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4)
- 管理者每天讀點《道德經》(道德經管理日志)
- 楊云鵬 楊喬
- 3026字
- 2016-02-29 15:11:48
行動指導
與其埋怨他人,不如反思己過。從自身入手,凡事多檢討自己,努力承擔責任,這是一個優秀領導者必備的素質。
第四周 保持本色,做最真的自我
獨立而不改——原則問題“獨立不改”
道德經箴言
原文: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譯文: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任何歪門邪道的公司都不會長久,只有是符合社會道德的公司才能常青。有著嚴格要求的管理者,能夠使公司走在最正確的道路上。
一位姓任的先生談到,在他當經理時,提拔了在群眾中威信不高的李某任二級部門的負責人,而沒有重用威信較高的茍某。有些職員感到領導這樣做不順應民心,忍不住去問他:“你為何提李某而不提茍某?”
任先生聽罷,笑著說:“茍某有些方面確比李某做得好。相比之下,李某脾氣暴躁,人際關系搞得不好。但他辦事能力強,分配的任務能夠出色地完成,并且他原則性強。他女朋友想讓他作證,多報銷100元的出差費,他非但不作證,還堅持不讓她去再找任何人作證,有一次我讓他定期收回業務款項,由于某些人為原因他不能如期完成。他便背著領導和同事,幾百里地乘車回到家中,湊齊款項如期交了上來。從表面看,茍某要比李某完善些,他善于交際,人際關系搞得很好。但他原則性差,代理出納幾個月,未經批準,私自借出錢款5000元,這些錢大都成了呆賬,且茍某辦事能力低,遇難而退,沒有吃苦耐勞、迎頭而上的拼搏精神。從來沒有獨立完成一件像樣的工作。完不成任務總找一些看似圓滿的借口,找客觀理由,往別人身上推責任。”
從這些方面看,李某就像一只爛了桶沿的桶。表面上看起來,難看,但桶的其他部分是完好無缺的,能盛將近一桶水。而茍某則像一只爛了桶底的桶。從表面看問題不大,實際上無法盛水。公司選人要有很強的原則性,重視的是具備獨當一面,有辦事能力的人。
在一些“誠信”和“忠誠”的原則問題上,管理者一定不能睜只眼閉只眼,要知道,忠誠比能力重要,只有敢于堅持真理,堅持原則,才能真正的為公司帶來效益。
管理者在實施管理過程中,可以采用靈活的方法,但一定要堅持原則,對于那些違反原則、但能力強的員工,絕對不能姑息遷就。
行動指導
令行禁止,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管理中必須遵守的規則。
將欲取之——付出才能索取
道德經箴言
原文: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道德經》三十六章
譯文: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貢獻多少永遠與收獲成正比。也許投入無法立刻得到回報,但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強調貢獻就會使效率不斷提高。如果只會抱怨,進而工作效率低下,留給自己的將會是被解雇這條路。
國外一位作家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一個是淡水,里面有魚,名為伽里里海。從山脈流下來的約旦河帶著飛濺的浪花,成就了這個海。它在陽光下歌唱,人們在周圍蓋房子,鳥類在茂密的枝葉間筑巢,每種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約旦河向南流入另一個海。這里沒有魚的歡躍,沒有樹葉,沒有鳥類的歌唱,也沒有兒童的歡笑。除非事情緊急,旅行者總是選擇別的路徑。這里水面空氣凝重,沒有哪種動物愿意在此飲水。
這兩個海彼此相鄰,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為約旦河,它將同樣的淡水注入。不是因為土壤,也不是因為周邊的國家。區別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約旦河,但絕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與給予同在。
另一個海則精明厲害,它吝嗇地收藏每一筆收入,絕不向慷慨的沖動讓步,每一滴水它都只進不出。
伽里里海樂善好施,生氣勃勃。另外那個卻從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樂于索取,一種樂于付出。吝嗇于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將死氣沉沉,被幸福疏遠。
有位名人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的確,學會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學會付出是人類光輝燦爛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付出的種類很多,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一種付出是對世界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正是這種對人生的態度,決定了你一生是否幸福。在太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在為自己而付出。付出我們的汗水和辛勞來換取我們所應得的回報,但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需要另外一種付出——為別人付出。同時,獲得自己所需的財富和精神上的滿足。
如果你能勇于付出且樂于付出,如果你能用“要做就做最好”的態度完成老板交給你的每一項工作,老板自然會信任你、賞識你,并將更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去做。而你也將因此掌握更多的經驗,擁有更強的個人能力,并且你將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晉升機會。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強調自己的權力,那么不管他對自己的頭銜與職位是多么得意,他也只是個下屬而已。相反,如果他重視貢獻,那么不管他的職位多么低,他實際上就是高層管理人員。這是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業績負責,他所做的工作符合”最高管理層”的實際含義。
事實上機會往往青睞那些勇于付出的人。
行動指導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份收獲。”一個不愿不能給他人帶來財富的人,自己也無法獲得財富。付出與得到,永遠是對等的。如果你伸出去的手如此微薄,嘴里要求卻那么奢厚,只想要豐厚的收獲,卻吝于付出,其結果只能得不償失。
德善與德信——品德是影響力的來源
道德經箴言
原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譯文:百姓的主張,合于自己的價值觀的,予以善待;不合于自己的價值觀的,也予以善待。這樣就可以得到人們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觀點,自己認為正確的,予以信任;自己不認為是正確的,也予以信任。這樣就可以獲得人們的共同信任。
記住,不可為小利損害了公司的大利,也不可為眼前的利益毀了自己的職業前程。
王明在一家大型公司的技術科做部門經理。既然是部門經理,就免不了要與其他公司的領導打交道、應酬。所以公司給每位經理都規定了一定數額的報銷權力:在這個數額之內,他們可以“先斬后奏”。王明發現其他部門的經理,利用“先斬后奏”的權力變得很“瀟灑”。王明漸漸學會了這一招
后來,公司要從技術科選派一個人到美國學習深造,同時和美國那邊談一筆生意。。王明最大的一個競爭對手就是技術科的副經理李強。前一段時間公司做了兩個項目,分別是他和李強兩個經理負責的。結果王明負責的項目完成得很好,公司賺了不少;而李強領軍的項目不盡如人意,公司虧損了許多。
結果公布下來,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派去美國深造的是李強而不是王明。王明沒有直接找上級領導問原因,而是找到了他的秘書。秘書告訴他:“這件事我也不太清楚,據說和一張報銷單有關。經理曾經讓我查過一張關于你的報銷單,還特別指出是上周二的報銷單。”
原來上周二是王明的兒子八歲的生日,他做了一份報銷單交到了財務。“不會就是這件事吧,莫非那天領導也在那兒用餐,第二天故意查我的賬……”王明越想越后怕。事情就是這么巧,剛好那天他的領導請一位朋友在同一家飯店吃飯。
作為一名員工,對于公司的金錢就應該慎重。因為一次升遷機會的喪失可能毀于你出差的費用遠遠超過標準;一次生意的失敗可能僅僅是因為你在談話中暗示自己要一定的回扣;一次解雇可能是因為你直接拿了公司的不該拿的物品……這些小事看來無足輕重,往往決定了你的命運。
俗話說:“銷財免災。”這句話如果反過來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貪財招災,尤其是貪公司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