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瓶頸篇(1)

消除瓶頸讓農信社“子彈飛”

農信社在支農路上可謂成績斐然,然而筆者采訪省、市、縣各級金融機構的相關工作人員中發現,農信社在前行中面臨著機制困擾、高稅費壓力、歧視性政策、歷史包袱沉重等等諸多制約農信社發展的瓶頸。這些現象應引起國家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路上:荊棘叢生

高稅費壓力——負重前行。近日,一份關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稅費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農村合作金融系統累計交納稅費292.3億元(其中交納各類稅款約284億元,各類收費約8.3億元),累計占該類機構年利潤的40%。農信社改革以來,國家對農信社的部分稅費實施了減免政策,但從總體來看,農信社稅費過重、項目過雜等問題仍十分突出。作為地方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除國家法定的稅費外,還需繳納地方政府部門收取的多項行政收費項目,共計近70項。一位基層聯社辦公室人員稱:“僅抵債資產處置一項,需要繳納的稅費就有20多個種類,不僅如此,部分稅費還存在‘雙重賦稅’的現象。分析這些收費項目,有些和農信社似乎并沒有什么聯系,如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防洪費、扶貧費等,明顯屬于地方攤派。”

歧視性政策——腰桿兒難直。除了高稅費,還有對農信社的歧視性政策。這些歧視性政策主要是有關部委基于2003年農村信用社改革前的經營狀況,陸續出臺的風險規避政策,包括規定各級財政部門應在當地國有、國家控股銀行開立財政資金專戶,規定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基金等賬戶不能在農信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開設。盡管國務院對于取消針對農信社的存款限制性政策早有規定,但一些部門、單位仍然要求將財政資金賬戶開設在國有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業界人士認為,地方政府的歧視性政策束縛了農村金融機構代理各項惠農業務和為農民服務的能力,也給廣大農民享受農村金融服務帶來了不便。

歷史包袱——不好卸載。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沉重的歷史包袱已成為農信社改革的直接障礙。盡管2003年啟動的這一輪改革,國家給予農信社有史以來最大的資金扶持政策,置換了農信社系統約1600億元的不良資產,但在實施五級分類之后,許多潛在的不良資產已經暴露出來。目前,全國農信社仍有不良貸款5000億元、貸款損失專項準備缺口約1200億元、歷年虧損掛賬約560億元,事實上,相當多的縣級聯社瀕臨資不抵債狀態,依靠負債擴張來維持。

“隱形干預”——身不由己。當前,農信社和地方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厘清,即農信社歸省政府管理,但這并不能消除地方政府行政干預農信社的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為了追逐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顧自身條件、產品銷路、還貸能力,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和行政權力,對信用社的工作進行“強制干預”或“隱形干預”,熱衷于上項目、增產值、創業績,盲目上馬或擴建項目,以行政手段代替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信用社不良貸款急劇增加,經營風險加大。

承擔義務——傾力付出也有苦衷。值得一提的是,農信社負責國家多達十幾種惠農補貼發放,盡管這些代理業務完全是政策性、義務性、公益性的服務,占用了大量的網絡資源,付出了許多的人力物力成本,但各省農信社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不計成本,傾力付出。一位縣級聯社負責人說:“僅印制存折一項,我們聯社每年就拿出十幾萬元的資金。農信社履行社會責任責無旁貸,但應考慮到農信社是企業,應給予適當的補貼。”

機制困擾——尚未厘清。更為迫切的是,盡管全國各地農信社統一法人改革基本完成,但法人治理尚未健全,“三會一層”還未真正形成相互制約機制。據了解,由于制度設計缺陷、實際執行不到位等原因,全國不少農信社都存在這一問題,需要中央決策層進一步關注、解決。而農信社沒有全國性的行業管理機構,在中央一級沒有“代言人”,類似這樣一些改革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并不能及時有效地反映到中央決策層,一位北部地區省級聯社負責人呼吁:“打造全國性的農村合作金融管理交流平臺勢在必行。”

發展:需政策“暖場”

就上述問題,2010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祥智對筆者表示:“在國家政策上,農村信用社給農民的貸款應給免稅,最好是完全免稅,如營業稅、所得稅等等一些稅,全部免掉以后,那么他才更有積極性給農民提供貸款,否則的話,給農民提供貸款的成本相對比較高,影響給‘三農’貸款的積極性。”

同時,取消對農信社的歧視性政策,鼓勵農村信用社參與新農合、新農保等農村社保業務。采訪中,多名基層信用社人員持相同的觀點。希望能夠與時俱進,盡快解除對農信社的歧視政策,給農信社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一位基層聯社負責人表示:“農信社在農村覆蓋面廣,在農民群眾心中信譽度頗高,農民愿意把錢存入農信社。積極引導社保基金以及各類涉農資金存入農信社,能夠起到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農村經濟的反哺作用,支持農信社又好又快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可以方便社保金的發放,給基層老百姓領取社保金提供便利。”

另外,對于歷史包袱,僅僅依靠自身力量難以化解,在不良貸款的清收、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等方面都需要各級政府給予協調解決。對縣級聯社不良貸款應區別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類處置。北部地區一位省級聯社負責人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對農業銀行管理期間轉移給農信社的不良資產,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對信托、農村基金會、城市信用社并入的風險資產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預造成的資產損失,應有地方政府承擔責任,予以解決;對農村信用社違法違規經營造成的風險資產應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通過呆賬核銷等手段予以解決;對農村信用社實行政策扶持措施,如人民銀行提供無息再貸款,財務部門減免稅收等。”

中央一直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出臺,相信這些問題都會在不久的將來予以有效解決,農信社之路必將越走越堅實,越走越敞亮。

農村金融“蛋糕”面臨分割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將在地方金融組織體系、金融服務體系、民間資本市場體系、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等方面先行試驗。

隨著溫州金融改革實驗區大幕的拉開,農村金融市場將面臨新一輪的競爭壓力。加之,隨著對民間金融的諸多限制的解除,農村金融市場的原野上遍開“金融之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商業化轉型、省市郵政儲蓄銀行組建、開放股份制銀行到縣域設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加快,再加上民營獨資銀行及外資銀行的進入,此外,還有四大股份制商行重返農村金融市場,不言而喻,支農主力軍農信社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基層采訪中,多位基層聯社負責人不無憂慮地告訴筆者:“農信社現在面臨的不是發展危機,而是生存危機,得拿點真格的來了,不然就有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遭遇生存危機

2012年3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雜志上撰文稱,目前中國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下一步將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而在去年初,《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已納入《國務院2011年立法工作計劃》。這一系列舉動向社會傳遞出一個信息,有些經營性差的中小金融機構將不可避免地退出市場。

“如果銀行破產條例出臺,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農信社。因為相比較商業銀行,農信社管理體制還沒理順,經營機制還欠靈活,再加上競爭的加劇,其面臨的生存壓力將加大。”一位研究農村金融的專家告訴筆者。

顯然,基層聯社負責人稱農信社將面臨生存危機并非危言聳聽。筆者在重慶、江蘇等地采訪中獲悉,一些縣域金融機構多達15家甚至20家。追溯其原因,上述研究農村金融的專家告訴筆者,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國家政策的鼓勵外,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城市的“金礦”資源已不好開采,故而現在商業銀行就瞅準了農村的“鐵礦”,也就是農村的公共資源。而今,廣大農村是金融業發展的增長點,是金融業上新臺階的廣闊天地。尤其是受金融危機重創后,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緊,而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富裕,商業銀行在廣大農村布局,增設網點,或開展委托代辦業務,大有文章可做。

那么,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加劇后,將給農信社帶來哪些影響呢?江蘇省聯社一位部門負責人告訴筆者,競爭加劇后首先是人才上的影響。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而出現了人才爭奪戰,有些縣域金融機構不惜“下血本”挖掘農信社人才,造成農信社人才流失。農信社由于歷史的原因,人才素質和商業銀行相比本來就有一段距離,優秀人才被挖走后,無異于雪上加霜。其次是服務上的影響。日前農信社雖然開通了農信銀、大小額支付系統等現代化支付工具,但和商業銀行相比,仍存在一段距離。筆者在基層采訪中了解到,有些地區的農信社還沒開通網上銀行,對農信社支持縣域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商業銀行的電子化水平比農信社領先多年,并將ATM機等現代化工具的觸角伸到了縣域的各個角落,尤其是農信社支持的工業園區附近。對農信社的經營造成了壓力。

一些基層信合人士反映,競爭加劇對農信社的存貸款業務造成了很大影響,削弱了支農水平。“一個縣就那么多‘魚’,都在‘撈’,勢必會造成無序競爭,農村金融的存貸款壓力增大;而且增加了支農成本,影響支持‘三農’的步伐。”河南省有位基層聯社負責人如是說。

談起存款的難處,廣西一位信用社負責人用調侃的語氣說:“存款下降,完不成上級交給的任務,要受到處罰。另一方面,這和家里過日子一樣,沒有錢你拿什么經營,拿什么支持縣域經濟?生存是王道,我現在為了吸儲,有時候甚至掏自己的腰包給客戶送禮。”

還有些信用社人員反映,農信社目前的難點是市場占有難,放款難度愈來愈大。現在縣域信貸緊縮,再加上競爭的加劇,許多客戶從銀行貸不到款,就把目光轉移到了民間借貸上。這不僅影響存款的吸收,同時還影響貸款的發放。

據了解,有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經營不規范,也造成了農信社存貸款壓力的增大。比如,有些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機構,存在高息吸收公眾資金,但資金不用于支農,而是投向“兩高一剩”、房地產、礦山等高風險行業的現象。不但存在潛在風險,而且嚴重影響了農信社的存貸款業務。

江浙一帶經濟發達地區的農信社人員還反映,日前國家的經濟下行也給農信社的經營造成了很大影響;再加上競爭的壓力,農信社的生存越來越難。

強化服務沉著應對

如何應對時下的生存危機,多位省、市、縣信合人員眾口一詞,斬釘截鐵:“做好服務‘三農’的基礎性工作,把根留住,寸土不讓。”

2012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農信聯社副主任劉長旭就此問題對筆者表示,農信社應牢固堅持服務“三農”市場定位,始終姓“農”,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他表示,信用社成立至今已有60年了,作為土生土長的老牌農村金融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有自己獨到的特點和優勢。首先,農信社的金融服務面覆蓋是最廣泛的。農信社從省、市、縣、鄉都有自己的機構,是營業網點數量、客戶群體最多的金融機構,保證了金融服務的全覆蓋。另外,還有信貸審批高效簡潔優勢。農信社是多級法人體制,縣級聯社就是一級法人,基層信用社具有小額信貸審批權,這一點決定了在信貸工作流程和信貸審批上,更加簡潔高效。60年來,信用社廣大員工工作在農村基層,信用社的客戶群體主要是農民,在生活、工作中與廣大農民結下了深厚友誼,這是信用社工作的基礎和感情聯系的紐帶,更是信用社未來支農最牢固的基礎。

在筆者采訪的過程中,多位基層聯社負責人都談到應將優質服務的火把高高舉起,照亮“三農”前行的路。2012年4月6日河北省容城縣聯社理事長王之文接受記者電話采訪。說:“農信社應保持清醒頭腦,轉變觀念,加強服務。農信社在城市中不占優勢,應發揮點多面廣優勢,將農村資源牢牢把握住。做好百姓的宣傳工作,在老百姓的認可上下工夫。宣傳農信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銀行理念,給他們辦實事,如辦理小額貸款、助學貸款等。同時應有樸實的服務理念,應樹立‘脫下西服穿便服,脫下皮鞋穿布鞋’的理念,給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二连浩特市| 苍山县| 太原市| 梅河口市| 塘沽区| 兰考县| 蚌埠市| 堆龙德庆县| 益阳市| 莲花县| 黄梅县| 嘉峪关市| 新兴县| 安龙县| 平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灵川县| 龙胜| 明光市| 翁源县| 万年县| 肥乡县| 松江区| 简阳市| 绥芬河市| 白玉县| 威宁| 屯留县| 佳木斯市| 揭阳市| 岳阳市| 铜川市| 鄂托克前旗| 岐山县| 淮滨县| 永吉县| 吉木萨尔县| 隆德县| 乐清市|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