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3003字
  • 2018-11-08 19:56:01

2.修訂明史

康熙年間,清廷開始組織纂修《明史》。

清朝定鼎北京的第二年便開始了編纂《明史》一事。清廷統治者任命了一些漢族知識分子主持此事,但那群人中有不少曾在明朝為官,現在又入仕清朝,對修《明史》他們不僅感到汗顏,而且擔心《明史》修成會暴露出他們的種種劣跡。加上戰亂頻多,勝負難料,資料散在各地,一時無法收集齊全,所以完全沒有什么進展。散居民間的有氣節的漢族士大夫,有的不甘心清王朝取代明王朝的地位,為抗清排滿而積極奔走,他們當然不愿意去做修《明史》之事。當清王朝已基本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之時,這些人見復明無望,為表達對故國的懷念,許多人開始埋頭著述明史,以此來抒發對新王朝的不滿。這是清初軍事對抗結束后,最令清統治者頭痛的問題。畢竟,纂修《明史》不僅能激發漢族士大夫們的民族情感,甚至有可能使已漸趨沉寂的思念故明之情和反清情緒重新抬頭。康熙初年,四輔臣當政時發生的莊氏《明史》案正是對那些敢于借著書來誹謗新朝者的懲戒。

禁止私人修史的歷史,可一直追溯到唐朝。也是從唐朝開始便形成了新興王朝為前朝修史,由政府組織人員、設置史館來進行的傳統。順治二年(1645年)下令編修明史即是此傳統的繼續,當然也是清政府希望以官修代替和禁止私修的重要舉措。但是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漢族知識分子并沒有被“文字獄”嚇倒。就在康熙帝親政前后的十余年間,大儒王夫之寫成了《永歷實錄》、黃宗羲編著了《永歷紀年》、張岱有《石匱書后集》,甚至牽連到《明史》案中的查繼佐,仍不怕清廷的文網威脅,寫成了數百萬言的《罪惟錄》。這些書都是關于明代歷史的重要著作。許多人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搜集資料、考證史事,希望能寫出一部流傳后世的《明史》。他們拋棄一切雜念,決不仕清,不為利祿所動,不為生死所迫,專心著述,“窮年累月,不休”。然而,由于缺乏足夠的財力支持,資料難以搜集,一己之力也難以應付繁重的工作,他們要達到目的是極為艱難的。

早在康熙四年(1665年),山東道御史顧如華上疏給康熙帝,向他提出修明史的建議,指出大量搜集資料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應選擇博學之士,共同纂修編輯,“然后把修成的結果上交給滿漢總裁,由他們決定書的內容的取舍保留與否,最終完成全書的纂修,并呈交給皇上御覽,使它成為一代信史”,留傳后世而不朽。修《明史》是清王朝立志完成的任務,而漢族士大夫又極為關注,把它當做懷念亡明的寄托;而這些漢族名士既不能以高官厚祿去誘惑,何不拿他們一直耿耿于懷的修《明史》一事來做契機,讓這些名播天下的大儒出來為皇上效勞?這樣既可以顯示出清王朝的“德意”和皇上的寬大心胸,同時也提供了漢族知識分子走上與政府合作的一條途徑。康熙帝后來采納了此建議。他下令開“博學鴻詞”科,并將所有取中之人全部任為史官,并親自關注《明史》的纂修工作。與此同時,在修纂總裁官徐元文的推薦下,康熙帝又特旨召用著名學者李清、黃宗羲、黃虞稷及姜宸英等人。盡管黃宗羲以自己年老體衰以及老母在堂為由拒絕與清廷合作,但康熙帝也不怪罪他,還令地方官派人到他家中將他有關《明史》的著作抄錄下來,以示對他的尊重。康熙帝這一政策在召用萬斯同、劉獻廷等人時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萬斯同是浙江寧波人,自幼博聞強記,后拜黃宗羲為師,“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此前一年,他被舉薦參加博學鴻詞科,但他堅守名節,嚴詞拒絕。總裁徐元文也知道很難請動他。于是就請他的侄子萬言去請他參與《明史》的纂修一事。萬斯同盡管對康熙修《明史》的誠意如何不得而知,但他被寫出傳世《明史》的強烈愿望所支配,在得到老師的同意后,他與侄子一塊兒來到北京。對萬斯同的到來,徐元文真是喜出望外,立即請康熙帝授給他翰林院纂修官,但萬斯同竟嚴辭拒絕,表示不入史館,不受官銜,不要俸祿,只以布衣身份參與修史工作。此后他住在徐元文家中,《明史》草稿和史事分歧都由他審校裁定,他已成為《明史》事實上的總裁官。十余年后,徐元文罷官,繼任總裁王鴻緒、陳廷敬仍舊請他于家中審定史稿。最后萬斯同死于王鴻緒家中。誓死不與清朝合作的黃宗羲在送這個“布衣萬某”的弟子北上時,告誡他“太平有道莫輕題”,萬斯同嚴尊師教,直到他去世都保持著布衣百姓的身份。就在萬斯同到北京后一年,黃宗羲也沒能拒絕徐元文和另一總裁葉方藹的邀請,他派自己的兒子黃百家北上參與修史。至此,可以說,康熙帝通過開館修《明史》,起到了籠絡人才、收服人心的目的。就在這期間,劉獻廷也被萬斯同邀請來參與纂修《明史》。他也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學者,與王夫之、顧培等為師友,交往密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下令修《大清一統志》,劉獻廷和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黃儀也都到總裁徐乾學府下參與其事。這些人雖然始終保持著明朝遺民身份,但事實上在他們的內心里已發生重大變化。

康熙帝的寬大與安撫政策確實使漢族士大夫及在野的遺民感觸頗深。大儒顧炎武曾在全國范圍內聯絡抗清,九死一生。他雖然堅決拒絕與清朝合作,但晚年在給在朝為高官的外甥徐乾學等的信中,不止一次地表達了他對朝政的關注。黃宗羲不僅讓兒子入史館修史,還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贊譽康熙帝為“圣天子”,希望“同學之士,共起講堂,以贊右文之治”。在《明史》開館后的十數年間,盡管康熙帝不可能借此將滿漢矛盾完全化解,但自清朝開國以來嚴重的反抗已經銷聲匿跡了,即使是思想對立也極大地緩和下來。一些入仕為官者為康熙帝的禮遇所感動,不僅盡心盡力地為天下大治出謀劃策,而且還對康熙帝的個人品格與治國功績盛贊倍至、歌功頌德了。

《欽定明史》 清 徐乾學、萬斯同等撰

其實,康熙帝確實并不是真的想用選入的博學鴻詞者修《明史》,他的主要目的在于緩解民族矛盾。這些人在修明史中并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對康熙帝及清王朝來說,這些人只要肯合作,他們便取得了勝利。至于做什么,這不是他們所關心的。更何況其中一些人雖滿腹經綸,卻并沒有修史的才能。所以他才同意徐元文、葉方靄、王鴻緒等任總裁者以私人名義請那些名士修史。當然對于修《明史》,康熙并不是一點作用也沒起。由于他想利用修《明史》的機會,把散布于民間的大量稗官野史和私人著作統統收繳上來,把那些不利于王朝統治、煽動民族對立情緒的書籍全部清理一番,因此,《明史》開館后,康熙帝多次下令,對進呈書籍者給以獎勵,并指令地方官員在地方訪買求購。大量的圖書資料源源不斷地流入京城,客觀上為修明史奠定了基礎。

此外,康熙帝修《明史》并非僅出于籠絡人心的考慮,也不僅專注于對私修史書的清理,他對修出一部好的《明史》也確實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當時初召入史館的各位史官和延攬的史才,心中都存有顧慮:在修纂過程中若是觸犯清王朝的忌諱,恐怕會惹來殺身之禍。為此當時總裁葉方靄就曾含蓄地向康熙帝提出,為防止材料相左,意見不一的情況,還是請皇帝下指示,“時沛綸音,一加申誡”,以消除“偏畸之見”。康熙帝對此表示理解,因此,在重開史館之后,康熙帝便接二連三發布上諭說:明朝“時代既近,則瞻徇易生,作史昭垂永久,關系甚大,務宜從公論斷”。又指出修史一定要依據事實,持論公允,“不應膠執私見,為一偏之論”。“元人譏宋,明復譏元,朕并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惟從公論耳”。康熙帝的上諭使眾人思想上的壓力減輕了許多。《明史》初稿大致在康熙末年才完成,后來雍正、乾隆帝時期又做了一些修改,除了對滿族興起等一些史實做了改動外,在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仍然稱得上是上乘之作,這是康熙帝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合山市| 林西县| 罗田县| 清原| 九龙城区| 渭南市| 文登市| 万州区| 和硕县| 开远市| 元朗区| 门源| 大厂| 浦北县| 荥经县| 永州市| 宣城市| 西盟| 鄯善县| 蓬安县| 张家界市| 宜川县| 德庆县| 集安市| 海口市| 如皋市| 赞皇县| 永川市| 屏边| 林口县| 义马市| 德昌县| 伊通| 梅河口市| 湾仔区| 天津市| 沙湾县| 麦盖提县| 莱芜市|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