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2.0:供給側改革與企業轉型升級路線圖
- 楊健
- 2892字
- 2019-01-02 03:59:11
第3節 互聯網時代的5大特征
互聯網時代有5個鮮明的特征,分別是:
·去中心化;
·實時連接;
·公開透明;
·自組織;
·不可復制性。
這些特征名詞讀者都不太陌生,尤其是前三個:“去中心化”“實時連接”和“公開透明”,會常出現在教科書或總結性文章中,故此書不再贅述。只是重點地說明,這些特征不再只是指代互聯網技術,也不再限于互聯網,這些特征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
舉出實例來做說明會比較方便理解,“京津冀一體化”就是最典型的實例。
“京津冀一體化”一般指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秦皇島、廊坊、張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區域面積約為2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1億人,其中外來人口1750萬。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細則包括交通一體化細則、環保一體化細則和產業一體化細則。
“京津冀一體化”還包括京津冀海關一體化、稅收一體化等,都在加速推進。作為基礎設施,公路和軌道交通的一體化,也在加速推進。在軌道交通方面,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正在推動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其中重點就包括京津冀地區。對軌道交通站點、站場、上蓋和附近的土地,進行城市的綜合一體開發,鐵路的建設能夠促進向綜合開發新型城鎮的方向發展。在京津冀城鎮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這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除了減輕空氣污染,還能緩解北京房價高、交通堵、人口過多等大城市病。
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傳出了一條題為“保定將成為首都副中心”的消息。這條消息初聽上去很唐突,隨后也有專家辟謠。但消息傳出當天,幾只京津冀概念股還是迅速飆升;隨后數日保定市的待售尾房價格上漲近七成。直到2015年5月,關于保定成為首都副中心的熱炒才漸漸冷下去,而京津冀一體化卻作為政府重要工作計劃之一被確定了下來。北京已是容納幾千萬人的超大型城市,霧霾和交通擁堵日益成為嚴重問題,而交通限行、新能源汽車、限購房等措施只能治標。治本的辦法是將國家部分部委、央企總部、教育醫療文化等高度集中的資源搬出北京,以疏解這個超大城市的壓力。
其實,早在10年前以首鋼為代表的大型工業企業就開始了搬遷工作。現在首鋼基本整體搬遷到河北曹妃甸工業區,曹妃甸本身就是中國石油冀東油田所在地,幾條重要的工業運輸線都經過冀東直達河北秦皇島。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北京及近郊的大型工礦企業沿著“北京—冀東—秦皇島”這條線搬遷。
雖然保定不一定會成為首都副中心,但搬出北京的部分國家部委、重點醫療教育等資源很可能沿“北京—保定—石家莊”一線來布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已經將部分下屬單位放在了涿州(縣級市,隸屬保定)。
此外,體育和旅游資源將向張家口、承德一線分散。北京申辦冬奧會的合作城市就是張家口。
高科技公司和創業創新企業有可能向“武清—天津—濱海新區”一線分散,現在已有不少大型互聯網公司將運營、客服等部門搬遷到這一線的高新園區。
大型批發市場、物流集散地將持續地向廊坊等方向遷移。原位于北京西城的動物園批發市場(簡稱“動批”)已經遷往廊坊永清。據報道,未搬遷前的動物園批發市場每年為北京西城區納稅6000多萬元,但是維護“動批”周邊治安環境的投入卻達到1億元。圖1-1為京津冀一體化動向圖。

圖1-1 京津冀一體化動向圖
但是,京津冀一體化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要有統籌規劃和地方政府訴求外,最重要的是首都與這些“副中心”間的高速路和輕軌要加緊建設,快速交通線甚至要先于副中心的建設。其中原因不用多說明,首都的中心壓力疏解后,要有快速交通線來保證物資、人員的高速連接,以保持行政和經濟的協同效率不降低。
2015年年底,京霸城際鐵路(北京—河北霸州)將開工。京津冀之間今后將由27條城際鐵路線路連通,總規模達到3796公里。其中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將于2015年年內開工,2016年年底前開工廊涿城際、首都機場到北京新機場城際鐵路聯絡線。
京津冀一體化是時代的必然,其中反映出的也是兩個最重要的特征:“去中心化”“實時連接”。
在“去中心化”與“實時連接”的基礎上,自然帶出“公開透明”的特點。信息、物資、人員都會快速傳遞,人們面對的各種事物會越來越數字化。互聯網促進的是各種“網”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都會成為各種“網”上的節點。節點之間高度協同,節點之間也高度透明。
除了“去中心化”“實時連接”和“公開透明”3個特點外,“自組織”“不可復制性”兩個特點針對商業方面的變化尤為明顯。
本書的姊妹篇《自商業:未來網絡經濟新形態》一書中闡述的商業組織將越來越微型化,大型商業企業內部越來越自商業化。在江、浙、閩、粵等沿海商業發達區域,商會和商業自組織協會發揮的協調作用越來越多,大大減少了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協調工作量。商業協會和企業管理扁平化的特點都是自組織協同。
“不可復制性”的特點主要反映在商品品牌上。傳統商業一般會通過競爭形成市場上的雙寡頭品牌,例如空調業有美的、格力,保險業有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可樂飲料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一般行業第一、第二差距不大,但跟第三差距很大。兩個寡頭甚至輪番做第一,相互誰也打不敗誰,誰也吃不掉誰,即使一個下去了,很快又會崛起另一個。兩個寡頭是傳統行業競爭的常態,這可以由傳統行業的品牌定位理論來闡釋。而互聯網品牌卻是單寡頭化,第一與第二的差距很大,這又是由互聯網媒體化的屬性決定的。如體育比賽人們都能記住第一,冠軍的榮耀很高,亞軍、季軍就差多了,這就是媒體化屬性在起作用。
互聯網單寡頭化的屬性首先反映在做互聯網業務的行業上。以電商平臺來看,阿里巴巴與京東無論在市值、GMV(商品交易總額)、盈利能力還是生態圈的繁榮程度上都差距很大。以2015年1月的市值數據看,京東市值329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億美元,是前者的7倍。
互聯網單寡頭的泛化正是“不可復制性”導致的,這個特點也體現在微型自商業體上,甚至也體現在互聯網時代的個人身上。人們常說的“‘90后’更自我,年輕人更強調存在感”也是互聯網時代人“不可復制性”的表現,雖然這種表現短期內看上去無意義。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要獲得成功,一定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具有高度壁壘,任何對手都模仿不來。但是,互聯網時代又是模仿成本極低的時代。這種矛盾的存在也會是常態,模仿者只會是在證明“不可復制性”這個特征。而在互聯網時代的五個典型特征中,最有魅力的也正是“不可復制性”。
綜上所述,“去中心化”“實時連接”“公開透明”“自組織”“不可復制性”五個特征是整個互聯網時代的特征。這些特征起源于互聯網技術,而互聯網技術會成為“1+1=2”一樣的基礎認知。2015年中國國家戰略重頭的“一帶一路”建設,其中的“一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正是用高速鐵路貫穿歐亞大陸,“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用海上航線連接亞非歐。除了高速鐵路和海上航線做主干,還包括公路網、鐵路網、油氣管線、跨界橋梁、輸電線路、光纜傳輸系統等基礎設施。“一帶一路”戰略就是“大連接”帶來的紅利,也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