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3825字
- 2018-11-08 19:56:00
1.明史案
(1)《明史輯略》招致禍端
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莊廷瓏因私修明史,頌揚明王朝,被清王朝以毀謗當朝的罪名,把莊、朱兩家和參與該書編撰的人及其父兄弟子侄年15歲以上者70人斬決,近千人被牽連,這即是清初最有名的文字獄——明史案。
莊廷瓏,湖州吳興人,其父莊允城為當地豪富。莊廷瓏15歲經考試入國子監學習,中拔貢,后因病雙目失明,以盲史自居,欲著書立說,傳于后世。莊家與明天啟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朱國禎家為鄰,朱國禎一生寫有大量著作,晚年編纂《明書》一部,書中沒有志、表、帝紀、世家,只有列傳,但沒有刊刻發行。朱國禎死后,家道敗落,其孫輩窮困潦倒,打算將《明史》的書稿出售。莊廷瓏聞訊,遂以銀一千兩購得,并聘請當時江浙名士茅元銘、吳之銘、吳之、張
、唐元樓、嚴云起、韋全
、蔣麟征等十余人,對全書加以修改潤色;對明崇禎朝一事,則采用茅瑞征《五芝紀事》《明末崇禎遺事》對照刪補。書編成后遂取名《明史輯略》。
順治十二年(1655年)莊廷瓏病死,其父莊允城為了卻兒子心愿,邀請當時名士、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李令皙為該書寫序,并將參與修纂此書的18人的姓名寫入書中,由莊廷瓏的岳父、大富豪朱佑明出資,在南潯鎮北圓通庵召工匠刻印。順治十七年(1660年)冬,該書刊刻完成,開始流傳于世。
莊允城在書中列出的編纂者都是一時名士,其中查繼佐、陸圻、范驤三人名列其中,但并未征得這三人的同意,是莊允城久慕三人大名而擅自列入的。書刊行后,范驤舊友左布政使周亮工,發現書中所記明朝降表出自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龔鼎孳之手,怕龔因此惱羞成怒,追究起莊廷瓏而使范驤等三人也受牽連,遂建議范驤等三人向官府檢舉,以此來脫離干系。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人遂將此事報告給浙江學道。浙江學道胡尚衡接到范驤等三人呈報,即命湖州府學調查此事。
湖州府學教授趙君宋在接到浙江學道的命令后,為搶功勞,即用銀六兩購買了一部《明史》,命本學廩生俞世禎、陳旦開為之檢閱磨勘,從中檢索出數十條有礙當朝的話語,在學門前張榜公布,并打算把它上報給省學道。莊允城獲悉后,立即拜訪湖州分守道張武烈,又買通前守道、現任通政司王之祚,將剩下的《明史》分送給通政司、禮部、都察院三衙門,并向李煥寧行賄賂。李因此上報朝廷說,此書已呈交給三衙門,不再是私刻史書。此事暫時平息下來。
但事情并未停止,趙君宋告發莊氏史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因莊允城為當地富戶,有不少人便想敲詐他。現任湖州知府陳永命的主考房師李廷樞,在聽說此事后,立即買了一部《明史》去見陳永命,二人商定要敲詐莊允城,得利后二人平分。莊允城知道后,立即買通官員周國泰,要他送給陳永命數千兩銀子,陳永命得到賄賂后,即命將原書板毀掉。李廷樞送書本為勒索,但現在竟沒得到一絲好處,他一怒之下,將交給陳永命的書要了回來,把它送給了親家吳之榮。

莊氏史案本末 清
清王朝在祭孔廟、開科舉、懷柔籠絡知識分子的同時,還大興文字獄,進行文化專制,《明史案》堪稱清代文化第一大案。
吳之榮,曾是湖州歸安縣令,在任期間,由于貪贓枉法,為鄉人告發入獄,在獄中與李廷樞結好,遇赦出獄后二人結為親家。吳之榮從李廷樞那里得到書后,立即拿著書到莊家勒索銀兩,莊允城以知府陳永命為后臺,沒理會吳之榮。吳之榮不甘心,又持書告于浙江將軍柯奎。柯奎是滿洲八旗將軍,莊家得罪不起,遂托諸生徐秩三請蘇松提督梁化鳳致書柯奎,同時向柯奎送重禮。柯奎受禮后,即將原書還給吳之榮,并以“我系武職衙門,不便與聞”作為托辭。吳之榮無奈之下,又到莊家,向莊家要些銀兩,以保住面子。莊家有柯奎作后臺,遂向守道張武烈告發吳之榮,張武烈即下令將吳之榮趕出境。吳之榮兩次三番敲詐莊氏不成,遂把目標轉向莊氏親家——當地富戶朱佑明。
朱佑明乃湖州巨商。清軍南下時,他屯積居奇,遂成富翁。他原住石橋浦,該地臨近太湖,為防“盜寇”,便于南潯鎮購得董氏大宅,并將朱國禎家一塊堂匾買下,題名“清美”,落款為“朱老年親臺”,正好與朱姓巧合。吳之榮為敲詐朱佑明,便在此匾作文章,說他與明臣朱國禎有關系,至今還掛他的匾,并不斷到朱、莊二家索銀,兩家男人回避,以婦女數百人出來對付吳之榮。守道派官兵衙役前來干預,朱、莊二家遂出銀兩,賄賂官兵衙役將吳之榮再次押送出境。
吳之榮勒索不成反被羞辱,他發誓要報仇雪恨。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吳之榮將《明史》中指摘清朝、維護明王朝的“悖語”十數條抄下,以刻寫逆書為名,并將書中印“朱史氏”下添刻“即朱佑明”四字,進京向刑部告發朱、莊二家。刑部接到告發,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派滿洲官員羅多至湖州府,調查此事。由于書板已被前任知府陳永命毀去,羅多遂將莊、朱二人及其家人押解入京,打入刑部大獄。同年十二月,莊允城病死于獄中。
(2)千人大案
本來,吳之榮因痛恨莊、榮二人羞辱他才向刑部告發,又與作序者李令皙交情很深,故在告發時已將書中序文及參訂者數面撕毀,因此案發時,對作序及編纂者并沒有多少關系。但在有關案犯押解至杭州時,朱佑明恰與原湖州府學教授趙君宋同在一處。朱佑明認為趙君宋首告有功,必得重賞,遂以家產一半相贈,要求趙君宋包庇他。趙君宋即在審訊時說湖州府學藏有《明史》原本一部,其書無朱史氏之下“即朱佑明”四字,督撫官員不敢怠慢,急忙令官員到湖州府學,搜出原莊氏《明史輯略》一部,這樣,作序的李令皙和10余名編纂者都被牽連在內,案情擴大了。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二十日,湖州府城中文武官員率數百八旗兵,關閉城門,將書中所列之人的合家老小及仆役統統拿并歸案,牽涉之人達到近千人。
康熙二年(1663年),刑部將此案上報朝廷,時值四大臣輔政時期,四大臣獲知后,惱怒萬分,決定從嚴追查此事,以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五月,刑部審訊完畢后,擬定罪名上報朝廷。四大臣稱旨,以莊氏《明史輯略》中有毀謗當朝之語,實屬大逆不道之極,著將莊、朱兩家和參與該書編撰及其父兄弟子侄年十五以上者70人斬決,其中有18人被凌遲處死。因莊廷瓏已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病死,清廷仍對其處以掘墳、劈棺、碎尸之刑,以示懲處;其父莊允城于康熙元年(1662年)冬死于刑部獄中,亦被處以戮尸。書中列出的18名編纂者中,除董二酉于決案前三年身死,查繼佐、陸圻、范驤由于吳六奇為之說情而被釋放外,其余全被凌遲處死。被凌遲處死的還有莊廷瓏之弟莊廷鉞、莊廷瓏岳父朱佑明和為莊氏史作序的李令皙。
李令皙字霸回,歸安縣人,明崇禎進士,寫得一手好文章。莊氏史書成時,因慕其名而請他作序。事發后,曾出資賄賂吳之榮,吳之榮遂將《明史》書中的序撕去,但等趙君宋舉出其所藏原書后,李令皙也被捉拿歸案,最后被凌遲處死,全家籍沒,一家老小亦被斬決。
朱佑明,本只與朱國禎同姓而已,“朱史氏”也是朱國禎纂史時的自稱,朱佑明與之毫無牽涉,但吳之榮痛恨朱佑明羞辱他,便拿“清美”匾與朱佑明對質。朱佑明因而也被凌遲處死,其三個兒子和侄子朱繹亦被處斬,全部家產籍沒。
其他受牽連者,柯奎因滿族人不識漢字,免予處死,但其將軍之職被革去;原湖州知府陳永命因銷毀書板之罪,自殺死于店中;刻工湯達甫、印刷匠李甫及賣書商等人,都被處以死刑。查、陸、范三名士在案發時即被抓獲,但由于其沒有參與修訂,同時又最早向浙江學道揭發此事,加上查繼佐舊友平南王手下廣東提督吳六奇的開脫說情,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三人便回到浙江聽侯審訊。浙江督撫上疏指出時,查、陸、范等三人在揭發中雖不及吳之榮堅決,但畢竟是首告,遂議不僅無罪,還應對此三人加以賞賜,最后釋放。查等三人獲釋后,朝廷以其三家最先揭發有功,遂將莊、朱二家之家產,一半給告發人吳之榮,一半分給查、陸、范三家。陸圻謝而不受,莊、朱的家產全部為查、范及吳之榮所有。
吳之榮因揭發有功,名利雙收,不僅得到了朝廷賜給他的朱佑明的家產,還加官晉級,至右僉都御史。但康熙三年(1664年)夏,吳之榮患惡疾而死。
《明史》案牽連千人,有70余人被處死,數十家慘遭滅門之災,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獄。那么,莊氏所著《明史輯略》哪些地方觸犯了清廷的忌諱呢?據《明史輯略》傳鈔殘本三冊及陳寅清《榴龕隨筆》所記,書中犯忌的文字,大概有以下幾類:
第一,不尊稱愛新覺羅皇室祖先,直呼其名,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第二,對太祖努爾哈赤大加貶低和歪曲,并將清之龍興說成“滋患”“賊”“夷”等。
第三,對明清交戰態度,站在明朝一邊,維護明朝。
第四,清入關后不用清朝年號,而奉南明政權為正統。
清廷為何抓住此事而大加牽連呢?甚而抄書匠、刻字工人、裝訂者及書商都要被處以死刑呢?這種鎮壓是滿洲貴族為鞏固統治、壓制漢族士人中的反抗思潮而采取的措施。滿洲人以少數民族問鼎中原,自然遭到受“夷復之防”思想影響的漢族人的強烈的反抗,而清入關后實施的民族高壓政策進一步激化了漢族的反抗情緒。而江南又是漢族知識分子大量集中之地,他們把南明小朝廷奉為正統,對剛剛入關的滿洲統治者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和蔑視之情。他們或隱跡山林,或削發為僧,而不愿與清王朝合作。同時,士子社盟活動也逐漸發展起來。士子集社結盟,對清王朝構成了潛在的威脅。順治十七年(1660年)頒布的嚴禁盟令,即是出于對這一威脅的擔心。《明史》案發生后,清王朝立即抓住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向江南知識分子揮舞起屠刀,大肆殺戮士人,借此教訓讀書人的念舊厭新之情,打擊他們心中存在的反清情緒,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
《明史》案的懲處之嚴,株連之廣,是以前的文字獄所無法相比的。它開創了有清一代文化禁錮的先河,對清人文化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