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4881字
  • 2015-12-27 00:58:47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大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妄汗妄下,將轉屬陽明而尚未離乎太陽也。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熱,是陽明病矣。然心下者,太陽之位,小腹者,膀胱之室也。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是下后熱入水結所致,而非胃家實,故不得名為陽明病也。若復用承氣下之,水結不散,其變不可勝數矣。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頭不痛而項猶強,不惡寒而頭汗出,故如柔 狀。此表未盡除而里癥又急,丸以緩之,是以攻劑為和劑也。

此是結胸癥中或有此狀。若謂結胸者必如是,則不當有湯、丸之別矣。

大陷胸丸:大黃(八兩) 芒硝 杏仁 葶藶子(各半升)上大黃、葶藶搗篩,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硝、黃血分藥也,葶、杏氣分藥也。病在表用氣分藥,病在里用血分藥。此病在表里之間,故用藥亦氣血相須也。且小其制而復以白蜜之甘以緩之,留一宿乃下,一以待表癥之先除,一以保腸胃之無傷耳。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結胸有輕重,立方分大小。從心下至小腹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正在心下未及脅腹,按之則痛,未曾石硬者,為小結胸。大結胸是水結在胸腹,故脈沉緊;小結胸是痰結于心下,故脈浮滑。水結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黃等下之;痰結可消,故用黃連、栝蔞、半夏以消之。水氣能結而為痰,其人之陽氣重可知矣。

小陷胸湯: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大栝蔞實(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結胸癥,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陽明脈浮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可攻之。太陽結胸熱實,脈浮大者,不可下,何也?蓋陽明燥化,心下硬,是浮大為心脈矣?;鹁驮铮始毕轮源娼蛞?,釜底抽薪法也。結胸雖因熱入所致,然尚浮大,仍為表脈。

恐熱未實則水未結,若下之,利不止矣。故必待沉緊,始可下之。此又憑脈不憑癥之法也。

結胸癥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是邪氣實,煩躁是正氣虛,故死。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結胸之脈沉緊者可下,浮大者不可下,此言其略耳。若按部推之,寸為陽,浮為陽,陽邪結胸而不散,必寸部仍見浮脈。關主中焦,妄下而中氣傷故沉,寒水留結于胸脅之間故緊。不及尺者,所重在關,故舉關以統之也。

如結胸狀而非結胸者,結胸則不能食,不下利,舌上燥而渴,按之痛,脈雖沉緊而實大,此則結在臟而不在腑,故見癥種種不同。夫硬而不通謂之結。此能食而利亦謂之結者,是結在無形之氣分,五臟不通,故曰藏結。與陰結之不能食而大便硬不同者,是陰結尚為胃病,而無間于藏也。五臟以心為主,而舌為心之外候,舌苔白而滑,是水來克火,心火幾于熄矣,故難治。

藏結無陽癥,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結胸是陽邪下陷,尚有陽癥見于外,故脈雖沉緊,有可下之理。藏結是積漸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已竭也。外無煩躁潮熱之陽,舌無黃黑芒刺之苔,雖有硬滿之癥,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輩溫之,尚有可生之義。

病患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藏結有如結胸者,亦有如痞狀者。素有痞而在脅下,與下后而心下痞不同矣。臍為立命之原。臍旁者,天樞之位,氣交之際,陽明脈之所合,少陽脈之所出,肝脾腎三藏之陰凝結于此,所以痛引小腹入陰筋也。此陰常在,絕不見陽。陽氣先絕,陰氣繼絕,故死。少腹者,厥陰之部,兩陰交盡之處。陰筋者,宗筋也。今人多有陰筋上沖小腹而痛死者,名曰疝氣,即是此類。然痛止便蘇者,《金匱》所云“入藏則死,入府則愈”也。治之以茴香、吳萸等味而痊者,亦可明藏結之治法矣。盧氏將種種異癥,盡歸藏結,亦好奇之過也。

瀉心湯癥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汗出而解,太陽癥已罷矣。胃中不和,是太陽之余邪與陰寒之水氣雜處其中故也。陽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嘔而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中雷鳴而下利也?;鹩貌恍麆t痞硬,水用不宣則干嘔,邪熱不殺谷則食臭。脅下即腹中也。土虛不能制水,故腸鳴。此太陽寒水之邪,侵于形軀之表者已罷,而入于形軀之里者未散。故病雖在胃而不屬陽明,仍屬太陽寒水之變耳。

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 干姜 黃連(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至二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心下痞是太陽之里癥。太陽之上,寒氣主之。中見少陰,少陰者心也。心為陽中之太陽。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胃中虛冷,故太陽寒水得以內侵。虛陽郁而不舒,寒邪凝而不解,寒熱交爭于心下,變癥蜂起,君主危矣。用熱以攻寒,恐不戢而自焚;用寒以勝熱,恐召寇而自衛。故用干姜、芩、連之苦入心化痞,人參、甘草之甘瀉心和胃,君以生姜,佐以半夏。倍辛甘之發散,兼苦寒之涌泄,水氣有不散者乎?名曰瀉心,止戈為武之意也。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上條是汗解后水氣下攻癥,此條是誤下后客氣上逆癥,總是胃虛而稍有分別矣。上條腹鳴下利,胃中猶寒熱相半,故云不和。此腹鳴而完谷不化,日數十行,則痞為虛痞、硬為虛硬、滿為虛滿也明矣。上條因水氣下趨,故不煩不滿。此虛邪逆上,故心煩而滿。蓋當汗不汗,其人心煩,故于前方去人參而加甘草。下利清谷,又不可攻表,故去生姜而加干姜。不曰理中仍名瀉心者,以心煩痞硬,病本于心耳。

傷寒中風,是病發于陽。誤下熱入而其人下利,故不結胸。若心下痞硬干嘔心煩,此為病發于陰矣。而復下之,故痞益甚也。

甘草瀉心湯:前方去人參、生姜,加甘草(一兩),干姜(二兩)。余同前法。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癥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癥也。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若有下癥,亦宜大柴胡。而以他藥下之,誤矣。誤下后有二癥者,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不全發陽,不全發陰,故誤下之變,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結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條本為半夏瀉心而發,故只以痛不痛分結胸與痞,未及他癥。

半夏瀉心湯:前方加半夏(半斤),干姜(二兩),去生姜。余同前法。

瀉心湯,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黃連干姜湯也。三方分治三陽。在太陽用生姜瀉心湯,以未經誤下而心下痞硬,雖汗出表解,水猶未散,故君生姜以散之,仍不離太陽為開之義。在陽明用甘草瀉心湯者,以兩番誤下,胃中空虛,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緩客氣之上逆,仍是從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陽用半夏瀉心者,以誤下而成痞,邪既不在表,則柴胡湯不中與之,又未全入里,則黃芩湯亦不中與之矣。胸脅苦滿與心下痞滿,皆半表里癥也。

于傷寒五六日,未經下而胸脅苦滿者,則柴胡湯解之。傷寒五六日,誤下后,心下滿而胸脅不滿者,則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陽半表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變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陽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瀉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傷寒吐下后,復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以八九日吐下復汗,其脈甚微,看出是虛煩。則心下痞硬、脅下痛、經脈動惕,皆屬于虛,氣上沖咽喉、眩冒,皆虛煩也。此亦半夏瀉心癥,治之失宜,久而成痿矣。若用竹葉石膏湯,大謬。

太陽病,已發汗,仍發熱惡寒,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此亦半夏瀉心癥。前條因吐下后復汗,以致虛煩。此因汗下后加燒針,以致虛煩。多汗傷血,故經脈動惕;燒針傷肉,故面青膚 。色微黃手足溫,是胃陽漸回,故愈。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治之小誤,變癥亦輕,故制方用瀉心之半。上焦寒格,故用參、姜;心下蓄熱,故用芩、連;嘔家不喜甘,故去甘草。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姜、夏。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癥;寒熱相結,則為痞癥。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惡寒反惡熱,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一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濡當作硬。按之濡下,當有大便硬不惡寒反惡熱句,故立此湯。觀瀉心湯治痞,是攻補兼施、寒熱并馳之劑。

此則盡去溫補,獨任苦寒下泄之品,且用麻沸湯漬絞濃汁而生用之,利于急下如此,而不言及熱結當攻諸癥,謬矣。夫按之濡為氣痞,是無形也,則不當下。且結胸癥,其脈浮大者,不可下,則心下痞而關上浮者,反可下乎?小結胸按之痛者,尚不用大黃,何此比陷胸湯更峻?是必有當急下之癥,比結胸更甚者,故制此峻攻之劑也。

學人用古方治今病,如據此條脈癥而用此方,下咽即死耳。勿以斷簡殘文尊為圣經,而曲護其說,以遺禍后人也。

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別煮取汁)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心下痞下,當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句,故用此湯。夫心下痞而惡寒者,表未解也,當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黃,謬矣。既加附子,復用芩、連,抑又何也?若汗出是胃實,則不當用附子。若汗出為亡陽,又烏可用芩、連乎?許學士云:“但師仲景意,不取仲景方。”蓋謂此耳。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服湯藥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復以他藥下之而利不止,則病在大腸矣。理中非不善,但遲一著耳。石脂、余糧,助燥金之令,澀以固脫。庚金之氣收;則戊土之濕化。若復利不止者,以腎主下焦,為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再利小便,以分消其濕。蓋谷道既塞,水道宜通,使有出路。此理下焦之二法也。

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 禹余糧(各一斤)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利在下焦,水氣為患也。唯土能制水。石者,土之剛也。石脂、禹糧,皆土之精氣所結。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糧色黃入戊,實胃而澀腸。雖理下焦,實中宮之劑也。且二味皆甘,甘先入脾,能堅固堤防而平水氣之亢,故功勝于甘、術耳。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傷寒者,寒傷心也。既發汗復吐下之,心氣太虛,表寒乘虛而結于心下。心氣不得降而上出于聲,君主出亡之象也。噫者傷痛聲。不言聲而曰氣者,氣隨聲而見于外也。

旋復代赭石湯:旋復花 甘草(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代赭石(一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生姜瀉心去芩、連、干姜加旋復、代赭石方也。以心虛不可復瀉心,故制此劑耳。心主夏,旋復花生于夏末,咸能補心,能軟硬,能消結氣。半夏生于夏初,辛能散邪,能消痞,能行結氣。代赭稟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散痞硬而鎮虛熱。參、甘、大棗之甘,佐旋復以瀉虛火;生姜之辛,佐半夏以散水結。斯痞硬消,噫氣自除矣。若用芩、連以瀉心,能保微陽之不滅哉?

抵當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三门县| 朔州市| 漳平市| 永嘉县| 古浪县| 贵州省| 婺源县| 宕昌县| 石柱| 临颍县| 三门县| 随州市| 永和县| 井冈山市| 横山县| 佳木斯市| 玉山县| 共和县| 梨树县| 景德镇市| 仁怀市| 加查县| 廊坊市| 尚志市| 德保县| 四川省| 长沙市| 绩溪县| 诏安县| 武穴市| 湘潭县| 大城县| 台北县| 清镇市| 南溪县| 壤塘县| 邵东县| 宁安市| 姚安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