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視閾下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研究
- 盧明霞
- 5906字
- 2019-01-04 13:29:59
引言
根據世界人口大會的規定,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這個國家就屬于老齡化社會。而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占總人口的6.96%; 60歲及以上人口達1.3億,占總人口的10.2%——表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了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19億,占總人口的8.87%——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并且,中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在未來40年間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并預計在2050—2055年達到峰值。
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養老問題。當前,我國老年人的養老狀況并不盡如人意。有些老人在失能或失智之后,得不到妥善照護,境況堪憂;有些老人雖衣食無憂,卻精神苦悶;有些老人子女在外,獨守空巢;有些老人勉強糊口,辛苦度日……老年人在精神慰藉、生活照料、醫療照護、經濟支持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困境。上述困境的形成,與當前的社會環境、養老觀念以及子女的孝德水平等諸多因素有關。其中,子女作為當今養老的重要支持力量,其孝德水平如何直接決定著養老質量。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中國孝德傳統的合理內核,構建平等、共享、和諧的新型孝德,自然而然地成為從倫理角度應對養老問題的首要選擇。
孝德傳統的繼承與創新,離不開孝德教育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而孝德教育傳統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曾在中國的養老實踐活動中起著基石作用。同時,它完全有可能作為一種文化支撐力量,助益于當代養老困境的改善。那么,孝德教育傳統應當如何變革方能適應當代養老的需要呢?這一問題成為本書所思考的首要問題,貫穿始終。
一 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關于孝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對于孝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一階段,孝被定性為封建道德予以徹底否定,對孝的專門研究在大陸幾乎無人涉及。不過在港臺地區,唐君毅、謝幼偉等學者對孝的闡發弘揚做出了較大貢獻。唐君毅認為,孝在中國人的道德生活中具有核心地位。謝幼偉則重視儒家孝的義理闡釋,提倡孝治與民主結合。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孝的研究初步發展。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如何正確對待孝,孝的現代價值和進行現代轉化的意義;孝的內涵、源流、發展和異化;歷史上不同時代關于孝的各種思想。從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數量比較少,并且僅僅局限于基礎性的含義解釋、整理描述和價值判斷,研究角度單一。
第三階段,21世紀初到現在,有關孝的研究日漸增多。研究角度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擴展,涉及歷史、政治、哲學、倫理、宗教、心理、德育等諸多學科。研究內容則更加細化、更加具體化,視野更廣。肖群忠從文化、倫理、哲學、政治等不同角度對孝進行了立體式的綜合研究和論述,其專著《孝與中國文化》及相關學術論文,均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郭齊勇對春秋時期的孝道做了專門研究
;康學偉對先秦時期的孝道及孝道的起源提出了獨特見解
;葛榮晉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孝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黃修明從政治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了歷史上的“孝治”理論和實踐
;魏英敏闡述了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及其在現代家庭倫理建設中的應用
。上述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孝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關于孝德與養老的關系
當前,國內外對于養老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二是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三是養老模式的基本狀況、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部分相關著作及論文當中,提出養老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孝德的弘揚,但往往寥寥數語、一帶而過,較少進行深入探討。
就目前而言,探索中國孝德傳統與當代養老之間內在聯系的成果尚不多見。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多是從思辨的角度得出基本結論。鄔滄萍等主張用變化的“孝道”應對變化中的老齡化;肖群忠指出,孝道養老的文化效力隨著社會發展會逐漸遞減,自助養老、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將一并成為未來中國社會養老的主要方式
;林艷以“多元輔助家庭照料理論”為例,指出孝道并沒有瓦解——政策的著眼點不在于重構新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而在于整合各方面資源,為孝心能轉化為現實養老支持力提供客觀條件
。穆光宗認為,極有必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以和文明同步的“孝德”為基礎、為依托的新型贍養關系,即“以孝為本,孝養結合”;他強調,只有“孝養”才可能真正保障養老質量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價值,而沒有孝德作為基礎的“贍養”則做不到這一點。
從實證角度來看,陳功考察了老中青三代人對“什么是孝”的理解、對傳統孝觀念的看法和評價以及代際“孝和養老”觀念的差異,并得出基本結論。王萍和李樹茁利用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跟蹤調查數據,結合農村實際狀況,考察了代際支持對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這些基于實證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臺灣學者葉光輝、楊國樞系統考察了臺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以及年老父母居住安排所反映的孝道心理,數據翔實、分析深入,其使用的研究方法、模型和工具可資借鑒。
(三)關于孝德教育
以孝德教育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為數不多,通常散見于基礎教育工作者所發表的一些論文當中。相關研究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當代實施孝德教育的必要性。關于孝德教育的學術成果中,多數涉及“當代實施孝德教育的必要性”這個問題。無論是從高校教育角度出發,還是從基礎教育角度出發,研究者都認為:孝德具有合理內容,有必要通過孝德教育加以提倡;由于孝德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礎和起點作用,實施孝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和犧牲精神,能夠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第二,當代孝德教育的實踐探索。從家庭孝德教育來看,其實踐探索個性化較強,其成果主要包括實施孝德教育的個人體會或者經驗總結,一般見于報紙、通俗雜志和互聯網。內容主要是家庭中如何進行孝德教育,如家長要以身作則,孝德教育要從小抓起,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們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等。
從社會孝德教育來看,有的學者提出:孝德孝風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近些年來,有些地方開始將孝德建設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去。例如,從2006年起,山東省萊州市開始實施“孝德、誠德、愛德”工程,其中的“孝德工程”就是以“孝”為家庭美德建設的切入點,突出生活保障、精神慰藉、敬業回報的主題。盡管“孝德工程”還處在邊探索邊完善的階段,但畢竟是社會孝德教育實踐的有益嘗試。
從學校孝德教育來看,研究者提出孝德教育應作為學校德育的一部分,并初步探討了學校實施孝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些學校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如浙江省東陽二中提出:開設“孝敬課”,增加知識性;設立“孝敬日”,發《孝敬筆記》,注重實踐性;評“孝星”,明確導向性;抓“活動”,強化參與性;與家長簽訂協議書,增強輻射性;抓考評,體現激勵性。吉林省吉林市49中提出“六個一工程”:每次上學前向父母告別;每天幫父母刷一次碗;每周給父母洗一次衣服;每月給父母洗一次腳;住宿生每年回家給父母買一次水果;每個假期,幫父母做一次農田勞動。
四川省廣漢市實驗小學采取了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生活動為主載體、以家庭教育為主陣地,寓孝敬教育于具體實踐體驗中的活動策略。
第三,關于古代孝德教育的研究。少數學者對古代孝德教育進行了研究:李建業指出“孝”是漢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余從榮、張運華共同撰文論述了漢代推行孝道教化的途徑及啟示
;肖群忠曾論述“孝在中國傳統教育史中的根源與核心地位”,概括了傳統社會的孝道教化階段及其特征。
綜上所述,當前學術界關于孝德教育的研究成果數量不多,且研究的深度和系統性均有待提高。首先,相關研究往往只是提供一些孝德教育的具體做法,局限于實踐經驗的介紹,很少從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和科學結論;其次,相關研究往往局限于現狀分析和觀點表達,缺乏歷史的追溯和剖析,較少反思傳統和進行理性建構;再次,相關研究往往將孝德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其德育意義,而較少關注其養老意義。少數成果雖然關注到“孝德教育”與“養老”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卻尚未對此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曾經在古代養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孝德教育傳統,是否仍然適用于當代中國社會,是否能夠成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寶貴資源?在養老視閾下,繼承和發揚孝德教育傳統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在當代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應當如何繼承與創新孝德教育傳統?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必要,而且非常緊迫。
正是帶著古為今用的熱切愿望和對現實中養老問題的關注,筆者確定了“養老視閾下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研究”這個題目。本書將在養老視閾下,對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的發展歷程做出系統梳理,探索不同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孝德教育經歷了怎樣的變革;在認識和掌握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中國孝德教育傳統中的養老內容和歷史作用,挖掘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的現實意義;在總結和分析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的現狀和困境之后,最終提出如何繼承和創新中國孝德教育傳統。
二 主要概念的界定
1.養老
養老是一種隨著人類的延續而產生的自然行為。所謂“養老”,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度過晚年的生活;二是如何獲得養老的支持。前者主要是指養老的內容以及使用何種方式安度晚年生活;后者則是指養老資源的來源或者說誰來提供養老支持力的主體問題。本書中的養老在概念上側重于后者,即如何獲得養老的支持。進一步來說,側重于由子女來提供養老支持力時所涉及的養老狀況。
2.孝德
古往今來,孝德的核心內涵均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即“善事父母”,對父母要做到既“養”且“敬”,包括崇拜、敬仰祖宗和奉養、尊敬父母兩個主要方面。從這一核心內涵出發,傳統孝德包含著以下基本內容:(1)奉養父母(包括養體與養志);(2)敬愛父母;(3)順從父母;(4)諫親以理;(5)繼承志業;(6)傳宗接代;(7)葬之以禮;(8)尊祖敬宗;(9)立身行道;(10)忠君愛國。
不同時期的孝德,其內涵不盡相同。西周時期的孝德雖然包含著奉養、服從父母的含義,但是以“尊祖敬宗”(內在地包含著忠德)為其主要內涵。“尊祖”是對祖先的崇拜與敬仰。生則敬養,死則敬享,事死如事生。“敬宗”是指小宗對大宗的崇敬,是西周宗法制度在孝德觀念上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鬼神觀念、天命觀念受到人們的懷疑,因而,崇拜祖先的宗教觀念、宗教儀式已不再是孝德的主要意義,代之而起的,是對在世父母的“生孝”。這時,充滿著世俗生活人情味的、體現著父母和子女義務關系的“父慈子孝”的箴言十分流行,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父慈子孝……禮也。”
在這一時期,孝德更多體現著父子之間的人倫情感和道德義務。漢代以后,人們有意識地強化了“孝”與“忠”的聯系,逐漸形成了忠孝并論的意識。所謂“出則忠,入則孝”, “忠于君,孝于親”,于是孝德內涵中忠于君王、忠于國家的部分逐漸被強化。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提倡的是不同于傳統的新型孝德。新型孝德以“善事父母”為核心,以愛敬父母、感念親恩和贍養父母為基本內涵。它根源于人們對父母返本報恩的心理意識,體現著子女愛敬父母的道德感情,表現為子女贍養照顧父母的道德行為。當代“善事父母之孝德”以情感為紐帶,以感恩等現代公民意識為依托,親子雙方在人格和地位上處于平等地位。對子女來說,愛親、敬親、養親是對父母生養、撫育之恩的回報。這種回報超越庸俗的功利色彩,是所有為人子女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孝德”與“孝道”“孝文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道”即“理”,即“天理”,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規律。而“德”即“得”,當人認識并掌握了“道”,便具備了“德”。正如朱熹所說:“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則為君必仁,為臣必忠之類,皆是自有得于己,方解恁地。堯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按照古人的這一用法,孝道就是有關孝的必然規律,是內在于人的永恒的道德原則。當一個人心中體認到“孝道”并保持之而不丟失,并堅持身體力行,則具備了“孝德”。孝德是個體心中體認到的孝道,故孝德與孝道二者,實為一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將二者混用。本書在使用孝德時,更強調其個體內化性;在使用孝道時,則更注重其規律性。
“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與孝德、孝道相比,孝文化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包含有關孝的觀念(意識)和行為規范,而且包含有關孝的理論、制度、習俗等一切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如衣、食、住等)。
3.孝德教育
所謂孝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影響、使其形成孝德的實踐活動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在學校進行的教育活動,也包括在家庭和社會中進行的宣傳教育活動。
隨著孝德內涵與基本內容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孝德教育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側重點。西周時期的孝德教育實踐以尊祖敬宗教育為主要內容,其目的是“明人倫”“申孝友之義”,即維護“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從而起到維護等級秩序的作用。當然,在西周孝德教育的實踐中也包含著奉養和服從父母等方面的教育,但是這些教育活動并不占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孝德教育更多地面向生活,體現著父子之間的人倫情感和道德義務。漢代以后,孝德教育的內容包括事親、忠君和立身三大方面。當代孝德教育則以新型孝德為內容,以激發孝德情感和提高孝德判斷力為核心。
4.傳統孝德教育與孝德教育傳統
“孝德教育傳統”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關于孝德教育的思想觀念形態和風俗習慣。它區別于“傳統孝德教育”。“傳統孝德教育”有其時代性,是某一時期的孝德教育所凝聚而成的“產品”,是“已成之物”。而“孝德教育傳統”卻是不斷發展變化、不斷生成更新的“將成之物”,反映了一種肇始于過去、融透于現在并直達未來的意識趨勢。“活的文化傳統不斷在變,但決不是按照那種 ‘肯定—否定’、‘正確—錯誤’的模式在變,而是像一棵大樹,不斷吸取外在的陽光、空氣和水;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如圖0—1所示,孝德教育傳統從傳統孝德教育中生發并不斷延續,發展至當代后融入時代內容而生成更新為當代孝德教育。換言之,存在于當代的孝德教育傳統不同于傳統孝德教育,它源于傳統孝德教育又高于傳統孝德教育,應該成為當代孝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0—1 孝德教育傳統與傳統孝德教育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