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領與衣袖篇
- 王曉云 龔雪燕 劉慧仙
- 1749字
- 2019-01-03 14:43:46
第三節 立領裁剪基本方法
立領可以看成是由領口沿頸部向上延伸的圓柱結構所形成的。無論是直接由衣身領口向上平移延伸的連身立領,還是將延伸部分作為衣領單獨設計再配裝于衣身領口的立領,都是以圓柱形表面展開的矩形結構作為領型變化的基礎。
一、立領裁剪原則
矩形寬a為領高,b為領圍。由于人體的頸部呈下粗上細的錐形輪廓。因此,圓柱形的立領結構在上領口處與頸部之間并不貼合,而是略有松度,這種立領又稱為中性立領,成為基本型的立領結構,如圖3-10所示。

圖3-10 立領基本形
立領的變化取決于領高及上領口松度的設計。領高可以在前頸點至眼睛之間的范圍內變化,但出于對立領造型美觀的需要,領高a應該大于2cm。通常內衣及套裝的立領實用高度僅限于脖頸長度范圍,一般在2~8cm。而外套的立領實用高度可達到15cm左右。此時,領口圍度必須增大甚至接近于頭圍尺寸,才能遮擋面部并保持頸部活動自如。立領領子形狀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領底口線的形態,在領底口線長度與立領內角不變的條件下,領底口線向上彎曲。領上口圍度變小,呈錐形立領結構。領底口線的彎曲曲率越大,立領高度越大,領上口圍度越小。在設計錐形立領結構時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領上口圍度大于或等于頸圍(領口位置處頸圍);領底口線尺寸等于衣身領口尺寸。當設計貼頸的高立領時,如領底口線的上彎弧度不變,可適當開大衣身領口來滿足貼頸設計。當領底口線向下彎曲時,領上口變大,呈倒錐形立領結構。這種領型實際上已經演變為翻領結構,而且領底口線彎曲的曲率越大,領面越容易翻折。為保持倒錐形立領造型穩定性,應借助于厚挺的面料或硬挺度較高的樹脂襯等輔料的支撐作用,一旦領底口線彎度與衣身領口相吻合,則立領就完全轉變為平領而失去立領的造型特征。立領構成如圖3-11所示。

圖3-11 立領構成
二、立領裁剪基本方法
(一)確定起翹量法
(1)起翹量的作用 立領裁剪的基本方法是基于最基本的立領領型,即以等長的上領口線和裝領線的尺寸做成長方形領子縫制到領口線。如前所述此時立領呈圓柱形,但領口線與頸部的空隙較大,不伏貼。這就需要對這種直條的立領領口進行調整,使其和頸部更好地貼合在一起。調整方法就是將立領和頸部之間的空隙進行部分折疊,外領圈隨之縮短,領子呈向上彎曲狀,立領向上翹起的量稱為起翹量。起翹量是立領裁剪制圖的關鍵結構參數。起翹量的作用如圖3-12所示。

圖3-12 起翹量的作用
(2)起翹量的確定 起翹量過大,上領口會過緊;反之,起翹量太小,上領口又與人體頸部空隙過大,不伏貼。如果在原型的領口弧線上設計立領,領起翹量一般為1.5~2.5cm,然后依據領起翹量繪制與領口弧長相等的裝領線。
立領在裁剪時需要注意的是領底線的確定。當起翹量為0時,如果裝領線為直線,以傾斜角=90°時立領的力度為最好,但與頸部有一定的空隙;當起翹量為1~2cm,傾斜角>90°時頸部最合體;當起翹量為負值時,裝領線向下彎曲,傾斜角<90°時立領的力度不好,與頸部的空隙較大,一般不采用負值。起翹量的確定如圖3-13所示。

圖3-13 起翹量的確定
(二)立領角度制圖法
除了利用起翹量制圖方法外,有時也可以使用角度制圖法來繪制立領。
立領領型中使用最多的為錐形抱脖式立領,可設計成單層結構,也可以制成兩層翻折式樣。它與人體頸部的配合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領下口弧線起翹度為7°,領上口弧線的起翹曲度為5°。這樣領下口弧線長大約比領上口弧線要長3cm左右。立領角度制圖如圖3-14所示。

圖3-14 立領角度制圖
(三)彈性面料立領裁剪
對于針織面料立領而言,由于面料柔軟,橫向延伸變形較大且容易脫散,因此,衣領結構設計既要遵循一般規律,又要利用面料特點進行合理的紙樣修正:一是領面與領里在領口處連裁,以便對折后形成的立領領口平整美觀,不易脫散;二是在滿足領口為直線結構條件下,僅在領底口線側增減領高來完成不同造型的需要;三是針織面料可以使領圍有較大的調節范圍。若使領口貼頸度好,只要使領底口線的延伸長度與衣身領口相符即可。若使領上口寬松,則可以增加領上口尺寸,同時開大衣身領口,就形成了如圖3-15所示的領型。

圖3-15 針織面料立領裁剪
利用針織面料的柔性特點,如增加立領高度,使之達到實用高度的2~3倍時,就會產生新的領型,圓錐形高立領可卷折成為翻折立領;圓柱形高立領可堆下來成為雙翻領,又稱為海龜領;闊領口的高立領可墜下來成為垂墜領,如圖3-16所示。

圖3-16 針織面料立領變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