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財政效率的角度對英國產業革命與荷蘭市場革命過程中財政制度變遷進行的對比考察既是諾斯開創的新制度分析方法的應用與發展,也是一種用公共經濟理論來解釋產業革命的全新嘗試。本書的結論是現代經濟革命的爆發主要依賴于財政制度的變遷與財政效率的提高,然而,財政制度的變遷并不是歐洲優秀文化與先進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繼承與延續,相反,它是因被海峽隔絕而偏僻落后的英國的貴族政治、島國文化、地緣政治與重商主義生存經濟偶然結合的產物。
宋丙濤 ·經濟史 ·27.2萬字
英國圖書巨獎沃爾夫森獎入圍者歷史學家羅伯特·畢可思力作。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盛贊。一部百年企業全球化的演變史。當今世界500強企業都在學習使用的商業哲學。這是一部記述綿延兩百年的商業巨無霸太古集團誕生、發展、鼎立的歷史巨著。太古集團最初只是英國利物浦一家貿易小公司,經歷近200年,六代人的艱難跋涉,從經營染料、棉花和蘋果一路逆襲、發展,成長為囊括人類衣食衣住行的商業集團,業務遍及全球,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乃至政治格局。本書完整地闡述了太古集團的歷史脈絡、家族嫡系、商業策略、突破困境的歷程及領導人們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社會和人生的所思所想,是一部貼近近現代生活的歷史實錄,對于當前的讀者了解近現代商業規律和當前經濟發展前景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
(英)羅伯特·畢可思 ·經濟史 ·39.6萬字
李伯重先生一直著力于江南經濟史的研究,他思路開闊活躍,擅長以國際學術的視野來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經濟發展歷程,挖掘其獨特性。本書通過大量中外史料,從環境變化、人口控制、婦女角色的變化、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技術手段的革新、城市的發展等幾個方面來考察明清江南經濟史,從而引出自己對明清之際江南經濟是發展還是停滯這一歷史命題的再思考。本書作者敢于對國內外史學界流行的觀點和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全書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體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功力和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
李伯重 ·經濟史 ·39.4萬字
工業革命一直是經濟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研究西歐商業擴張、工廠崛起、煤鐵生產、勞動無產階級化、工業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全球傳播的歷史關鍵。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書通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對消費、物質文化、科技和文化歷史的研究,從更廣泛的全球視角出發,為基于使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成為可能的全球互動之上的工業革命作出了解釋。通過這一新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比我們此前了解地開始得更早,持續的時間也更長。通過反思過去一代經濟歷史學家關注的主要問題,本書為讀者呈現了有關工業革命的最新研究,并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挪威)克麗絲廷·布魯蘭等 ·經濟史 ·21.3萬字
自17世紀以來,中國茶葉憑借資源稟賦優勢壟斷國際市場,創造出“茶葉世紀”的傳奇,卻在19世紀中期之后逐漸受到擠壓并走向衰落。在此期間,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中國茶業,但收效甚微。本書從經濟學視角對19世紀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貿易和中國茶業的發展進行專題式分析,探索中國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全書共五章,內容涉及中國茶葉的海外貿易、內地貿易以及中國茶業建設中茶葉生產、運輸及產業化程度。本書有利于對中國商業發展路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石濤等 ·經濟史 ·23.1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研究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工業生產力變動、中國工業資本估計問題、中近代的產業革命精神等中國近代工業化問題的主要專題文章,主要文章有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的起步、1933年中國制造所得、中國工業資本估計等。
汪敬虞 ·經濟史 ·27萬字
宋代鄉村在土地制度變革、人地矛盾和政策引導等多重因素下出現了以鄉村各級市場發育為標志的商品化趨勢,鄉村各等民戶從事專業和兼業經營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互動的顯著特點是其鄉村民戶經營方式的改變與分化以及基于鄉村各級市場進行的要素交換,而鄉村各級市場的發育則為其經營方式分化和要素流通提供了基本平臺。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的互動形式對后世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倩 ·經濟史 ·24.7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基礎上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特征與歷史發展規律。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運用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性質,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亞細亞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長期存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情況。二是闡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亞細亞君權專制制度、土地國有制與依附性小農經濟等。三是分析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主要歷史階段與中國亞細亞社會的各種歷史形態。四是閘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社會的運動規律,中國亞細亞社會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征。五是闡述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發展趨勢:通古今之變,探析三千年大變局與中同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究中西之際,闡明中國生產方式、中華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
于金富 ·經濟史 ·24.6萬字
于2005年出版《溫州古代經濟史料匯編》后,編者歷時14年完成《溫州古代經濟史料續編》。兩書共征引史籍726種,收錄史料3097條,分為概述、戶口、土地、水利、農業(上)、農業(下)、林畜業、漁業、手工業(上)、手工業(下)、鹽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傳業、商貿業、賦稅、金融與物價、災異、恤政等18卷,近110萬字,較全面地反映了溫州古代經濟活動的總體面貌,是研究溫州古代經濟必備的工具書。
俞光 ·經濟史 ·42.9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社會的依附型政商關系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歷代專制王朝的各類抑商制度與政治文化,對依附型政商關系進行歷史溯源。之后闡述晉商在明清時期從興盛到衰落的具體發展狀況并深入分析晉商的政商關系,探討他們如何通過依附皇權、利用國家政策、投靠官府、官商結合等政治手段實現商業的繁榮。再回歸政商關系作為本書的落腳點,結合晉商作為權貴政治商幫的歷史定位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商業的權貴化與商人階層入仕背后的政治動因。最后基于晉商興衰的歷史教訓為中國今后良性政商關系的構建提出理論建議。
王帥 ·經濟史 ·22.6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F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易棉陽 趙德馨 ·經濟史 ·32.3萬字
本書所選論文在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宏觀的,如在201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歷史學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講演《WaterandtheHistoryofChina》(后來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和在2019年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四屆亞洲世界史學會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報告《TheTerminationoftheSilkRoad:AStudyoftheHistoryoftheSilkRoadfromaNewPerspective》(后來發表于《AsianReviewofWorldHistories》)。另一類是是經濟史專題研究成果,特別集中于明清江南經濟史和中西比較經濟史。這些發表于不同刊物、不同場合的論文在海外一經發表,立刻在學術界引發積極的反響。此次匯成文集出版后,將促進中國經濟史的國際交流,以及提高我國年輕一代經濟史學者的國際視野。
李伯重 ·經濟史 ·25.1萬字
本書總結了新材料產業納入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的最近十年間,全球新材料領域的發展歷程、發展特點與重點政策,特別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從區域、領域、專題三個維度詳實全面分析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展望了未來全球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和"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和重點。本書可供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及關心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學習參考。尤其適合新材料相關企業的管理人員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劉文強主編 ·經濟史 ·20.2萬字
本書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從四個時期考察了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即新民主主義的產業結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產業結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產業結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產業結構。
汪海波 ·經濟史 ·42.7萬字
《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上編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英國病”的由來,即“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及其留下的遺產,殖民擴張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和低效率的經濟,以及傳統精神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的消極作用。下編則說明了英國“國有化”的試驗,需求管理的演變,“計劃化”,收入政策及其在新形勢下的運用,調整工會、企業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繼續調整對外經濟關系,等等。作者認為這些措施都未能奏效,英國經濟將繼續在“病態”中遲緩地走向未來。
厲以寧 ·經濟史 ·33.6萬字
本書是作者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歷年撰寫的經濟史論文和經濟史學講義的自選集。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美國經濟史的論文。第二部分包括有關創新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經濟史研究之間關系的文章,它們是作者開設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課程“西方經濟史學”的講義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以“西方經濟史學”為標題,收入了作者在這一領域內的一些論文?!拔鞣浇洕穼W”是作者的老師陳振漢先生和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合開的一門研究生課程。本書第四部分以“經濟發展和制度調整”為標題,收入了作者有關工業化、現代化和制度調整方面的論文。
厲以寧 ·經濟史 ·33.3萬字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著重研究了西歐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之間關系。本書將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分水嶺,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自由市場經濟向政府干預市場的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作者延續了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將資本主義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作者認為,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政府調控市場,實行“福利國家”模式以及重視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轉變就是資本主義的制度調整。
厲以寧 ·經濟史 ·31.2萬字
本書是系統梳理中國游戲史發展的通俗讀物。書中為以時間為序,生動講述了中國早期游戲市場、單機游戲、網絡游戲、網頁游戲、手機游戲及中國電子競技行業的發展歷程,描繪了中國游戲產業的演進趨勢和發展脈絡。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游戲產業的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披露了大量不為大眾所知的行業故事和行業數據,并結合當前市場對未來游戲世界的趨勢做了預測。本書既為游戲從業者、投資者、玩家,抑或想了解游戲的人,提供了一個理性的梳理,同時也為中國游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本書可作為游戲從業者的資料性讀物,也適合一般游戲玩家閱讀參考。
王亞暉 ·經濟史 ·41.4萬字
本書是《走向自主創新》一書的續集,它收錄了關于中國高鐵、核電、液晶面板、數控機床的4篇調研報告和1篇關于“產品開發平臺”的理論文章。這些研究表明,自主創新不僅在中國工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而且是中國企業和工業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技術突破的唯一途徑。本書的工業研究以實地調研和訪談為基礎,結合國際主流創新理論,再現了中國工業發展中鮮為人知的歷史,探尋中國工業技術進步之源。本書的主題是:技術只能自己干。書中提出,中國工業要想創新就必須自己掌握技術,而要掌握技術就必須進行和堅持自主的技術研發。書中論證了政府產業政策的發力點應是鼓勵、鞭策、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能力成長,并提出自主創新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根本動力。本書進一步澄清了國內外有關“自主創新”問題的爭論,比如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系是什么,強調自主創新會不會導致閉關自守,自主創新在技術落后的條件下是否可行,等等。本書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風簡潔,破立結合,既充滿激情又不失理性。書中的部分內容發表后,曾在國內研究界、相關行業、決策層引發強烈反響和關注。
路風 ·經濟史 ·39.1萬字
鄒進文教授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論文為中心的考察》一書是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的結題成果(獲得優秀等級),80萬字。
鄒進文 ·經濟史 ·4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