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方經濟學評論》是為我國學術界設立一個專門的平臺,用來集中發表國內外學者研究、評論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學術成果本期包括我國學術界設立一個專門的平臺,集中了國內外學者研究、評論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學術成果。本期主要文章包括《熊彼特經濟學方法論研究新進展》、《斯密“看不見的手”及批判述評》、《宏觀經濟學新發展:Bewley模型》等
方福前 ·經濟史 ·9.4萬字
本書主要目的在于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來探尋人類文明和社會規范的根本特質,進而基于從本質到現象的研究路線來辨識社會倫理和人類文明的實然形態及其與應然本質的背離。相應地,本書研究集中在兩大內容:(1)辨折作為應然的規范倫理和作為實然的元倫理,進而引入“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來架通實然倫理和應然倫理之間的聯系;(2)考察人類文明的內在本質及其在現實中的異化發展,進而剖析人類文明的產生根源及其演化機制。事實上,由“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的擴展和沉淀而形塑了為社會成員廣泛遵守的社會規范和倫理道德,而社會倫理的不斷沉積和凝化又在更大地域乃至世界范圍內孕育出強化協作的人類文明。這樣,基于親社會性和“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這一微觀基礎就可以辨識社會倫理和人類文明的合作性本質,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被踐行的廣度和深度又可以認識社會倫理和人類文明的實然形態;同時,基于合作性木質,還可以對各種實然倫理和文明進行比較,進而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朱富強 ·經濟史 ·18.5萬字
本書是系統梳理中國游戲史發展的通俗讀物。書中為以時間為序,生動講述了中國早期游戲市場、單機游戲、網絡游戲、網頁游戲、手機游戲及中國電子競技行業的發展歷程,描繪了中國游戲產業的演進趨勢和發展脈絡。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游戲產業的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披露了大量不為大眾所知的行業故事和行業數據,并結合當前市場對未來游戲世界的趨勢做了預測。本書既為游戲從業者、投資者、玩家,抑或想了解游戲的人,提供了一個理性的梳理,同時也為中國游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本書可作為游戲從業者的資料性讀物,也適合一般游戲玩家閱讀參考。
王亞暉 ·經濟史 ·41.4萬字
本書試圖探討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清朝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較,其經濟發展道路是獨特的還是相似的問題。正文部分分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馬爾薩斯奇跡發生之前的清代人口膨脹及其對策。第二章以主要商品的市場流通量和關稅記錄,估算19世紀上半葉的商業總產值。關稅收入隨時間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19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上升趨勢和社會制度的加強。第三章集中探討清朝財政制度的變遷。第四章分析清朝咸同年間的政府借貸活動。第五章分析了清朝1823年大水災的情況。結論部分對現有的歷史GDP研究和大分流研究進行批判,強調利用第一手史料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帝國晚期的中國是相當特殊的國家,有著很強的傳統和獨特的文化傳承,但這種獨特并沒有強烈到讓中國可以違背普適的政治經濟規律。清代中國仍然是一個非常相似的國家,仍然遵循著普遍農業國家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道路,一些西方國家早已完成,一些國家則直到現在還在完成過程之中。
倪玉平 ·經濟史 ·7.8萬字
一部跨越時空的經典作品!揭開世界和平與國家繁榮的神秘面紗,開啟阿根廷股市一個月內漲兩倍的終極秘密!探究奧地利學派的歷史淵源和起起落落,了解20世紀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演變!經濟學歷史上重要人物米塞斯所寫奧派簡史,中文版首次出版。經濟學家毛壽龍、黃春興作序,張維迎、王福重推薦!本書收錄了米塞斯寫的幾乎所有關于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歷史背景的著作、演講與文章。其內容包含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介紹、當時所處的奧地利社會環境、奧地利學派思想與當時盛行學派的區別、奧地利學派思想對當時以及今后的重要影響等幾大方面。通過將這些不同年代的相同話題的內容集結在一起,我們既可以全面探究奧地利學派的歷史淵源,也能看出40余年來米塞斯思想的微妙變化,更能了解20世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的歷史演變。
(奧)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經濟史 ·6.7萬字
自17世紀以來,中國茶葉憑借資源稟賦優勢壟斷國際市場,創造出“茶葉世紀”的傳奇,卻在19世紀中期之后逐漸受到擠壓并走向衰落。在此期間,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中國茶業,但收效甚微。本書從經濟學視角對19世紀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貿易和中國茶業的發展進行專題式分析,探索中國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全書共五章,內容涉及中國茶葉的海外貿易、內地貿易以及中國茶業建設中茶葉生產、運輸及產業化程度。本書有利于對中國商業發展路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石濤等 ·經濟史 ·23.1萬字
新大陸的貴金屬,推動了公共金融的誕生。從1557年里昂的垃圾債狂熱開始,跟隨荷蘭、法國、英國等西方殖民者的腳步,金融危機如同周期性的“病毒”,逐漸爬滿世界的經濟肌體。從此,金融危機不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一連串歷史的演義。18世紀以來,伴隨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經濟的擴張,金融體系日益專業、復雜,貨幣的創造既成為時代的福音,讓人們從中受益,獲得更加便利低廉的融資成本,更高的交換生產效率,也成為惡魔的詛咒,讓經濟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規模空前的投機活動,瘋狂、驚恐、崩潰以及令人膽寒的金融危機,成為近代世界經濟的“標配”。本書主要以金本位為線索,串聯起1500—1970年間歷史上重大的金融危機,并把歷次危機的起源、過程和影響,納入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視野中去進行思考和分析。金本位制度雖創造空前財富,卻也成為制造動蕩蕭條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的出現以及相應救市措施的出臺,促進了金融體制的發展,也推動了現代世界的誕生。應對金融危機,表面上是要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恢復人們對市場的信任,但根本上卻是要找到新增長點,實現價值增值,重建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作者透過歷史表象的洞察,能為我們了解當下經濟金融形勢提供有力參考。
彭興庭 ·經濟史 ·23萬字
工業革命一直是經濟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研究西歐商業擴張、工廠崛起、煤鐵生產、勞動無產階級化、工業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全球傳播的歷史關鍵。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書通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對消費、物質文化、科技和文化歷史的研究,從更廣泛的全球視角出發,為基于使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成為可能的全球互動之上的工業革命作出了解釋。通過這一新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比我們此前了解地開始得更早,持續的時間也更長。通過反思過去一代經濟歷史學家關注的主要問題,本書為讀者呈現了有關工業革命的最新研究,并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挪威)克麗絲廷·布魯蘭等 ·經濟史 ·21.3萬字
經濟學說史研究的是經濟理論的歷史。作為教材,不僅要向讀者展示西方經濟思想的發展歷程,使其了解經濟學家們的理論思想及其貢獻,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傳遞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使其形成對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初步認識。因此,本書的編著將沿著兩條線索展開:一是經濟學理論是如何在批判與繼承中發展的,二是對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特征的評述。根據本科生的教學需要,本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古典之前的經濟思想,二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三是由古典向新古典的過渡時期的經濟思想;四是新古典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李曉蓉 ·經濟史 ·24.8萬字
《中國近代貨幣研究》是一本論文集,收入了戴建兵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中國錢幣》等雜志中的論文。中心論述了中國近代白銀核心型的貨幣體系,以及相關的銀行、金融、經濟等內容。
戴建兵 ·經濟史 ·32.7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基礎上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特征與歷史發展規律。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運用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性質,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亞細亞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長期存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情況。二是闡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亞細亞君權專制制度、土地國有制與依附性小農經濟等。三是分析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主要歷史階段與中國亞細亞社會的各種歷史形態。四是閘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社會的運動規律,中國亞細亞社會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征。五是闡述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發展趨勢:通古今之變,探析三千年大變局與中同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究中西之際,闡明中國生產方式、中華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
于金富 ·經濟史 ·24.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明清(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朝貢體制的實踐特點。16世紀歐洲人東來之前,朝貢體制一直實踐著“懷柔外夷”的主題,并建立了遠東“華夷秩序”;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首次提出了朝貢體制的第二種實踐模式,即“保持自主性”實踐,指出明清時期,歐洲人東來后,中國與葡萄牙和英國于1840年前的交鋒,拉開了朝貢體制“保持自主性”實踐的序幕,并詳細分析了“保持自主性”實踐的具體過程。
石元蒙 ·經濟史 ·12.6萬字
在這本內容生動且廣泛的書中,作者為讀者詳述了英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英鎊貶值危機到脫歐危機的動蕩發展歷程。在講述英國經濟在這50年中從一個危機轉向另一個危機的過程時,作者不僅穿插描述了其成功職業生涯中親歷的英國財經領域的各種軼事和回憶,還分析了英國脫歐是英國經濟迄今面臨的又一分水嶺的原因。此書為讀者提供了了解英國經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獨特視角。
(英)威廉·基根 ·經濟史 ·15.1萬字
英國圖書巨獎沃爾夫森獎入圍者歷史學家羅伯特·畢可思力作。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盛贊。一部百年企業全球化的演變史。當今世界500強企業都在學習使用的商業哲學。這是一部記述綿延兩百年的商業巨無霸太古集團誕生、發展、鼎立的歷史巨著。太古集團最初只是英國利物浦一家貿易小公司,經歷近200年,六代人的艱難跋涉,從經營染料、棉花和蘋果一路逆襲、發展,成長為囊括人類衣食衣住行的商業集團,業務遍及全球,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乃至政治格局。本書完整地闡述了太古集團的歷史脈絡、家族嫡系、商業策略、突破困境的歷程及領導人們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社會和人生的所思所想,是一部貼近近現代生活的歷史實錄,對于當前的讀者了解近現代商業規律和當前經濟發展前景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
(英)羅伯特·畢可思 ·經濟史 ·39.6萬字
魁奈認為,法國財富的顯著減少,首先是由于重要產業部門農業的衰退,因此,要使占國民大多數的農民富裕起來并增進國民的財富,最重要的是把法國的農業重新振興起來。魁奈的論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關于財富問題;二人口、消費、需求、價格、價值的關系;三對貨幣的看法;四對財富用于生產的重視;五將財富用于生產的具體措施;六重農思想;七關于“純產品”理論與階級的劃分;八關于土地單一稅的理論;九關于經濟自由和貿易自由的思想。本收譯本集了包括《經濟表》在內的共21篇重要論著。其中12篇譯自德國際著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說史家羅納德·米克的英譯本。該譯本的最大長處是糾正了過去一些譯本對魁奈《經濟表》版本及相關文件的誤解或缺失,但由于米克只著意于收集經濟學家感興趣的篇目,而并不側重展示魁奈經濟學的全面內容,因此一些重要論文并未收入其中。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該譯本又從俄譯本中選出了9篇,如此較全面地展示了魁奈經濟學內容的全貌。
(法)弗朗索瓦·魁奈 ·經濟史 ·29.9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中國古代貨幣金融史,下篇為中國近代貨幣金融史。全書綜合運用了歷史學、錢幣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將我國兩千余年的貨幣金融史,提綱挈領地作了概括論述,闡明了歷代貨幣和信用機構的源流及變遷。本書在2006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修訂,豐富修正了原有內容,同時增加了最新出現的區塊鏈技術下的數字貨幣等新內容。既回顧貨幣歷史,又展望貨幣的未來。本書是一部比較系統地講述中國貨幣金融歷史的專著,是作者多年貨幣學術研究的結晶。
戴建兵 陳曉榮 申艷廣 ·經濟史 ·45.6萬字
本書為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代表作,它曾經是歐洲大學里的經典教材。薩伊首創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三分法:把政治經濟學體系劃分為生產、分配、消費三個互相獨立的部分。薩伊也因此被稱為“亞當·斯密的偉大繼承者和傳播者”。他創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至今仍是西方經濟學的信條。他所提出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觀點,被后人奉為“薩伊定律”,對后世的經濟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法)讓·巴蒂斯特·薩伊 ·經濟史 ·39.8萬字
本書由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大學開設的“普通社會經濟史概論”講座筆記整理而成,是一部高瞻遠矚的簡明經濟通史,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做了全面而透徹的歷史分析:本書第一部分講的是農業組織和農業共產主義形態,涵蓋了家庭、氏族、部落、莊園等一步步的發展形態;第二部分講了前資本主義時代工礦業的興起與發展過程;第三部分分析了前資本主義時代商業的出現與發展;第四部分講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演變和壯大。內容由淺入深,從歐洲地區原始的農業組織形態、家庭、氏族、村落、莊園制等等方面講起,結合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插畫,解析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經濟、宗教等各個領域的產生與發展,又分析了歐洲各個時期的經濟形態,最終以自己的觀點闡釋近代資本主義如何一步步的壯大。
(德)馬克斯·韋伯 ·經濟史 ·17.4萬字
本書拋棄馬歇爾以自由競爭為普遍現象的傳統,以不完全競爭為基本前提,利用邊際曲線和平均曲線的工具,將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從價值決定領域延伸到分配領域,從而建立起一套獨具特色的不完全競爭理論。該書為西方壟斷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其作者瓊·羅賓遜是西方唯一著名的女經濟學家,也是新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經濟史 ·25.2萬字
本書由兩篇專題論文組成。兩篇論文考察的都是唐宋家庭的繼承問題:一般家庭留給子孫田宅財物,藉此傳延血緣和門戶,叫做分家或家產繼承,是正篇“唐宋時期的分家方式”的內容;到了上層士族家庭,傳承田宅財物的同時還要把祖傳學問和優秀素質傳延下去,藉此保持社會地位,表現為家學的傳承,是續篇“家學傳承與唐宋士族”的內容。兩篇論文的論題也是合乎邏輯的延伸——從人的經濟活動的考察進入到了人的自身素質的關注。附錄的“求學三憶”追述了作者讀高中、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情景,并交代了學緣和師門之所系。
邢鐵 ·經濟史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