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很久沒有好好吃飯了,跟蔡瀾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照顧自己!“食神”蔡瀾全新美食治愈散文集!一本書囊括蔡瀾80余年的美食經驗和人生智慧。精選蔡瀾美食經驗談54篇和食材講解71篇。蔡瀾在書中聊獨家美食心得,聊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碳水、吃肉、喝酒,聊世界各地美食,聊普通食材的絕佳做法,讓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會吃,愛上吃,重新燃起好好吃飯的熱情。愛吃的人才是愛生活的人,只有愛生活才能有快樂。——蔡瀾翻開本書,從今天開始好好吃飯!
(新加坡)蔡瀾 ·現當代隨筆 ·14.1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屆、希臘和印度各自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詩學,成為世界文學理論的三大源頭。印度梵語詩學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本書匯集了十種梵語詩學名著,其中包括梵語戲劇學著作《舞論》、《十色》和《舞論注》/梵語詩學著作《詩莊嚴論》、《詩鏡》、《韻光》、《詩探》、《曲語生命論》、《詩光》和《文鏡》,均為了解和研究印度古代詩學的必讀經典。
黃寶生編譯 ·文學理論 ·73.2萬字
本書以宏觀的總體概括和分階段具體探討相結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理論研究思潮和學人思想及著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個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演進脈絡與分章論述不同時期的各自特點、評價學者們著述的價值相結合,綜合、推繹大量文獻,針對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學人論說而有的放矢。
高建平等 ·文學理論 ·66.2萬字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1932—2014),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20世紀中期創辦《大學與左派評論》,為英國第一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60年代中期加入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擔任該機構主任,在文化研究領域有多方面的建樹?!端箞D亞特·霍爾文集》輯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論文、訪談等三十多篇,并按主題劃分為七個單元,涉及階級與文化、文化研究的系譜、意識形態與表征、媒介與傳播、通俗文化、種族與身份、流散與后殖民、全球化與世界主義等多個話題。
黃卓越 (英)戴維·莫利主編 ·文集 ·73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當時報紙雜志刊載及單行本出版的偵探小說作品為立論基礎,以民國時期的偵探小說發展史為研究重心,兼及對于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的都市起源、公案傳統、域外譯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敘事模式)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國偵探小說的類型演變軌跡與文學史發展框架,即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嘗試在其中提煉出民國偵探小說的現代價值內涵與自身形式規定性,即為“論”的闡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
戰玉冰 ·文學理論 ·69.2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6CZW004)的最終成果。第一編《十國藝文志考索》全面考察了有過著作的十國文人及其著作的種類、流傳、存佚情況;第二編《十國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錄文字輯錄》考察了歷代學者,尤其是歷代刻書、藏書的學者,對十國文人屮有詩文集善本著作存世的文人作品的評價;第三編《十國文人集部著作流傳過程和版本源流考辨》在輯錄著錄文字和序跋文字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版本異同,考察了有詩文集善本著作存世的文人集部著作的版本及演變,并制作了《流傳過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圖》;第四編《十國文人生平事跡與作品真偽辨正》考察了十國文人生平事跡和作品真偽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第五編《十國文學創作述論》通過仔細分析作品文本,兼顧前人的選錄和評價,采用以人為綱的方法,對十國文學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李最欣 ·文學理論 ·112萬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文藝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藝論爭對當時的政治走向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文藝進入到思想文化領域的核心地帶的狀況,到改革開放初期文藝對推動意識形態轉型的重大意義,再到新世紀頭十年文藝學研究在當代社會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都作了認真的研究。本書的特點在于,作者并不是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歷史過程描述之上,而是以問題為綱,選取七十年來文藝學論爭的中心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努力做到以論帶史,以論見史,深入這些論爭的內部進行資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不僅對這七十年文藝理論的歷史進行記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溫故而知新,對新時代建設新的文藝理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思路。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96.8萬字
本書為浙江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教師研究論文之匯編。所收時間,上始1982年,下迄2018年。內分“問題與方法”“思潮與現象”“作家與作品”“作家與作品(浙籍)”“影視與文學”“出版與文化”六個部分,共計文章58篇。其主體內容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同時還包括影視、編輯與出版等?!扒把浴睂φ憬髮W(含原先老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發展歷程及其學術個性和特色,作了全面的歸納和梳理。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68.7萬字
本書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2014年年會精選論文集,這些論文在很多方面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學術觀點。按照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族理論建設、少數民族跨學科研究四個板塊進行編輯,旨在反映當今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建設性的學術資料。
朝戈金 尹虎彬 楊彬主編 ·文學理論 ·60.2萬字
本書深入解讀了《禮記正義》文本,系統揭示了其在文字??薄⑽谋窘庾x、詞句訓詁、名物與禮制的考據、禮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闡發等方面的成就。同時,對其在???、文本考釋、訓詁與名物、禮制考據上的部分失誤或不足,進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
陶廣學 ·文學理論 ·55.4萬字
本書首次論證了世界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雙向關系:世界文學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形成,而中國現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又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本書認為,世界文學不是一個固定概念,而是一個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學不是各國/民族文學的總匯,而是指那種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學;世界文學經典的評價應當依循某種普遍的標準;在世界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應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藩籬;應通過不斷在世界上發聲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學;在確定世界文學經典時,應同時考慮其經典性和可讀性。
王寧 生安鋒等 ·文學理論 ·63.1萬字
本書從史的角度論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詩的發展歷程,材料豐富,涵蓋了歷代各種風格流派的山水詩人和詩作。論者采取縱橫結合、點面結合、敘議結合、史論結合的寫法。在橫向上,力求展現出古代山水詩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基本面貌、美學特征,突出論述名家大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在縱向上,盡可能清晰簡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詩孕育、形成、興盛以及停滯、變化、發展的流程。在敘寫山水詩的發展面貌時,注意把山水詩的創作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審美風尚,同詩人的生活狀況、山水游蹤、人生態度、自然詩觀緊密結合進行考察,并努力從中歸納出前后相承的內在藝術精神、文化精神,揭示出山水詩藝術的發展規律,將中國古代山水詩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陶文鵬 韋鳳娟主編 ·文學理論 ·71.7萬字
認識屈子《楚辭》,有兩個要點必須牢記:一是《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彼^“伯庸”乃是楚武王長子,封于夔子國,夔字的促音(入聲)就是“屈”或“甲”。伯庸的長子屈瑕由此得姓氏,成為屈氏家族的始祖。二是屈子《楚辭》通過南北兩條途徑被完整保存下來,北方的途徑是漢高祖九年,遷徙楚國的屈、景、昭三族和齊國田氏充實關中,屈子《楚辭》由屈氏家族作為傳家之寶傳入關中,為賈誼所及見。南方的途徑,是楚頃襄王都壽春,文學侍從之臣宋玉、唐勒隨行,因而也將屈子《楚辭》作為寶貴遺產加以傳承。因此緣故,本書分四編,內編、外編、年譜插編、詩學編,多層次地展示屈子《楚辭》完整的立體的風貌。內編致力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箋證、《史記·楚世家(宣威懷襄)》箋證,以及屈氏家族祖源與分宗,屈原歷史文化意識。外編致力于《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游》及《卜居》《漁父》之集論。年譜插編致力于屈原《楚辭》所有篇章的編年。詩學篇致力于把屈宋辭賦作為真正的詩進行生命的解讀。如此還原研究,是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屈子《楚辭》精湛的文化生命內涵的。
楊義 ·文學理論 ·55.1萬字
陳守忠,西北師范大學教授,擅長西北史地研究,專攻宋遼西夏金元史,在研究中注重史籍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治史方法,出版《河隴史地考述》《宋史論略》等,在學術界有重大影響。2021年是陳先生百年誕辰。為緬懷陳先生的道德文章,激勵后人,我們編輯出版《陳守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論文集》。論文集共收錄論文46篇,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每一部分的編排以作者年齒為序。第一部分為“懷念文章”,共10篇。該部分由陳守忠先生生前工作的同事和授業學生撰寫,內容涉及對陳先生生平經歷、治學精神、學術貢獻的追憶、懷念和評價,讓我們領略到陳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學術風范。第二部分為“學術論文”,這一部分又按照具體研究內容和時段,大致分為“宋史”15篇,“西北史與敦煌學”10篇,“其他研究”10篇。這一部分的作者既有宋史研究中的前輩學者顧吉辰等老先生,也有活躍于宋史、西北史、敦煌學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還有與西北師范大學歷史學有學術淵源的青年學者。最后一篇《陳守忠先生主要論著目錄》,清晰展示陳先生學術研究的成就。
李華瑞 何玉紅編 ·文集 ·59.4萬字
一天,地下劇場放映松本清張的《砂之器》,電影出現舊時日本的景色,只去過熱海和京都的我卻有種懷念之感。一天,花做了個夢:我在隅田川游泳,和我并行,在我的斜上方,媽媽在飛。一天,阿球沒了呼吸。按人類的年齡,它一百歲了。一天,我弄丟了花的錢包。她一句話也不說,腳步嚴峻又匆忙。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十分老邁的人。一天,看到關東煮的實物模型,情緒像熱水一樣涌上來:死后的世界該很寂寥吧。那個世界沒有這樣的熱鬧吧。我還想在充斥著這些東西的世界再活一陣!……母女和愛貓共度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一日三餐,攜伴出行,平靜的日常深處不時翻起記憶的潮涌。武田百合子是晚成的也是天生的散文家,她以孩童般鮮活又強烈的目光,記述倏然而至、令人莞爾的細節,悠長四季流轉更迭的風物,裹挾在死之預感與生之眷戀中、一日一日步履不停的人們。她的日記是生活的枝與葉,擷取到手,仍在呼吸。
(日)武田百合子 ·外國隨筆 ·10萬字
本書為作者2015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學以來結撰的文字,依類厘為三編。這些教學科研與工作過程中孕育出的成果,全都立足于學術,著眼于文化,以“人文”為核心,緊緊圍繞人文內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來思考,注重人類意識與規律的探討,注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傳承與弘揚,注重創新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文章選擇具體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或詮釋“人文”內涵、學術價置和文化意義,提出系列學術新見解、新理念或新認識。諸如人文思想是人類歷史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全世界共同擁有的戰略資源,也是引導人類不斷創新和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傳說、表演、器物、圖畫、文字”是人類文化存在的五大基本形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理論是文化的最高形態,學術研究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形式;研究能力是人才綜合能力的第一要素;等等。至于具體作品與文化現象的新詮釋,大都正誤補偏,強化科學嚴謹。這些成果以不同方式發表,或得到學界關注與肯定,或引發學生興趣與思考。文章保存原貌,體例風格多樣。
楊慶存 ·文集 ·48.6萬字
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文化特色的歷史時期,中華文學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此期得到全面展示。中國古代蒙古族漢詩創作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創作者百余人,有別集傳世者50余人。本書從歷史、文獻、思想史等多個維度對這個時期的蒙古族漢詩創作展開討論,通過空間—政治秩序建構下的元代蒙古族漢詩創作、精神—心靈秩序建構下的明代蒙古族漢詩創作、歷史與空間建構下的清代蒙古族漢詩創作三個部分,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元明清時期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發軔、發展以及嬗變的軌跡,展示了元明清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獨特面貌和發展歷史,揭示了蒙漢文學交融在中國文學精神和中華文化傳統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此書兼具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米彥青 ·文學理論 ·56.5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了作者三十多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單篇論文,其範圍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及近代,而以唐宋文學研究為中心。論文集的內容大致可分穩兩大類型,一是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討黹,如初唐四傑、元祐文人、江西詩派等文人集團和流派,以及歌行體、六言詩、演雅詩、詠馬詩、白戰體等等;二是文學理論輿詩學理論的研究,如“以意逆志”、“文無隱言”、“奪胎換骨”、“自持與自適”等等。論文涉及詩、詞、文、賦多種文學樣式,以語言學研究鵜主要特色,從美學、闡釋學、文體學多種角度切入,不僅探討“古代的”文學理論,而且力圖揭示古代文學的“理論”,如“風景即詩”、“觀者入畫”、“以戰喻詩”等文藝創作和審美觀念。
周裕鍇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本書分四個階段回顧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發展的歷程。第一階段以1930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即1909年至1930年為第一個時期,這是敦煌學興起的時期。1931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第二個時期,其特點是我國學者所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1949年至1978年)則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的重心在大陸,后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地區。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2000年是第三階段,是我國敦煌學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學者逐漸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局面,并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第四個階段(2001年至2019年)是我國敦煌學開始轉型的階段,我國學者在延續傳統題目和傳統方法、范式的同時,開始著力探索用新范式和新視角開辟敦煌學的新領域。本書的撰述采用學術史式,力圖分析所涉及論著的成就、特點和不足,力圖展示所涉及的論著在相關研究歷程和學術脈絡中的地位。
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文學理論 ·4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