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侍一日訪臨濟(jì),同到僧堂內(nèi),常侍曰:“這一堂還看經(jīng)否?”臨濟(jì)曰:“不看經(jīng)。”常侍曰:“學(xué)禪否?”臨濟(jì)曰:“不學(xué)禪。”常侍曰:“經(jīng)文不看,禪又不學(xué),畢竟作甚么?”臨濟(jì)曰:“總教伊成佛作祖去。”常侍曰:“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又作么生?”臨濟(jì)曰:“我將謂你是個(gè)俗漢。”
拈云:“臨濟(jì)老漢橫按莫邪,誰敢當(dāng)鋒?等閑被這俗漢一拶,只得冰消瓦解。且道這俗漢又有甚么奇特?還會(huì)么?識(shí)得無中能唱處,方知元不在宮商。”
云門道:“既知來處,且道甚么劫中無祖師?”自代云:“某甲今日不著便。”
拈云:“云門老漢也是做賊人膽虛。”
魯祖凡有僧來參,即面壁而坐。一日南泉至,亦面壁而坐。南泉遂于背上拍一掌,祖曰:“誰?”泉曰:“普愿。”祖云:“作甚么?”泉云:“也是尋常。”
拈云:“釣盡江波,錦鱗始遇。不是南泉承當(dāng),幾乎眉毛墮地。還會(huì)么?一雞才叫百雞啼。”
溈山示眾云:“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此時(shí)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喚作甚么即得?”
拈云:“溈山老漢山上為僧、山下為牛且止,只如不是僧、不是牛,畢竟是個(gè)甚么?”喝一喝:“三十年后自有知音。”
僧問同安:“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安云:“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兔懷胎向紫微。”僧云:“忽遇客來,將何秪待?”安云:“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到晚鳳銜來。”
拈云:“同安恁么道,不妨奇特。若是盤山又且不然,或有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即向他道:‘硬的是拳,軟的是棒。’‘客來將何祗待?’亦云:‘飯后一杯茶。’”
提婆達(dá)多在地獄中,世尊令阿難傳問云:“汝在地獄中可忍否?”云:“雖在地獄中,如三禪天樂。”世尊又令阿難傳問:“你還求出否?”(云)“待世尊入地獄分。”云:“世尊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拈云:“皮里脈路,袖里金針。既無出入之分,且道喚什么作地獄?喚什么作天堂?還識(shí)二老人落處么?但有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
瑞巖禪師居丹丘瑞巖,坐磐石,終日如愚,每日喚:“主人公。”復(fù)應(yīng)諾,乃曰:“惺惺著,他后莫受人謾卻。”后有僧參玄沙,沙問:“近離甚處?”曰:“瑞巖。”沙曰:“有何言句示徒?”僧舉前話,沙曰:“一等是弄精魂也,甚奇怪。”乃曰:“何不且在彼作?”曰:“已遷化也。”沙曰:“而今喚得應(yīng)么?”僧無對。
拈云:“瑞巖夢中說夢,玄沙打草只要驚蛇。這僧不識(shí)高低,至今墮坑落塹。盤山當(dāng)時(shí)若見,劈面一拳,管教老漢分疏不下。”
大梅常禪師。僧問:“和尚見馬祖得什么道理,便住此山?”梅云:“馬祖道:‘即心即佛。’”僧舉似,馬祖卻令僧傳語大梅云:“馬祖佛法近日不同,又道:‘非心非佛。’”梅曰:“這老漢,惑亂人心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秪是‘即心即佛’。”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也。”
拈云:“馬祖翻掌是云、覆掌是雨,大梅雖是不避風(fēng)雨,從未剿絕在。且道如何得剿絕去?開口成雙橛,揚(yáng)眉落二三。”
舉洞山示眾云:“秋初夏末,兄弟或東或西,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又云:“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作么生去?”石霜云:“出門便是草。”大陽云:“直道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拈云:“這三個(gè)老漢只知一鼻孔出氣,未免身在草里。盤山即不然,只如‘萬里無寸草作么生去?’止道:荊棘叢中過,一葉不沾身。”
白云祥和尚問僧:“不壞假名而談實(shí)相作么生?”僧云:“遮個(gè)是倚子。”白云以手撥:“將鞋袋來。”僧無對,白云云:“這虛頭漢。”云門聞云:“須是祥兄始得。”
拈云:“云門扶起不扶倒,只看眉毛長,不顧舌頭短。這僧當(dāng)時(shí)若是伶俐衲僧,待他道‘將鞋袋來’,只呵呵大笑便出,管教白云有理難伸。”
世尊。有異學(xué)問:“諸法是常耶?”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耶?”亦不對,異學(xué)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云:“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拈云:“世尊無語,其聲如雷。異學(xué)有語,其聲似啞。還識(shí)得瞿曇意旨么?莫從百草巔頭薦,覿面無私亙古今。”
外道問世尊:“昨日說什么法?”世尊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什么法?”世尊曰:“說不定法。”外道曰:“昨日定,今日為什么不定?”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拈云:“外道逐河尋金,不知金在沙內(nèi)。世尊撲牛,不用繩索。雖然如是,也是一隊(duì)龍頭蛇尾漢。還知世尊落處么?若不躍龍門,焉知滄海寬?”
世尊初于臘月八日明星出時(shí)忽云:“奇哉!一生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zhí)著妄想,不能得證。”
拈云:“老胡病眼見空花,六年苦行見個(gè)恁么道理?檢點(diǎn)將來,也是合眼說夢。”
法眼因僧問:“聲色兩字如何透得?”師召大眾曰:“諸上座,且道這個(gè)僧還透得也未?若會(huì)此問處,透聲色即不難。”
拈云:“這僧眼里著楔,法眼借劍殺人。且道聲色作么生透?若透得聲色句,要見法眼也不難。”
梁武帝問達(dá)磨大師:“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圣。”帝云:“對朕者誰?”磨云:“不識(shí)。”帝不契,遂渡江,至少林,面壁九年。
拈云:“武帝離波覓水,達(dá)磨機(jī)欠方圓,未免少林九載,嘴掛壁上。且道還識(shí)二老問答處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僧游五臺(tái)問一婆子曰:“臺(tái)山路向什么處去?”婆曰:“驀直去。”僧才行,婆云:“好個(gè)阿師,又恁么去也。”僧舉似趙州,州云:“待我去勘過。”明日師便去問:“臺(tái)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師便去,婆子曰:“好個(gè)師僧,又恁么去。”師歸院謂僧云:“臺(tái)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
拈云:“趙州鼻孔遼天,婆子舌頭托地。檢點(diǎn)將來,總被傍人勘破。且道誰是看破者?”復(fù)一喝。
趙州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僧云:“既有,為甚么卻撞入這個(gè)皮袋?”州云:“為他知而故犯。”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么卻無?”州云:“為伊有業(yè)識(shí)在。”
拈云:“趙州道‘有’也不多,道‘無’也不少。難為這僧,自投狗腹中,無有出期在。”
天衣舉《金剛經(jīng)》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法眼云:“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師云:“若見諸相非相,眼中在什么處?此語有兩負(fù)門。”
拈云:“諸相非相,有收有放。見與不見,兩文一貫。還識(shí)天衣、法眼么?魚行水濁,鳥飛毛落。”
南泉、歸宗、麻谷三人同去見忠國師,至中途,南泉就地一畫一圓相云:“道得則去。”歸宗坐在圓相里,麻谷作女人拜。
拈云:“南泉當(dāng)路掘井,歸宗放水成渠,麻谷因齋慶贊。這三個(gè)老漢,若以正眼觀來,各與二十棒。何故?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龐居士問靈照女:“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作么生會(huì)?”靈照云:“這老漢頭白齒黃,作這個(gè)見解。”居士云:“你作么生?”照云:“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拈云:“居士先行后到,靈照后行先到。雖然縱奪即不無,未免外揚(yáng)家丑。盤山若見時(shí),縛作一束,送在長江。且道過在什么處?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拈云:“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
頌曰。
父子相酬向上機(jī),個(gè)中消息幾人識(shí)?知音不在頻頻舉,直下承當(dāng)更不疑。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拈云:“不遇知音者,徒勞盡碎琴。”
頌曰。
問得理淺答得深,更何言外覓疏親?道非物外囗非道,堪嘆區(qū)區(qū)在半程。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拈云:“如人飲水,溫暖自知。”
頌曰。
:
倒腹傾腸幾個(gè)知,更無毫發(fā)可相依。佳音不入聾人耳,誰解潘閬倒騎驢?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拈云:“冰不離水,水不離冰。”
頌曰。
平常日用不相離,吃飯穿衣你是誰?堪笑世間癡男子,甜桃拋卻覓酸梅。
南岳懷讓禪師初往曹溪參六祖問:“什么處來?”師曰:“嵩山來。”曰:“什么物恁么來?”師曰:“說似即不中。”曰:“還可修證否?”師曰:“修證即不無污染諸佛三所護(hù)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頌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山河大地起悲風(fēng)。浮云散盡光皎潔,星自星兮辰自辰。
讓和尚居南岳時(shí),馬祖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么?”曰:“圖作佛。”師一日乃取磚于彼庵前磨,曰:“磨此何為?”師曰:“磨作鏡。”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坐禪豈得成佛?”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于是悟旨于言下。遂印心傳法。符西祖讖“馬踏殺天下人”之語,南宗闡于江西。
拈云:“坐禪求佛,捏目生花。磨磚成鏡,惑亂人心。這二老漢,正好一坑埋卻。”
頌曰。
南山下雨北山雷,馬師卻被讓師惑。一片浮云消散盡,自知分明說向誰?
雙林善慧大士因梁武帝請講經(jīng)。士升座,以尺拊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乃問:“陛下會(huì)么?”云:“不會(huì)。”志公云:“大士講經(jīng)竟。”
頌曰。
大士講經(jīng)太不良,卻于梁殿動(dòng)龍顏。當(dāng)時(shí)不得志公老,走向雙林不得安。
《法華經(jīng)》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頌曰。
世間相常住,猢猻會(huì)上樹。芻狗吠天明,佳人不出戶。
文殊所說《般若經(jīng)》:“清凈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獄。”
頌曰。
酒肆淫房隨處游,十方世界任悠悠。閑來高隱千峰外,天不管兮地不收。
《金剛般若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頌曰。
室居端坐默無言,夜靜更深月上窗。不覺西風(fēng)連夜吼,無言童子口喃喃。
《楞嚴(yán)經(jīng)》云:“佛謂阿難:‘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
頌曰。
若能轉(zhuǎn)物即如來,萬斧千刀劈不開。堪笑靈山會(huì)上客,瞿曇一坑都活埋。
金陵志公和尚令人傳語南岳思大師云:“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一向目視云霄作么?”思云:“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度?”
頌曰。
誰知更有眾生度,三世如來一口吞。路遠(yuǎn)夜長休把火,大家吹滅暗中行。
丹霞于慧林寺,遇天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曰:“木佛何有舍利?”“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院主自眉須墮落。
頌曰。
古殿沉沉夜色深,欲將木佛劈為薪。只圖一夜烘烘暖,不管他人卻受驚。
《法華經(jīng)》:“此經(jīng)開方便門、示真實(shí)相,深固幽遠(yuǎn),無人能到。”
頌曰。
深固幽遠(yuǎn)隔千山,到者方知不夜天。萬語千言人不識(shí),至今千古錯(cuò)商量。
昔有古德一日不赴堂,侍者請赴堂,德曰:“我今日在莊上吃油糍飽也。”侍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德曰:“汝去問莊主。”者方出門,忽見莊主來謝和尚到莊。
頌曰。
近者不能聞,遠(yuǎn)者不能見。世間多少人,不見油糍面。
盤山寶積一日于街市見人在肉肆買肉云:“精底割一斤來。”屠兒放下刀叉手云:“長史,那個(gè)不是精底?”師聞之忽然大悟,歸以所告馬祖,祖可之。
頌曰。
沉潭露月似銀鉤,隔岸金鱗解點(diǎn)頭。萬里煙塵俱蕩盡,數(shù)聲羌笛滿天秋。
云門垂語云:“乾坤之內(nèi),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里,將三門來燈籠上,作么生?”自代云:“逐物意移。”又曰:“云起雷興。”
頌曰。
南山云起北山雨,碧玉含輝君薦取。萬象之中獨(dú)露身,為人自肯乃方許。
臨濟(jì)示眾云:“有一無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門出入,初心未證據(jù)者看看。”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濟(jì)下禪床擒住,者僧?dāng)M議,濟(jì)托開云:“無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頌曰。
覿面相呈答者親,誰知枯木有龍吟?河邊渴死人無數(shù),可笑為人不識(shí)心。
鳳棲同安禪師問僧:“眼界無光,如何得見?”僧曰:“北斗東轉(zhuǎn),南斗西移。”師曰:“夫子入太廟。”曰:“與么則同安門下道絕人荒去也。”師曰:“橫抱嬰孩,擬彰皇簡。”
頌曰。
一場酬答最分明,山自高兮水自深。一對鴛鴦描不就,雙雙飛入九洲城。
趙州因秀才問曰:“佛不違眾生愿否?”師曰:“是。”“某甲欲覓和尚手中拄杖得否?”師曰:“君子不奪人之所好。”曰:“某甲非君子。”師曰:“我亦不是佛。”
頌曰。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開放李花香。游蜂蝴蝶爭枝舞,斗罷空身返故鄉(xiāng)。
古德問僧:“何不看經(jīng)?”曰:“不識(shí)字。”德曰:“何不問人?”僧展手曰:“是什么字?”德無對。
頌曰。
烏飛兔走不成行,不識(shí)西天梵字亟。若是孔門真弟子,自然識(shí)得化三千。
長沙因張拙秀才看千佛名經(jīng)問師曰:“百千諸佛,但見其名,未審居何國土?還化物也無?”師曰:“黃鶴樓崔顥題后,秀才還曾題也未?”曰:“未曾。”師曰:“得閑題一篇。”
頌曰。
問得幽深意最奇,水流風(fēng)動(dòng)演玄機(jī)。百千諸佛居何土,誰解黃鶴一首詩?
云峰示眾曰:“飯籮邊坐餓死、臨河渴死漢。”玄沙云:“飯籮里坐餓死人,水里沒頭浸渴死漢。”云門云:“通身是飯,通身是水。”
頌曰。
通身是飯,通身水,多少禪流難下嘴。坐卻兩般截?cái)嗔鳎S河九曲干齊底。
樓子和尚因從街市過,經(jīng)酒樓下,偶整襪帶,少住,聞樓上唱曲云:“你既無心我便休。”聊聞,忽然大悟,從此號(hào)樓子。
頌曰。
你既無心我便休,也無煩惱也無憂。花街柳巷逢知己,處處樓臺(tái)解點(diǎn)頭。
與執(zhí)事玩山
滿目青山看未休,落花流水任悠悠。青松綠柏真如境,總是丹青畫不周。
游花園
金谷名園萬匯芳,賞心奪目數(shù)姚黃。香風(fēng)吹動(dòng)蝶來舞,惹得游蜂話短長。
夜間獨(dú)坐
更深夜靜少人行,獨(dú)坐禪床恨不明。照膽蟾光沉碧漢,青霄斗柄半斜橫。
詠五臺(tái)
清涼臺(tái)半金剛窟,誰解無著問文殊。欲識(shí)三三前后意,青山依舊日云覆。
詠盤山
峻嶺盤峰亂石攢,游人拜塔步艱難。翻空石浪驚人月,繞砌林泉徹斗寒。
其二
五峰八石甚希奇,古佛臨凡創(chuàng)建時(shí)。怪石崢嶸人罕遇,青松翠柏演玄機(jī)。
詠花此日降雨
雨打花枝淚滿腮,愁眉不展為誰來?云消自有風(fēng)光日,喜色重重疊翠開。
與眾弟兄相會(huì)
憶別微音不計(jì)時(shí),今朝幸遇又同期。雁回旅邸驚鄉(xiāng)夢,草木含悲不忍啼。
別眾辭萬善住盤山
十載依棲事若何,幾番風(fēng)浪幾番波。人情佛法都丟下,且往山中聽鳥歌。
其二
三年聚首在盤山,了悟心空萬事閑。且去隨緣深處隱,豈留名姓與人間?
行實(shí)
師諱超見,號(hào)了宗,順天府寶坻縣楊氏子。母盛氏夜夢南海四僧來送,天明果然四僧坐門化齋,母即分娩。師生,四僧起名言訖,他顧不見,父母罕異奇哉。師誕日甲寅九月十五日,師生時(shí)異香滿室。師自幼不食腥葷,年至八歲習(xí)學(xué)儒業(yè),至十五歲諸篇轍諳閱誦。父母曰:“與汝娶乎?”師答:“寧違父母之命,不欲赤繩之系足乎。”師辭其伉儷。偶得疾患,醫(yī)治無效,父母驚怖,對佛禮拜,許師出家,其恙即愈瘥矣。后師出家,訪至龍泉庵剃發(fā),于愍忠寺受具足大戒,聽講諸經(jīng)。一日聽講《楞嚴(yán)經(jīng)》“七處征心、八還辯見”,妙凈明星,倏忽有省,即往南方參天童、雪竇及天臺(tái)。一日樓上安單,夜間倏然有神祗曰:“還回北方去。”即詣南海九華,詣屆北都住靜。有大博和尚盤山結(jié)制,師親詣盤山謁見,問曰:“從何處來?”師曰:“從北京來。”曰:“來為何事?”師曰:“親近和尚。”博曰:“將什么親近?”師喝一喝,博曰:“落在什么處?”師劈面一拳,博曰:“甚么意旨?”師曰:“知恩報(bào)恩。”博曰:“如何是你的心?”師呈一偈云:“逐目尋心不識(shí)心,識(shí)心非假亦非真。有人問我西來意,綠柏青松不藉春。”和尚印證嗣法。師服勤三載,往仁壽寺住靜,后居盤山石室。一日,永平府郭居士領(lǐng)眾善信請住南臺(tái)寺。有灤州普光領(lǐng)眾善人請隆阭寺開堂傳戒。又高善人請澤它修建萬善寺開堂傳戒,十載有余。后請住盤山古中盤正法寺開堂傳戒。又天津衛(wèi)般若庵放生院、關(guān)東前衛(wèi)普渡寺、錦州念佛堂、盛京觀音寺、東關(guān)仁圣寺處處開堂結(jié)制傳戒,化度人緣,莫知其數(shù)。嗣法門人徹凡、瑞亭、無虛、量庵、一味、輝洲、心虛、徹軒、寧一、慧恒、曇裔、牧魁、吾朗、空人等,燈燈相續(xù),祖祖相傳。老僧住世七十五歲,厭世于盛京仁圣寺禪床上。偈云:“住世七十有余秋,手把金圈作釣鉤。釣罷錦鱗無別事,佛宮魔國任悠游。”又偈云:“卻來游幻海,個(gè)中無變改。欲識(shí)本來人,大家明主宰。”擲筆而逝。
(佛弟子超覺 明利 明善 明尚 明登 明喜 明禮 明眼 明道 五戒弟子高明杲 明本 明新 明玄 祖門許氏法名佛果 實(shí)信共助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