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創業:傳統企業的組織裂變、模式升級與管理變革
- 張采明 蔡余杰
- 2410字
- 2019-01-04 11:01:52
多角化經營戰略:實施內部創業的時機、規模、流程及風險
企業的多角化經營也可稱為多樣化經營,是超過原有的經營范圍,同時經營兩個以上行業的經營戰略和形式。多角化經營是一種跨行業和跨產業經營,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經營方式。通過多角化經營將公司的業務觸角伸向更多的產業領域,豐富了產品品類,降低了單一經營所面臨的風險,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獲利能力。
實現多角化經營的方式包括收購、合資以及內部創業,其中內部創業對于員工以及企業的成長是最有激勵作用的。內部創業就是企業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積極開拓新業務領域,這里的新業務不僅包括在相關的產業領域創造規模經濟,同時包括進入不同的產業領域創造范疇經濟。
內部創業就是通過在企業內部選拔優秀的人才參與和經營新業務,從而達到提拔人才、鼓舞員工士氣、開創新事業、增加盈利機會等目的。
一個聰明的企業家往往都非常重視對人才的挖掘和利用,并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來激發這些人才潛在的創造力。于是就順勢產生了內部創業,公司為其提供相應的資源以及資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幫助有夢想的人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幫助企業留住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企業邁向多角化經營,獲得更多的盈利機會,從而在競爭中增加勝算。
◆時機與規模
與一般創業一樣,企業開展內部創業也應當選擇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對內部創業來說,最恰當的切入時機有兩個。
(1)在新事物剛剛萌芽的時候。如果能在這一時刻率先進入該領域,就會獲得更多的先天優勢。
(2)在新事物蓬勃發展的時候。此刻這一領域能夠形成競爭的企業數量比較少,即便是后來進入,也可能會因為對商機的準確把握而獲得后來者居上的機會。
筆者在對很多公司的內部創業以及運作狀況進行調查時發現,通常在第一個時機中切入的企業,獲得成功的概率較高。
從規模上來看,內部創業的規模又可以分為小規模進入和大規模進入(見圖2-2),兩種進入方式各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時這也是公司對內部創業進行層級評估的重要選項。

圖2-2 內部創業的兩種規模
★小型的公司一般會采用小規模進入。小型公司本身就缺乏規模效應,市場能見度低,雖說在發展初期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較低,風險也比較低,但是能夠獲得的利益也是很低的,在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而大型的企業一般會采用大規模的進入方式,不僅更容易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而且市場的能見度也比較高,對于通路布局以及形成品牌效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初期雖然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利益會更加可觀。
企業對內部創業也采用了不同的培養方式。有的企業會成立專門的事業部組織單位,用于孵化內部創業項目,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協助和支持,在內部創業項目成長到一定階段后再獨立運作;而有的企業則是在創業項目的籌備工作準備就緒后,就放手讓新創立的公司獨立經營,通過在新領域的開拓,為企業帶來全新的氣象。
◆內部創業成功的6個步驟
企業的內部創業要想獲得成功,需要走好下面6個步驟(見圖2-3)。

圖2-3 內部創業成功的6個步驟
1)成立專責單位
在企業內部成立專責單位,主要用于進行項目研究,分析內外部的市場環境以及產業情勢,評估公司是否有能力支撐創業項目的開展,對創業項目進行總結、分析利弊得失,在內部創業中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問題解決。
2)選擇合理的經營模式
內部創業所開創的新事業一般是跨越了產業之間的界限,因此專責單位需要為新事業的發展選擇一套合理的經營模式,包括企業的典章制度以及運作方式等。
3)尋求母公司的支持
在新創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各方面還不夠成熟,此時母公司需要給予其必要的支持和庇護,幫助其更快地走上正軌,實現迅速成長。
4)縮短上市時程
既然選擇了內部創業,就要學會與時間賽跑。公司在經營現有事業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可以采用同步工程方法對內部創業項目的各項工作流程和時程進行執行與管理,從而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
5)編列營運預算
對于新創立的公司需要有完整的運營計劃以及預算,同時還需要建構具備規模效率的設備,從而幫助新創公司在市場上迅速站穩腳跟,并逐步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6)鼓勵員工勇于創新
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此參與創業籌備的管理者抑或是員工,都持有謹慎小心的態度。謹慎小心固然沒有錯,但是過于謹慎就容易故步自封、安于一隅。因此要經常給予這部分員工鼓舞,激發他們的斗志,讓他們敢于打破常規、尋求創新,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注意三大風險
內部創業由于其較高的自主性以及對公司多角化經營的推進,受到了員工和企業的歡迎。但是內部創業也存在很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讓企業承擔創業失敗的后果,如圖2-4所示。

圖2-4 內部創業存在的三大風險
1)進入規模不恰當
小型公司的資源和能力方面受限,如果選擇大規模進入的話,就很難顧及全面;而如果大型企業選擇小規模進入的話,就可能會限制其發展,失去實現更大突破的時機。因此,選擇內部創業模式要立足于實際,切忌急功近利或鼠目寸光。
2)實現商品化的過程過于粗糙
很多公司在內部創業過程中為了追求多角化,忽略了在實現商業過程中關注顧客的真正需求,使得產品缺少了能夠打動消費者的營銷賣點,從而在市場上失去了自己的優勢。
3)管理問題難解決
多角化經營必然會存在跨行業、跨產業的問題,這也就增加了管理的難度。而且管理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影響創新業務的開展,同時也為公司在其他方面的策略提供了一種阻力。
比如在公司內部同時開展過多的內部創業項目,不僅容易分散公司的資源,削弱公司的整體競爭實力,而且管理者對于如此之多的創業項目在管理中也會力不從心,很容易錯失一些重大的發展機會;不能對時間以及成本進行準確估計,不僅會影響項目的進度,也會給產品的定價造成一定的困擾。
通過內部創業的方式推動企業邁向多角化經營,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經營策略,并在準備創業之前做好必要的功課。此外,創業過程中一定會遭遇重重障礙,因此企業一定要不畏艱險,克服困難。只有跨越障礙,獲得的成功才會更加動人,公司的多角化經營才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