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春秋 戰國的間諜活動(5)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上)
- 趙英
- 4811字
- 2017-11-27 11:33:14
第十七節 陰謀敗露
楚平王任命大臣伍奢為太傅,費無極為少傅,輔佐太子建。費無極是個兩面三刀、工于心計的人,不得太子建歡心。費無極也想直接與楚王搭上線,因而常在楚王面前講太子壞話。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為太子建娶秦女,迎娶前先派費無極入秦看一下新婦。費無極腦子一轉,想了一個壞主意。出使回國后,他對楚平王說:“秦女乃絕色,大王可自己娶來作妃子,另為太子擇妃。”楚王也是登徒子之流,果然把秦女據為己有,并十分寵愛。不久,秦女生下了一個兒子。楚平王雖然為太子別娶妃子,但總覺得辦了件虧心事,因此見了太子建,總是不大高興。漸漸地楚王疏遠了太子建。費無極雖然因為秦女的事,大得楚平王寵愛,但也活得不那么踏實。他明白自己把太子建得罪苦了,一旦平王撒手人寰,自己難免要為新君所除。于是他想方設法,必搬掉太子建而后快。他常在楚平王面前散布太子建如何不滿的謠言,離間楚平王父子。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女,在楚王那兒沒有什么地位。這使太子建在爭奪未來繼承權時,處于不利地位。針對太子建這一弱點,費無極對楚平王說:“太子因為秦女的緣故,不可能沒有怨恨之心。大王可要防備呀!”
公元前522年春,費無極加緊了對太子建的誹謗,他對楚平王說:“太子居城父(此時太子建已被貶到城父),既掌兵權,又交結諸侯,想乘機殺入國都作亂。”楚平王聽了大怒,召伍奢責問。伍奢知道這肯定是費無極在背后搗鬼,于是對楚王說:“大王為何因小人之讒言,而疏骨肉之親。”這觸怒了楚平王。費無極也在一旁敲邊鼓:“大王今日不制服他們,待他們政變成功,大王也要成為階下囚。”楚平王大怒,抓起了伍奢,派人去殺太子。派去的人是城父司馬,大約平時與太子建有些交情,他先派人把消息透露給了太子建。
太子建和伍奢的次子伍員(即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分頭逃亡宋國。伍奢和其長子伍尚被砍了頭。太子建在宋國又遇上內亂,只好出奔鄭國。鄭國人很友好地接待了他。太子建看鄭國太弱,不足以幫自己復國,就又到了晉國。晉頃公滿面奸笑地說:“太子既然得到鄭人好感,鄭人也相信你,如果你能作為我的內應,和我內外夾攻,定能消滅鄭國。滅鄭之后,就以鄭國的土地封給你。”太子建同意了這筆交易。于是太子建又讓人傳話給鄭國,表示了想回去的意向。鄭國像上次一樣友好地接待了他。太子建在鄭國一邊當間諜,一邊等待著進攻鄭國的時機。
過了一段時間,晉國派了間諜與太子建商定里應外合進攻鄭國的日期。恰巧太子建因為有一點不高興的事要殺他的一個隨從。這個隨從為了保命,就到鄭國國君和大夫子產那里去檢舉太子建的事。鄭國國君和子產詳細審問了這個隨從,馬上派兵把晉國的間諜和太子建一齊抓起來殺掉了。伍員和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到了吳國。
太子建作為一個流落在外的太子,卻仍然用在國內那種為所欲為的脾氣對待下人。正如我們前面講的,經常跟隨左右的人,是最易于了解機密的人。這樣其一旦離心離德,太子建陰謀敗露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需要指出的是,鄭國國君對太子建這樣一個來往于各國之間,野心勃勃的人一味予以厚待,直至其身邊人揭發方才如夢初醒,這是十分危險的。那時還遠未形成自覺的反間諜的制度與方法。
第十八節 專諸之劍
伍員與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到吳國時,吳國的國君已是吳王僚了。前面講過吳王壽夢有四子,依次為諸樊、余祭、余昧、季札。壽夢想立季札為太子,季札不肯,乃立諸樊。壽夢死后諸樊即位。諸樊死前留下遺命傳位于弟余祭。他認為這樣兄終弟及,必然會傳到季札,也可以讓先王壽夢的意思得以實現。余祭死后,余昧即位。余昧臨死前想傳位于季札,季札仍是堅持不肯,并逃走了。于是吳人立余昧的兒子僚為王。
伍員在吳國受到了公子光的款待。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他認為父輩四人,季札不受位,自己的父親諸樊先立。余昧死后,季札仍不受位,就應傳位于自己。可是國人卻立了余昧的兒子僚。他十分不滿,暗地里交結刺客,想干掉吳王僚。
伍員到吳后急于復仇,對吳王僚大講伐楚的好處。可是公子光卻在一邊潑冷水。他說:“伍子胥的父親、兄長讓楚國殺了,他這是為自己報仇,伐楚不見得有那么多好處。”伍員發現公子光的目光盯住了吳國王位。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一個勇士專諸。
公子光十分高興。伍員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退隱到山野去種地,等待專諸的行動。
公元前515年春,吳王僚乘楚平王剛剛死去,派公子掩余、燭庸伐楚,包圍了楚國的六、潛兩個地方。同時派季札出使晉國,看諸侯有什么動靜,觀察諸侯力量的變化。這樣季札出使的真正目的就更加明確了。哪料到楚國出兵抄了吳軍后路,兩公子率的大軍暫時回不了吳國。公子光認為時機到了。他對專諸說:“現在不干更待何時!我才是吳國真正的王位繼承人。我要當國君。季札回來,也不會廢掉我的。”專諸說:“吳王僚是可以殺掉的。他的母親年邁,兒子幼小,兩個弟弟帶兵攻楚,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現在吳國外困于楚,內沒有頂用的忠于僚的大臣,對我們是無可奈何的。”公子光為了堅定專諸行刺的決心,跪下對專諸說:“我的身子也就是你的身子。”言外之意,專諸的后事可以放心,全包在他身上了。
四月,公子光把甲士藏在屋內地洞內,請吳王僚來飲酒。吳王僚對公子光也有所警覺。赴宴時,他的警衛士兵從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家的臺階前。
宴會開始不久,公子光裝出腳痛的樣子,走出屋子,進了地洞。讓專諸把匕首藏在炙魚內,給吳王僚送上去。吳王僚正要吃魚,專諸從魚中抽出匕首向他當胸刺去。吳王僚死了,專諸也被衛士所殺。吳王僚的衛士被公子光藏在地洞里的士兵沖出來消滅了。
公子光終于當了國君,是為吳王闔閭。他為了報答專諸,封專諸的兒子為卿。吳國派去伐楚的兩位公子一看國內生變,公子掩余跑到了徐,公子燭庸跑到了鐘吾。季札回國后,在吳王僚墓前大哭不止,然后當了吳王闔閭的臣子。
春秋戰國之際這類以亡命之徒進行刺殺的事例為數不少。專諸刺吳王僚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例子。公子光策劃的這次行動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公子光為了取得王位進行了長期、周密的準備。其二是用人得當。其三是發動政變的時機選擇得好。正好在吳王僚兩個弟弟帶兵外出不得歸時發動,只要殺了吳王僚就可以鎮服其他大臣和吳王僚的親信。其四是在政變中刺客與軍隊并舉。如果僅憑刺客恐怕公子光自己也難逃一死。
封建專制政權集大權于國君一人,是這類政權的脆弱性所在。只要國君被殺,政治力量對比馬上發生重大變化。這也是公子光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十九節 功敗垂成
公子光當了吳王之后,立即讓伍員參與謀劃國家大事。這時楚國伯州犁被殺,他的孫子伯嚭跑到吳國,當了大夫。吳王闔閭在伍員、伯嚭以及著名軍事家孫武的策劃下,于公元前512年征討鐘吾、徐,也即公子掩余、燭庸躲避之處。吳軍占領了這兩個地方。兩公子逃到楚,吳軍由伍員、伯嚭帶領伐楚,占領了舒,殺掉了兩公子。
公元前511年,吳師又伐楚取六、潛兩地。楚師救潛,吳國軍隊卻撤走了。吳軍又圍弦,楚軍往救,吳軍又溜了。原來吳王闔閭采用了伍員建議的分兵三批輪流擾楚,使楚軍疲于奔命,消耗楚國力量的戰略。
公元前510年,吳軍伐越,大敗越軍。公元前508年,楚軍伐吳。吳軍在豫章迎擊楚軍,楚軍大敗。吳軍占領了楚國的居巢后凱旋。
吳國勢力一天天強大起來。公元前506年冬,吳王問伍員和孫武:“從前你們講還不能攻下楚國的國都郢,現在怎么樣?”他們兩個人認為,楚將子常貪得無厭,唐、蔡兩國對楚國都有怨言。如果真的大舉伐楚,必須得到唐、蔡的支持。闔閭采納了他們的意見,聯合唐、蔡兩國軍隊大舉進攻楚國。楚軍五戰皆敗,吳軍終于攻下了楚都郢。伍員和伯嚭兩人把仇人楚平王的尸體挖出鞭打,算解了恨。
公元前505年春,越國趁闔閭在郢,國中空虛,出兵伐吳。吳國派出部隊迎擊越軍。這時楚國大夫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秦國發兵救楚,吳軍敗退。闔閭的弟弟夫概看見其兄在秦、越夾擊下岌岌可危,但仍留在楚國不走,就自己悄悄溜回吳國自立為王。闔閭聽說后院起火,率兵回吳攻打夫概。夫概跑到了楚國,被封為堂谿氏。
公元前504年,吳王又命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國嚇得把國都從郢遷到鄀。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為了報越乘機進攻吳國的仇,發兵伐越。越王勾踐迎擊吳師于檇李。越軍派犯了死罪的人把劍掛在脖子上,走到吳軍陣前大呼,然后自殺。吳軍覺得很奇怪,放松了警惕。越軍乘機發起進攻。越大夫靈姑浮乘吳軍混亂之時,以戈刺傷了闔閭的腳趾。吳軍剛剛后撤了七里路,闔閭就死于軍中,闔閭死前命太子夫差繼承大位,并叮囑他:“你會忘記殺父之仇嗎?”夫差說:“不敢!”
夫差即位后勵精圖治,一心想復仇。吳王日夜練兵的消息傳到了越國,越王勾踐認為要趁吳國還未完全準備好,先收拾了吳國,以免后患。謀臣范蠡勸他不要進攻吳國。勾踐說:“我意已決!”于公元前494年,盡發越國精銳部隊征討吳國。吳國也盡發其精銳迎擊,在夫椒大敗越軍。
越王勾踐帶了只剩下5000人的隊伍,逃到會稽,又被吳軍包圍了。勾踐后悔地對范蠡說:“因為不聽你的話以致如此,怎么辦呢?”范蠡向他建議,以卑辭厚禮向吳王請和,如果吳王還不同意,勾踐應當親自到吳國去為吳王服務。勾踐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派大夫文種到吳軍去請和。大夫文種在吳王面前一邊跪下磕頭,一邊表示,勾踐愿意做吳王的臣子,勾踐的妻子愿做吳王的妾。吳王志得意滿,準備答應越國的乞求,伍員卻看出了名堂。他大聲對吳王說:“天意把越國賜給吳國,不能答應越國的請求。”他為吳王進一步分析了為什么不能答應的原因:“昔日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帝相。帝相的妃子后緡正懷孕,跑到有仍,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為有仍管理放牧。有過又要殺少康。少康跑到有虞,有虞把二女嫁他,并給田一成,軍隊一旅。少康憑此滅了有過氏,恢復了夏朝。今天吳國之強不如當年有過氏,而勾踐的實力卻大于少康。如果今天不滅掉越國,而且款待他,將后患無窮。況且勾踐這人吃苦耐勞。今日不滅越,日后必有后悔之時!”吳王聽了這些話有些猶豫不定。
文種回去后,向勾踐報告了情況。勾踐一聽求和無望,眼都紅了。他手握寶劍,準備殺掉妻子、燒毀寶物,然后與吳軍拼命。大夫文種攔住了他,獻上一條妙計:“吳國的太宰伯嚭為人貪婪,可誘之以利,請您讓我微服拜訪他。”勾踐馬上讓文種帶上美女寶物,獻給伯嚭。伯嚭果然高興地收下了。
第二天,伯嚭把文種引見給吳王,并為之大說好話。文種也恭敬地對吳王說:“愿大王赦勾踐之罪,收下越國獻的寶物。如果大王不赦,勾踐將殺妻子,燒寶物,以五千人與大王死拼,那時必然要有死傷。”伯嚭在一邊幫腔:“越國已降服為臣,如果赦了勾踐,對國家有好處。”吳王一向信任伯嚭,就同意了。伍員聽到這個消息趕忙進諫:“今天不滅越,日后必悔。勾踐是賢明的君主,文種、范蠡是有謀略的大臣。如果讓他們回國,將給吳國帶來禍害。”吳王不聽,最后終于饒了越國,率兵回去了。這時勾踐在會稽被圍的營地里正仰天長嘆:“我這一輩子就死在這兒了嗎?”文種說:“當年商湯被困于夏臺。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晉文公重耳出奔于翟,齊桓公小白出奔于莒,最后他們都成就了霸業。從這些事情看,大王今天被困于此可能還有好處呢?”
吳王如果聽到這些話,就不會如此放心地同意議和了。日后吳國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吳王聽信寵臣伯嚭,伯嚭又為越所收買,吳國功敗垂成。在這里間諜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歷史!
越國的這次間諜活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在最能影響君主決策的人中找到了自己的代理人,而且對此人的弱點早有了解。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到間諜活動的最有效方式是從對方最高層領導人入手,影響其做出有利于己的決策,從戰略上誘使敵人犯下大錯。日常對敵人領導人和參與決策者的性格、思想方式、決策特點、人際關系進行分析,是這類間諜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這類打入敵人最高層去尋找代理人的間諜活動是最能致敵于死地的戰略間諜活動。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反間諜活動要首先注意防止的。
在這次間諜活動中,勾踐及其使臣咬緊牙關做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也有力地配合了對間諜的收買活動,從心理上麻痹了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