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倉央嘉措:有緣,無緣,只在一念之間(4)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里應該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單,萬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只,即使茍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處,帝王游幸歡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作儀仗的音樂是排蕭與建鼓合奏,樂工們坐在鼓車中演奏,樂聲響徹云霄。可是現在已經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

漢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經無濟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枉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會再歸來!

雙飛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死后化為一抷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后名,與世長存”。

千秋萬古后,也會有像我和我的朋友們一樣的“鐘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墳,縱情高歌,盡情的喝酒,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當然,詞人是在寫塵世間的感情,但天底下的男女真情大多相似,無論結局如何。倉央嘉措,歷史上僅有的活佛和情歌王子,用他的詩歌,不僅把那些美好難忘的情感寫得感人至深,也讓紅塵里的男男女女們真切認識到:其實佛門內外沒有什么兩樣,每個人面對的只不過就是自己的心靈,有過至真的感情,也就參悟到了至真的禪意。佛門中人,雖然都在追求著六根皆凈,卻每日里離不開人間煙火。

五 菩提本無樹

1.菩提本無樹

佛的根本涵義是指已經大徹大悟的修行人。倉央嘉措,這位活佛,以他天生的浪漫才情,對佛法做出了獨特理解。在為他人超度和祈福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和歡樂。他把那些佛理和參悟寫進了自己的情歌里,并勇敢而坦率地唱了出來。

據說,釋迦牟尼曾經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嗔、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三十五歲。

佛教傳入中國,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反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樹,

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大意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由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十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回頭是岸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這是一些特定的人群,超度同時,也在修煉著自己,只是個人的修為不同,對佛性真意的理解也就不同。有時可能南轅北轍,有的則可能是緣木求魚。

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然環境諧協在一起,又會生發出錯落萌動的多樣景觀。而且,由于在佛門里對于生存意義的不同理解,也就必然會出現高低不一的佛門眾生相。

就有如同是儒門中人,孔子取仁,孟子取義;同是道家人物,老子鐘情于眾妙之門的玄想,而莊子則像一只南飛的大鵬,逍遙放曠。同樣,在廟宇深深的佛門里,我們也看到了奇異迷人的獨特霞光。

或許,佛門的博大精深,正表現于此。倉央嘉措,是一個不合作者嗎?

據說,當年老子留下洋洋五千言之后,西行未歸,正是在此時,釋迦牟尼拜老子為師,在菩提樹下終于悟得真理。其實,佛祖的本意,不過是要人超脫,而不是禁錮,是要還世間里的眾生以自由,而不是約束。這一切,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與生俱來的應有之義。倉央嘉措的智慧就在于,他對于佛性的理解,正源于他對于個體生命的天真認知。今天,我們回頭談論倉央嘉措,似乎評判的邏輯起點應該由此開始。

如何讓生命的瞬間,追求生存價值的永恒?把持著一種對生命和現世人生的執著,帶著對自己和俗世眾生的關心,在佛門教義的理解上,使倉央嘉措已經遠遠異于他人。

于是,一切,從生命意識的底蘊出發了。倉央嘉措的心里軌跡應該是:對內,營造了一片心靈的廣闊天宇,以超越于佛門里的清規戒律;對外,衍生為肆意酣暢的行為,以率性無障昭示了本能的反叛。

生命之可愛,正在于個體可以盡情享受這生命。因而生命的價值,正在于生命本身,而非生命之外的什么功名利祿。

自然,自由而又自如的放達,其實有時是學不來的。對生命的理解不同,對那些繁縟的佛門教義的理解也就不同。真正的放達之人,他們關于現世人生的苦痛,關于塵俗的齷齪,關于亂世的荒誕,關于宇宙的空寂,均來自于個體對生命的真切感受與孤獨體悟。

早年的世俗生活,天生的過人才情,對生命認知的徹底體悟,讓佛門里的倉央嘉措終于越過了橫亙在塵世和空門之間的障礙,從而把那些情歌唱得真切動人。

3.結語

最后,還是讓我們用這些禪意無窮的文字,來結束對這位佛門里的情哥哥的解讀和參悟:

我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曰: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

佛曰: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曰: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問佛: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我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我問佛:你多大?

佛曰:我就算一歲,我也是佛,

你就算100歲,如果固守自己的心靈,那也是人。

我信緣,不信佛。緣信佛,不信我。

佛曰:緣來天注定,緣去人自奪。

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佛曰:將生命結束在愛人面前,瞬間的痛苦,

永恒的幸福,無法抵擋的誘惑。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佛曰: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

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佛曰: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你們只有思之苦,無姻之緣,未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于是,佛曰:蒼生難渡……

是的,世間有許多事,“緣起即滅,緣生已空”,有緣,無緣,不過只在一念之間。佛是什么,佛并不高深,也并不神秘;“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無論在塵世,還是在佛門,都不過是要我們的靈魂得到寧靜和安穩。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痛苦,不是來自于肉體,而是來自于靈魂:人生如夢,禪意如水,我們需要這樣的解脫和參悟,也需要這樣的照顧和安頓。

倉央嘉措,身為佛門至尊,卻只要凡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如白圭無玷,卻又艷如玫瑰,像極了高山上的那一枝圣潔的雪蓮花。他是一種迷失,更是一種超脫;這是一種逃脫,更表現為一種征服。

他心無掛礙,完全拋棄了那些清規戒律,正是以出世的頓悟,來對待入世的修行。正如藏傳佛教高僧對其評價為,“六世達賴以世間法讓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詩歌和歌曲凈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用最真誠的慈悲讓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獨行讓我們領受到了真正的教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拜泉县| 晋中市| 洪江市| 邵武市| 方山县| 礼泉县| 马鞍山市| 杭锦后旗| 若羌县| 临沭县| 镶黄旗| 冕宁县| 周口市| 雅安市| 将乐县| 华亭县| 黑龙江省| 平果县| 石台县| 景德镇市| 澄迈县| 收藏| 镇康县| 衡南县| 会昌县| 山阳县| 上饶县| 布尔津县| 灵石县| 尖扎县| 中宁县| 合阳县| 湘西| 塔城市| 聂荣县| 虞城县| 丰原市| 衡阳县| 金门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