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金融科普與辟謬(8)

“賤賣論”漏洞百出

無一例外,所有指責建行被賤賣的人都用一種方法計算賤賣金額:建行某日每股收盤價×60億股-2.42×60億股=建行被賤賣金額。

“建行被賤賣金額”是個變動數,你若希望建行被賤賣的金額大些,就可以選擇2007年10月30日每股8.97港元;想低些也可選擇6月4日H股的價格6.78港元。

只要這個數字高于2.42港元(不同時間點美國銀行出資額度有變化,本文忽略不計),你便可在任何時候得出建行被賤賣的金額。

“賤賣論”者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市場是變化的。

如果以2005年10月28日建行每股2.3港元計算一下,你會發現,得出的結果是負數,難道建行“貴賣”了?

顯然,“賤賣論”的理論基礎竟然是,香港和內地股票市場永遠是大牛市,起碼在他(她)要計算“建行被賤賣金額”時,建行的港股價格要大于2.42港元。

你能保證香港和上海永遠是大牛市?去年有多少機構說過中國股市是“黃金十年”,今年有人這么提嗎?

建行為何沉默

建行之所以沉默應對“賤賣論”,是因為“專家”們很容易從上述“賤賣”公式中快速計算出“建行被賤賣金額”,但是,沒有人計算過建行引進的美國銀行管理和技術的價值;沒有人計算過美國超過60位專家(協議是50人)3年來對建行各個部門提供的援助;沒有人估算過美國銀行投資建行帶來的無形資產價值;當然,也不會有“賤賣論”者再提建行以較低價格收購美國銀行在內地(對公網點除外)和香港、澳門的網點。

建行之所以不愿過多回應“賤賣論”,是因為總得有機構承擔這些質疑。

比如,最新一輪“賤賣論”代表作《“建行賤賣論”說明了什么》一文中提到,像所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一樣,建行注資上市之初眼光向外,以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為能事。目的是為了中國金融機構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國際化,但由此付出的代價是無法形成公開的競爭市場。對外部分開放(因為外資持股比例受到剛性限制)、對內不開放市場的結果就是,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金融機構喪失定價權,外資一致看空中國金融股價格,必須給予外資匯率折價?!?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至少該文在這個問題上有諸多沒弄明白之處。

第一,“像所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一樣,建行注資上市之初眼光向外,以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為能事”。這不是建行自己能決定的——且不論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是否應該。這是銀行業監管機構要求商業銀行股改所必需的,當時,銀監會為保證建行引進較為合適的戰略投資者,還提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四大原則。銀監會之所以讓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也是有歷史背景的。其后的2006年初,銀監會頒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下稱“《辦法》”),《辦法》要求,新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起人股東中應當包括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同年末,銀監會刪除“境外”兩字。

第二,海外戰略投資者是從中央匯金公司收購建行股權,匯金公司是海外戰略投資者的主要談判對象,建行只是受匯金公司委托參與談判。

第三,“對內不開放市場的結果就是,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金融機構喪失定價權”,這一說法與歷史事實不符。

最近,建行高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建行在2005年股改的時候,并非“對內資不開放市場”,恰恰相反,而是部分內資對建行能否成功上市并賣個好價錢沒底。

建行高層說,當時尋找國內投資人的過程頗為艱難。建行試圖引進發起人股東,向國家電網、寶鋼、長江電力、中海油、中國人壽等發出參股要約。后來,部分國有大公司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退出了。

這也恰恰證明,美國銀行是一家有遠見的銀行,其收益(如果有的話)也是與其承擔的風險成比例的。

批評應該正視歷史

有人提出,建行當初為何不在A股上市,那樣就不會讓美國銀行和海外投資者賺錢了。3年前,上證綜指跌破1000點,說是大熊市不為過。如果那時在上海上市,能成功嗎?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那時候的中資銀行被海內外媒體描繪成“技術性破產”的“病貓”,海外上市成功后則被境內媒體反口說“賤賣”了。

如果說現在討論“賤賣論”還有什么剩余價值的話,只有一點意義:現在是農行股改的關鍵時期,國內媒體如果真的接受教訓,就別跟著外資機構和媒體把農行說得一文不值,惡意貶低其市場價值,以避免再過兩三年,當農行成為一個好銀行股價上漲之際,再引發農行被“賤賣”的大討論。

正如財經評論員李若愚所指出的那樣,“三四年前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潛力和前景被嚴重地低估,在人云亦云的唱空聲中,外資機構買了個好價錢。平心而論,在整個市場都唱空的大背景下,當時即使中方沒有迷失自我,主觀上想賣個高價,恐怕也難以找到買家。”

曾記否,3年前,每當建行、中行和工行股改前總有些自以為中國第一財經媒體的某媒體翻出這些銀行的陳年舊案,把這些銀行描繪得一無是處。

李若愚在文中說,回顧工、中、建等銀行的前車之鑒,農行對于自身的價值應有全面的認識。雖然歷史包袱沉重,但農行新增貸款的不良率正在降低,同時經營業績出現爆發性的增長。工、中、建等銀行已經顯示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價值,而農行則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中唯一的外資“處女地”,具備資源的稀缺性,理應在談判桌上談個好價錢,不再留下低估自身價值的“賤賣”遺憾。

這樣的思考,才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珍貴經驗。

專家們:放下你那個不會拐彎的計算器,到建行的網點轉轉,回想一下3年前它是個什么樣子,歇歇吧!

反銀行壟斷暴利論

銀行不是壟斷暴利

(2012年4月7日)

近日,社會各界紛紛指責商業銀行,主要集中起來就是兩點:一個是說銀行壟斷;一個說銀行躺著賺取暴利。

真是如此嗎?關于是不是壟斷的問題,這需要依據當前現行的法律進行調查,不過,根據相關法律定義看,沒有一家銀行構成壟斷,假設銀行形成壟斷,那也是行政造成的,跟銀行本身無關,真正能形成壟斷的行業是電信、石油石化、電力、通信和鐵路交通。

銀行是暴利嗎?根據現行的法律和通常的定義,銀行也不能構成暴利。銀行高利潤形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銀行改革的成功;如果銀行改革失敗了,只會形成大量的不良貸款和虧損。

銀行掠奪了實體經濟的利潤了嗎?可能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但這比貸不到款要好很多;真正掠奪企業利潤的是高稅收,去年稅收增幅高達22.8%。

“壟斷”析:行政造成民資難準入

根據2008年8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法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反壟斷法明確,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機構。

銀行符合法定的壟斷標準嗎?顯然,沒有一家銀行符合標準。

以世界市值最大、賺錢最多、資產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先看最重要的壟斷價格問題。銀行最重要的價格是信貸資金的價格,也就是存貸款利率,工商銀行和其他銀行的資金價格均根據央行規定,存款有最高上限,貸款有最低下限,如果違背可以視同壟斷或違反相關法律,而工行和其他任何銀行都不敢甚至不會變動這些規定。

這些規定是行政決定的,如果說存在壟斷,需要調查的是行政部門而不是銀行,而事實上,這也是造成銀行獲取高額利潤的原因之一。

反壟斷法第十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根據銀監會和工行公布的數據,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為113.28萬億元,而工商銀行同期資產為15.4萬億元,占比不到15%,存貸款規模均達不到占比一半。

上述第十九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了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另外兩種情形: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無論工行自己,還是工行加第二大行建行,或者工行加建行再加第三大行中國銀行,其資產、存款、貸款怎么算,都達不到反壟斷法規定的最低標準,甚至差距很大。

顯然,銀行業離“壟斷”的標準差距巨大。如果說,銀行業有狹義的壟斷行為和可能的話,那原因主要在準入上,一個是民營資本不能進入銀行業,無論村鎮銀行還是城市商業銀行,對民資進入都有苛刻的規定,并有嚴格的比例限制,這些限制和制約都是行政規定,與銀行本身毫無關系,這些所謂的壟斷是行政規定造成的。打破壟斷,只有改變這些制度和規定。

再看另一個行業,壟斷特征十分明顯:根據“互聯網接入與電信壟斷”學術研討會提供的數據,去年11月中國60%的寬帶接入用戶、65%的內容資源、62%的國際出口帶寬集中在中國電信,網間互聯總流量中有83%流經中國電信網絡,基本上是一個由中國電信占壟斷支配地位、中國電信和聯通兩大運營商雙壟斷的格局。

如果政府需要反壟斷,最該開刀的絕非銀行。2011年底,全國法人銀行類金融機構高達3800家。

“暴利”析:高稅收傷害更大

法律和經濟概念上的暴利,是指生產者、經營者用不正當手段獲取超過合理利潤幅度的行為。如果政府界定企業有暴利,是要征收相關稅收的,比如,2006年,財政部對石油開采上游企業征收暴利稅。

根據中國銀監會近期公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達到113.28萬億元左右,較2010年增長18.9%;全年累計凈利潤10412億元,較2010年增加1421億元,增長15.8%。資產利潤率為1.3%,資本利潤率為20.4%。

從資本利潤率(ROE)指標來看,從2005年到2010年間,銀行的資本利潤率維持在15%~17.5%之間,2011年為20.4%。

筆者認為造成銀行在2011年出現業績增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銀行改革順利推進,不良資產大幅度減少;2009年和2010年放貸19萬億元,一般期限一年,在2011年收回,情況很正常;法定的利差收入;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信貸資金價格上漲;經濟未進入下行周期,銀行的業績跟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并有一定的時滯性,只有經濟在下滑一定時期后,銀行的壞賬和利潤下降才會暴露出來。

如果說,銀行在2011年獲取較高的利潤,那也是銀行業改革成果的標志之一,如果改革失敗,銀行決不能取得如此好成績,同樣是利率管制和各種限制,十年前的銀行為何不能賺錢反而虧損呢?至于銀行發展到現在成了賺錢機器,筆者一點都不奇怪,《華夏時報》在2007年7月改版之初就發表過《銀行業締造黃金十年》,對今天的狀況早已做了描述。

讓銀行少賺錢甚至虧損很容易:降低或限制貸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蛘咩y行大發獎金、造假賬、亂花錢等。

允許民資進入銀行、利率市場化都不是銀行決定的。那是政府該干的事。即便利率市場化了,如果貨幣緊縮、準入門檻過高,銀行將會獲取更高的利潤。

銀行利潤增長不是問題,該追問的是真正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為何不能獲暴利?為何三大油企在獲得國家補貼、油價創世界最高還不能獲暴利?處于絕對壟斷的郵政為何虧損?鐵路獨一家為何不出利潤盡出問題?

如果提高準備金率,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價格獲利;下調準備金率,銀行照樣可以通過擴充貸款數量獲利。當前,更重要的拷問是:那些真正壟斷的行業,為什么不盈利?

成本低造就高利潤(以工行為例)

(2012年4月14日)

近日,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接受了《華夏時報》記者專訪,重點對銀行改革正確認識、股民關心的銀行業績好而股價不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根據已經公開的2011年世界最大銀行數據的對比,從營業收入來看,中國工商銀行比英國匯豐銀行、美國花旗銀行低,而凈利潤遠遠高于匯豐和花旗,主要是工行的成本收入比遠遠低于花旗、匯豐。從國際比較來看,工行和其他中資銀行的高利潤主要在于成本低,特別是人力成本低。

經濟學家胡祖六反對銀行暴利和壟斷說,他認為,銀行高利潤得益于改革,更值得關注的是能否持續,“難道銀行虧損了才高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泾阳县| 长丰县| 南澳县| 韩城市| 城固县| 道孚县| 洛隆县| 景泰县| 乌拉特中旗| 霍山县| 宁安市| 白城市| 运城市| 榕江县| 阳西县| 濉溪县| 元阳县| 恩施市| 鹿泉市| 云南省| 锡林郭勒盟| 马尔康县| 平原县| 黄冈市| 论坛| 重庆市| 台湾省| 溧水县| 卓尼县| 乌审旗| 珲春市| 锦屏县| 武安市| 通州区| 抚宁县| 临漳县| 玉屏| 鲁山县| 平罗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