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書名: 醫學正傳作者名: 虞傳本章字數: 4689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7:56:09
青皮 石膏( ) 沒藥 甘草節 當歸頭 金銀花 蒲公英(各五分) 栝蔞子(一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去尖,略炒出汗)上細切,作一服,加青橘葉一小握,以酒一盞半,煎至一淺盞,食后或臥時服。
丁香散(丹溪) 治乳頭破裂,或因小兒吹乳,血干自裂開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上一味為末,干敷裂處。如燥,唾津調敷。
囊癰方法丹溪曰:囊癰者,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勿藥可也,惟在善于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輔炭末敷之,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
癰疽入囊者,曾治數人,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者,皆不死(丹溪)。
一方(錄驗) 用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也)焙干為細末敷之。如燥,以香油調敷。囊脫無皮者,外以青荷葉包之,其皮自生。
丹溪便毒方法便毒是厥陰經濕熱,因勞倦而發,用射干三寸,同生姜煎,食前服,得利二三行效。射干,開紫花者是,紅花者勿用。
一方(丹溪) 用破故紙、鼠粘子微炒黑、牽牛炒、大黃酒蒸焙干,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兩,酒調下。
又方(丹溪) 已結成膿者,用大黃(酒蒸)、連翹(各五錢)、枳實(三錢)、濃樸、甘草節(各三錢)、桃仁(二十一個)、生姜三片,分三服,水煎服之。
石香程氏曰:便毒一名跨馬癰,此奇經沖任為病,而癰見于厥陰經之分野,其經多血,又名血疝,或先有疳瘡而發,或卒然起核疼痛而發,皆熱郁血聚而成也。初發宜疏利之,即散。變腫后,如常用托里內補之藥。
蘇方木散(瘡瘍集) 治便毒。
木鱉子(去殼) 當歸尾(酒浸) 芍藥 白芷 粉甘草 川芎 射干 忍冬藤(即金銀花) 大黃(銼碎,酒浸濕紙包煨) 穿山甲(糠火煨炒黃脆) 沒藥(另研) 蘇方木(各六錢,一作六分)上細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服。
玉燭散(瘡瘍集) 治便毒。
川芎 當歸 生地黃 赤芍藥 樸硝 大黃(根據前制) 甘草(炙,各八分)上細切,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牡蠣大黃湯(精要) 治同前證。
大黃(根據前制) 牧蠣(各二錢五分,火 ) 甘草(一錢) 栝蔞(一個,去皮)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瘰 方法丹溪曰:瘰 必起于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味之濃,郁氣之積,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拓引變換。
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作,寒熱便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食淡,神仙不治也。
治瘰 ,用立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丹溪)本草云:夏枯草大治瘰 ,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可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治血少馬刀瘰 肚瀉,以四物湯倍酒炒芍藥、牡蠣粉、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炒神曲、桑椹膏。
石香程氏曰:瘰 之癥,內經謂之結核者是也。結核有大小如大豆、銀杏,連串而生者。形大如馬刀者,謂之馬刀瘡。經別為火類,夫火亢之甚,必兼水化制之,其核故堅也。凡瘰 之起,始生于耳后足陽明、少陽二經,浸淫于太陽之經,漸隨經流注于腋脅手足皆有也。治法,以火針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納蟾酥膏于中,外用綠云膏貼之,三日后取去核中稠膿,膿盡取去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一枚,以絕其源,服藥后出者皆愈。或不肯收,如銀杏者,盡皆開了,用藥取之。其自潰者,猶如木果之腐,熟肉雖潰而核猶存,故膿水淋漓,久難得愈,治者用鐵烙燒赤,烙去其破核猶存者,并肉潰處。次用金寶膏、龍珠膏等藥,追去蠹惡之根,遂能長肉而愈。隨經絡證候,服除風熱兼引經之藥,以除根本,可獲全功也。
蟾酥膏蟾酥(如大豆許) 白丁香(十五枚) 寒水石(些少) 巴豆(五粒) 寒食面(些少)上各另研,和作一處再研,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納入針竅中。如膿未盡,再用數丸,以膿盡為度。
綠云膏黃連 大黃 黃芩 玄參 黃柏 木鱉子(去殼,各一錢)上細切,用香油一兩同煎焦色,去藥入凈松香五兩,再煎成膏,濾入水中扯拔令金色,入銚再熬,放溫入后藥:豬膽(汁,三個) 銅綠(三錢,醋浸一宿,綿去渣)上用竹 帶溫攪勻,然后如常攤貼,兼治瘡口不干,加乳香、沒藥、輕粉尤妙。
金寶膏 去腐肉朽肉,不傷良肉新肉。
桑柴灰(五碗,用沸湯十碗淋汁,用草紙一層,皮紙二層,放羅底,次置灰于上淋之) 穿山甲(二兩,煨胖) 信砒(二錢,另研) 杏仁(七枚,去皮,同信砒、穿山甲,研細) 生地黃(二兩) 辰砂(一錢,另研) 粉霜(另研) 麝香(各五分)上將灰汁濾澄清,下鍋煎濃,下甲末,候焦干一半,下麝香,次下粉霜,干及九分,下辰砂,候成膏,下炒鍛石末,以成塊子,即收入小罐子內,勿見風。
龍珠膏龍芽草(五兩) 棘棗根(五錢) 海藻(二錢五分) 蘇木(五錢)上細切,量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濾去渣,又用:桑柴灰(二碗半) 鍛石(二碗半) 蒼耳草灰(二碗半) 以草紙二層,皮紙二層,放籮底,次置灰于上,用煎湯熱淋,取灰汁十碗許澄清,入鍋內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輕粉,瓷罐子收貯,每用取敷核上,再敷即去舊藥并靨,再上新藥,其核即潰而愈。根小者但只涂藥于根上,其核自潰。
(以上皆石香方)救苦化堅湯(東垣) 治瘰 、馬刀、挾癭,在耳下或耳后,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之經分。其瘰 在頦下,或至頰車,乃陽明之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而治之。
黃 (一錢,護皮毛間,補腠理虛及活血氣,為瘡家之圣藥,又實表補元氣之妙劑也) 人參(三分,補肺氣之藥也,如氣短不調及喘者,宜加之) 炙甘草(五分,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氣,亦能去瘡中之邪) 真漏蘆 升麻(各一錢) 葛根(五分,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也) 連翹(一錢,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也,能散諸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 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滯宿血) 當歸身(三分) 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白芍藥(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氣寒,能補中,益氣之虛,治腹痛必用之,冬寒不可用) 肉桂(二分,大辛熱,能散結積,陰證瘡瘍須當少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又為寒陰腹蓋其瘡,用大辛熱去陰寒之氣。如有煩躁者,去之) 柴胡(八分,功用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則去之) 鼠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羌活(一錢)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以上三味,必問手足太陽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是也。其防風一味辛溫,如瘡在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經癥,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昆布(二分,其味太咸,若堅硬者宜用,蓋咸能軟堅也) 荊三棱(炮,二分) 廣術炮,三分,此二味,若瘡堅硬甚者用之,如不甚堅硬者不須用) 益智(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患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無則勿用也) 麥 面(二錢,治腹中縮急,又能消食健脾) 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 黃連(三分,治煩悶)濃樸(姜制,一錢一分,如腹脹者加之) 黃柏(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者加之,如有煩躁欲去衣者,腎中有伏火也,更宜加之,無則勿用)上件共為細末,湯浸蒸餅捏作餅子,日干,搗如米粒大,每服三錢,白湯送下。如氣不順,加橘紅。甚者,加木香少許。量病患虛實,臨時斟酌與之,毋令藥多妨其飲食,此為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陽明分者,去柴胡、鼠粘子二味,余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更加瞿麥三分。如本人素氣弱,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用。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之權也,宜加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防己之類,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邪氣在上焦,加黃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半酒洗,半生用),在下焦,則加酒制黃柏、知母、防己之類,選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制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干燥者,加桃仁泥、酒制大黃二味。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黃以潤之。如風澀而大便不行者,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也。如陰寒之病,為寒結秘而大便不通,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炮附子、干姜,煎水冷服之。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家,諸疾病重人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人參、黃 、甘草之類,瀉火而先補其元氣,余皆仿此。
柴胡連翹湯(東垣) 治男子婦人馬刀瘡。
中桂(一分) 當歸梢(五各) 鼠粘子(炒另研) 炙甘草 酒黃柏 生地黃(各一錢)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炒) 酒知母 連翹(各一錢五分) 瞿麥(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稍熱服。
消腫湯(東垣) 治馬刀瘡。
鼠粘子(炒,五分) 黃連(炒,五分) 當歸梢 甘草(各七分) 栝蔞根黃(各一錢,蜜炙) 生黃芩 柴胡(去蘆,各一錢二分) 連翹(二錢) 紅花(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柴胡通經湯(東垣) 治小兒項側有核,堅而不潰,名曰馬刀瘡。
柴胡(去蘆) 連翹 當歸梢 生甘草 黃芩 鼠粘子(炒) 荊三棱(醋炒) 桔梗(各二分) 黃連(五分) 紅花(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散腫潰堅湯(東垣) 治馬刀瘡,結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遍于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癥瘡已破,流膿水,并皆治之。
黃芩(八分,酒洗,半炒半生) 草龍膽(酒洗炒四遍) 栝蔞根(酒洗) 黃柏(酒制炒) 知母(酒炒) 桔梗(去蘆) 昆布(酒洗,各五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 荊三棱(酒洗炒) 廣術(酒拌炒) 連翹(各三分) 葛根(二分) 白芍藥(二分) 當歸梢(二分) 黃連(二分) 升麻(一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食后稍熱服。于臥處伸足在高處,頭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下,服畢少頃,根據常安臥,取藥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攢一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余丸,以煎藥湯送下,或加海藻五分炒入亦妙。以海藻反甘草,此東垣用藥妙處,世醫莫曉也。
升陽調經湯(東垣) 治瘰 繞頸,或至頰車,此皆出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來,乃戊脾傳于癸腎,是夫傳與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并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升麻(八分) 葛根 草龍膽(用酒四次制炒) 黃芩(各四分,酒制炒) 連翹(五分) 廣術 荊三棱(二味俱酒制炒) 炙甘草(各四分) 當歸梢(三分) 桔梗(五分) 芍藥(三分) 黃柏(酒炒,二分) 知母(酒炒,一錢) 黃連(酒洗,五分) 黃芩(生,四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外另稱十帖之數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服藥時,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后,送下丸藥,服畢寢臥如常。
連翹散堅湯(東垣) 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名曰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下,或已流膿,作瘡未破,并皆治之。
柴胡(一錢二分) 草龍膽(酒制,四次) 土瓜根(酒制炒,各一錢) 黃芩(酒炒二次,七分) 當歸梢 生黃芩 廣術 荊三棱(酒炒) 連翹 白芍藥(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黃連(酒炒,二次) 蒼術(米泔浸,各二分)上細切,作一服,外另秤十帖之數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余丸。煎者,用水二盞,先浸大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去枕仰臥,每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送下丸藥,服畢如常安臥,更以后藥涂之。
龍泉散(瘡瘍集)龍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 瓦壟粉 廣術 荊三棱(酒洗炒) 昆布(各五錢)上同為細末,煎熟水調涂之,用此藥去疾尤速。
三圣丸(濟生) 治瘰 神效劫藥。
丁香(五十粒) 班貓(十個,去翅及頭足,炒) 麝香(一錢,另研)上為末,用鹽豉五十粒,湯浸爛研如泥,和前藥末,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食前溫酒送下,日三服,至五七日,覺小便淋瀝,是藥之效,便加服。或小便下如青筋膜之狀,乃病之根也。忌濕面、毒食。
立驗大圣散(瘡瘍集) 治瘰 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