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糧食補貼政策效果評價及政策優化研究
- 辛翔飛 王濟民
- 6404字
- 2018-11-08 19:41:33
第二節 文獻綜述
關于糧食補貼政策研究的相關文獻非常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關于糧食補貼政策研究,例如關于糧食補貼的目標、補貼方式等方面的探討;另一類是關于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方面的探討。
一 關于研究糧食補貼政策的文獻綜述
糧食作為農業產業的一部分,國內外對糧食補貼政策研究大都放在農產品支持政策體系下進行。近年來,為適應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協議的要求以及提高補貼效率,各國農業補貼政策變化的一個共同趨勢是,由對流通領域補貼逐漸轉向對生產領域補貼,減少或取消支持價格政策,實行對農民的直接收入補貼政策。直接收入補貼政策因其具有較高補貼效率和較小市場扭曲受到發達國家的青睞。
過去,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將糧食補貼的重心放在流通領域,而農民作為糧食生產的主體卻得不到直接受益,這在機制上不利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特別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先后出現的兩次“賣糧難”現象,這一補貼方式的弊端愈加凸顯,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基于此,我國從2000年開始研究改革糧食補貼方式,提出建立糧食直接補貼制度的初步設想,并于2002年在吉林東豐和安徽天長、來安三個縣進行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試點,2004年在全國全面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以下簡稱糧食直補)政策。隨后,我國政府相繼推出了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最低收購價政策、臨時收儲政策、一般服務支持政策,以及對產糧大縣的獎勵政策等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實現了糧食補貼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者轉變,逐步形成現行包括價格支持、生產補貼和一般服務支持相結合的糧食補貼模式。
雖然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糧食供求狀況、農業人口比重等各不相同,糧食補貼的具體目標、方式等各有特點,存在一定差異,但是綜合來看,國內外相關的文獻主要可以劃分為對糧食補貼目標、補貼方式、補貼規模、補貼效果和補貼作用路徑的研究五個方面。
(一)對糧食補貼目標的研究
與國外補貼政策調控糧食數量、保障生產者利益,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樣化政策目標(Bicknell等,1999; Feng等,2005;秦富等,2003)相比,我國現行糧食補貼政策的目標相對單一和集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雖然,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如黃祖輝和錢燕峰(2003)、劉進寶和劉洪(2004)從技術進步所產生的影響角度,趙德余和顧海英(2004)、高帆(2005)、張冬平和趙翠萍(2005)從供求均衡角度,分別論證了增產和增收兩個目標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是隨著糧食補貼政策實施的逐步穩定和加強,研究者們對糧食補貼政策目標的認識逐步統一,即糧食補貼的預期目標是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保障種糧農民經濟利益,這些預期目標的核心就是國家糧食安全(高峰、王學真和羊文輝,2004;梁世夫,2005)。
(二)對糧食補貼方式的研究
國外對糧食補貼方式研究主要圍繞補貼方式的創新開展,發達國家對糧食的補貼手段包括價格干預、收入補貼、投入支持等多種方式(秦富等,2003),在具體措施上各國不盡相同,各有側重,但近年來總的趨勢是逐步創新補貼手段,大力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許可的“綠箱”補貼政策(葉慧,2008);但同時,學者們也發現,歐美在補貼政策由價格干預向直接補貼政策轉變中,并沒有放棄價格干預,甚至在某些時候還在強化(李劉冀,2006)。國內對糧食補貼方式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討論較多的是關于價格支持和收入補貼如何選擇的問題。雖然韓喜平和荔(2007)通過經濟學理論分析認為,糧食直補比價格支持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更有效;但多數學者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認為,糧食直補不能代替價格支持,我國須同時實行價格支持和收入補貼政策(李成貴,2004;趙德余和顧海英,2004;肖國安,2005;等)。
糧食直補政策是國內現行糧食補貼政策中實施最早的一項補貼政策,因此對現行糧食補貼政策具體補貼方式的關注也主要集中在對糧食直補政策方面。具體到糧食直補政策,政策執行之初主要補貼方式有四種:按糧食售量計算補貼,主要有河北、新疆、湖北、浙江等?。▍^);按種植面積計算補貼,主要是山東等??;按照糧食訂購量和應繳稅額綜合計算補貼,主要是河南等??;按農業稅計稅常產計算補貼,主要有內蒙古、江西和安徽等?。▍^)(吳成福,2006)。后期,部分?。▍^)補貼方式略有調整。補貼數額隨意性大,省際補貼標準差距大,這成為諸多學者對補貼方式的合理性提出質疑的重要原因(李瑞鋒、肖海峰,2006;文小才,2007;張照新、歐陽海洪和陳潔,2007;田建民和孟俊杰,2010)。雖然,補貼方式和補貼標準等多個方面的地區差異可以由各地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策改革的漸進性戰略來解釋(趙德余和顧海英,2004),但是多位學者的調研分析認為這些因素使政策實施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王姣、肖海峰(2006)利用實證數學規劃模型進行定量研究,結論認為,按計稅面積補貼對農戶糧食產量沒有任何影響;同時,王金暉(2007)等的調查研究支持糧食補貼重點應是補貼種糧的農民。
(三)對糧食補貼規模的研究
對糧食補貼規模的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補貼規模測定方式,二是補貼規模適度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定,補貼規模包括出口補貼和國內支持,后者包括“綜合支持總量AMS”、針對投資和投入品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和“綠箱”補貼。由于各國提供的補貼方式有直接和間接之分,因此,準確測定補貼規模具有相當的難度(Ingco and Nash,2005),這也給判斷各國補貼規模是否適度帶來很大困難。而且,由于歐美等補貼大國試圖將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需要削減的“黃箱”和“藍箱”補貼轉化為不承擔削減義務的“綠箱”補貼,以及“藍箱”補貼內涵的變化,使得實際補貼規??刂品浅@щy(張紅玉,2010)。
2002年我國糧食補貼政策試點以來,雖然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補貼金額,擴大補貼范圍,但是,多數學者的研究都認為,無論從絕對水平來看,還是從相對水平來看,我國糧食補貼規模都不足,尤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補貼力度明顯偏低(王嬌,2005;王玉斌、陳慧萍和譚向勇,2006;張國慶,2012;劉永芳,2013;梁淑華,2014)。并且,當前較小的種糧補貼資金規模,難以真正實現對農民利益的保障作用(張照新和陳金強,2007);尤其當再考慮到生產資料成本上漲等因素,糧食補貼更顯不足(田建民和孟俊杰,2010)。
(四)對糧食補貼效果的研究
國外現有研究大都支持農業直接支付政策是保護農民收入的有效政策工具的結論(Diamaran, Hertel and Keeney,2003; Moss and Schmitz,2003)。雖然已有研究對國內2004年之前的流通性補貼得到了較為一致性的評價結論,即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的缺陷使流通性補貼的利益大部分被國有糧食部門占有,國家負擔了大量的成本,消費者沒有得到好處,而流通性補貼的低效率使農民成為補貼政策中最大的輸家(葉興慶,2000;孫立剛,2002;鄧大才,2003);但是關于當前實施的糧食直補等相關政策實施效果的研究結論爭論較大。
一方面,部分學者研究認為,糧食價格升高才是導致產量上升的原因(劉小春,2008; Nico, Marijke and Shi,2006; Lohmar and Tuan,2005),而當前的補貼政策對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甚微。例如,馬彥麗和楊云(2005)基于河北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認為,糧食直補政策對農戶的種糧面積擴大、農民收入的增加均影響較??;對農戶單位面積糧食生產的投入量沒有影響。李鵬和譚向勇(2006)通過對安徽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對提高農民種糧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補貼水平較低,糧食補貼發揮的作用不是很大。王姣和肖海峰(2007)通過利用河北、河南和山東3省的農戶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當前的糧食補貼對糧食增產的促進作用很小。蔣和平和吳楨培(2009)依據對湖南省農戶調查數據資料,通過統計分析對糧食補貼政策的績效進行了評價,主要結論認為,按現行的糧食補貼并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不能夠有效地促進種糧面積的增加。杜輝、張美文和陳池波(2010)通過對河南、湖北、廣西和海南4?。▍^)農戶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認為糧食補貼對糧食產量和農民增收均沒有明顯作用。黃季焜等(2011)通過利用河北、遼寧、陜西、浙江、湖北和四川6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并沒有促進糧食生產。董春玉和劉穎(2013)通過利用安徽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由于糧食補貼金額越高的農戶農業生產積極性越高,非農就業時間越短,在非農報酬率高于農業報酬率的情況下,農戶總體收入水平就會降低,因此糧食補貼對農民收入具有負向影響。李韜(2014)通過利用河南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雖然大部分農戶對糧食補貼政策感到滿意,但是,現行的糧食補貼政策并沒有起到增加農戶種糧意愿的政策設計初衷。
另一方面,部分學者經過經濟學理論分析、定性分析,或者實證研究認為,當前的糧食補貼政策在影響糧食生產決策、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韓喜平和荔(2007)通過理論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有利于糧食產量的增加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沈淑霞和佟大新(2008)通過對吉林省糧食生產和種糧農民收入等數據的統計分析認為,糧食直補政策的實施對糧食供給能力、國有糧食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以及農民收入等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周應恒、趙文和張曉敏(2009)通過模擬分析討論了糧食補貼政策作用效果,結論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對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吳連翠和蔡紅輝(2010)基于安徽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的激勵作用促進了農戶糧食生產,能夠起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黃季焜等(2011)通過利用河北、遼寧、陜西、浙江、湖北和四川6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的執行增加了農民收入。袁寧(2013)通過利用13個糧食主產區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積極的作用。楊萬江和孫奕航(2013)通過利用浙江、安徽、江西3省水稻種植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對農戶水稻種植積極性有正向促進作用,規模較大的糧食生產大戶的種植積極性比小戶更高。張國慶(2012)、劉永芳(2013)、梁淑華(2014),以及劉鵬凌、李乾和欒敬東(2015)通過對我國糧食生產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在促進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李雙、代詩云、費衛衛和萬佳佳(2014)通過對湖北省糧食補貼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統計分析認為,糧食補貼在推動當地糧食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以及提高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于建霞、胥鳳紅和徐靜(2014)通過利用山東省地市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對糧食產量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王歐和楊進(2014)通過利用全國各省農戶跟蹤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糧食補貼政策對我國糧食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粼鲚x、吳海濤和丁士軍(2015)通過利用湖北省農戶跟蹤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糧農戶具有顯著的增收效應,對糧食生產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應。
(五)對糧食補貼作用路徑的研究
在糧食補貼政策發揮積極作用得到肯定的同時,補貼政策對糧食產量的作用途徑也成為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張冬平和趙翠萍(2005)、盛艷(2006)、劉克春(2010)、吳連翠和蔡紅輝(2010)等認為,補貼政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激勵農戶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實現的;張照新和陳金強(2007)認為糧食補貼政策的影響路徑是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從而提高總產量;王歐和楊進(2014)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民糧食播種面積的擴大和資本投入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陳慧萍、武拉平和王玉斌(2010)認為,糧食補貼政策主要通過影響資本投入進而影響糧食產量,雖然也影響土地投入,但是,對土地投入的影響較小,由于資本投入對產量影響的份額較小,而土地投入對產量影響的份額較大,最終補貼通過資本和土地兩種途徑對產量的影響程度基本相當;霍增輝、吳海濤和丁士軍(2015)認為,糧食補貼政策的影響機制表現為:糧食補貼顯著增加糧食生產的土地與流動資金投入,而對固定資產投資、農業勞動時間投入的影響不顯著或較弱;耕地面積及固定資產等物質資本多、地理位置偏遠的農戶,其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生產資金投入及農業勞動投入越多。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農戶投入資金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農資價格的提高(馬彥麗和楊云,2005)。黃季焜等(2011)通過利用河北、遼寧、陜西、浙江、湖北和四川6省農戶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后,認為糧食補貼的執行幾乎沒有影響糧食播種面積與農資的投入。
二 關于研究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的文獻綜述
早有學者提出我國必須建立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這一問題(李瑞平和施鵬程,1994;王茂林,1996;顏宏暉,1998;祝美群和白人樸;1999),近期崔奇峰、周寧和蔣和平(2014)通過實證分析進一步證明了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的必要性。但是,直至目前,專門針對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仍然較少?,F有研究的觀點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為什么要對糧食主產區(縣)進行補償。現有研究認為,在全國糧食安全中,糧食主產區(縣)占有決定性地位,肩負保障全國糧食安全的義務,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為主銷區提供糧食的義務,那么糧食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完全由糧食主產區(縣)負擔就很不合理(楊光焰,2005)。而且,鑒于糧食生產低下的比較利益,從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看,從事糧食生產也就意味著在資源配置上將會失去巨大的機會成本(田建民和孟俊杰,2010)。雖然目前對產糧大縣實行獎勵政策,但獎勵力度遠不足以彌補這些地區財力上的差距。而且,現行的糧食風險基金制度使糧食主產區(縣)處于“產糧越多財政負擔越重”的不利境地,也形成了“主產區(縣)”補貼“非主產區(縣)”的不合理現象(蔣和平和吳楨培,2009)。
二是如何對糧食主產區(縣)提供補償。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對糧食主產區(縣)經濟發展重視不夠、補償不足,因此如何對糧食主產區(縣)提供補償,提供什么樣的補償,成為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研究者們提出,要讓糧食主銷區承擔更多的糧食安全責任,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縣)的財政扶持力度,加強糧食主銷區和糧食主產區之間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蔣和平和吳楨培,2009;平作炎,2010;丁聲俊,2010;韓俊、徐小青和于保平等,2010)。
三 評述
糧食補貼政策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國現行糧食補貼政策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從醞釀階段到部分地區試點,再到全國范圍內普遍實施一直備受關注,關于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研究文獻也較為豐富?,F有文獻對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目標的認識基本一致,即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多數研究者認為,我國必須同時實行價格支持和收入補貼政策,而且目前收入補貼的力度遠遠不夠。然而,在上述共識的基礎上,現有文獻對我國糧食補貼政策實施效果的認識存在較大爭議。現有關于我國糧食政策效果評價的文獻多側重于定性分析;實證分析的文獻相對較少,而且多是針對某一局部地區,缺乏從全國總體上對政策效果的評價。研究針對的時間點不同,涉及的糧食生產地區不同,以及采用評價方法不同,是已有文獻對糧食補貼政策實施效果的評價結論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現有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相關研究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到,雖然研究者們已就構建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問題達成共識,但是由于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缺乏堅實有力的定量分析,使這一問題的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統性。
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全局性問題,因此,更要從全國整體上把握糧食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而且,在評價糧食補貼政策效果的指標選擇上,應該能夠充分反映糧食生產補貼政策兩大主要目標——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農民收入。此外,糧食主產區(縣)經濟發展由于糧食生產比較利益低下,而在資源配置上失去巨大機會成本,那么糧食補貼政策促進了糧食生產,這是否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主產區(縣)經濟發展利益的損失?又在多大程度加劇了這一損失?這是構建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因此,糧食補貼政策實施對糧食主產區(縣)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應成為糧食補貼政策效果評價的一部分,更是研究糧食主產區(縣)利益補償機制問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