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國防第一——李鴻章與中國軍事近代化(6)
- 補天術:大變局中的李鴻章
- 徐鋒華
- 4815字
- 2017-08-16 15:32:37
到1874年春,日本“鐵甲船”侵踞臺灣,清廷才頓感海防乏力,丁日昌趁機再提“北東南三洋聯為一氣”的建議,清廷遂令沿海各省就此議奏。在全國范圍的海防大討論中,李鴻章的看法是,中國“財用極絀,人所共知,欲圖振作,必統天下全局通盤合籌,而后定計”;而論“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師老財痡,尤慮別生他變”,如果“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有不困窮顛蹶者哉”“況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因此李鴻章主張:“出塞及尚未出塞各軍似須略加核減,可撤則撤,可停則停,其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12月10日,李鴻章上《籌議海防折》,再次主張三洋防務,并提出了10年之內創建北、東、南三洋水師的宏偉規劃。他建議“北洋宜分駐煙臺、旅順口一帶,東洋宜分駐長江外口,南洋宜分駐廈門、虎門”,各配兩艘鐵甲大船,一處有事,六船聯絡。并補充分析說:“敵從海道內犯、自須亟練水師,惟各國皆系島國,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水師所能驟及。中土陸多于水,仍以陸軍為立國根基。若陸軍訓練得力,敵兵登岸后尚可鏖戰。”這說明,李鴻章并沒有因發展海軍就對陸軍有所輕忽,而是有著海陸接力的戰略考慮,盡管這與現代海陸空聯動作戰的整體戰略相比尚有距離,但體現出李鴻章對近代國防的一種積極思考。
十四
經全國討論議奏后,清廷終于下定了決心。1875年5月30日,清廷頒發《著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南北洋海防諭》,決定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負責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著手近代海軍的創建,“三洋”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李鴻章在謝恩折里表示,將擇其最要者,不動聲色,先行試辦。1879年7月29日,清廷再次頒發上諭,著李鴻章、沈葆楨刻意講求海防,但不久沈葆楨病逝,海軍之規劃即由李鴻章一人操持。李鴻章在天津設立水師營務處,專辦海軍事務,以道員馬建忠負責日常工作。
督辦海防、籌建水師,在當時是破天荒的創舉,既然清廷信賴委以重任,李鴻章當然不能掉以輕心,他認為:“今議海防,則必鑒前轍,揣敵情,其防之之法,大要分為兩端,一為守定不動之法,如口內炮臺壁壘格外堅固,須能抵御敵船大炮之彈,而炮臺所用炮位須能擊破鐵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鐵船設法阻擋,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一為挪移泛應之法,如兵船與陸軍多而且精,隨時游擊,可以防敵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師鐵甲船與守口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之物。”將口岸防御和游擊策應有效結合,需要配備相應的軍事設施才能做到。
李鴻章經過縝密考慮,決定在旅順、大沽、威海衛3處建立海軍基地,以形成犄角,互為聲援。1880年他派縣令陸爾發及德國退役工兵少校漢納根到旅順修建炮臺,翌年6月,旅順黃金山第一座炮臺竣工,水雷魚雷營設立。1884年,李鴻章向清廷剖析軍事地理:“渤海大勢,京師以天津為門戶,天津以旅順、煙臺為鎖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綜覽北洋海岸,水師扼要之所,惟旅順口、威海衛兩處,進可以戰,退可以守”。這兩地自然成為李鴻章的首選,威海1883年設立了水師機器廠,旅順口炮臺1885年初步建成,其他各項也在逐步推進。
“從來兵合則強,分則弱,中國邊防、海防萬余里,若處處設備,非特無此餉力,亦且無此辦法。”但是,由于清廷沒有足夠財力實行三洋并舉,只能“先于北洋創設水師一軍,俟力漸充,由一化三”。這也便于身在直隸的李鴻章運作,先創建北洋水師。不過由本國船廠制造艦船顯然來不及,質量也難以與列強匹敵,“今急欲成軍,須在外國定造為省便,但不可轉托洋商誤買舊船,徒糜巨款”。于是,在爭論了多年之后,1879年,清廷向英國訂造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1880年,清廷決定由李鴻章函令駐德公使李鳳苞,向德國伏爾鏗廠訂造兩艘鐵甲艦,1885年鑄成后駛抵中國,分別定名為“定遠”“鎮遠”。
從迅速加強國防力量以濟急需的角度著眼,主張花費巨款購買當時最先進的鐵甲艦,非但無可厚非,反倒可說是獨具膽識與魄力。在李鴻章的積極建言下,清廷不惜重金,共向國外定購了15艘兵船。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設水師學堂,請嚴復赴津充任教習,并聘英國人葛雷森為北洋海軍第一任總教習。1881年12月2日,李鴻章奏保丁汝昌堪任水師提督,統領北洋水師。并奏報續選派閩廠學生十名出洋肄業,以儲人才。1883年7月25日,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認為鐵艦、鐵道才是真實聲威,祈主持大計。他還下令修建大沽船塢,為艦船提供修理維護基地。為了中國近代海軍的誕生,可以說李鴻章殫精竭慮,在各個層面都付出了一系列艱辛努力。
1884年3月10日,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建議成立海軍部,統籌海軍建設?!安樘┪鞲鲊獠亢2坎⒃O衙門于都城,海部體制與他部相埒,一切兵權餉權與用人之權悉以畀之,不使他部得掣其肘。其海部大臣無不兼贊樞密者,令由中出,事無旁擾?!梢娡饣既绱似湄?,必須變通,應請徑設海部,由鈞署(總理衙門)兼轄,暫可不必另建衙門,凡有興革損益,籌餉用人,諸事悉聽尊處主持。”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李鴻章稱贊“日本講求水師二十余年,雖船只無多,西人咸稱其規模粗具,操練有法”,并說日本與德國一樣,“皆以分年籌款逐漸添船為經世根本,中國甫經開辦,極應仿照可大可久之謀”。他提議仿照日本的辦法發展中國新式海軍,還把翻譯館所譯的《德國海部述略》《日本海軍說略》譯本送給總理衙門,呈備采擇參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尤其是中法戰爭期間初建的福建水師遭到毀滅性打擊,南洋水師也因受損而不振,迫使清廷不得不“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為收回軍權統一指揮,清廷決定設立海軍事務衙門,慈禧下旨,“著派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并派慶郡王奕劻、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辦理。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幫同辦理?,F當北洋練軍伊始,即著李鴻章專司其事”。在這個充滿皇室貴胄氣息的海軍事務衙門里,醇親王奕譞和慶郡王奕劻的掛名顯然是為控制監督起見,幫同辦理的善慶和曾紀澤自然唯李鴻章馬首是瞻。因此,李鴻章雖然只充當會辦大臣,卻是干實事、負實際責任的人。
北洋海軍組建中的大量具體工作是由李鴻章主持經手的。1885年10月12日,“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統率全國海軍,“舉凡造船、購器、選將、練兵”,均“由該衙門主持考核,次第辦理”,并兼管興辦鐵路等工程。李鴻章主持了《北洋海軍章程》的制定,這是中國海軍建設在制度上走向規范化的標志,北洋海軍邁入了從初建到成軍的新階段。
李鴻章利用海軍衙門整頓海防的名義,排除各種干擾,大力開展北洋海軍建設,將其逐步推向頂峰。為了北洋海軍的生存和發展,他函商沿江沿海督撫籌銀260萬兩,“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各督撫支持李鴻章開海防捐,來保證海軍建設。終于,艦隊在1888年12月17日建成,總計大小艦艇近50艘,噸位約5萬噸,用于作戰的有20余艘。以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北洋艦隊正式成立。至此,清政府總算有了一支近代化的海軍隊伍。
在相關配套設施上,1890年底,旅順船塢工程竣工,規模宏闊,為全國塢澳之冠。在旅順口東西兩岸設置有陸路炮臺和海岸炮臺,還修筑大連灣炮臺,以作前后衛護。1888年到1891年,威海衛各海岸炮臺陸續建成,威海衛成為北洋海軍的一個基地。經過李鴻章的苦心營建,旅順口和威海衛遙相呼應,已然為渤海之鎖鑰、天津之門戶。此外,劉公島的海軍公所、鐵碼頭、船塢、彈藥庫、魚雷營相繼竣工,并在島上擴建了機器廠和屯煤場,劉公島成了北洋海軍的大本營,海軍提督即駐節于此。李鴻章對艦隊與島岸的后勤調度,海軍與陸軍的作戰配合,都作了相應規定。
北洋艦隊1888年正式成軍,1891年初具規模。李鴻章對此成就感到比較滿意,“海軍一支,規模略具。將領頻年訓練,遠涉重洋,并能衽席風濤,熟精技術。陸路各軍,勤苦工操,歷久不懈。新筑臺壘,鑿山填海,興作萬難,悉資兵力。旅順威海,添設學堂,諸生造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藥、栗色藥、后膛炮、連珠炮、各種大小子彈,計敷各艦操習之需,實為前此中國所未有。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新月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身為會辦大臣的李鴻章運籌帷幄,廣購戰艦,建設威海衛、旅順口海軍基地,擬定《北洋海軍章程》,訓以新式操法,中國近代史上最強大的北洋海軍就在他的手上聚沙成塔般地逐漸建立起來,委實不易。李鴻章不愧為近代中國早期軍事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對晚清的軍事改革和國防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
十五
早在輪船招商局籌建之初,李鴻章奏請從軍事經費中撥借銅錢20萬緡,作為官借資本。他向清廷表示:“西洋富強之策,商務與船政互相表里,以兵船之力衛商船,必先以商船之稅養兵船。”招商局建立數年,先后撥還各行省官本白銀190萬兩,李鴻章就從中提撥百萬,訂造鐵甲兵船。其后,招商局每年撥6萬兩,為北洋添造兵船,成為艦隊一個重要的經費來源。李鴻章還說:“海防非有輪船不能逐漸布置,必須勸民自置,無事時可運官糧客貨,有事時裝載援兵軍火,借紓商民之困,而作自強之氣?!痹跉v次對外戰爭或軍事沖突中,招商局幫助運送士兵武器,出力不少。
與近代化戰爭相配套的,是先進的通信設施和便捷的交通運輸。對起步較晚的中國來說,“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于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其鐵甲等項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里,勢必聲東擊西,莫可測度,全賴軍報神速,相機調援,是電報實為防務必需之物”。李鴻章奏請設立電報和鐵路,“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倘如西國辦法有電線通報,徑達各處海邊,可以一刻千里,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則統帥尚不至于誤事”?!叭缬涎睾8魇≈鹛幗酝椭乇词关敻凰胱阗Y供給,設敵以偏師相擾,我即須全力因應,長年不休,何以堪此。有鐵路則運兵神速,畛域無分,兵餉煤械,不虞缺乏,主靈而客鈍,守易而攻難?!?
為打消清廷顧慮,李鴻章解釋說:“臣等創興鐵路本意,不在效法外洋到處皆設,而專主利于用兵?!薄捌堄需F路以利師行,則雖滇、黔、甘、隴之遠,不過十日可達。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為游擊之師。將來裁兵節餉,并成勁旅,一呼可集,聲勢聯絡,一兵能抵十兵之用……”正是由于軍事上的實際需要,才促使清廷下定決心興辦鐵路、電報等近代化事業,而這些有利條件的出現,為李鴻章的軍事構想打造出更美妙的憧憬,與早期所謂偏重海防、輕視塞防的議論相比,已無異于天壤之別。
李鴻章認為,中國自奉天至廣東,沿海袤延萬里,口岸林立,若必處處宿以重兵,“所費浩繁,力既不給,勢必大潰”,唯有分別輕重緩急,選擇尤為緊要之處,聚積精銳,方可固守?!叭缰彪`之大沽、北塘、山海關一帶,系京畿門戶,是為最要;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系長江門戶,是為次要;蓋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谶吘陈詾椴贾茫从写焓?,于大局尚無甚礙?!币虼耍姆朗夭呗允枪淌睾??、拱衛京畿,力保根本不動搖,即使邊陲有失,也可伺機收復。
在具體的戰術設想上,根據譯書《防海新論》所言:“凡與濱海各國戰爭者,若將本國所有兵船徑往守住敵國各???,不容其船出入,則為防守本國海岸之上策?!边@當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又可使本土免遭涂炭的好辦法,但前提是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海上力量。李鴻章覺得,“水師果能以全力經營,將來可漸拓遠島為藩籬,化門戶為堂奧”。1884年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時談道:“海防二字,顧名思義,不過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張國威而懾敵情?!敝挥幸詰馂槭兀拍芙ㄍN萌。因此,建設近代海軍為重中之重,外海水師鐵甲船為斷不可少之物,“縱不足以敵西洋,當可與日本角勝海上”。如此一來,“海外之險有兵船巡防而我與彼共分之,長江及各??谥休喆D運,而我與彼亦共分之,或不讓洋人獨擅其利與險,而浸至反客為主”。即使暫時實力不足以壓制,也可借本土之地利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