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 武寅主編
  • 5310字
  • 2019-03-18 19:38:32

五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3世紀的危機

早期帝制期間積累的矛盾在安敦尼王朝末期開始激化。安敦尼王朝傳六代元首,前四代元首締造了帝國的極盛,如:戰敗宿敵安息,版圖擴至兩河流域以及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奴隸制莊園經濟廣為傳播,行省經濟得到發展。但盛極是衰敗的前兆,在第五代元首奧里略在位時,危機顯現出最初的苗頭:帝國無力繼續擴張而轉入防御,北部日耳曼人不斷進襲,亞洲行省發生叛亂,軍費連年劇增仍不敷應用,奧里略不得不出售皇室財富來填補國家財政的虧空。他去世后,太子康茂德繼位(180—192年在位),危機像經久不愈的慢性病開始發作,首先表現為內亂不止。

3世紀,北非、西西里、高盧的行省爆發農民起義,以高盧農民的“巴高達”(戰士)運動最為聲勢浩大。起義者推出自己的皇帝,發行鑄幣,占據大片農區與城市,與羅馬政府分庭對抗了幾十年。

統治階級內部權力之爭極端尖銳化,各地將領借機擁兵自立,皇位成了主要爭奪目標。193年,軍閥塞維魯成為新元首,開啟塞維魯王朝。他鞏固軍事官僚體制,靠剝奪貴族土地財產、增加賦稅來滿足官兵,包括退伍老兵的利益,結果越發惡化了經濟,助長了兵將的野心。他臨終前告誡皇子卡拉卡拉:“盡量讓士兵們發財,其余的人可以不管。”狄奧·卡西烏斯:《羅馬史》, 77, 15, 2。卡拉卡拉不負父望,繼位后為部隊一再提高薪餉。大概為了擴大稅源,他采取重大舉措,于212年頒布敕令,授予帝國所有臣民以羅馬公民權。即使如此,他仍斃命于自己的禁衛軍之手。

塞維魯王朝繼續了10多年,最終被軍人埋葬。從此軍隊更加無法無天,將擁兵不時變成兵擁將,以致3世紀的皇帝壽終正寢成了稀罕事,死于非命變為常態。

但值得玩味的是,盡管皇位成為催命的咒符,仍擋不住貪權的將領們拼命爭奪。在253—268年間,每個行省都出現一位皇帝,史稱“三十暴君”時代,帝國已經四分五裂。

內亂削弱了對外防御,西亞興起強大的薩珊波斯帝國,將羅馬人趕出兩河流域。元首瓦勒里安(253—259年在位)親征亦無濟于事,戰敗后成為波斯的階下囚,這是羅馬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

251年,帝國東北邊患危機,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渡過多瑙河,突入色雷斯,甚至進至雅典。元首狄西烏斯(249—251年在位)率軍迎擊卻在會戰中陣亡。羅馬不得不與哥特人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在帝國西北邊境,日耳曼人的另一支法蘭克人則渡過萊茵河,長驅直入,占據西班牙東北地區。隨著羅馬防御能力的弱化,大批蠻族在帝國境內定居下來。

內亂外患對經濟的破壞嚴重。戰亂使正常的農業再生產難以繼續,帝國各地之間原本繁榮的商貿關系被嚴重破壞,特別是東方的商路完全中斷。帝國統治者欲維持政權,只好一再提高城鄉平民甚至士紳的稅負,致使城市中的元老紛紛逃避義務,市民大量逃亡,意大利城市一片凋敝。近城農區原為城市生產橄欖油、蔬菜、葡萄等農產品的奴隸制莊園只好轉向,變為自給自足的田莊。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奴隸主把土地交予奴隸個體經營,許多破產的自由民也以同樣的方式被束縛在大土地所有者的田地之上,于是以個體依附農民為特征的隸農制廣泛發展起來。

 

基督教的誕生與早期發展

基督教是奉上帝之子耶穌為主要崇拜對象、以《圣經》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為主要經典的宗教形態。救世主在希伯來語中稱彌賽亞(Messiah),希臘語稱基督(Christ)。它源于1世紀中葉羅馬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其原型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拿撒勒派,該派創始人為洗禮約翰。

當其時,猶太教派系龐雜,具有較大影響的有羅馬的附庸希律派,主張與羅馬妥協的撒都該派,提倡非暴力反抗羅馬統治的法利賽派,要求武裝斗爭的“憤激派”。拿撒勒派遠比這些派別規模要小,僅是貧苦猶太人的小教派。由于均屬猶太教,上帝耶和華與救世主是各派的共同信仰對象。

救世主意識的產生與希伯來人的歷史境遇有關。巴勒斯坦屬歐亞非三大洲交界地帶,歷來是周遭強國的必爭之地。希伯來人國家因此輪番受到亞非歐大國的奴役。國家滅亡了再生,再生了又覆滅。公元前2世紀,羅馬東侵,猶太人的苦難達到頂點。羅馬向猶太人征收人頭稅、農業稅、什一稅等苛捐雜稅,加之地方官員的非法掠奪,把這個民族逼上了絕路。他們不斷起義,又不斷被鎮壓,這迫使猶太人創造出一個自我安慰的神話:作為上帝選民的猶太人,因為不遵守祖先摩西定下的教義,上帝既讓他們蒙受苦難,又在適當的時候派遣救世主來救他們出苦海。

洗禮約翰是苦行僧,每天只吃一些蝗蟲、野蜂蜜之類的野生食物,卻宣揚激進的反羅馬思想,認為猶太人的苦海有邊,救世主就要來臨,猶太人應為此做好準備,接受洗禮,洗掉身上的罪惡,獲得上帝的赦免。耶穌是跟隨約翰在約旦河受洗的信徒之一。

《圣經》說,耶穌受洗后,隨約翰四處傳播教義。約翰被羅馬人處決后,耶穌成為繼承人。他效仿約翰,傳教沒有固定地點,說教內容涉及宇宙、人生、天堂、地獄、法律、道德、婚姻家庭、起居生活,說明盡心盡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道理,不少話語包含民間智者的哲理,夾帶著幽默,顯示了耶穌的機智。他還常做好事,免費為人治病,甚至有一些口耳相傳的神來之能,譬如使重病人康復、讓瞎子復明、分7個餅使4000人吃飽等奇跡,逐漸在加利利地區發展了許多信徒。

耶穌是高明的組織者,他從信徒中選出12名門徒作為親信和助手。12名門徒之下是由門徒領導的信徒,再下面是群眾。這就形成了后來教階制度的雛形。

耶穌也是出色的思想者,他竭力宣揚信徒的盲從與忠貞,要求他們愛他勝過愛父母子女。他還對猶太教義創新,提出一切民族均可為上帝選民,都能通過信仰得救,這就突破了猶太教只把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當作上帝選民并單獨獲得救贖的傳統。他把自己神圣化為上帝之子,是救世主的化身。由于他的信徒多是窮人,所以他反對繁縟的儀式和大量奉獻犧牲、祭品以討好上帝的做法。他的信仰者只要履行洗禮手續就可入教。他還強調心靈的崇拜,只要相信上帝和基督就能得救,獲得福音,并不一定要奉獻禮品。他提倡激進的政治思想,把羅馬皇帝、猶太貴族當作革命對象,稱他們是野獸、假先知,羅馬是魔鬼的住地,一切污穢之靈的巢穴,是大巴比倫淫婦、七頭十角的野獸。與之對立的是上帝、基督、基督徒。兩大力量最終要有一場決戰,上帝一方將取得勝利,魔鬼、假先知、野獸將被扔進火湖。這種血債終要清算的思想,使被壓迫者十分解氣。他的解釋使拿撒勒派與猶太教漸行漸遠。

耶穌不僅說明惡人的結局,還為信徒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理想世界:沒有壓迫剝削,沒有私有財產和貨幣,也沒有暴君和奴隸,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無憂無慮生活,平均分配財產。耶穌如約翰一樣,認為這一理想國在現世即可實現,不排除用暴力迎接它的到來。后來他果然采取激烈行動,率領門徒進入猶太保守勢力占優勢的耶路撒冷,引起猶太上層的仇視,他們決定對耶穌予以嚴懲。依靠耶穌門徒猶大的幫助,他們抓獲耶穌,并以侮辱上帝的罪名判處耶穌死刑,但終審須由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總督彼拉多來決定。

彼拉多召集了猶太群眾大會,公審耶穌后,將他釘在十字架上。與耶穌一同被處決的還有兩個刑事犯。頗值玩味的是,耶穌實際上至死仍是猶太教徒。

耶穌雖死,他的教派與思想卻在羅馬帝國的廣闊天地繁衍傳播。耶穌死后40年,羅馬城內有了基督徒。再經過一個世紀,基督徒已成帝國心腹之患。羅馬政府反復鎮壓,信徒非但未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其因在于:基督教組織嚴密,有一批為事業、為理想獻身的傳教士。耶穌死后十幾年內,他的門徒就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建立了教會組織,實行財產公用、互通有無的集體生活。至1世紀末,形成以主教為首、長老和執事為輔的三級教階制。到2、3世紀,教會的組織原則、禮儀制度基本定型,實現了制度化。在傳播教義方面,耶穌的門徒貢獻頗大,可謂前仆后繼,多數在傳教過程中慘死于羅馬的屠刀之下,十字架成為基督徒慷慨赴死的標志。

基督教是在羅馬社會信仰混亂的時代進入帝國西部的。它以抨擊現實的戰斗姿態、放眼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合乎情理的倫理解釋,道出了許多人的共同心聲,因此在帝國西部贏得了眾多支持。在天下大亂的3世紀,教徒已發展到600萬人左右,包括許多富人。教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建立,教堂多達1800座。基督教已構成帝國境內最龐大的、有組織的社會力量,成為帝國總危機的標志之一。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

3世紀的大亂說明帝國內外交困、百病纏身,似乎無醫可治。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3世紀末,亂軍中殺出一位強人戴克里先。他獲得皇位(284年)后削平四方叛亂,推行一系列頗為激烈的改革措施,竟然收到穩定與統一國家的正面效果。這些措施包括:

正式廢棄元首名號,直接稱多米努斯(dominus,統治者、君主之意)。改革君主體制與行政區劃。他自稱主神朱庇特之子,頭戴皇冠,身披紫袍,臣下對其行跪拜與吻袍禮。他精心創設“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四個區域,由四個君主共同治理。其中兩個君主稱“奧古斯都”,兩個君主稱“愷撒”;兩奧古斯都的女兒嫁與兩愷撒,兩奧古斯都和兩愷撒各自是兄弟關系,彼此之間則為父親與繼子及翁婿關系,其意在于既互相牽制,又分而不裂。基于部下權力越多對君主威脅越大的教訓,戴克里先壓縮行省的規模,將全國行省細分為100個,10—12個行省合為一州,州實行軍政分治。

在經濟方面,戴克里先向農民征收人頭稅,成年男子計為一“頭”,交全稅,成年婦女為半“頭”,納半稅;市民則按從事的職業繳納不同數額的稅金。行政官員、老兵、無產者免稅。為保證稅收與加強社會控制,他還規定一切居民不可遷徙與更換職業,大地產主有權保護自己的莊園、隸農和奴隸財產,可在莊園修筑防御工事。這樣的莊園成為中世紀農奴制莊園的雛形。同時,他對幣制和物價進行改革,發行新金幣,規定各種薪酬和物價的標準。

戴克里先還實行軍制改革與擴軍措施,把軍隊劃分為兩個軍種,即常備治安部隊與邊防部隊。軍團擴編為72個,軍人增至約60萬名。

在推行改革的同時,戴克里先鑒于基督徒不敬朱庇特,教會浸入到軍隊之中,危及號稱朱庇特之子的他本人的專制統治,決心鎮壓基督教。303年,他在自己管轄的帝國東部頒布取締基督教的敕令,拆毀所有教堂,收繳圣經和其他與基督教有關的書籍,規定基督徒一律不準擔任公職,不能獲得榮譽,若系奴隸永遠不準解放。敕令頒布之后仍然有活動者,一經抓獲,就地正法。這場滅基督教運動持續了6年,約2000名教士和信徒被殺,但因基督教已擁有廣泛社會基礎,實際效果不大。

戴克里先的政治與經濟改革,以及宗教迫害運動都脫離實際,為未來的分裂和動亂播下了種子。戴克里先退位(305年)后,帝國缺失絕對權威,很快陷入新的混亂。幾個皇帝互相廝殺,直到323年,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戰勝東部皇帝李錫尼,才再次恢復統一。

君士坦丁是帝國最后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在統一帝國的過程中與統一之后,他實行一系列新政,其中最具歷史影響的是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合法,將過去抄沒的教會財產歸還教會。

君士坦丁意識到基督教是可以利用的巨大社會力量,教會也主動向權力靠攏,這使他成為第一個利用與扶持基督教的皇帝。他允許向教會捐贈財產,基督教神職人員享有豁免賦稅和徭役的特權,信教者甚至可在政府中優先得到提拔。這就極大地推動了基督教的傳播。他雖不是基督徒,卻在323年主持了教會史上首次主教大會(尼西亞大會),旨在統一教會組織與基本教義。大會通過的《尼西亞信經》成為教會的基本信條。沒有君士坦丁,很難想象基督教會有后來的發展,成為歐洲壟斷性的意識形態。

在政治上,君士坦丁廢除脫離實際的四帝共治,實行個人專制。330年,他鑒于意大利城市破敗,農村蕭條,羅馬不宜再做帝國首都,遂決定遷都至小亞細亞拜占庭,更其名為新羅馬。他努力經營這座城市,使其后來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中心。

 

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終結

君士坦丁死后,3世紀危機時期暴露出來的帝國病癥以更大的力量發作起來。皇室內訌接二連三,地方將領你爭我奪,軍閥戰爭持續了16年(337—353年)。后來雖有暫時統一,但再未出現強大的中央政權。這意味著帝國進入了死亡期,表現最明顯的是帝國西部。

在舊統治中心,城市在沉重賦稅的壓榨下幾乎徹底破產。4世紀末的皇帝規定凡欠繳賦稅的城市,其三名議員應被處死,致使地方貴族議員爭先恐后逃離城市。城市手工業者與商人也在這種竭澤而漁的政策下無法進行再生產,同樣逃離城市,造成許多城市成為空城。

395年,皇帝提奧多西臨終前把帝國東西部分別交長子和次子獨立治理,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前者都城為君士坦丁堡,后者首都為羅馬。兩國再未合二為一。

西羅馬帝國的羸弱導致“蠻族”羅馬人對異族人的一種帶有鄙視的稱謂。從辭源上追溯,出自古希臘文barbaroi。大舉進攻或遷徙。410年,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攻占羅馬城,把帝國首都洗劫一空后,轉戰西班牙,在那里建立西哥特王國。429年,蠻族的另一支汪達爾人受到西哥特人打擊后轉移至北非,在帝國的北非行省建立汪達爾王國。455年,汪達爾軍隊跨海攻打意大利,在占領羅馬后大掠15天,這座曾經繁華富麗的古城變得滿目瘡痍,居民僅剩7000人。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喪失對帝國的控制,離開羅馬,在北部城市拉文納茍安一時。

至5世紀中葉,西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被蠻族占領,帝國轄區僅剩意大利半島一地,且殘缺不全。皇帝手下的士兵多是蠻族雇傭兵。476年9月,末代皇帝的雇傭兵將領奧多亞克認為西羅馬根本無須皇帝,因此廢黜末代皇帝羅慕路斯,把他的權標送往拜占庭,同時自命為意大利統治者。這一事件標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耐人尋味的是,羅馬的締造者名為羅慕路斯,亡國之君也叫羅慕路斯,此為命運捉弄還是歷史巧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抚州市| 乐至县| 介休市| 镇赉县| 安西县| 德昌县| 日照市| 和林格尔县| 南丰县| 会泽县| 鹰潭市| 拜泉县| 错那县| 应城市| 隆化县| 灌云县| 金湖县| 潞西市| 棋牌| 鹰潭市| 治县。| 阿克陶县| 太康县| 中宁县| 青冈县| 资源县| 昂仁县| 西林县| 宁陕县| 尼勒克县| 嵊州市| 琼中| 台东县| 甘孜| 石棉县| 卫辉市| 德州市| 开封市| 佛山市|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