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4964字
  • 2015-12-27 00:58:47

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氣,又上至于肺則肺寒,內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動,其變多。水氣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而不行,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也。制小青龍以兩解表里之邪,復立加減法,以治或然之癥,此為太陽樞機之劑。水氣蓄于心下,尚未固結,故有或然之癥。若誤下,則硬滿而成結胸矣。

小青龍湯: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細辛 干姜(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表雖未解,寒水之氣已去營衛,故于桂枝湯去姜棗,加細辛、干姜、半夏、五味。辛以散水氣而除嘔,酸以收逆氣而止咳,治里之劑多于發表焉。小青龍與小柴胡,俱為樞機之劑。故皆設或然癥,因各立加減法。蓋表癥既去其半,則病機偏于向里,故二方之癥多屬里。仲景多用里藥,少用表藥。未離于表,故為解表之小方。然小青龍主太陽之半表里,尚用麻黃、桂枝,還重視其表;小柴胡主少陽之半表里,只用柴胡、生姜,但微解其表而已。

此緣太、少之陽氣不同,故用表藥之輕重亦異。小青龍設或然五癥,加減法內即備五方。小柴胡設或然七癥,即具加減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何可以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拘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水氣在心下則咳,為必然之癥。喘為或然之癥,亦如柴胡湯癥。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具。咳與喘,皆水氣射肺所致。水氣上升,是以不渴。服湯已而反渴,水氣內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條正欲明服湯后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藥,反滋水氣,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湯即小青龍湯。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轉屬陽明而成胃實矣。能化胸中之熱氣而為汗,故名大青龍,能化心下之水氣而為汗,故名小青龍。蓋大青龍表癥多,只煩躁是里癥;小青龍里癥多,只發熱是表癥。故有大小發汗之殊耳。發汗、利水,是治太陽兩大法門。發汗分形層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淺深。故發汗有五法:麻黃湯汗在皮膚,乃外感之寒氣;桂枝湯汗在經絡,乃血脈之精氣;葛根湯汗在肌膚,乃津液之清氣;大青龍汗在胸中,乃內擾之陽氣;小青龍汗在心下,乃內蓄之水氣。其治水有三法:干嘔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發之,小青龍是也;心下痞滿,是水在中焦,中滿者瀉之,十棗湯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壞癥、變癥雖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五苓散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表熱不解,內復煩渴者,因于發汗過多。反不受水者,是其人心下有水氣。因離中之真水不足,則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結于內,水飲拒絕于外,既不能外輸于玄府,又不能上輸于口舌,亦不能下輸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勢必藉四苓輩味之淡者,以滲泄其水。然水氣或降,而煩渴未必除,表熱未必散。故必藉桂枝之辛溫,入心而化液;更仗暖水之多服,推陳而致新。斯水精四布而煩渴解,輸精皮毛而汗自出,一汗而表里頓除,又大變乎麻黃、桂枝、葛根、青龍等法也。暖水可多服,則逆者是冷水,熱淫于內故不受寒。反與桂枝、暖水,是熱因熱用法。五苓因水氣不舒而設,是小發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氣,不是利水道。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上條有表里之癥,此條有表里之脈,互相發明五苓雙解之義。雖經發汗而表未盡除,水氣內結,故用五苓。

若無表癥,當用白虎加人參湯矣。傷寒發汗解、復煩而脈浮數者,熱在表未傳里也,故用桂枝。此更加渴,則熱已在里,而表邪未罷,故用五苓。脈浮而數者,可發汗。病在表之表,宜麻黃湯;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湯;病在里之表,宜五苓散。若病里之里,當用豬苓湯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發其汗矣。要知五苓是太陽半表半里之劑,歸重又在半表。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妄發其汗,津液大泄,故胃中干。汗為心液,汗多則離中水虧,無以濟火,故煩。腎中水衰,不能制火,故躁。

精氣不能游溢以上輸于脾,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不和,故不得眠。內水不足,須外水以相濟,故欲飲水。此便是轉屬陽明癥。水能制火而潤土,水土合和,則胃家不實,故病愈。但勿令恣飲,使水氣為患而致悸喘等癥也。所以然者,其人內熱尚少,飲不能多,勿多與耳。如飲水數升而不解者,又當與人參白虎湯矣。若發汗后,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氣未散也。傷寒者,傷于冬時寒水之氣。太陽衛外之陽微,不足以御邪,故寒水得以內侵,所以心下有水氣。胸中之陽又不足以散水氣,故煩渴而小便不利耳。小便由于氣化。肺氣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輸膀胱;心氣不化,離中水虛,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歸辛,丙辛合為水運,用之為散,散于胸中。必先上焦如霧,然后下焦如瀆,何有煩渴癃閉之患哉?要知五苓,重在脈浮微熱,不重在小便不利。

太陽病,其人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此與前上半條同義。前條在大汗后,此在未汗前,即是太陽溫病。要知太陽溫病,即是陽明來路,其徑最捷。不若傷寒中風,止從亡津液而后轉屬也。飲水是治溫大法,庶不犯汗、吐、下、溫之誤。夫五苓散又是治飲多之法。夫曰轉屬,是他經戾及。其人平日未必胃實,故預立此法,以防胃家虛耳。仲景治太陽不特先為胃家惜津液,而且為胃家慮及痼瘕、谷癉等癥矣。全條見陽明篇,此節文以備五苓癥。

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發汗,因風寒而喘者,是麻黃癥。下后微喘者,桂枝加濃樸杏仁癥。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癥。此汗后津液不足,飲水多而喘者,是五苓癥。以水灌之亦喘者,形寒飲冷,皆能傷肺,氣迫上行,是以喘也。漢時治病,有火攻、水攻之法,故仲景言及之。

太陽病,飲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此望問法?!秲冉洝匪疲骸耙徽咭虻弥?,審其上下得一之情者是也。見其飲水,即問其小便。小便利則水結上焦,不能如霧,故心下悸可必;小便少則水蓄下焦,不能如瀆,故里急可必?;鹩貌恍?,致水停心下而悸;水用不宣,致水結膀胱而里急也。

傷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下當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條可知。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湯癥;汗后不渴而無他癥,是病已瘥,可勿藥矣。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氣而設。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發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減,更發其汗。上條言癥而不及治。此條言方而癥不詳,當互文以會意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與瀉心湯,而痞不除,必心下有水氣故耳。其癥必兼燥煩而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入心而逐水氣,則痞自除矣。

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前條用五苓者,以心下有水氣,是逐水非利小便也。若心下無水氣,則發汗后津液既亡,小便不利者,亦將何所利乎?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待其自愈之謂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焉得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其人亡血亡津液,陰陽安能自和?欲其陰陽自和,必先調其陰陽之所自。陰自亡血,陽自亡津,益血生津,陰陽自和矣。要知不益津液,小便必不得利;不益血生津,陰陽必不自和。凡看仲景書,當于無方處索方,不治處求治,才知仲景無死方,仲景無死法。

五苓散:豬苓(去皮) 白術 茯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錢) 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豬苓色黑入腎,澤瀉味咸入腎,具水之體。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經發汗,為水之用。合而為散,散于胸中則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調水道,一汗而解矣。本方治汗后表里俱熱、燥渴、煩躁、不眠等癥,全同白虎。所異者,在表熱未解,及水逆與飲水多之變癥耳。若謂此方是利水而設,不識仲景之旨矣。若謂用此以生津液,則非滲泄之味所長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用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心下悸是有水氣。今乘其未及漬胃時先治之,不致厥利相連,此治法有次第也。

茯苓甘草湯:茯苓 桂枝(各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此方從桂枝加減。水停而悸,故去大棗;不煩而厥,故去芍藥;水宜滲泄,故加茯苓;既云治水,仍任姜、桂以發汗。不用豬、澤以利小便者,防水漬入胃故耳。與五苓治煩渴者不同法。

十棗湯證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中風下利嘔逆,本葛根加半夏癥。若表既解而水氣淫溢。不用十棗攻之,胃氣大虛,后難為力矣。然下利嘔逆,固為里癥,而本于中風,不可不細審其表也。若其人 汗出,似乎表癥,然發作有時,則病不在表矣。頭痛是表癥,然既不惡寒,又不發熱,但心下痞硬而滿,脅下牽引而痛,是心下水氣泛溢,上攻于腦而頭痛也。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與承氣湯”同。干嘔汗出為在表,然而汗出而有時、更不惡寒、干嘔而短氣為里癥也明矣。

此可以見表之風邪已解,而里之水氣不和也。然諸水氣為患,或喘、或渴、或噎、或悸、或煩、或利而不吐、或吐而不利、或吐利而無汗。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劑以直折之,中氣不支矣。此十棗之劑,與五苓、青龍、瀉心等法懸殊矣。

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俱下利嘔逆,皆是太陽中風病根。

十棗湯:芫花(熬赤)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上三味,各異搗篩,稱已,合治之。以水一升半,煮大肥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愈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陷胸湯證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陽者,指外而言,形軀是也;陰者,指內而言,胸中心下是也。此指人身之外為陽、內為陰,非指陰經之陰,亦非指陰癥之陰。發陰、發陽,俱指發熱。結胸與痞,俱是熱癥。作痞不言熱入者,熱原發于里也。誤下而熱不得散,因而痞硬。不可以發陰作無熱解也。若作痞謂非熱癥,瀉心湯不得用芩、連、大黃矣。若梔子豉之心中懊 ,瓜蒂散之心中溫溫欲吐,與心下滿而煩,黃連湯之胸中有熱,皆是病發于陰。

結胸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大陷胸湯主之。

上條言熱入是結胸之因,此條言水結是結胸之本,互相發明結胸病源。若不誤下則熱不入,熱不入則水不結。

若胸脅無水氣,則熱必入胃而不結于胸脅矣。此因誤下熱入,太陽寒水之邪,亦隨熱而內陷于胸脅間。水邪、熱邪結而不散,故名曰結胸。粗工不解此義,竟另列水結胸一癥,由是多歧滋惑矣。不思大陷胸湯丸,仲景用甘遂、葶藶何為耶?無大熱,指表言。未下時大熱,下后無大熱,可知大熱乘虛入里矣。但頭微汗者,熱氣上蒸也。余處無汗者,水氣內結也。水結于內,則熱不得散;熱結于內,則水不得行。故用甘遂以直攻其水,任硝、黃以大下其熱,所謂其次治六腑也,又大變乎五苓、十棗等法。太陽誤下,非結胸即發黃,皆因其先失于發汗,故致濕熱之為變也。身無大熱,但頭汗出,與發黃癥同。只以小便不利,知水氣留于皮膚,尚為在表,仍當汗散。此以小便利,知水氣結于胸脅,是為在里,故宜下解。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前條言病因與外癥,此條言脈與內癥。又當于熱實二字著眼,六七日中,詳辨結胸有熱實,亦有寒實。太陽病誤下,成熱實結胸,外無大熱,內有大熱也。太陰病誤下,成寒實結胸,胸中結硬,外內無熱癥也。沉為在里,緊則為寒,此正水結胸脅之脈。心下滿痛,按之石硬,此正水結胸脅之癥。然其脈其癥,不異于寒實結胸。故必審其為病發于陽,誤下熱入所致,乃可用大陷胸湯,是謂治病必求其本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句容市| 株洲市| 葫芦岛市| 游戏| 烟台市| 新乐市| 綦江县| 志丹县| 青海省| 九寨沟县| 吉林市| 连平县| 教育| 甘德县| 东兴市| 泰和县| 阿尔山市| 弥勒县| 龙泉市| 洪洞县| 衢州市| 娱乐| 平果县| 句容市| 福泉市| 景宁| 慈利县| 新源县| 富川| 老河口市| 兴宁市| 陆良县| 平乐县| 鄂托克前旗| 阿图什市| 沙坪坝区| 沾化县| 合川市| 龙江县|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