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語言邏輯——如何提升說服力

1.聰明的回答者都是邏輯高手

在人際交往中,想要做到對答如流,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這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快速反應(yīng),答得出來;第二,彰顯智慧,答得精彩。生活中,面對別人突然的發(fā)問或發(fā)難,人們往往會思維停滯,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有些人即便能夠快速作答,也不一定能答得到位、答得精彩,這就難免會讓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然而,在邏輯高手那里,對答如流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英國作家蕭伯納有一天碰到一位女士,該女士對他說:“您是最令我折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家的小獅子,不知您意下如何?”

蕭伯納說:“親愛的女士,我對你的打算頗為贊同,不過,最主要的一點是,你務(wù)必要和你的小獅子商量一下。”

還有一次,一位美貌風流的女演員向蕭伯納求婚,她說不嫌棄蕭伯納年邁丑陋,因為他是個天才,假如超人的天才能和美貌的女郎結(jié)合,那該是多么和諧,生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既有天才的智慧,又有美麗的外貌,會是十全十美的。

蕭伯納對女演員說:“你的想象很美妙,可是我擔心,假如生下的孩子相貌像我,智慧又像你,那又該怎樣呢?”通過這個回答,蕭伯納既巧妙地回絕了對方,又反譏了女演員的愚蠢。

蕭伯納在回答那位打算用他的名字命名小獅子的女士時,采取了轉(zhuǎn)移話題的辦法,對方問他意下如何,他卻表示“你應(yīng)該和小獅子商量一下”。小獅子不會說話,無論主人與它怎么商量,也不會商量出一個結(jié)果來。通過這個回答,蕭伯納很好地表達了委婉的拒絕之意,這樣可以避免直接拒絕引起別人不快。

在回答向他求婚的女士時,蕭伯納采取了假設(shè)推理的辦法,跳出了那位女士幻想的“相貌像我,智慧像你”的邏輯圈,提出了另一種“相貌像我,智慧像你”的假設(shè),有力地駁斥了對方的愚蠢可笑,對譏諷他相貌的女士予以不留情面的回擊,很好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轉(zhuǎn)移話題是邏輯高手回答問題時的常用手段,這樣可以讓自己由被動回答者變成主動提問者,從而掌控談話的主動權(quán)。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就擅用此道。他一生儉樸,經(jīng)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溜達。有一次,一個家伙嘲笑他:“你腦袋上邊的破玩意兒是什么東西?能算頂帽子嗎?”安徒生毫不留情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個玩意兒算什么東西,能算個腦袋嗎?”

面對別人的嘲諷和提問,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思考“如何回答腦袋上的帽子算什么,算不算帽子”,但聰明的安徒生巧妙地轉(zhuǎn)移了話題,并且按照提問者的問句去類比,將話題轉(zhuǎn)移到了腦袋上,將問題丟給提問者。這種巧妙的反問猶如一支利箭,直插對方的咽喉,讓對方頓時感受到鉆心的疼痛,卻無法回答。

看了上述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蕭伯納和安徒生在面對他人的發(fā)難、譏諷和侮辱時,能夠做到快速而有智慧地反擊,絕不讓別人在自己身上占到半點便宜。在這種勇敢與智慧并存的表現(xiàn)背后,讓人驚嘆的是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靈活地運用類比、假設(shè)推理、轉(zhuǎn)移話題等邏輯形式,確實令人佩服。

切爾·威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從哈佛大學畢業(yè)以后,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經(jīng)商。幾年后,他將工作重心投向政界,并準備競選州參議員。由于威廉本身極有資歷,再加上經(jīng)商期間一直熱心公益,所以在競選中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

但此時,競爭對手們也開始在暗地里進行操作,期望以此來降低威廉的信譽度。很快,一個極小但極有影響力的謠言便漸漸地在選民中散開了,謠言的內(nèi)容很簡單,說威廉在畢業(yè)后到某個學校擔任過一段時間的老師,并在此期間與一位年輕的有夫之婦有曖昧關(guān)系。對手的意圖非常簡單,就是一旦謠言傳播開來,人們便會質(zhì)疑威廉的生活作風問題,威廉必然會因受到憑空的誣蔑而怒不可遏,進而迫不及待地想要站出來為自己的清白進行辯護,如此一來,人們便會對此事抱有更大的懷疑。

剛開始的時候,威廉的確上鉤了,他氣急敗壞,并一度想要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為自己辯解,還準備對那些謠言傳播者進行嚴厲的譴責。有那么一段時間,他完全失去了自己本來的風度。

幸而,在威廉準備采取行動時,他的大學導師聽說了此事,并及時給他打電話說:“若你沒有做,你根本不需要理會。你為什么要讓別人的舌頭來左右你的人生?”導師的話讓威廉迅速冷靜了下來。在隨后的幾天時間里,他一直保持著輕松的心態(tài),若無其事地參加各種派對,與同事和選民們談笑風生,對謠言之事絕口不提。這下,謠言制造者們開始著急了,他們不知道威廉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很快,選舉的日子到了。面對廣大選民,競爭對手當眾將謠言搬出,指責威廉缺乏基本的道德觀念,根本沒有資格擔任人民的代表。對方先發(fā)制人,威廉卻只是風趣地回應(yīng)道:“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風聲。只不過那位女士那時并未成婚,還是單身,我為了追到她可吃了不少苦頭!如今,她早已是有夫之婦了,而且她的丈夫正在對著你們說話。我不得不承認,現(xiàn)在的記者真的很厲害!”

威廉幽默的話語使他輕輕松松渡過了危機,在隨后的競選中,他毫無懸念地贏得了最高票數(shù),成功地進入了參議院。

面對別人的惡意中傷,威廉聰明地給予了反擊,而且,他調(diào)侃的語氣不僅制造了幽默的氣氛,與對方的咄咄逼人相比,更表現(xiàn)出了他的友善和風度,實在是技高一籌。

2.成功說服,邏輯是重點

生活中,有些人能說會道,但由于不講邏輯,冷不丁就會鬧出笑話,說的話自然也是驢唇不對馬嘴,難以取得別人的認同。

有一戶人家非常貧窮,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天,丈夫撿到了一個雞蛋,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興沖沖地對妻子說:“我們有家當了!我們有家當了!”

妻子見他如此興奮,連忙問道:“家當在哪里?”

丈夫便拿出雞蛋在妻子眼前晃了晃,驕傲地說:“這就是。”

接著,他便扳起了手指,給妻子計算起來:“你看吧,我拿這個雞蛋,去借鄰居的母雞孵化出一個小雞回來,等它長大以后,每個月就可以下15個雞蛋,然后再孵出很多小雞,雞再生蛋,蛋再孵雞。不久,我們就可以得到300只雞,這樣就能賣到10兩黃金了。到時再用10兩黃金去買5頭牛,很快就能養(yǎng)到150頭,這樣的話就可以賣到300兩黃金。我用這些黃金放債,不出5年,連本帶利,就能得到500兩黃金。這么多的黃金,我就用其中的三分之二去買房置地,再用三分之一去買奴婢,還能娶個小老婆。這樣,我們就能夠過上神仙般的日子了。”

然而,妻子一聽到他說要娶小老婆,頓時火冒三丈,一拳就把雞蛋打碎了。

丈夫看到雞蛋被打碎后,怒火中燒的他,把妻子狠狠地揍了一頓,然后又把她送到了官府,并向縣官告狀說:“就是這個惡婦把我所有的家當都毀了。”

縣官問道:“你的家當在哪里呢?”丈夫就把剛才那一番美好的長篇宏論又講了一遍。

縣官聽了,也附和道:“這么大的家當就被惡婦一拳打掉了,實在是罪不可恕。”于是就宣判對他的妻子實行烹刑。隨即就命人支起大鍋,要把這個“惡婦”給煮掉。

妻子這時大聲叫道:“他所說的那些家當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你這縣官怎么也這樣糊涂,要這么不公地判處我烹刑。”

縣官這時便問她:“你丈夫說要娶小老婆的事不也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嗎?你怎么就妒忌了呢?”

妻子頓時啞口無言,卻還是十分生氣。縣官最后就勸了她幾句,并叮囑夫妻倆回家后都好好思考思考。

在這里,這個丈夫所說的可以用一個雞蛋得到500兩黃金只是一種可能性,這看似一個很完美的設(shè)想,但它成功的概率很渺茫。丈夫不僅忽悠了自己,還企圖把妻子置于死地,簡直荒謬可笑到極點。

邏輯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也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它是有心人、愛思考的人洞悉別人觀點中的問題的工具。學會用邏輯思維去看問題,生活就會減少很多欺騙和不理智,不至于輕易被別人忽悠,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換句話說,有了邏輯,生活就有了秩序,不再混沌,不再盲目;有了邏輯,言論就有了說服力,你的言行就會充滿影響力,一個人有了影響力,他說出的話就會有分量,別人就愿意聽他的。

西漢初年,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后,開始論功行賞。他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下議論紛紛。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zhàn)屢勝,功勞最多,他應(yīng)當排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jīng)偏袒了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位次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他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guān)內(nèi)侯鄂君已猜出劉邦的心意,于是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zhàn)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常常從關(guān)中派員彌補戰(zhàn)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從關(guān)中輾轉(zhuǎn)運來糧食,糧餉才不至于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guān)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室有什么影響?漢室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么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jù),其他人無法反駁。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于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

在這個故事里,鄂君的話之所以讓人無法反駁,就在于他的話邏輯嚴密,論據(jù)充足,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人找不出理由來反駁。由此可見,要想說服別人,重點是你的話要有邏輯性、有道理。

可以說,要想把話說好,邏輯是王道;要想說服別人,邏輯是王道;要想提升個人的影響力,邏輯依然是王道。

3.黑白顛倒,讓意味更加深長

生活中,你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只要充分調(diào)動你的思維,便既能讓你的聰明才智得到發(fā)揮,又能讓你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不妨學學下面故事中的這位老人。

有個美國煙商到法國做生意。一天,他在巴黎的街頭大談抽煙的好處,突然,人群中一個老人徑直走上前,大聲說道:“女士們、先生們,對于抽煙的好處,除了這位先生講的以外,還有三個!”

美國商人一聽是在替自己宣傳,就連忙向老人道謝:“謝謝您了,先生,看您相貌不凡,肯定是位學識淵博的老人,請您把抽煙的另外三大好處給大家講講吧。”

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第一,抽煙的人不怕狗咬。”臺下一片轟動,商人暗暗高興。

“第二,小偷不敢去抽煙者家里偷東西。”臺下連連稱奇,這下,商人更加高興了。

“第三,抽煙者永遠年輕。”臺下聽眾驚作一團,商人更加喜不自禁,請老人做進一步解釋。

老人開口說道:“第一,抽煙人駝背的多,狗一見到他以為是在彎腰撿石頭打它,能不害怕嗎?”臺下笑出了聲,商人嚇了一跳。“第二,抽煙的人夜里愛咳嗽,小偷以為他沒睡著,所以不敢去‘光顧’。”臺下一陣大笑,商人大汗直冒。“第三,抽煙多的人容易出現(xiàn)各種疾病,去世得早,所以永遠年輕。”臺下哄堂大笑。此時,大家一看,商人已不見了蹤影。

這位老人的話語一波三折,層層推進,一步一步把聽眾的思維引向迷惑不解的境地,當把聽眾的胃口吊得足夠“饞”的時候,才不緊不慢地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意思,真是妙哉!妙哉!

“反話正說”這一表達方式,運用的是邏輯推理中的歸謬法來組織語言的。在對方有抵觸情緒時,正面說理,他聽不進去,換成反面的說法,往往可以奏效。

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有一匹馬,他把這匹馬看得比人都重要。他給馬披上錦緞,養(yǎng)在華麗的房舍里,還給馬鋪床墊,并用棗脯喂養(yǎng)這匹馬。可是,也許是因為馬吃得太好了,不久就患病死了。楚莊王非常難過,不僅準備給馬做棺材,還要用安葬大夫的禮儀來安葬馬,并下令讓全體大臣給馬戴孝。

對于楚莊王的這種荒唐做法,群臣一致反對,紛紛上書勸諫楚莊王。楚莊王不但不聽勸諫,還下令說:“誰再敢勸我,格殺勿論。”

懾于楚莊王的淫威,群臣們不敢再進諫。優(yōu)孟聽說此事之后,馬上來到殿前仰天大哭。楚莊王見他哭得這么傷心,就問他為什么哭。優(yōu)孟說:“這死去的馬是大王最疼愛的,楚國是堂堂大國,用安葬大夫的禮儀安葬它,給它的待遇太薄了,一定要用安葬國君的禮儀來安葬它。”

乍聽之下,楚莊王覺得優(yōu)孟不是來拼死勸諫的,而是來支持他的,不覺得心頭一喜,高興地問:“照你看來,應(yīng)該怎樣舉行這個葬禮才好呢?”

優(yōu)孟清了清嗓子,慢吞吞地說:“依我看來,要用雕工精細的石頭做棺材,用耐朽的樟木做外槨,用上等木材圍護棺槨,派士兵挖掘墓穴,命男女老少都去挑土修墓,還要讓齊王、趙王陪祭在前面,讓韓王、魏王護衛(wèi)在后面,還要給馬建一座寺廟,封它萬戶城邑,每年把稅收拿來作為祭馬的費用。”

說到這里,優(yōu)孟話鋒一轉(zhuǎn):“這樣,諸侯聽到大王對死馬如此厚葬,就都知道大王以人為賤而以馬為貴了。”

聽到這里,楚莊王意識到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不能讓人覺得他重馬輕人,否則,必然會被世人厭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后,他馬上說:“寡人要葬馬的錯誤竟到了這么嚴重的地步嗎?那么該怎么辦才好呢?”

優(yōu)孟說:“請讓我用葬六畜的辦法來為大王葬馬吧:用土灶做外槨,用大鍋做棺材,用姜冬做調(diào)料,用木蘭除腥味,用禾稈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葬在人的肚腸里。”最后楚莊王聽從了優(yōu)孟的勸諫,派人把死去的馬交給御廚處理。

在這里,優(yōu)孟釆取的說話技巧就是“正話反說”。他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從相反的方向表達支持和鼓勵,最后才調(diào)轉(zhuǎn)話鋒,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讓楚莊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最后接受了他的勸諫。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優(yōu)孟的說服方式叫反證法,即不從正面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是從反面去證明別人觀點的荒唐,讓別人去領(lǐng)悟,從而接受你的觀點。在特定的情況下,釆用反證法的邏輯推理,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常交談中,有些話題不能直接說,有些人不能直接勸,這個時候就需要把你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或把你觀點上的“棱角”打磨掉,或從相反的角度去表達,使你的觀點不那么刺耳,便于聽者接受,這樣才有可能順利達到勸服的目的。

西漢時期,蕭何用計除掉韓信之后,又把韓信的謀士蒯通抓了起來,要他當眾供認自己與韓信謀反的罪狀,否則,就將他丟到油鍋里。

蒯通非常聰明,他沒有正面為自己和韓信做無罪辯護,而是從反面述說韓信的十大“罪狀”,但實際上,這十大“罪狀”恰恰是韓信的十大功勞。接著,他又故意說韓信有“三愚”:

一愚:韓信收燕趙、破三齊,有精兵40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

二愚:漢王駕出成皋,韓信在修武,統(tǒng)大將200余員、雄兵80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

三愚:韓信九里山前大會戰(zhàn),兵員百萬,皆歸其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

蒯通故意說韓信有“十罪”和“三愚”,實際上是反證韓信一貫忠于漢室,未曾有謀反之意。如果他真有謀反之意,憑借他的智慧,他早就反了,何必等到漢室建立之后再謀反,那不是傻子才做的事嗎?通過正話反說,蒯通贏得了群臣的同情,使蕭何找不出任何理由處死他。

正話反說是一種有效的說服技巧,它不從正面作答或闡述,而是另辟蹊徑,從反面說,以達到正話反說的目的。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正面的觀點沖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激烈爭辯,既合情又合理,達到出奇制勝、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4.換湯不換藥,做個會說話的人

只要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1+2”等于3,“2+1”同樣等于3,“1+1+1”還是等于3。假如用邏輯分析這個數(shù)學問題,我們可以將“3”視為目的,將“1+2”“2+1”“1+1+1”視為達到目的的不同手段。

如果是說話,那么我們可以將“3”視為你最終想要表達的意思,將“1+2”“2+1”“1+1+1”視為不同的說法。這就是說,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只不過有時候,用錯誤的方式說出來無法達到你想要的目的。因此,在說話之前,不妨用邏輯的思維反推一下:如果我用這種方式說話,會達到目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趕緊換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去溝通。

蕭何是劉邦打江山的得力幫手,也是幫劉邦治理天下的卓越功臣。因此,他被劉邦特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之權(quán)。其實,蕭何不僅管理能力出眾,口才更是一流。

在劉邦還未登上皇位的時候,蕭何就開始張羅著大興土木,為劉邦建造未央宮。劉邦覺得太過奢華,看不下去,就怒斥蕭何:“天下未定,連年戰(zhàn)亂,現(xiàn)在成敗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建如此豪華的宮殿?太過分了!”

蕭何沒有被劉邦的呵斥嚇倒,他先是伏地請罪,然后從容地說:“正因為天下未定,才需要建造皇宮休息啊!天子以四海為家,皇宮不壯麗,怎么能體現(xiàn)天子的威儀?再說,這也不是奢華,而是要給天下人定一個標準,讓后來者不能超過這個標準。”

聽了蕭何的話,劉邦點頭稱是,便不再說什么了。

乍一聽蕭何的話,會覺得修建皇宮根本就不是奢侈浪費、逢迎拍馬,而是憂國憂民。但稍一分析,便可看出蕭何修建皇宮還是奢侈浪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蕭何已經(jīng)承認了,他說:“這是要給天下人定一個標準,讓后來者不能超過這個標準。”后來者都不能超過這個標準,可見這個標準有多高,這不是奢侈是什么?

蕭何的聰明就在于,同樣的意思,他懂得換一種更動聽的說法,讓劉邦聽著心里舒服,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為其建造的奢華皇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換湯不換藥”。“換湯不換藥”之后,別人愿意喝你熬的藥,是因為你在藥湯里加了一些美味的佐料,這個佐料就類似蕭何那動聽的說法。

史料記載,五代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一介武夫出身,嗜好田獵。有一次,他巡游狩獵,龐大的隊伍行進樹林時,嚇到了一只兔子。李存勖一見大喜,立刻驅(qū)馬去追兔子。

后面的侍衛(wèi)隊一看,也急忙擁簇奔馳,跟了過去。

眼見就要追上了,李存勖忙搭箭射去,原可以射中的,誰知那兔子卻像背后有眼一般,突然一拐彎,從荒嶺上直向麥田深處竄去。

李存勖見兔子突然拐彎逃開,哪肯罷休,拍馬向麥田馳去。侍衛(wèi)隊怕他有閃失,大批人馬也跟了過去。頓時,黃熟的麥田被馬蹄踏了個稀巴爛。然而,那兔子越逃越有勁,死命地往麥田里鉆。李存勖等人緊追不舍,即將可以采收的一片麥田就這樣糟蹋在了眾多馬匹的鐵蹄下。

這時,地方縣令勘察民情,剛好經(jīng)過這里,老遠見有馬隊在麥田里馳驅(qū)踐踏,還以為是哪個富家子弟在撒野,不由得心中怒火升起,拔腿就抄近路截了過去,抓住李存勖的馬頭。

李存勖追得正在興頭上,突然被人截住,不由得勃然大怒,大喝一聲。

這時,縣令一見這馬飾和騎馬者的華麗服裝,才知是皇上,心想闖了大禍,嚇得冷汗直流。

李存勖再看那只兔子,早已跑得無影無蹤,自己追了半天等于白費了勁兒,怒從心起,喝令左右將縣令推下去斬首。

這時,侍衛(wèi)隊中站出了一個人,大家一看是伶官敬新磨,就知道有好戲看了。原來,李存勖不但好打獵,也愛聽戲、唱戲,無論在宮中還是在宮外,都讓資深伶官跟在身邊,抽空給他唱戲解悶取樂。敬新磨不但戲唱得好,而且語言詼諧,有智有勇,常常用開玩笑的方式規(guī)諫莊宗。

這時,只見他來到李存勖前,高聲說:“慢殺!皇上,讓我把他的罪狀數(shù)落一遍,讓他死得心服口服!”

李存勖知道他又要搞笑,轉(zhuǎn)怒為笑,說:“好吧!幫我教訓一下那個不懂事的老匹夫!”

敬新磨說:“遵命。”

說完,敬新磨來到縣令面前,大喝道:“你有死罪,知道嗎?你難道不知道咱們皇上愛好打獵?為什么還讓老百姓種莊稼交國糧呢?你為什么不讓老百姓餓著肚皮,空出地來讓咱們皇上打獵用呢?你真是該死!”

眾人大笑,在場的其他伶人也跟著起哄。

李存勖聽出了敬新磨的話中有深意,于是笑了笑,對縣令揮手說:“你走吧!”

就這樣,縣令撿回了一條命,叩頭謝恩而去。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看輕這位伶人,甚至為他的急智反應(yīng)拍手叫好。

試想一下,皇上正在氣頭上,如果此時跑出一個鐵口直言的魏徵,像刀子一樣直接諫言,只會多一個人獲罪。然而,敬新磨懂得把諫言包裝在搞笑內(nèi)容中,他人乍聽聽不出什么玄機,等于給皇上找了個臺階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一件事,說話的意思也相同,但用不同的說話技巧去表達,換來的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要善于轉(zhuǎn)變說話方式,用別人更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觀點,這樣才能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5.跳出對方的邏輯包圍圈

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皇帝的新裝》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思考一下它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

從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歡穿好看的新衣服。有一天,來了兩個自稱是織工的騙子,他們說能織出誰也想象不到的最美麗的布,這種布的色彩和圖案不僅非常好看,而且用它制作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異的作用,那就是凡是不稱職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皇帝聽后非常高興,于是傳令下去讓兩人趕緊開工。

兩個騙子在織機旁煞有介事地忙碌著,皇帝派他的寵臣去查看工作的進度,但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驚呆了,因為他們什么都看不見。他們想,如果說自己什么都看不見,無異于向他人宣告自己的愚蠢與不稱職,好在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看不見。于是,他們裝作看見的樣子,稱贊布是多么多么漂亮。當騙子向他們描述衣服的色彩和圖案時,他們也點頭稱是。回去后,他們將騙子的話匯報給皇帝。皇帝親自來看衣服制作的進度,他也同樣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因為他也什么都沒看見。皇帝也懷疑自己是愚蠢的人,但他想,千萬不能讓別人知道我看不見衣服,千萬不能讓我的臣民知道我是愚蠢的人。于是,他也同樣夸贊起衣服來。

當騙子把衣服織好后,他們讓皇帝把身上的衣服統(tǒng)統(tǒng)脫光,然后裝作把他們剛才織好的新衣服一件一件地給他穿上。皇帝在鏡子面前轉(zhuǎn)了轉(zhuǎn)身子,扭了扭腰肢。“上帝,這衣服多么合身啊!式樣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說,“多么美的花紋!多么美的色彩!這真是一套貴重的衣服!”“大家已經(jīng)在外面把華蓋準備好了,只等陛下一出去,就可撐起來去游行!”典禮官說。

于是,皇帝就這么走了出去,站在街道兩旁的人都說:“天哪,陛下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麗!衣服多么合身!”誰也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看不見衣服,因為這樣會暴露自己的不稱職或愚蠢。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突然,一個小孩子叫出聲來。“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小孩的爸爸說。于是,大家把這個孩子講的話低聲傳播開來。“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呀!”“確實是沒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這樣說。

在這個童話故事中,騙子們編織的新裝并不存在,其實每個人都看到了這個事實,也就是說,“皇帝什么都沒穿”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這個事實。同時,他們知道,只要自己不說,其他人就不會知道自己知道這個事實。也就是說,“皇帝什么都沒穿”不是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之間的“公共知識”。

這里有一個虛假前提,即“如果我沒看見皇帝的新衣服,就意味著我是愚蠢的”。因此,每個人都盡量不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沒看見皇帝的新裝。此時,每一個人,包括皇帝,都在說假話,這就是一個均衡,一個大家都“說謊的均衡”。然而,當“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穿呀”這句話從小孩嘴里說出,傳到其他人那里時,“其實皇帝什么也沒穿”便成了“公共知識”,原來“說謊的均衡”被打破了,人們也因此回到了現(xiàn)實。

大學生孫曉然有一次在商場購物,獲得了一次抽獎機會。她刮開刮刮卡,發(fā)現(xiàn)自己中了三等獎,獎項是“免費拍兩張藝術(shù)照”。孫曉然興奮不已,按照刮刮卡上的信息,直奔商場五樓的攝影中心。

在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wù)下,孫曉然先是挑選了自己喜歡的背景圖案,然后按照攝影師的指示,站在背景圖案前面做出各種表情。拍攝過后,孫曉然坐在電腦前面,又耐心地挑選了自己最喜歡的兩張照片,要求工作人員做技術(shù)處理。就這樣,半個小時過去了。

當工作人員按照孫曉然的要求處理好照片后,孫曉然問工作人員什么時候可以取照片。工作人員說:“現(xiàn)在就可以取照片,你想取照片嗎?”

孫曉然有點生氣地說:“當然,不然我拍什么藝術(shù)照啊?”

“如果你想取照片,就要先打印,打印要收10元一張的打印費。”

“什么?你們不是說可以免費嗎?怎么收費了?”孫曉然迷惑不解。

“我們說的免費是指免費幫你拍照,打印需要收費,像這種彩色照片很費油墨的,我們總得收點成本費吧?”

聽了工作人員的話,孫曉然十分掃興,可是忙活了這么長時間,不能白忙,于是只好掏出20元打印了兩張照片。

待照片打印出來后,孫曉然發(fā)現(xiàn)只是一張薄薄的復印紙,必須兩面加膜才能保存。工作人員說:“加膜還要再收費,一張膜5元。”

20元都出了,孫曉然也只好硬著頭皮再交10元,當她拿著花了30元的“免費”藝術(shù)照走出商場時,內(nèi)心懊悔不已,因為她不僅耽誤了時間,還花了錢,而且拍的兩張照片質(zhì)量很差。

孫曉然之所以上當受騙,除了她有貪便宜的心理之外,還與她不善于進行邏輯思考有關(guān)。面對“免費拍兩張藝術(shù)照”的誘惑,她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一頭跌進了商家設(shè)計好的邏輯圈套,然后順著對方的圈套,一步步被引入最終的“騙局”。

事實上,只要孫曉然當時冷靜地思考一下,在拍照之前問對方幾個問題,比如:“你們說免費拍兩張藝術(shù)照,是從拍照到領(lǐng)取照片,整個過程都免費嗎?”“是全部免費嗎?需要支付什么費用嗎?”面對這樣的提問,商家不可能說“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否則,他們后面怎么向?qū)O曉然收費呢?

刮刮卡上明明顯示中了三等獎,獎項就是免費拍兩張藝術(shù)照,為什么還要問清楚呢?因為“免費拍兩張藝術(shù)照”,這是一句概念模糊的話,按常人的理解,拍兩張藝術(shù)照,就是指拍照并打印照片這一全過程,也就是說,從拍照到拿到照片,都是免費的。但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拍兩張藝術(shù)照的意思是只拍照,不包括打印照片。所以,在沒有搞清楚之前,孫曉然就信以為真,而主動權(quán)掌握在商家手里,商家解釋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她就掉入了商家的陷阱里。

思考和提問是為了跳出對方的邏輯圈,進入自己的邏輯思維模式,這是防止被人控制、誘騙,掌握交際主動權(quán)的必要手段。當你的思維處于自己的邏輯圈時,你的思維是理智的,別人怎么說你都不會上當受騙,除非你被引入了別人的邏輯圈。

跳出別人的邏輯圈,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模式去思考、行動,不僅可以防止自己上當受騙,還有利于對他人進行勸服。勸服的過程就是將別人帶入我們的邏輯圈的過程,當別人進入了我們的邏輯圈,我們就可以從思維上控制對方,讓對方聽我們的,最終達到勸服他人的目的。

那么,怎樣跳出對方的邏輯圈呢?最佳的辦法是努力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不因某件事對自己有利或有害,就帶著主觀情緒去思考。比如,免費拍藝術(shù)照的事情,雖說看起來對自己有利,但如果認為自己幸運,以這種思維去看這件事,就很容易變得不理智。而如果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來看這件事,就可能看得比較客觀、明了。常言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所以當局者迷,是因為當局者的思維受限于周圍的環(huán)境,而旁觀者卻不受影響,所以能客觀地看待事物。

6.掌握主動權(quán),讓對方跟著你的邏輯走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跟有些人溝通起來特別難,也許是他們不理解我們的意思,也許是他們想刁難我們,也許是他們不想配合,想拒絕我們。不管遇到了哪種情況,只要巧施技巧,就可以讓對方跟著我們的邏輯走,進入我們希望的思維模式中,從而讓他們乖乖聽我們的話,達到我們的目的。下面的故事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讓我們來見識一下吧!

有一天,阿凡提到以吝嗇貪婪聞名的巴依家去借鍋,巴依當然不肯,最后還是讓阿凡提把小毛驢留下做抵押,才借到了鍋。

第二天,阿凡提準時來還鍋,并且還帶著一只小鍋。巴依好奇地問:“阿凡提,你帶這個小鍋來干嗎?”

阿凡提故作神秘地說:“巴依老爺,你昨天借給我的鍋是一只懷了孕的鍋,今天早上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它剛好生了一只小鍋,所以我一并帶來還給你啦!”

巴依當然不信鍋會生小鍋,他還以為阿凡提是個蠢貨,不過,能多一個鍋也是好事,所以他裝模作樣地說:“是啊!是啊!我昨天借給你鍋時,它正懷著孕呢!”然后讓阿凡提牽走了小毛驢,并假裝慷慨地說:“阿凡提,今后不管你要借什么東西,都盡管來借好了。”

從此以后,阿凡提每借一次東西,都會依樣還給巴依一件小東西,巴依笑得合不攏嘴,心里也在不停地嘲笑阿凡提。

過了半個月,阿凡提愁眉苦臉地對巴依說:“巴依老爺,我的母親生病了,我想借你那口祖?zhèn)鞯慕疱伻ソo母親煎藥。”

巴依一想到過幾天就有兩只金鍋到手,便很干脆地把金鍋借給了阿凡提。

誰知,這次阿凡提過了很久都沒來還鍋,巴依等得不耐煩,決定親自上門去討回來。正準備出門,阿凡提急匆匆地跑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巴依老爺,不好啦!你借給我的那只金鍋難產(chǎn)死了!”

巴依大吃一驚,瞪著眼罵道:“放屁,鍋怎么會死呢?”

阿凡提立即提高聲音說:“巴依老爺,你既然相信鍋會生小鍋,那它為什么不會死呢?”

貪心的巴依被自己的無知和貪婪弄得啞口無言,不僅失去了珍貴的東西,還成了大家的笑柄。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登門檻效應(yīng)”,這是一種通過先提出小要求,然后一步步提出更多、更大的要求來達到自己的終極目的的手段,也是求人辦事、操控他人思維的常用手段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讓他人跟著自己的思維走,實在是一種高超的思維操控智慧。有了這種智慧,說話辦事都會變得十分順利。

葉墨茲托是美國紐約的一位著名律師,他機智狡黠,精于辦案,在業(yè)內(nèi)十分有名。

有一天,一個青年人來找葉墨茲托幫忙,原因是他被一家旅館的店主“騙”了200美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這個青年人省吃儉用攢下300美元進城,準備采購一些商品回去。到了晚上,他住進了一家旅館,并把200美元交給店主保管。第二天早上,青年人出門時找店主取回200美元時,店主矢口否認存錢之事,還反咬一口,說青年人有意詐騙。由于他沒有證據(jù),拿店主沒辦法,絕望之中,他想到了葉墨茲托律師,于是前來求援。

葉墨茲托見青年人言談樸實,不像是在講虛構(gòu)故事,就給他支了一招。他對青年人說:“你趕快回到那家旅館,對店主說存錢一事是你記錯了,錢還在箱子里。第二天,你再交給店主200美元,托店主保管,但這次一定要暗中帶一個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店里,當著這個朋友的面把錢交給店主保管。”

青年人按照葉墨茲托的建議去做了。到了第三天,葉墨茲托叫青年人趁著店里沒人時找店主索要頭一天存的200美元,這次店主不敢抵賴,因為他知道青年人有證人,所以把錢還給了青年人。

到了第四天,葉墨茲托叫青年人帶著那位朋友再次去索要200美元,店主說什么也不肯給青年人錢,于是葉墨茲托讓青年人向法院起訴。由于存錢的時候有人作證,而還錢的時候無人得知,因此法院判店主敗訴,歸還青年人200美元,并支付起訴所產(chǎn)生的費用。

在這里,葉墨茲托設(shè)計了一個圈套,讓店主誤以為青年人第二次討要的200美元是頭天交給他保管的200美元。而實際上,這次在沒帶證人的情況下討回的200美元,是之前店主抵賴的200美元。后面青年人帶著證人討要的200美元,才是第二次交其保管的200美元。這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了貪婪、無德的店主狠狠一擊。

事實上,想讓對方跟著你的邏輯走,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激將法”。激將法的妙處就在于,通過激怒對方,使對方陷入不理智的情緒之中,然后被自己牽著鼻子走。

7.摸清脈搏,讓對方主動滿足你的需求

說服他人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洗腦”,只有洗凈對方的固有思維,才能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當你準備說服別人時,請在開口之前先問問自己:怎樣講他才愿意聽?對方到底需要什么?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之后,針對對方的需要去說服,而不是只談自己需要的,這樣你才更容易達到說服人的目的。美國著名的人際關(guān)系大師戴爾·卡耐基就深諳此道。

卡耐基每個季度都要在紐約某旅館租用大禮堂20個晚上,用于講授社交培訓課程。有一個季度,他剛準備開課,卻忽然接到旅館的通知,旅館的總經(jīng)理要求他支付高于以往3倍的租金,否則就中止合作,而這個時候,入場券已經(jīng)印好,各項開課事宜也已辦妥。

卡耐基前去交涉,見到旅館的總經(jīng)理后,卡耐基說:“當我接到你們的通知時,感到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假如我處在你的位置,我也許會發(fā)出同樣的通知。你是這家旅館的總經(jīng)理,你有責任增加旅館的贏利。如果你不這么做,你的總經(jīng)理職位就難保了。”

這番話很好地緩和了交談氣氛,讓旅館總經(jīng)理覺得卡耐基是個很善解人意的人。接著,卡耐基說:“現(xiàn)在我們來合計一下,看你們增加租金對你們有利還是不利。”

卡耐基先講有利于旅館的一面:“大禮堂不出租給我們授課,而是出租給舞會舉辦者,你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贏利。因為這類活動一般時間不長,他們愿意一次支付很高的租金,比我們的租金高得多。租給我,顯然你吃大虧了。”

然后,卡耐基開始講不利于旅館的一面:“對你們旅館不利的一面是,首先,你增加了我們的租金,卻降低了收入。因為增加租金實際上是把我們攆跑了。我們支付不起那么高的租金,不得不去找別的地方辦培訓班。其次,參加我們培訓班的是成千上萬有文化、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士,他們來到你們的旅館聽課,對你們來說,也是一個不花錢的活廣告。事實上,假如你花5000美元在報紙上登廣告,也不可能邀請這么多人來你的旅館參觀,可我的培訓班能做到,這難道不合算嗎?請你仔細考慮后再答復我。”

講完之后,卡耐基便告辭了。最終,當然是旅館總經(jīng)理做出了讓步。

在這段溝通對話中,卡耐基從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他要什么,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通過漸進式的說服,最后讓旅館總經(jīng)理做出了讓步,答應(yīng)了卡耐基的要求。這就是高明的說服藝術(shù)。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誰傻,很多時候,別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我們的想法,不愿意答應(yīng)我們的要求,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被尊重,沒有看到好處。因此,在說服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讓對方明白利害關(guān)系,這樣他們才會自動地滿足我們的需要。

房租對在美國留學的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靠近學校的房租都非常貴。有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小伙子想在學校附近租一間公寓,但房租實在太貴,房東又堅持不肯降價,他只好簽了半年的合同。

住滿一個月,他就給房東打電話說:“房東先生,能不能請您來一下,我準備搬家了,我們把房租結(jié)算一下。”房東到了之后,他先恭維了一番:“我住了一個月,房子設(shè)施很好,住起來很舒適,去學校也很方便,您的管理也井井有條。”

房東聽了非常高興,問:“那你怎么還要搬走啊?”

小伙子回答:“這不是房子的原因,純粹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鬧危機了,付不起房租了。我真的很留戀這里,但不得不忍痛割愛。”

房東又高興又感動,就問:“你能出多少錢?”

小伙子很不好意思地說:“我現(xiàn)在實在很困難,最多只能付120美元。”房東一聽,慷慨地說:“120美元也行,那你就住著吧。”就這樣,房租從原來的175美元降到了120美元。

在上面兩個故事中,說服者通過表達對被說服者的尊重、崇拜,讓被說服者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從而從心理上接受了說服者,然后主動接受了說服者的“推銷”。

要想說服他人,首先要讓對方喜歡你、接受你。在對方接受你的情況下說服對方,成功就變得唾手可得;在對方抗拒你的時候去說服,成功就會變得難如登天。而讓對方接受你的過程,就是一個運用邏輯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真誠友好的態(tài)度、有理有據(jù)的利弊分析,還要給對方時間做決定。如果不能耐心地等待對方,而是催促對方做決定,就很可能使整個說服計劃泡湯。牢記這三點,對成功說服他人很有幫助。

8.罩門效應(yīng),讓情緒為己所控

在說服交談中,雙方往往會陷入對立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對方的對抗情緒,就很難說服對方。這個時候,讓對方從他關(guān)注的焦點上轉(zhuǎn)移出來,他就會降低敵對情緒,傾聽你的觀點,這樣,你就有很大可能說服對方。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孝成王剛即位,因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就由趙太后輔助執(zhí)政。秦國看趙國此時虛弱,就起兵攻打趙國,趙國陷入了危機,向齊國求救。齊國要長安君做人質(zhì)方肯發(fā)兵,趙太后不同意,并禁止大臣為此進諫。

觸龍這時去見趙太后,趙太后以為觸龍也是來勸她的,很是不高興。可觸龍見到趙太后并沒有談長安君的事情,只是問了一些生活上的問題,趙太后怒氣逐漸消解。隨后,觸龍就和趙太后談?wù)撊绾螑圩拥膯栴},兩人談得很透徹。在比較誰更愛子時,觸龍委婉地說她沒有為愛子做長遠的打算。趙太后問他為什么,他說:“父母疼愛子女,就要為他們的長遠考慮。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她出嫁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讓她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

觸龍又說:“從這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沒有,其他諸侯國也沒有,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勛,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太多了啊!現(xiàn)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xiàn)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沒有替他長遠謀劃。”

趙太后非常認同觸龍說的話,最終同意了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zhì),趙國也因此得到了齊國的援救。

在這個故事中,觸龍知道如果直諫必定不會有成效,還會招來趙太后的怨恨,所以他采取了轉(zhuǎn)移趙太后注意力的方法,先說其他無關(guān)緊要的事,使趙太后的敵對情緒得到緩解,最后擺事實講道理,將趙太后說服。可見,漸進式的情緒操控在說服當中的作用甚大。

要想影響別人、說服別人,首先應(yīng)該控制對方的不良情緒,因為當一個人帶有不良情緒時,他會很固執(zhí),很可能說氣話,這樣你是很難跟他溝通的,更別提說服他了。比如,有位顧客怒氣沖沖地前來投訴你的產(chǎn)品,這時你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他根本不會聽,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穩(wěn)定他的情緒,然后再跟他講道理、聊產(chǎn)品。

瓊斯公司承包了一座大廈的建造、裝修工程,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可就在大廈接近完工的階段,供應(yīng)大廈內(nèi)部裝飾的銅器的商家卻突然宣稱無法如期交貨。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整棟大廈就不能如期交工,公司將面臨巨額的罰金。

瓊斯讓人給銅器供應(yīng)商打電話交涉,爭也爭了,吵也吵了,但就是沒有結(jié)果。沒辦法,瓊斯只能親自前往紐約,去當面說服銅器供應(yīng)商。

面對瓊斯的突然造訪,供應(yīng)商表現(xiàn)得很不友好,一開始就擺出了很不合作的態(tài)度。瓊斯是個聰明人,他察覺到了供應(yīng)商的抵觸情緒,所以閉口不談銅器的供應(yīng)問題,而是與供應(yīng)商閑聊。

“你知道嗎?在布魯克林區(qū),你的姓是最特別的,因為只有你一個人有這樣的姓。”瓊斯面帶微笑地搭訕。

供應(yīng)商有點吃驚:“是嗎?我可不知道!”

“哦,”瓊斯說,“來你這里之前,我查閱了電話簿,在布魯克林的電話簿上,有你這個姓的只有你一個人。”

“我真的不知道,”供應(yīng)商一邊說,一邊查閱電話簿,“哦,我的姓還真是不平常。我的家族是從荷蘭移民過來的,已經(jīng)有兩百年了……”供應(yīng)商連續(xù)講了幾分鐘,當他說完之后,瓊斯恭維道:“真的很佩服你擁有這么大的工廠,我以前也拜訪過很多同類工廠,但從規(guī)模上來說,它們跟你的工廠差得太多了。”

供應(yīng)商笑著說:“這是我花了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來的事業(yè),我為它感到驕傲。既然你來了,愿不愿意去參觀一下工廠呢?”

瓊斯當然樂意去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瓊斯不斷地恭維他的企業(yè)制度健全,并告訴他為什么他的企業(yè)看起來更有實力以及好在什么地方。與此同時,瓊斯還對工廠里一些不尋常的機器大為贊賞。供應(yīng)商笑著說:“這機器是我發(fā)明的。”然后花了不少時間向瓊斯說明如何操作。

到了中午,供應(yīng)商熱情地邀請瓊斯共進午餐。到此為止,瓊斯一句也沒提銅器的供應(yīng)問題。吃完午飯后,供應(yīng)商開門見山道:“現(xiàn)在,讓我們來談?wù)務(wù)掳桑抑滥氵@次來的目的,但我沒想到我們的見面如此愉快,我很樂意與你交朋友。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的銅器會如期運到你們的工地上。”

供應(yīng)商說到做到,那些銅器真的及時運到了工地上,大廈也如期完工。

在這個案例里,瓊斯采取的是漸進式的情緒操控,一步步消除了供應(yīng)商的抵觸情緒,激發(fā)了對方對他的好感,使對方慢慢表現(xiàn)出熱情友好的態(tài)度。假設(shè)瓊斯不這樣做,而是一見面就怒不可遏地指責供應(yīng)商不守信用,然后與之大談?wù)\信經(jīng)商的道理,結(jié)果很可能是敗興而歸。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總是抬杠、反駁,也許你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因此,要想贏得對方的好感,就要善于順毛摸驢,摸得對方心情舒暢,那樣,什么事情就都會好辦得多。

可以說,讓對方心情舒暢是穩(wěn)住對方情緒、引導對方情緒的不二法則。前日本眾議院議員德田虎雄曾經(jīng)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很微妙的,是不容易相處好的。有時候,小小的關(guān)心和照顧就能讓對方心情舒暢,心情舒暢則辦事順暢。”

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當你順著他的情緒時,他便對你好得不得了,甚至愿意不惜一切滿足你的要求。如果你不尊重他,跟他抬杠,與他叫板,他便處處與你過不去,沒事也會找你麻煩,就是不讓你舒服;但是,如果哪天你請他吃飯,給足他面子,之前的不快與仇怨,他也會立即忘記。所以,趕緊權(quán)衡一下,你到底需要一種表面上的勝利,還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利益。

順從對方是控制對方情緒的總體原則,具體來說,還需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放低對方的重心,請對方坐下。有研究表明,人的身體重心越高,情緒越容易失控,比如拍案而起、暴跳如雷,這些滿腔的怒火都是站著發(fā)泄出來的。而人一旦坐下來,身體蜷成一團,70%的人都能保持冷靜。因此,面對一個你要說服的對象,當他有不良情緒時,請他坐下,這既能緩和他的不良情緒,也可以表示你的禮貌。

(2)反饋式傾聽,給對方回應(yīng)。面對你要說服的人,要讓他先說,讓他說得舒暢,這一點很重要。在他說的時候,你一定要認真傾聽,眼睛看著對方,身體前傾,表示你對他的話題有興趣。不論對方表達什么觀點,你既不要明顯地贊同,也不要不留情面地反對,而需要用含糊的方式表達你在聽,你明白他的意思,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重視。

(3)重復對方的話,表達你的重視。“張總,你剛才說的意見對我們很重要,我把你的意思歸納一下,一共有五點,我跟你確認一下,看看是否有遺漏。”人一般都對自己說過的話很在意,因此,重復別人說過的話有利于贏得他的好感,吸引他的注意力。

(4)適時轉(zhuǎn)換場地,換個環(huán)境。當說服工作不太順利時,不妨換個環(huán)境,比如說:“哎呀,這個房間有點悶,我請你去吃燒烤、喝啤酒怎么樣?”然后一邊走,一邊與對方聊,分散對方的注意力,這樣有利于緩解對方的不良情緒。

(5)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放松。在說服的過程中,你可以冷不丁地采取夸張的動作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比如,猛地提高嗓門或突然用腳跺地,這樣能使對方的注意力不至于集中在不良的情緒上。

(6)曉之以“利”,動之以情。說服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看到好處,只要不違法、不犯罪、不違背倫理道德,有利可圖的事情誰不愿意呢?所以,當逐漸掌控了對方的情緒之后,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對方看到好處,這樣對方才愿意接受你的說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陆河县| 曲松县| 子洲县| 天水市| 防城港市| 武山县| 平陆县| 晴隆县| 汽车| 南召县| 禹州市| 正定县| 肥东县| 南郑县| 曲周县| 攀枝花市| 西城区| 宝应县| 紫金县| 宁陕县| 抚顺市| 武夷山市| 留坝县| 佛学| 麻栗坡县| 望江县| 沈阳市| 惠州市| 阿克苏市| 屏东市| 临安市| 内丘县| 巴马| 新津县| 美姑县| 通城县| 钟祥市| 镇坪县| 朔州市|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