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2)
- 管理者每天讀點《道德經》(道德經管理日志)
- 楊云鵬 楊喬
- 4995字
- 2016-02-29 15:11:48
一日,一個雪花飄飄的晚上,湛元拿了一個洗臉盆墊腳,又翻墻出去游春了。仙涯和尚知道后,就把那個盆子放好,自己在放盆子的地方坐禪。雪片覆滿了仙涯的全身,寒氣浸透了仙涯的筋骨。拂曉時分,湛元回來了,他用腳踩在原來放盆的地方,發現踩的東西軟綿綿的,跳下地一看,原來是師傅,不覺大吃一驚。
仙涯說:“清晨天氣很冷,快點去睡吧,小心著了涼。”說完站起身來,就像沒事人似的回到方丈室里去了。從此以后,湛元閉門修心,連寺門也很少出。
仙涯和尚在得知弟子湛元到花街柳蒼游玩后,不僅沒有按寺規把他逐出師門,而以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一句寬容體諒的話,減少了對別人的傷害,保住他人的面子,卻能獲得對方的敬仰。在師父如此寬容的胸懷感化下,弟子慚愧之后只有修身養性。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由此看出,孔子不贊成用恩德來報答怨恨,他主張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你好的,你當然對他好,對你不好的,你可以不記恨他就是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做人要有一顆包容之心。
管理者的寬容主要表現是虛懷若谷、寬恕禮讓、容納異己、以德報怨。待人寬容,不僅在團隊管理中受人尊敬,讓部下產生讓人信服之感,還能使自己較為容易獲得非權力影響力。胸懷寬度決定著事業高度,有時無聲的寬恕比批評指責更有說服力。
行動指導
凡成大事者,無不以寬容取勝。胸懷寬度決定著事業高度,有時無聲的寬恕比批評指責更有說服力。
強行者有志——勉力而行,成功就在不遠處
道德經箴言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足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就是有志。
真正的強者哪怕是受盡委屈,卻還是堅定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1995年4月,馬云開始了第一次創業,“中國黃頁”網站在他手上誕生。1995年的互聯網遠沒有如今普及,馬云和他的“中國黃頁”舉步維艱,遲遲無法打開局面。
“膽大”的馬云兜售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如此虛無縹緲的商品讓人信服是很困難的。于是,很多人開始懷疑馬云是一個騙子,當時馬云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一天,馬云請來望湖賓館的總經理,他從杭州打長途電話到上海聯網進行了一次現場的“互聯網”演示,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產品。經過3個多小時的等待,網頁才下載完畢,電腦上出現了望湖賓館的主頁。總經理這才信服了馬云,同意將望湖賓館的介紹放到“中國黃頁”上。
馬云的委屈這時才得到釋放,他也看到了希望,認為只要將“中國黃頁”做好,一定會對中國有利。正當他躊躇滿志,“誤解”漸漸離去的時候,“欺詐”卻不請自來。
1995年的下半年,有幾個來自深圳的“老板”找到了馬云,表示愿意出資2萬元,做“中國黃頁”的代理商。馬云沒怎么猶豫就將“中國黃頁”的核心模式和機密技術和盤托出,還派出技術人員親赴深圳,幫助他們建立系統。馬云的熱情服務讓這幾位老板十分滿意,他們表示先回深圳看看,然后“三天后再回杭州簽合同”。然而,馬云直到現在也沒有等來這份合同。原來,這幾位深圳老板回去后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依托“中國黃頁”的技術,制造出與“中國黃頁”一模一樣的產品。
在馬云最艱難的時候,這就像是往他傷口上撒鹽。馬云最終還是扛了下來,多年后,馬云提及此事仍欷歔不已:“當時真的受不了,但我還是把它扛下來了。”
回顧“中國黃頁”的歷史,馬云所受的委屈實在不小。正是有了過往的委屈,馬云如今的胸懷非同一般。身材瘦小的馬云,胸懷卻非常寬廣,他說:“十個有才華的人有九個是古怪的,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你要去包容他們。男人的胸懷是被冤枉撐大的,越撐越大,人家氣死你就不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對馬云來說卻是“受盡屈中屈,才為人上人”。馬云從創業初到現在,伴隨著他的是“騙子”、“傻子”、“瘋子”和“狂人”的稱號。難怪馬云在成功之后,感慨地說:“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只有這樣的“強行者”才有機會到達凡人不能到達的境界,實現商業大潮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強行的意志,沒有執著的信念,所有的成功都只能是水月鏡花。
行動指導
作為“一企之長”的企業家,當然要懂得“分權”“守靜”“無為而無不為”這些無為管理的智慧,但是在帶領企業前進的過程中,更需要堅定意志,咬住目標不放松,做一個有志的“強行者”。
功成而不居——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箴言
原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生養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并不矜居功名。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具有非常的忍耐心,否則斷不能臨事鎮靜,沉著應付。
漢四年,劉邦兵敗,被項羽圍困在滎陽。他的大將韓信自領一軍,北上作戰,捷報頻傳,最后占領了齊國全境。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說:“請大王允許我暫代齊王。”
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大罵:“我坐困滎陽,你不但不來,反要自立為王!我……”此時的劉邦只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沒有了風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無遺。
正說著,劉邦感到自己的腳被人狠狠踩了一下。他發現坐在邊上的張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面的一連串罵人的話語。張良靠近劉邦,悄聲說:“大王,韓信手握重兵,右投則大王勝,左投則項羽勝。現在我們弄翻了關系,他自立為王,我們也毫無辦法。不如趁勢正式立他為王,調動他的軍隊擊楚。如果不迅速決斷,遲則生變!”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馬上恢復了理智,但他仍接著剛才氣洶洶的口氣罵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齊王就做真齊王,做什么代齊王!”
劉邦當即下令派張良為使節,帶著印綬到齊地去,立韓信為齊王,并征調韓信的軍隊。局勢很快發生了重大轉折:漢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逐漸對楚形成了包圍之勢。后來,劉邦終于在垓下全殲楚軍,贏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
應該說,劉邦在隱忍方面做得非常好。反之,韓信要官做,急于成王的行為則背離了隱忍的大道,因此,他最終被殺,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他自己鋒芒太露有很大的關系。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人生的緊要關頭,忍一時之氣是為了換來有利局勢。如果在危急時刻貿然作出舉動,會激起反抗力量的攻擊,讓全盤計劃最終落空。胸懷韜略者明白,以一時的忍耐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宏偉目標。
忍耐是一個人克己的工夫。雖然每個人天稟、資質、環境、教育各有不同,忍耐功夫的養成亦有差異,但忍耐克己的功夫是值得重視的。
中外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都具有一種自我節制的忍耐力,不使強烈的感情隨便沖動,于是方能有守有為。
行動指導
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管理者要想成大事,就要有一個有容乃大,忍常人所不忍的胸懷。
處眾人之所惡——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
道德經箴言
原文: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于道。
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后蜀17歲的小皇帝孟昶在接受群臣朝拜之后,正準備退朝,突然有人高叫:“陛下,我是托孤之臣,為保國泰民安,臣提出要掌管六軍,請陛下恩準!”
孟昶定睛一看,原來是李仁罕。他稍一思索,便答道:“朕準你掌管六軍。還望你不負朕望,多為朝廷出力!”
不久,孟昶又加拜李仁罕為中書令。這讓李仁罕更加驕橫了,逢人便夸耀:“我是托孤之臣。圣上不僅讓我掌管了六軍,還加拜我為中書令,還打算過些天封我為公吶!”他的私欲也更重了,言行也更加放肆,孟昶感到他對自己的威脅越來越大。
一天, 圣上傳旨召他入宮。李仁罕高興壞了:“準是要封我為公了!”
“李仁罕聽旨——”“臣在。”
“朕今日賜你死!”李仁罕一愣,馬上大叫:“臣有何罪?!”
“你圖謀不軌,在禁軍將領中宣稱禁軍只能聽從你的指揮,其他無論何人的命令都不能聽,你把朕置于何地位?你動用府庫之銀建私宅,你還……”李仁罕當時就傻了,連聲叫道: “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啊!”“拉出去,斬!”就這樣,孟昶欲擒故縱,終于將李仁罕除掉,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人在逆境中,最需要的防身術是一個“忍”字,學會忍辱負重,藏而不露,才能在別人不知不覺中發展壯大,待時機成熟,你便可以馬上脫穎而出。隱忍退讓,就是為了放長線釣大魚。
俗話說:“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在人生的緊要關頭,忍一時之氣是為了換來有利局勢。如果在危急時刻貿然作出舉動,會激起反抗力量的攻擊,讓全盤計劃最終落空。胸懷韜略者明白,以一時的忍耐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宏偉目標。
聰明人為了實現內心的遠大抱負,當處于不利狀態時常能忍受巨大的屈辱和磨難,以求得最終的勝利。在如今這個比較浮躁的時代,要想成大事就更需要有這種精神。
行動指導
表面上的退步其實換取的是更大的進步。有進有退,能屈能伸,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有些時候你的姿態越低,將來你反彈的高度就會越高。
“圣人為腹不為目”——企業管理者要堅守原則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原則,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得堅守的底線,這是每個企業家立業的根本。
多年前,史玉柱曾在一夜之間成了“首負”,欠債上億,窮到了連打官司的錢都沒有了,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信誓旦旦地說:“即使巨人破產,我個人也還要還老百姓的錢。”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國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公司法也尚未公布,要他鉆法律空子的話,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但是史玉柱卻堅守了自己的原則,他第二次匆忙創業抱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還錢,把那1.5億的舊債還清。他跟手下人說,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還錢,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我現在年紀還不算大,還想再做點事,不愿背著這個污點,除非我自己將來甘心只當個小老板。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對史玉柱的還債行為也抱著一種很欣賞的態度,他說:“當史玉柱做腦白金賺了第一桶金以后,忙著要還賬。當時對這點我真的還是認同,而且覺得也很不容易。摔了跟頭的人,甚至餓了肚子,知道錢有多金貴,拿到了這個錢以后,還想到先把該還的債還清,然后再重新起步。我覺得他就有做大事的這種潛質。”
史玉柱還了債,表面上看是虧了1多億,但回報他的卻不止1個億。因為這種責任和信用不僅贏得了下屬的信任,也贏得了合作者的信任,可以更輕易的找到合作伙伴。現在史玉柱的公司到銀行貸款,銀行根本不用他們抵押。他們說只要史玉柱在,只要史玉柱簽字,就可以貸款給他們。
行業低利潤的大趨勢無法避免,但是如果因為利益觸碰了絕對不能碰的原則,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面對著眾多的受害者,企業家始終難責其咎。有的原則是必須得堅守住的,史玉柱就是一個榜樣。
史玉柱抱著還錢的原則崛起了。牛根生在經歷了這次差點被收購的刻骨銘心記憶也吸取了不少教訓,他的蒙牛也開始起死回生了。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在這個被網絡摧平的世界里,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公開而透明的,尤其是備受關注的企業家。只有誠心實意地“為腹不為目”,堅守企業的道德底線,你的“企業公民”才能名聲越來越好,勢力越來越大。
企業家分兩種:一種是為“目”,為了賺錢,為了名車豪宅,為了前呼后擁;另一種則是為“腹”,為了內心的成就感,為了實現人生價值,為了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前一種企業家會顯出“逐利”的本性,甚至明目張膽地說“企業不賺錢是最大的不道德”;后一種企業家則更多地強調社會責任,努力把企業當做“企業公民”來經營。后者顯然更值得推崇,這類企業家及其帶領的企業是現代商業文明的支柱。
責任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至高無上的生存法則。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社會責任絕不是說說而已,它也應該有嚴格的執行標準、執行準則。
行動指導
作為社會基本成員的企業、個人,都應該做好迎接由于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種種不適應的心理準備,同時也應該竭盡全力、力所能及地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第三周 堅守自我,不為外物所動
善建者不拔”——信念往往有驚人的爆發力
道德經箴言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譯文:合道境地的人,他的建樹根柢牢固,他的抱持不會脫落,他的事業將世代承繼不衰。
大人物的信念也許不符合世俗的風尚,但卻包含了為大眾服務的愿望。
新東方發展到2000年的時候,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2000年5月,新東方公司化改造正式啟動,注冊了由校長、副校長和一些名牌教師等11名股東組成的“東方人科技發展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