態解析論、文學空間論、文體論,以及文學社會學中的文化建構論與性別論等數種和中國古代文學有關的中層理論進行了探討。所謂中層理論,只能保證在有限時空和有限范圍內的有效性。但這種有限度的理論抽象,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理論與經驗的契合。中層理論不是一種,而是以某種“理論叢”的形式存在。對于保持中層理論的豐富性和有效性而言,本書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可以幫助讀者建立起某種自己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中觀”想象。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是張黎先生研究布萊希特的論文結集,按照內容的不同,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關系研究、布萊希特其人與作品研究、布萊希特文藝理論研究以及關于布萊希特的短評。研究內容涉及布萊希特各個方面,研究時間貫穿了半個多世紀,本書當為研究布萊希特的重要參考。
張黎 ·文集 ·29.1萬字
本書系楊義教授在澳門大學主持的“南中國海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的階段成果,論題涉及西學東漸、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19世紀華南地區的中英文報刊、20世紀上半葉的民族主義等。三位作者以具體而微的人物個體、文本個案或典型事件為聚焦點,借助報刊、檔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學作品之分析,試圖從一個較長的歷史脈絡中考察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相遇與碰撞。從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到印刷出版業的新變以及西學、新學讀物在19世紀下半葉的大量出版流通,再到20世紀上半葉“五卅”“沙基”“萬縣事件”中的民族主義思潮崛起,這段漫長而坎坷的中西相遇史與交涉史值得我們一再回眸和咀嚼。至于書名中的“南中國海”,是指中國的華南、東南沿海地區;“近代文學”是幾位作者的研究興趣與專業背景,“近代”的含義也較為寬泛,并不限于1840至1919年;“連通地氣”是希望文學研究能夠接通歷史、地理與活生生的人物;“吸納西風”則是貫串全書各編的論題主線。
李思清 龍其林 冷川 ·文學理論 ·24.7萬字
本書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小說與小說家的論文選集。共分四卷,卷一從各種角度探討章回小說名著的特點與價值。卷二重點研究話本小說的文體特征與演變規律。卷三主要論述古代小說家的思想觀念及其對創作的影響,考證小說的作者與版本。卷四分別評述兒位研究古代小說的著名學者的學術貢獻與研究個性。
傅承洲 ·文學理論 ·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