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5)
- 管理者每天讀點《道德經》(道德經管理日志)
- 楊云鵬 楊喬
- 3041字
- 2016-02-29 15:11:48
一個管理者的道德品質往往會成為他最終成敗的關鍵。關于丹東,羅伯斯庇爾就曾認為“他的手和心一樣黑,像他那樣一個毫無道德可言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自由事業的捍衛者的?!弊罱K丹東被革命送上了斷頭臺;尼克松最終也因“水門事件”而顏面丟盡。因此,只有道德上被人認可,才能通向權力之巔;只有道德上被人認可,才能行使有效的領導。
管理者的品德是決定領導人才自身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管理者非權力領導力的重要源泉。無德便無信,很難想象一個道德敗壞的管理者,能得到下屬的喜愛和愛戴。
動物學家曾經在動物園進行過一項測驗:讓飼養動物的人利用獅子皮裝扮成獅子進攻黑猩猩群。黑猩猩群剛開始覺得害怕而哀號,不久猩猩的首領就拾起身邊的樹枝,做出勇敢地向獅子挑戰的樣子。其實它也很怕獅子,但卻沒有逃跑,勇敢地率先向獅子挑戰。如果在這個時候臨陣脫逃,就一定會被同伴鄙視,再也不能做首領了。
良好的品格可以使人登上權力頂峰。因為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引起公眾的認同感,從而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從理論上講,領導作為一種指揮和控制行為,實際上就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產生影響的過程。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關鍵就在于他具有超過一般人的影響力,從而能更有效地影響或改變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為。
“德”是做人的準則,管理者更應重視“德”的修養。管理者自身的內在涵養、道德節操為下屬所接受,可作為下屬的表率及模仿的對象。管理者平時關懷下屬的生活和工作,與他們建立友好的關系,可使下屬更敬重、更心悅誠服。
行動指導
品德就是產生非權力影響力的主要來源。一個團體的管理者能否獲得其成員的真心擁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他的品德修養。
善有果——不公平是管理的大忌
道德經箴言
原文: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道德經》第三十章
譯文:有道的人成就功果就適可而止,不敢執取功果而強梁霸道。
事實上,合格的領導者,總是能夠肯定員工的成績,公平的對待員工,承擔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上朝期間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性子的人,平時不善逢迎,又好逞強,明知自己是在和皇帝下棋,仍然毫不手下留情,使出自己渾身解數,把唐太宗打了個落花流水。
棋藝上的失敗使唐太宗非常生氣,怒火無處可發。當他想起唐儉平時種種的不敬,更是無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這樣做了之后,仍然不解氣,又找了尉遲恭來,對他說:“唐儉對我如此不敬,我要借他而儆百官。不過現在尚無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若有,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遲恭聽后,覺得太宗這樣莫須有的做法太過分,所以當第二天太宗召問他唐儉的情況時,尉遲恭怎么都不肯回答,反而說,陛下請你好好考慮這件事,到底該怎樣處理。
唐太宗氣極了,把手狠狠地一揮,轉身就走。尉遲恭見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一來冷靜后自覺無理,二來也是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開宴會,召三品官入席,自己主持宴會并宣布道:“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了表彰尉遲恭品行。由于尉遲恭的勸諫,唐儉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殺的罪名,并加我以知過即改的品德。尉遲恭自己也免去了說假話冤屈人的罪過,得到了忠直的榮譽。尉遲恭得綢緞千匹之賜?!?
唐太宗這樣做,當然主要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明正”;同時,他當然也為此感激尉遲恭。假使尉遲恭真的按他的話去陷害唐儉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明正”起來,不治罪尉遲恭呢?像唐太宗這樣的做法,在很多領導者身上都會發生,但是又有幾個領導者都能夠在最后幡然醒悟并挽回自己的錯誤呢?所以領導者切忌意氣用事,凡是應該三思而后行。
領導者要想在下屬中保持一定的影響力,立一種權威的形象,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公正平和形象,千萬不能感情用事。每一個管理者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希望自己對下屬公平、公正、無私無畏。什么才是無私、公平呢?如果現在你手中有一件非常輕松的工作,它只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便會立即產生明顯的效果,而且這件工作深受組織上下的矚目,若圓滿完成了任務,還有機會和高層管理者見面,得到特別的表彰,此時,你是選擇下屬去完成任務,還是自己親自去解決問題呢?
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是分配給每位下屬相同的任務,還是給能力好的下屬困難的任務、給能力差的下屬簡單的任務呢?此時做決定的要訣是無私、公平,即不可考慮自己的利益所在,絕對不可以因為工作輕松又可獲得利益,便想掠奪過來,企圖“自己做”。因為你的企圖很容易被下屬看穿,不論何時,由上往下看,往往不太能知道實事;然而,由下往上看,卻大致能正確地了解一切。
行動指導
要知道,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職責是管理別人,而不是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領導者如果在盛怒之下匆忙做決定,就會喪失最起碼的理智判斷,最終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意氣用事是領導者的大忌,凡是應該三思而后行。
大智若愚——不謀之謀,不用之用
道德經箴言
原文: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道德經》第二十章
譯文:人們似乎都有充足的裝備,而我卻顯得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呵,混混沌沌的。
誠實地待人處世,不僅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益,而且有助于消除人際間的種種猜疑,有利于增進人際間的互信與團結。
2005年5月,某企業啟動了全球招聘新總裁工作。鑒于近年來該集團的一系列非凡表現,來自日、加、美、法以及中國港臺、內地,包括集團內部管理人員,共涌出64人報名??墒牵詈蟮慕Y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006年1月26日,該集團對外宣布:經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政府官員以及有關專家等14人組成的評審團在第四輪總裁競聘中投票表決,原集團副總裁、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楊某勝出,從即日起接替牛某擔任內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任期三年,牛某僅保留董事長一職。
消息一出,輿論大嘩。轟轟烈烈幾個月的全球招聘,成了人們眼中一場不折不扣的鬧劇。面臨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之勢,一慌神間,鬧出了自己史上最大的營銷敗筆。
生活中,有的人總把自己耍滑偷懶看作聰明人,把別人勤勤懇懇加班看成傻瓜,動不動就對別人用心計、對公司耍手腕,把自己所擁有的那點小聰明發揮到極致。他們或以謊言取巧,或以詐術牟利,以致在生活中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
其實,這種以欺詐處世者活得很累,每遇重大事項,靠說謊取巧者常擔心謊言被人戳穿,靠行詐牟利者要提防詐術被人識破,心術不正的人往往因此而食不甘味、寢不安眠。欺詐并非處世久計,失掉誠信,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美國前總統林肯說得好:“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欺詐之術遲早會被人識破,而一旦他的真實嘴臉暴露出來,則上下左右的人必將他低看一等。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有堅定的意志,保證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完全真實的,他的每一個諾言都要兌現,每一個約定都要忠實地遵守;如果他把自己的聲譽看作無價之寶,覺得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注視著他,他不能說一絲一毫的謊話;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這樣的立場,那么他最終就會獲得無上的榮譽,獲得所有人的信任,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由此可見,做人做企業還是以誠待人為好。誠實的人雖沒有大紅大紫的榮耀,也沒有葉萎花落的悲哀;他雖一時得不了大利,長遠也吃不了大虧;他雖不是社交圈子的中心,也不會成為生活空間的棄漢;他雖沒有結交三五天便親密無間的哥們,卻有相處數十年能心心相印的朋友。相比之下,做一個誠實的人要比狡詐之徒活得踏實、舒坦得多。
行動指導
管理者對待員工、對待企業都不能耍小聰明,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