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春秋 戰(zhàn)國的間諜活動(7)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fēng)云(全集)
- 趙英
- 4917字
- 2017-11-27 14:37:23
越王聽說子貢前來,馬上讓清掃道路,安排好賓館,親自到城外迎接子貢。他對子貢說:“這是蠻夷之國,大夫為什么事屈尊降紆光臨敝國?”子貢說:“我勸說吳王伐齊救魯,他心里想按我說的干,但怕越國攻吳。因此他說:‘等我征越后再說。’如果這樣,必然要伐越了。再說沒有報復(fù)人之志而讓人懷疑是愚笨的;有報復(fù)人之志而讓人知道是危險的;事情沒有做就先傳出風(fēng)聲也是危險的。這三條是舉事之大患。”勾踐叩頭作揖地向子貢表示感謝:“我曾不自量力與吳國作戰(zhàn),被困于會稽。心情之沉痛如入骨髓,急得焦唇干舌,想與吳王拼個死活,是我的愿望。”他問子貢能不能這樣干。子貢說:“吳王為人暴虐勇猛,下屬都受不了,國家因為老打仗而貧困,士兵已經(jīng)有怨言,百姓也對吳王不滿。大臣也多有變心,伍子胥因為苦諫而死。太宰伯嚭掌權(quán),順著君主的過錯以滿足自己的私利,是破壞國家的治理方法。今天大王如能發(fā)兵助長他伐齊之志,給他寶物取得他的歡心,以卑微的言辭來奉承他,他就必然伐齊。他如果被齊國打敗了,是大王您的福氣。如果勝了,必然會以兵威脅晉國。那時我可以北見晉君,讓晉君與您共同攻擊吳國,必然能使吳國削弱。他的精兵全部調(diào)出與齊國作戰(zhàn),部隊被晉國困住,而您乘其疲憊,就必定可以滅掉吳國了。”越王大喜,同意了子貢的建議,并送給他黃金、寶劍、精心制作的長矛。子貢沒有接受,又回到了吳國。
他向吳王匯報說:“我已鄭重地把大王的話告訴越王。越王很害怕,說:‘我很不幸,少時父親已經(jīng)死了,自己又不自量力,得罪了吳國,兵敗并蒙受恥辱。被困于會稽之山,國家也變成了荒野。全靠吳王的恩賜,得以使國脈延續(xù),至死不敢忘,還敢有什么其他的圖謀呢!’”五天之后,越王果然派了大夫文種來對吳王說:“東海供您驅(qū)使的臣子勾踐派使者大臣文種,大膽以小吏的身份來問候您。今天聽說大王將興大義,誅強救弱,征伐殘暴的齊國而安撫周王室。我愿盡發(fā)境內(nèi)士卒三千人,親自率領(lǐng),披甲執(zhí)矛,先受弓箭和石塊的攻擊。順便派越賤臣文種獻上先人珍藏的鎧甲二十副、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祝賀大王。”吳王完全放了心,很高興地對子貢說:“越王想親自跟隨我伐齊,可以嗎?”子貢說:“不可,讓別人的國家空虛,調(diào)凈了人家的部隊,又讓人家的國君跟隨,這是不義呵!請大王接受他們的金錢,同意越國派軍隊,而辭謝越君。”吳王點頭稱是,派人辭謝了越王。盡發(fā)吳國之兵伐齊。
子貢眼看大功告成,又跑到晉國,對晉君說:“我聽說不事先定好計謀,不可以應(yīng)付倉促而起的事變。軍隊不先準(zhǔn)備好,不能戰(zhàn)勝敵人。當(dāng)前齊國將與吳國作戰(zhàn),吳國如果戰(zhàn)而不勝,越國必然會乘機擾亂他。如果與齊國打勝了,必然以得勝之師威逼晉國。”晉君恐慌:“如何對付呢?”子貢說:“訓(xùn)練軍隊,休養(yǎng)士卒,嚴陣以待吳軍。”晉君同意了。
子貢從晉國回到魯國。吳王與齊國軍隊?wèi)?zhàn)于艾陵(今山東省泰安市南),大敗齊軍,俘獲齊國七名將領(lǐng),國書也被抓住了。吳軍果然以得勝之師,威逼晉國,與晉君及其他諸侯集會于黃池。吳王與晉君爭著要當(dāng)盟主,相持不下。越王乘機發(fā)兵襲擊吳國。吳國軍隊大敗。吳王一聽趕緊率軍撤退,與越軍戰(zhàn)于五湖(今太湖),三戰(zhàn)皆敗。后來又經(jīng)幾次戰(zhàn)爭,越國終于消滅了吳國。把這節(jié)中的故事與上節(jié)連起來看,列國之間錯綜復(fù)雜的間諜戰(zhàn),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以子貢一介書生,竟然在列國中掀起了如此軒然大波,不能不讓人贊嘆不已。難怪司馬遷稱贊道:“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的間諜活動在中國古代諜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他的活動標(biāo)志著“士”這個階層的人物走上了間諜活動的舞臺。我們前面講了燭之武、展喜、弦高都是以外交使節(jié)的身份開展間諜活動的。但這些人不是士大夫就是商人,其間諜活動也是偶爾為之的一次性活動。子貢的間諜活動則是以“士”的身份,游說于諸侯之間,經(jīng)過周密的思考與計劃。其二,子貢的間諜活動方式屬于兩面間諜,甚至三面間諜的范疇。他縱橫捭闔于各國之間,開后來戰(zhàn)國時策士從事這類間諜活動之先河。他利用這國打那國,又挑動那國打這國。在諸侯相爭的大風(fēng)浪中,為魯國這只風(fēng)雨飄搖的小舟爭得了相對的安寧。在子貢挑唆的這場斗爭中,齊國陳氏達到了利用強敵消滅異己的目的;越國達到了欺騙夫差,最后消滅吳國之目的;晉國在客觀上被利用,起了牽制吳國的作用;只有吳王夫差是大輸家,他在子貢精心策劃的棋局中,雖然取得了攻齊的勝利,卻丟掉了江山。結(jié)合上一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吳王夫差是在文種與伯嚭、子貢兩方面精心布置的間諜戰(zhàn)中走向滅亡的。這種間諜戰(zhàn)策劃之精密,用心之良苦,讓人驚心動魄!文種與伯嚭謀其內(nèi),使其驕傲輕敵、揮霍無度,沉浸于女樂之中;子貢謀其外,誘使其走上與齊、晉等大國相抗衡的錯誤外交之途。文種、伯嚭、子貢,分別為了越國、為了自己、為了魯國,他們都可以舍棄吳國。子貢在這次間諜活動中對各國諸侯、士大夫間的利害關(guān)系洞若觀火。他在以齊攻吳、以吳攻齊、以晉攻吳、以越攻吳的連環(huán)套中,在向每一位君主進言時,都顯得在為對方著想,都為另一位君主想好了應(yīng)付之策。這顯示了“士”這個階層的人所具有的戰(zhàn)略眼光、政治見解和較高的知識程度。
子貢的諜報活動除了上述特點外,還表現(xiàn)出對列國關(guān)系做通盤考慮后,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相互制約的方式。他們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成為子貢整個戰(zhàn)略上的一著棋。這種深藏不露的通盤戰(zhàn)略設(shè)計,使子貢的間諜活動成為一個一氣呵成,由若干個間諜活動構(gòu)成的一個大的、統(tǒng)一的外交間諜戰(zhàn)。這也正是子貢能夠縱橫諸國,無往而不利,并在春秋時眾多間諜中高出一籌的原因。
子貢對吳、齊、晉、越等國的說辭,不外是誘之以利。這些利誘之辭被各國國君接受各有其不同程度上的原因。齊、晉是不得不為之,越國是看到了長遠利益,只有吳國夫差是為了眼前的小利,而導(dǎo)致國滅身亡。從這個意義上講,吳國的滅亡是由于吳王個人決策上的失誤,而究其決策失誤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由于吳王打敗越國后驕奢淫逸,聽不得忠言。精心策劃的間諜活動遇上了這樣的君主,自然加速推動其向滅亡走去,這一點是我們分析這類間諜活動時應(yīng)注意的。
另外,孔子在眾多門徒中挑選了子貢,實際上也是考慮到了子貢的活動方式。春秋列國相爭,派一些不通此道的書呆子出去,是不能感動諸侯的,這一次孔子沒有空講仁義,他派出去一位間諜。子貢日后成了家有千金的巨富,所到之處與諸侯分庭抗禮,最后死于齊國。這也是令人回味的。
Chapter 2 戰(zhàn)國的間諜活動
第一節(jié) 機警的南文子
戰(zhàn)國初期,晉國大權(quán)落到了以智氏、趙氏、范氏、中行氏、韓氏、魏氏六卿為代表的“私室”手中。公元前458年智氏與趙、魏、韓聯(lián)合起來消滅了范氏、中行氏,幾家把范氏、中行氏的封邑瓜分了。其中智氏勢力最強,已經(jīng)到了左右國政的地步。晉出公看到幾家在晉國為所欲為,十分生氣,讓齊國、魯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反而先發(fā)制人,攻打出公。出公在向齊國逃亡的路上死去。智伯此時覺得自己的勢力尚未達到取晉而代之的程度,于是立晉昭公的曾孫驕為哀公。國政取決于智伯。
智伯想發(fā)兵進攻衛(wèi)國。讓晉國太子顏假裝犯罪逃奔衛(wèi)國。衛(wèi)君想讓其入境。南文子說:“太子在晉國很得寵,而且沒有什么大罪就從晉國出逃,其中必有別的原因。”衛(wèi)君仍然派人到邊境去迎接晉太子顏。不過南文子的話提醒了衛(wèi)君,他對派去接晉太子的人說:“車輛超過五乘,不要讓他們?nèi)刖场!敝遣峙扇怂托l(wèi)君野馬與白璧。群臣都向衛(wèi)君祝賀,只有南文子一人面帶憂色,對衛(wèi)君說:“無功之賞,不可不察。”衛(wèi)君把南文子的話傳達給邊境守軍將領(lǐng)。智伯果然起兵企圖乘衛(wèi)國放松警惕之際進行襲擊。他們到了邊境一看,衛(wèi)軍正嚴陣以待呢,只好長嘆一聲:“衛(wèi)國有賢人,知道我國計謀了。”于是就帶兵回去了。派去的太子呢?史無記載,但可以肯定在衛(wèi)國如此警惕之下,也沒發(fā)揮什么作用。
衛(wèi)國從反常的現(xiàn)象中看出了對方的企圖而幸免于難。另一個國家仇由可就沒有這么高的警惕了。
智伯想吞并仇由,但道路難行。于是他就鑄了大鐘贈給仇由之君。仇由之君想開山填谷,修路迎接大鐘。赤章曼枝勸他說:“智伯是個貪得無厭而不講信義的人。他想進攻我們卻沒有道路。今日必有軍隊跟在大鐘的后面。”仇由之君不聽,赤章曼枝就逃到了齊國。果然,隨著道路的修通,晉國大軍也殺到了。仇由被晉所滅。
我們看到智伯在第一個事件中使用了苦肉計,但由于出現(xiàn)了重大破綻而為衛(wèi)人察覺。晉公子顏的出亡理由不足,是這出戲演得不像樣的主要漏洞。隨后智伯又以贈野馬、白璧來麻痹衛(wèi)君,同樣被南文子識破。原因是“無功之賞,不可不察”。智伯這兩條妙計之所以讓人一眼識破,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他設(shè)計的這兩個計策讓人覺得有反常可疑之處。前一個是無大罪而亡,后一個是無大功而賞。聰明人從一般邏輯推理來分析,這兩件事的前因都不會引出如此的后果。那么進一步推想,總還有一個背后的原因,那就是這樣做是以假象迷惑衛(wèi)國,以達消滅衛(wèi)國之目的。間諜工作是秘密工作,其秘密不僅表現(xiàn)在策劃于密室,也不僅表現(xiàn)在行動時的保密,更主要的是能否以一種合乎情理的、自然而然的外在形式來對行動的真正目的加以掩護。這一點智伯兩次都沒有加以充分的考慮。
相反,智伯贈送大鐘的計謀卻取得了成功,仇由也不是沒有人識破這一顯而易見的計謀。那么只能歸因于仇由之君的愚昧無知了!
第二節(jié) 三家分晉
上節(jié)講到智伯與趙、韓、魏攻滅范氏、中行氏,并分其土地。晉國的大權(quán)落在了智伯之手。晉國剩下的四卿中,也以智伯勢力最為強大。他在向外擴張的同時,開始蠶食趙、韓、魏三家。
他先向韓康子索取土地。韓康子不想把土地乖乖送上。段規(guī)對他說:“智伯好利而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必將討伐我們,不如給他。他得了土地,必然向其他人索取土地。他人如果不愿給,必然以兵戎相見。我們就可以免禍,并且相機行事了。”韓康子恍然大悟,答應(yīng)了智伯的要求,并獻出了萬人之家的大邑。智伯果然得意忘形了。他又派人向魏桓子求地。魏桓子也不想給,他手下的任章問他:“為什么不想給?”魏桓子說:“因為他無緣無故地強要土地,所以不給他!”任章與段規(guī)倒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對魏桓子說:“無故索要土地,諸位大夫必然感到恐懼。我們把土地給他,智伯必然更加驕橫,驕橫就會輕敵。害怕智伯就會使大夫們靠得更緊。以諸大夫聯(lián)合之兵,對付輕敵之人,智氏的命必然不會長久了。”魏桓子也想通了,同樣獻上了萬戶之邑。智伯又如法炮制,向趙襄子索地。趙襄子可不是那么好說話的人,一口回絕了智伯。智伯大怒率韓、魏兩卿的軍隊,一起進攻趙氏。這一年是公元前455年。
趙襄子為了對付智伯等三卿軍隊的進攻,決心出走。到哪去合適呢?有隨從說,長子離我們距離近,而且城墻高大厚實。趙襄子嘆了一聲:“城墻高大,是用盡了民力來修的。如今又想用民力來死守,誰能和我們一條心呢?”隨從又說:“邯鄲的倉庫積糧很多。”趙襄子想了想:“收集了民脂民膏來充實倉庫,又因為這些糧食而給百姓招來災(zāi)禍,誰和我們一條心呢?”趙襄子想起父親趙簡子臨終前的囑咐,萬一有難,不要因為守晉陽的大臣尹鐸年少,晉陽城距離遠,就不去晉陽。趙簡子派尹鐸到晉陽,是看中了尹鐸的才干。尹鐸到晉陽后,輕徭薄賦,給了當(dāng)?shù)乩习傩赵S多好處,使晉陽成了趙氏苦心經(jīng)營的可守之地。
趙襄子率領(lǐng)其隨從到了晉陽。三卿的軍隊把晉陽城包圍起來。智伯見久攻不下就引汾水灌城。洶涌的河水已經(jīng)快淹沒晉陽城了。城中的百姓跑到樹上居住,為了能生火做飯,必須把鍋吊起來。城中的錢、糧都快用光了。軍士也病疲不堪。但因為趙氏平時對晉陽百姓廣施恩惠,所以還沒有人心惶惶。但趙襄子害怕了,他對手下的主要謀臣張孟談?wù)f:“城中糧食不足,財力已盡,士大夫紛紛病倒。我恐怕守不下去了,想舉城投降,你看怎么樣?”張孟談?wù)堏w襄子不要再提投降的事,并自告奮勇到韓、魏兩卿中去游說。
此時韓康子、魏桓子的心情也是十分復(fù)雜的。攻下趙氏之后,下一個會輪到誰呢?智伯的力量將更加強大。攻趙之前,智氏索地的事尚讓他們心有余悸,攻滅趙氏之后又當(dāng)如何呢?用“不寒而栗”形容韓、魏的心情,可能是恰當(dāng)?shù)摹V遣谘惨暠凰嗟臅x陽城時,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使他人的國家滅亡。”韓康子、魏桓子二人聽了此話,相互看了一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們想智伯對自己也可以如法炮制,更加害怕了。這時張孟談悄悄溜進了他們的營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