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華商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本書由中國領先的國際化社會智庫全球化智庫(CCG)組織編寫,匯集了國內外華商研究領域眾多專家、學者、企業家的研究成果、觀點和實踐經驗。本書系統研究了世界范圍內華商及其企業的經營發展,研究范圍覆蓋了世界各大洲的華商群體,還涵蓋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內容具有廣泛性、系統性、整體性,力圖呈現一幅從歷史到當今、從國內到國外、從宏觀到微觀的華商發展的畫卷。
康榮平 王輝耀主編 ·國際經濟 ·22.2萬字
《經濟法論叢》是由中南大學法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主要刊載經濟法學理論與實踐前沿原創研究成果,設有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國家投資經營法等常規欄目,以及熱點專題、域外法動態等。本期共有四個專題,分別是網絡經濟法、市場規制法、財稅金融法、域外研究。
陳云良主編 ·經濟法 ·27.1萬字
《經濟法論叢》是由中南大學法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于經濟法專業理論與實踐前沿問題研究。本卷從五個專題角度探討了經濟法的相關論題,涉及公共化的基本概念、結果與前景、市場規制法論域下的統一市場評價指標體系、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知識產權法論域下的標準、人工智能,金融財稅法論域下的微型金融規制、跨國公司相關論題等,域外制度論域下的英國數字經濟法、日本公益訴訟制度等。
陳云良主編 ·經濟法 ·24.4萬字
本書將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由生計教育、禮制教育、習俗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構成的農村社區教育體系進行整體性考察,論述了這一教育體系得以建構并延續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基礎,提出了“文化襁褓”和“村社教育”概念,試圖發現屯堡村落社會的結構性特征和在城鄉互動中實現轉型發展與振興的內生性資源。并從橫向角度與泥河溝村的鄉村復育、田字格的鄉土人本教育、巖寨村的民族社會教育進行開放性對話,從而賦予村落研究普泛性的理論稟賦和實踐價值。
陳斌 張定貴 呂燕平等 ·部門經濟 ·27萬字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總報告、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和省域報告。總報告對“全面小康”進程人民生活消費進行總體評價;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分別對中國民生消費需求景氣評價體系進行了闡釋對省域居民總消費合計演算指數、省域居民物質消費和非物質消費分類演算指數進行了排名;省域報告則對省域名生需求景氣進行了分別陳述。
邊明社 王亞南主編 ·中國經濟 ·20.7萬字
本書通過對珠江—西江經濟帶的調研,走訪調查了珠江—西江經濟帶沿線的廣東、廣西11個城市,旨在通過一系列理論以及調研數據成果,探究珠江—西江經濟帶驅動創新發展的現狀、問題、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等內容,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豐富的理論,為東部、西部協調發展建立典型示范,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為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決策和咨詢服務。
蔣團標 廉超 張海豐等 ·區域 ·20.1萬字
本書以云南省域為研究范圍,多視角研究就業創業問題。書中首先分析了云南就業的總體形勢、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和發展趨勢;其次分析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和人才創新創業的引領作用;再次探討了減少摩擦性失業、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方法路徑,并特別關注了去產能失業職工和邊境勞務外國人兩個特殊群體;最后提出云南促進就業創業的思路與對策,展望云南就業創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潘啟云 ·區域 ·21.4萬字
本書對1978~2018年中國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和梳理。首先,把40年的金融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然后根據金融體系的結構邏輯,分別闡述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金融機構的成長和演進、金融市場的興起和發展、中央銀行制度和貨幣政策的演變、金融監管制度的變遷,以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重點論述了金融機構體系不同部分,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等的發展特點,以及金融市場(貨幣、資本、債券和外匯市場等)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難成長歷程。
巫云仙 ·經濟史 ·28.4萬字
貴州省為配合脫貧攻堅,在許多方面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探索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路徑、方法和經驗。本書圍繞這些探索和經驗展開,從多個維度梳理和分析這些政策與實踐行動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是否合乎可持續發展要求。書中將脫貧攻堅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分為五層含義,并分別闡述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保障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旅游扶貧、文化扶貧、黨建扶貧、社會幫扶等不同領域政策及其實踐的可持續性,并提出了對策性建議。
孫兆霞 王春光等 ·區域 ·20.9萬字
本書結合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經濟民族學進行了系統的詮釋。全書分導論、上篇、下篇共16章內容,既有理論架構的概述,也有實際案例的分析,由表及里,有理有據。作者以富于啟迪性和討論性的問題提出,在公共話語空間的質疑或責難中,激發人們的選擇潛能、打通人們多樣性選擇的路徑、拓展人們的選擇空間,對經濟民族學的研究有一定學術意義。
陳慶德 杜星梅等 ·理論 ·39.1萬字
本書系統回顧1978年以來的中國財政體制改革歷程,探究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的邏輯,展望中國財政體制的未來。財政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開始,定位于國有經濟的合理布局并形成相應的財政體制;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從“分灶吃飯”開始,定位于分稅制;預算改革從恢復國家預算制度開始,定位于現代預算制度;稅制改革從極簡稅制開始,定位于建立現代稅收制度,重點闡述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和房地產稅改革。本書還分析了宏觀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財政的國際化歷程,并梳理了40年財政變革背后的觀念因素。
楊志勇 ·財政 ·21.5萬字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議在全世界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響和呼應,已有許多國家明確表態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連一直對此倡議持有疑慮情緒的俄羅斯也與中國簽署了《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本書就是集中哈兩國本專業領域的專家在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專家們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景與意義,尤其是對其與歐亞經濟聯盟及成員國國家戰略計劃對接的主要方向、基本框架和實施路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永全主編 ·國際經濟 ·21.1萬字
本書試圖在追溯壟斷資本學派思想創立及其淵源的基礎上,盡可能充分地利用壟斷資本學派在不同時期就金融化與資本積累問題所發表的文本,并在將其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其他流派金融化思想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對壟斷資本學派金融化與資本積累理論的貢獻給予適當的評價。
張雪琴 ·理論 ·21.3萬字
中國的扶貧開發,跨越了近40年的歷程,其間克服了無數的困難,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7億多農民擺脫了貧困,也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一大奇跡。中國的扶貧開發,是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和中國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際社會廣泛視為人類社會扶貧的一個成功樣板。本書全面回顧和分析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減貧歷程和取得的成就,系統研究了中國減貧的政策和治理體系及其變化,深入分析了中國扶貧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吳國寶等 ·中國經濟 ·22.1萬字
經濟理論的數理化不僅是一個不可遏止的潮流,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本書基于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以及再生產理論,嚴格按照現有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將能夠用數學公式表示的地方,全部采用數學予以表述,從而為解決一些歷史上遺留的課題(如轉形問題、斯蒂德曼詰難等)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或手段。旨在囊括當前的有關前沿課題,并給出新的解釋或提出解決方案。
張忠任 ·理論 ·28.3萬字
本書深入地剖析了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一條主線——探索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獨立產權制度,使國有企業逐漸成為一個市場經濟中的合格的微觀競爭主體——同時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職工隊伍建設和工資人事用工制度變遷、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機制變遷、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質與量變遷、國有企業的空間結構變遷以及國有企業改革的方法論和企業制度變遷規律也做了多方位的探討。
岳清唐 ·中國經濟 ·20.7萬字
本書緊密結合《“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提出的要求,分9個專題深入剖析我國物流業面臨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包括京津冀物流通道、口岸、物流園區的協同發展,京津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評價、蔬菜供應鏈優化、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模式、冷鏈物流標準化實施效用評價、物流人才流動影響因素、物流企業經營績效等。
郝玉柱 王可山主編 ·區域 ·23.6萬字
本書是從推進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視角,以協同創新理論為基礎,圍繞城鎮化健康發展機制,對城鎮化健康發展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城鎮化協同創新相關理論、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學思考、城鎮化發展的新思維、城鎮化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城鎮化體制機制協同創新、產業協同與城鎮化發展、產業新城的建設、生態城鎮化、智慧城鎮化。
曲峰庚 董宇鴻 ·部門經濟 ·28.3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在全球范圍內信息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信息服務業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書中首先總結了近代以來信息技術和服務創新的三大規律,接著采用數據分析與產業經濟學相結合的視角,對我國信息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關聯模式、產業政策等進行系統分析,最后分析過去三十年我國信息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基本路徑和發展階段,橫向比較中美歐三地信息服務業發展水平,并從六個方面提出具體對策建議。
王建冬等 ·部門經濟 ·32.7萬字
本書結合數據對2018年北京市的經濟、財政和金融三個方面的總體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并且對2019~2020年經濟、財政和金融的發展形勢及改革趨勢進行了預測和展望;圍繞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和新階段,聚焦于世界級城市群發展、高端智庫產業、住房租賃市場、養老服務、財政協同機制、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資金機制、京津冀生態保護補償七個方面,深刻分析北京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及根本原因,提出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對策、建議和路徑。
張曉濤 李向軍編著 ·財政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