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5098字
- 2018-11-08 19:56:05
7.博學鴻詞科
(1)博學鴻詞科的開設
清入關后,憑借其強大的武力確立起對整個中國的統治,同時實行剃發、圈地、逃人、遷海等民族高壓政策,導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康熙繼位之后,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永歷政權也被清軍消滅了,清王朝開始出現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深受漢族傳統文化影響的康熙皇帝,知道滿洲貴族若想長治久安就絕不能單純依賴武力,必須要贏得人民的支持,于是逐步修訂“逃人”“圈地”“投充”等含有民族壓迫內容的政策、法令,借以緩和民族矛盾。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到1667年),廢除窩主刺字的規定,并減輕對窩主及左右鄰居的處罰。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督捕衙門,地方各省有關逃人案件,除寧古塔仍聽該將軍審理之外,其它各省均由各省督撫審理,而不再讓王公、將軍等滿族人來處理。圈地是清入關之初,為重建農奴制莊園而采取的野蠻手段,農民的土地大量被圈占,許多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無業游民,社會生產力亦遭到嚴重破壞,引起廣大漢族人民的強烈不滿。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永行禁止圈占土地民房。修訂“逃人法”,停止圈地,使順治年間一度非常尖銳的民族矛盾緩和了下來。

《圣諭像解》 清 梁延年撰
1670年,康熙帝頒布圣諭十六條,宣布以儒治國,梁延年對每條逐一詳細作注,編成《圣諭像解》一書,清廷把該書刊行全國。
順治年間,對漢官極為歧視。朝官中,同一官職,滿官品級卻高于漢官。如滿洲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等官居一品,而漢大學士只有五品,尚書、左都御史為二品。在其他職務中也都是這樣。這種明顯的歧視,打擊了漢官在國家治理方面的積極性,使他們備感恥辱。他們不愿意為清王朝出力辦事,不少漢族官員僅是應付差事,混日子而已。康熙帝親政后,立即下令將滿漢官員品級劃一。盡管實際上在每個衙門中仍是滿官作主,但形式上滿漢官員則平等了。在康熙帝親政前夕,他又下令“各省督撫,不論滿洲、漢軍、漢族人,應簡選賢能推用。至于提督總兵官,系防守地方,亦應不論滿洲、漢軍、漢族人,簡選賢能推用”。此旨一下,清初地方總督、巡撫多由滿族人充任的局面才有所改變。當然,這不完全是民族歧視的結果。清初,滿洲貴族剛取得漢族人的天下,民族矛盾尖銳,用滿族人可以放心,但對協調緩和民族關系不利。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使用的是漢軍旗人。康熙帝既然明確表示不問滿漢,但選賢能,對緩和對立情緒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康熙初年,清統治者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國,清朝政權漸趨穩固。但在江南地區,漢族知識分子依然充滿著反滿思想。順治初年,清軍下江南時實行的“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壓迫政策,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極大反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景依然歷歷在目;且南明小朝廷覆滅不久,許多明朝遺臣依然存在,他們強烈要求恢復漢族人的天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分封的三位漢族人藩王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地方割據勢力,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企圖在感情上贏得明朝遺臣和漢族士庶的同情和支持。大批封疆大吏和統兵大將響應“反清復明”的口號,但他們中很多人不相信吳三桂。河北總兵蔡祿起而謀叛,危及京師;京師的楊起隆也詐稱朱三太子,發動反清起義。在這種情況下,康熙進一步認識到,若想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徹底平息漢族人的叛亂,只有取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廣大漢族知識分子深受其影響。康熙自幼受漢族傳統文化熏陶,對漢族傳統文化抱有強烈而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深知欲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康熙八年(1669年),他親率諸王、百官拜謁孔子,由大成門步行至孔子牌位前,行二跪六叩頭禮。康熙祀孔,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及儒家傳統文化,籠絡廣大漢族官員,加強統治。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初九,頒布《圣諭十六條》,通行曉諭八旗并直隸各省府州縣鄉村人等,切實遵行,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控制全國人民。康熙尊孔、以儒學治國的決心,籠絡了廣大的漢族官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在平“三藩之亂”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清廷在陜西、廣東、江西等戰場相繼獲勝,各路大軍全力進攻湖南,圍殲吳三桂之勢已成,明朝遺臣復國夢最后破滅。康熙帝清楚,在大規模的戰爭結束之后,對立情緒肯定會逐漸緩和,因此,消除仇恨、表示誠意的合適辦法是繼續征召漢族知識分子到朝中為官。在平三藩之前的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以“孝康皇后升禮成”為詞,頒詔天下,“命有司舉才品優長”的遺老,舉“山林隱遺”之士,征聘到京,以便任用。但效果不明顯,寧波故明翰林院編修葛世振,關中名儒李
一見征召,竟稱病堅決不就。后幾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帝雖然忙于戰事,但卻沒有忘記籠絡人心的大計。當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被先后分化,叛亂即將被平定之時,一道諭旨由京城發往全國各地。為進一步籠絡漢族地主和明朝遺臣,康熙十七年(1678年),宣布特開博學鴻詞科,規定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省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舉薦,皇帝親試錄取。
“博學鴻詞科”是康熙皇帝在總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特別科目,是唐玄宗時期的“博學鴻詞科”的發展。我國古代科舉制有一個逐步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漢代,薦舉和考試相結合,設有賢良方正、直言取諫、文學異等諸科,由丞相、列侯、州郡推薦,皇帝親自考試錄取。到了隋唐之際,科目漸多。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置進士科,“憑文取人,專主章句”,是考試科目中最難的一種。至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又創博學鴻詞科。宋代繼之,在進士及第者中挑選學問淵博、文辭清麗的秀士,因為要求太高、難度極大,因而未能普及推廣。元明時期,仍以進士科為主,并專測試八股文章。清順治二年(1645年),浙江總督張存仁首先向順治帝獻策,開科取士,以使從逆之念自息。順治三年(1646年)首次舉行會試,清朝科舉成為定例。但八股取士,對于熱衷于功名的年輕士子固然適宜,而對于那些眷戀明朝、拒絕與清廷合作的名士則不一定適合。因此,康熙皇帝決定一方面沿襲舊制網羅漢族士子,另一方面采取漢代薦舉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進一步籠絡遵從儒家思想的名士,從感情上消弭漢族士子與滿清貴族的矛盾,使之為清朝統治者服務。
(2)開科取士
經各地薦舉,共有170余名才學之士參加了“博學鴻詞科”考試。
應該說在經過30余年的統治之后,即便是“三藩之亂”也無法撼動清王朝的地位,漢族士人“反清復明”的前景極為黯淡,廣大人民對征殺與戰亂早已厭倦,他們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清定鼎中原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作為“異族”的滿清統治者已失去了父、祖輩那樣熾烈的仇恨情緒。這一切是康熙帝施展策略的客觀有利條件。但對于那些砥礪名節、抱有強烈民族情感的漢族知識分子,康熙帝的策略仍發生不了作用。如顧炎武,當時已經65歲高齡,當聽說自己被征詔時,他當即表示寧死不從,如定要相逼,就只有一死,最后地方官也只得作罷。他的朋友,陜西李也被列入征召對象。盡管他以病為由加以拒絕,但卻被連人帶床一起抬到了省城,李
絕食6天,并要自殺,才被放回家中。大儒傅山都被抬到京城外,卻抵死不肯入城,大哭大鬧,最后也被免征。其他如黃宗羲、魏禧等不是以自殺相脅對抗,便稱病重。就是在名單中的應薦者,他們也并非都心甘情愿,許多不過是心存“走一遭”,以應付皇帝與地方官員而已。
但康熙帝對此已心滿意足了,他要好好利用這一機會,表明自己尊崇儒家文化的誠意。盡管南方戰火正熾,然而京城還是歌舞升平的境象。十一月,各地被薦名士陸續抵達。康熙帝不急于開考,他發下旨意說:北京冬天白天時間太短太冷,不利于各才學之士展示自己的才華,故決定將考試日期延后,等來年天氣轉暖之后再行考試。同時命令禮部妥善安置應試者的食宿,每月每人發給銀三兩、米三斗,使應試者免除后顧之憂。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康熙帝一早先到堂子致祭,而后回宮登上太和殿。在一片禮樂和傳呼聲中,應試者排隊進入太和門,在太和殿前聚集。對皇帝行罷九叩三跪大禮后,被引導至體仁閣下依次就座,準備應試。大學士捧來試題,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上午十時,康熙帝又降旨賜宴體仁閣,大學士向試者宣布:從來會試、殿試、館試狀元、庶吉士,皇上都不賜宴,今天賜宴表明皇上對他們的禮遇與重視。然后由大學士、掌院學士等官員陪宴、賜茶。席間,學士們還向應試者透露說:本來大家都是滿腹經綸的,用不著考試,但考試更能顯示才學,這是皇帝表示敬重的意思。
賜宴結束之后,考試才正式開始。不過,應試者個個都明白,這場考試不過是一個形式,試題對他們來說毫無難度,而且又如此張羅賜宴,哪里是考試呀!幾個小時后,吏部將考卷收齊后,這場張羅半年的“博學鴻詞科”便結束了。

孔林圖 清
考試次日,康熙帝在朝官和侍衛的簇擁下,帶著試卷一路由京城南行,心情愉快。在河北定興附近的十里鋪村一連住了5天,然后康熙帝一行人到達保定,十四日返回京城。在出巡的十幾天中,康熙帝將試卷瀏覽了一遍,大致說來還算滿意;但也有一些應試者故意敷衍。康熙帝并不以為意,與閱卷官大學士李、杜立德、馮溥和翰森院掌院學士葉方藹等共同商量錄取。對那些最有影響、名氣極大者,康熙帝認為應一律錄取。本著這一原則,最后取中彭孫
等12人為一等,李來泰等30人為二等。其中朱彝尊、潘耒等人甚至詩句不通、不合韻,毛奇齡詩中甚至有違礙字樣,而嚴澠孫竟借口眼睛不好,只寫了一首《省耕詩》了事,但他們照樣被錄取,并全部被授給翰林之職。其中朱彝尊、潘耒、李因篤等人從未涉足官場,康熙帝特加優待,都授為翰林院檢討。盡管授官后,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失節”行為,心中極為不快,如李因篤授官之后不久,便數請“終養”,康熙帝也并不勉強他,最終讓他回家奉養老母了。這種對遺民的寬忍重用,不但使清朝堂中滿漢官員的對立情緒得到了緩和,而且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漢族知識分子減輕了他們對清王朝的敵視與仇恨,康熙帝收服人心之策取得了初步成功。

《欽定篆文六經四書》 清 李光地等輯
為推行尊孔崇儒政策,康熙帝特令李光地等編輯儒家經典,定命為《欽定篆文六經四書》。
其實康熙帝早在舉“博學鴻詞”之前,便注意到,開科舉設特科、延攬山林隱逸這些辦法還有局限性。對讀書人召用,固然可以發揮廣泛影響,但漢族地主有財勢者和科舉落第者對人心的向背也有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在“三藩之亂”發生不久,他下旨在全國實行捐納制度。允許那些熱衷于功名卻屢試不第、仕進無望而有家財者,出錢即可捐得知府、知州、知縣或者監生、生員出身。以此來增強新政權對他們的吸引力,既可減少參與叛亂的人,穩定地方,又可擴大清王朝的統治基礎,使他們自己的利益與清朝統治者的利益統一起來。而且,當時清廷的財政極為緊張,兵餉支出困難,正好借此一舉兩得。這一辦法很快便顯出成效。江南大批家有余資的地主文士中,每年都有相當多的人捐官、捐出身。僅蘇州府屬長洲和吳縣在三藩之亂平定前3年,捐文武生員的即達到了800余人,而全國在3年之中竟有500余人捐為知縣,占全部知縣的1/3。清政府每年僅捐納一項就可收入白銀達200多萬兩。這不僅大大緩解了軍費的緊張,也對平定三藩之亂起到重大作用。此舉在籠絡人心方面比“博學鴻詞”特科更加有效,且影響面也廣泛得多。
那時,康熙皇帝盡管還年輕,但這些政策足以顯示出他的成熟與老練。當他的目的達到后,他心中也很清楚,捐納只是權宜之計,絕非揀選人才之法。那些花錢買官的人是不會白下本錢的,他們中的很多人一旦上任,便會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魚肉百姓,最終會導致吏治敗壞,社會出現不穩定局面。他也多次下令禁止捐納,指出那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其后代子孫也把這一弊政“發揚光大”,一再實施捐納,最后使清朝的官場變成了市場,嚴重地損害和瓦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康熙創辦博學鴻詞科,進一步爭取了漢族士大夫階層和上層知識分子的合作,削弱了反清力量,使全國政局日益穩定。明清之際,江浙一帶既是戰亂之地,又是反滿之士的薈萃之地,因而該地區受到了“博學鴻詞科”的照顧。據統計,江南與薦者58人,浙江與薦者47人,兩者合占總數的50%以上。經過應試,他們大多接受了清廷的官職,逐漸與清朝統治者走到了一起。另外,清政府以博學鴻詞科錄取人員纂修明史,在漢族知識分子中確立了正統地位,削弱了漢族人反滿的思想意識。當年,莊廷瓏私修明史一書,因有不滿清王朝的思想而遭鎮壓,株連極廣,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現在清政府主持編修明代歷史,繼續了后一朝代修前朝歷史的中國修史傳統,把清王朝置于了正統王朝的地位,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