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領與衣袖篇
- 王曉云 龔雪燕 劉慧仙
- 1891字
- 2019-01-03 14:43:45
第二節 立領變化原理
一、立領的結構
立領是沒有翻領部分的領型。由于立領只有領子的領底部分,所以在領型設計和紙樣結構中領子的寬度、上領口線的長度和裝領線的長度之差,以及裝領線的形狀對立領的變化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立領結構如圖3-2所示。

圖3-2 立領結構
立領的結構要素如下。最古老的領子設計是用直條形布片圍成能讓頸部通過的圓圈形態,由此形成最基本的領子——立領。在立領的構成要素中的底領部分,它的寬度、裝領線的形態、領上端線的長度以及與頸部的貼合程度都會影響領子的設計,因此形成的裝領線和領上口線的長度差是決定其紙樣結構的主要因素。
二、衣領構成原理
人的頸部可以近似看成為圓柱體,將其張開便可得到領子的基本圖形。各類型之間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在結構中互為利用和轉化,不同領型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以下衣領變化原理來概括。領子基本結構如圖3-3所示。

圖3-3 領子基本結構
(1)立領構成
①直立領 立領結構的基礎是立領的直角結構,它是根據頸和胸廓的連接結構產生的。人體胸廓為前胸兩個斜面的六面體,在靠上的斜面接近垂直伸出頸部的圓柱體,頸部和胸廓的構成角度呈鈍角,靠近頸窩的角度大,接近肩部的角度小。整體頸部造型呈下粗上細的圓臺體,因此構成立領的直角結構是長方形。
如果將裝領線和領上口線同樣尺寸的長方形布片縫合到原型的領口弧線上,直立領整體領子的上端和頸部之間會有明顯空隙。此外,由于裝領線為直線,領子著裝后呈稍向后傾的狀態,尤其是對頸根形態扁平的體形會更明顯。當領底線為直線時,立領為圓柱形(稱為直立領),此時,立領的立度最好,但領口線與頸部的空隙較大,不服貼。因此,一般情況下直立領的領口需要進行修正,需要將后領口深度稍微減小一些。直立領還包括蝴蝶結領、卷筒領等領型。
在立領中影響領型變化的兩個因素:一是與領孔相接縫的立領底線;二是立領的采形。前者決定立領的結構,后者決定立領的外形。領底線長度是相對不變的,總是等于領孔的尺寸。直立領如圖3-4。

圖3-4 直立領
②錐形立領 將直立領和頸部之間存在的空隙疊合之后,就能形成吻合頸部傾斜形態的立領。在一般情況下,被稱為立領的領子就是這種形態。當這些空隙部分被折疊,即可發現外領圈相應縮短,領子成彎曲狀,此時的立領稱為錐形立領。錐形立領與頸部非常服貼,頸部感覺舒適,但其立度不如直立領好。錐形立領如圖5-25所示,被疊合之后的領子上端線尺寸明顯比裝領線的尺寸要短,在領子上端線處紙樣被疊合的量越大,裝領線向上彎曲得越大,領子上端和頸部的貼合狀態就越緊密。領底線上翹的選擇是有條件的,如領底線上翹必須保證立領上口圍度不能小于頸圍。當領底線曲度與領口曲度完全吻合時,立領特征消失,變為原身出領,此時必須開大領孔。
一般領底線彎曲的程度和位置是很嚴格的。首先領底線上翹度要考慮立領上口圍度比實際頸圍大,以便于活動,通常設在1~2cm左右;而在實際設計中要靈活得多。領底線彎曲的位置在該線靠近前頸窩的三分之一等分點或是后領孔長度處。錐形立領如圖3-5所示。無論領底線曲度、領口開度以及領高如何變化,都要以保證立領上口不影響頸部活動為原則(如圖3-5)。

圖3-5 錐形立領
③倒錐形(喇叭)立領 將F點打開一定的量,使領子向下彎曲。成形后的領子位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錐狀,此時的倒錐形立領與人體頸部的空隙加大,倒錐形立領現在直接應用較少,其使用最頻繁的時期是清朝,如官府服裝。與錐形立領的結構恰恰相反,領底線下曲度越大,立領上口越長,使立領的上半部分容易翻折,構成事實上的領底座和領面的結構,這就是翻領結構形成的基本原理;而且,領底線下曲度越大,立領翻折量越多。當和領口曲線完全相同時(曲度相同,方向相反),立領就全部翻貼在肩部,立領特點完全消失,變成平領結構。倒錐形立領如圖3-6所示。

圖3-6 倒錐形立領
(2)翻領構成 在倒錐形立領的基礎上,將F點再繼續打開較大的量,使領子繼續向下彎曲。成形后的領子位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錐狀,這種領子能夠將領上口線翻折下來,形成“翻領”。如圖3-7翻領構成所示,圖中A'、E'、D'三點肩的虛線連線表示領座與翻領的分界線。此時,由量變到質變,從立領構成轉變到翻領構成。

圖3-7 翻領構成
(3)平領(坦領)構成 在翻領的基礎上繼續增大F點的打開量,領子向下彎曲的程度也相應地增大,直到領子的彎度與領口曲度相近時,成形后領座高度在0.5~1.0cm范圍內,就形成標準的平領。平領構成如圖3-8所示。

圖3-8 平領構成
當領子的彎度繼續增大,直到其曲度遠遠大于領口的曲度,達到360°或以上時,領外口線增大的長度就變成了褶量,領子成形后呈現很多自然的波浪褶皺。此時的特殊平領稱為荷葉領或波浪領。荷葉領(波浪領)構成如圖3-9所示。

圖3-9 荷葉領(波浪領)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