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2.0:供給側改革與企業轉型升級路線圖
- 楊健
- 3074字
- 2019-01-02 03:59:12
第4節 “互聯網+”的6把虛火
互聯網商業一直就是個火熱的話題,但是很多人卻抱著投機的心態去面對互聯網。不客氣地講,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這種病態首先體現在對互聯網商業先富群體的垂涎上,在這種心理成分中還有“撈一把就走”的心思,這不是一種對互聯網的“真愛”。抱有這種投機病態心理的人多了,就表現為群體性“愛無能”。由此帶來的是行業躁動,不能撐出真正的繁榮,反而是虛火叢生。
第一把虛火,羊毛出在豬身上。
互聯網商業與創業必先提“免費”。“免費”甚至成了一種商業模式。很多企業互聯網轉型時“免費”好做,不收錢就行了,但再想“收費”卻難了。它們很快會發現根本找不到賺錢的方式,焦慮的同時總想做點什么,于是跟風險投資催化的商業項目擠在一塊兒繼續“燒錢”。
“免費”的本質是一種廣告模式,這種模式先吸引大量低端用戶,然后通過廣告主付費(低端用戶承受廣告轟炸)來盈利,或者通過極少高端用戶付費來盈利。而互聯網技術的早期商業化正是廣告模式,廣告也是互聯網最成熟的商業模式,由此也成了互聯網媒體化屬性的基因。
隨著互聯網商業形態越來越多種多樣,很多互聯網商業模式復合化。“免費”在各種創新型互聯網商業模式中所起到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小。
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大量的傳統企業需要轉型升級,其中不乏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制造業中的企業。這些傳統企業不可能,也壓根兒不會一股腦地都去做“廣告行業”。它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基本邏輯,再去抉擇和把握是否要“免費”。
其實,“免費”這個東西還有個近親,叫“低價”。在中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低價”獲得訂單,“低價”獲得關注,成了常態。但用戶很快發現,買的沒有賣的精,羊毛只會出在羊身上。低價就是低質量的代名詞,低價必然帶來低質量。現在中國的網絡消費日趨成熟,“低價”成為消費者購物主導因素的作用日趨下降。這背后的含義是消費者(用戶)在變,用戶消費日趨理性,而用戶消費需求越來越高,用戶不再相信任何形式的廣告,用戶越來越相信口碑。在互聯網商業發展中,“低價”策略將被徹底地踢出發展的舞臺。
第二把虛火,各種“微”。
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后,各種“微”非常活躍。微店、微商、微營銷、微講堂……這些“微”看上去都很熱鬧,賺錢的卻不多。
各種“微”聽起來給人直觀的感覺是“簡單”“低成本”,甚至“無成本”。這種感覺不免使人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各種“微”,做生意肯定賺錢!其實不然。“簡單”“低成本”,也意味著沒有壁壘,任何人都能干,結果就會陷入惡性競爭。要么大家都賺不到錢,要么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整個市場創新都被毀掉。
拿微店來講,移動互聯網興起后的各個微店平臺多是復制PC網店的平臺模式。既沒有充分發揮移動設備的“位置”屬性,又不能嘗試社會化電子商務創新,更沒有大數據積累和應用。
第三把虛火,大數據。
“大數據”是近幾年被錯誤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常聽到電視上天氣預報主持人說:“我們來看一下大數據顯示的結果……”然后就是轉身面對大屏幕地圖上標記的數據或曲線來說數字,這種講法是錯的。
真正的大數據絕不是擺幾個大屏幕,或者畫些數據圖。這些不叫大數據,這些叫統計,或者頂多叫統計數據。
真正的大數據是通過海量數據的累積發現未知的規律。大數據是一種信息技術,絕不是拿來標榜新潮的一個玩意兒。
如今,不少公司很愿意標榜自己在拓展大數據業務,甚至出現了大數據概念股。實際這些公司可能連基本的業務運營數據都統計不準,有的連數據都沒有,哪兒來的大數據呢?
第四把虛火,傳統企業被顛覆。
常有類似“三年之內,50%的傳統企業都會倒閉”這樣的句式出現在各種新媒體上,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講法。
事實上,“互聯網+”的轉型本質是消費互聯網往產業互聯網的大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主導的不再是先期互聯網公司,而是互聯網化的傳統企業。
傳統企業在長期的運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用戶經驗,它們非常了解用戶痛點是什么。轉型過程中,它們可以使用互聯網工具(技術)順暢地解決用戶痛點,而且它們學習互聯網工具(技術)的成本較低。
但對先期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要學習傳統行業的成本很高,甚至是壓根兒學不來。它們很難搞懂傳統行業的用戶痛點是什么,它們極容易陷入過度設計,并自以為是創新。
“用戶痛點”這個詞也被用得過濫。真正的用戶痛點不是閉門造車想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一線運營中打拼出來的。是的,用戶痛點不解決問題,但真正地把握準用戶痛點卻是最真實的收獲。傳統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要經受用戶的吐槽,甚至是謾罵。次數多了,時間長了,這些用戶問題不斷在傳統企業運營人員的腦海和潛意識中發酵,最終才確定為用戶痛點。真正的用戶痛點都在傳統企業一線運營人員的頭腦里,他們可能很難說出來,更難用文字描述出來。但一旦某一技術工具升級或機遇出現的時候,他們就能抓住這些工具和機遇去解決用戶痛點。
第五把虛火,互聯網巨頭一統互聯網。
與“傳統企業被顛覆”對應的是現有的互聯網企業巨頭大有一統互聯網之勢。不難發現,只要是一個看上去發展前景還不錯的創業創新項目一定就會被互聯網巨頭企業收購。另外,互聯網巨頭還并購大量已上市的公司,這些公司成為巨頭商業生態中的中堅力量。互聯網巨頭之間也不只是競爭,它們有時也會聯合投資創立一些新項目,它們還會跟傳統企業合作一些項目,既合縱,又連橫,頗有商業霸主之相。
凡懂點兵法的人都知曉,過于窮兵黷武只會使國力喪失。國之強盛,非軍力之一強。動用資本實力買一家公司容易,但真正地消化融合卻需要管理跟得上。其實,在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里,大量存在管理危機。現金流可能不錯,盈利也還可以,管理卻如紙糊的一樣脆弱不堪,而網絡經濟的高利潤又實實在在地將管理危機掩蓋了下來。
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早期的互聯網公司,傳統企業都應不卑不亢地去看待。“互聯網+”沒有遲到和晚來一說,隨時都有機會。但管理如果跟不上,就難以適應“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六把虛火,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是與自媒體、互聯網思維同時被熱炒的一個詞匯。第一個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嘗試“粉絲經濟”的是陳坤,用戶付費成為陳坤微信公眾平臺的會員,會員費從10元的月卡到168元的年卡不等。如果不是鐵桿粉絲,會員享有的那些權益看上去非常可笑。例如,可以欣賞陳坤的私房音樂,可以讓陳坤和你說早安、晚安。這樣的鐵桿粉絲也常被人們稱為“腦殘粉”。隨后,南派三叔、“羅輯思維”也都推出了會員付費,一段時間以后便沒人熱議了。
粉絲經濟實際是明星經濟。隨著時代發展,明星與粉絲各自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所謂的粉絲經濟很難成為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在微信自媒體飛速發展的一年里,粉絲經濟倒是吸引了非常多的電商賣家(不少是淘寶店主,也有線下商家)去做微信公眾號。這些電商賣家將微信公眾號的關注者當成粉絲,挖空心思地增加公眾號關注人數,甚至不惜花錢購買“僵尸粉”。電商賣家多會用公眾號發商品廣告,但轉化率一般不高。
粉絲經濟成了一種商業雞肋,食之無味、棄之還可惜。這把虛火現在依舊照耀進了“互聯網+”,也影響著轉型升級中的創業者。
粉絲經濟與本節講到的其他五把虛火一樣,不是單純的偽概念,但抱著投機心態膚淺地濫用卻不會有好的收益。雖然早期的粉絲經濟僅僅指音樂產業中粉絲購買CD、下載付費高清音樂、購買演唱會門票或其他明星周邊產品,但隨粉絲消費而來的商業現象也開始被納入科學化的管理。2011年曾有專業機構將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概念引入粉絲經濟,即單位付費粉絲的月消費貢獻率。ARPU原是電信、網游等行業的術語,用來闡釋粉絲經濟是管理科學的進步。而所有互聯網轉型的商業模式,正是要從接單賣貨變為ARPU,本書的第4章會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