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瘍時嘔者,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后,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后發嘔不食,又宜參 白術膏峻補,隨證加佐使藥。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于胃也,宜倍白術。
癰疽發渴,乃血氣兩虛,用參、 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或忍冬丸、黃 六一湯皆效。
加味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后虛證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蒲公英,化熱毒,消惡腫,散結核,有奇功。田間路側皆有之,三四月開黃花,似菊花,味甘。《衍義補遺》云:四時常花,花罷飛絮,節葉間折之有白汁出者是。能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二經。同忍冬藤煎,以少酒佐而服之,搗爛 之亦妙。
白蠟屬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也。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常與合歡皮同入長肉膏藥用之有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若合歡皮常服之驗矣。
蓖麻子性善收,能追膿取毒,亦要藥也。
癰疽已破未破,用皂角刺,能鉆引至痛處。
取剩骨法:取久疽久痔漏中朽骨(俗名剩骨),用烏骨雞脛骨,以信砒實之,鹽泥固濟,火 通紅,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皮紙拈送入竅內,外以拔毒膏藥封之,其骨自出。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三條)惡瘡發背腦疽等證方法:升陽益胃湯(東垣) 治一切惡瘡、發背、腦疽等證。
羌活(一錢五分)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 本(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生地黃(一錢) 黃芩(三錢) 黃連(五分) 黃柏(五分) 當歸(三錢) 防風梢(五分)連翹(二錢) 人參(五分) 黃 (一錢五分) 生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當歸梢(五分) 蘇木(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酒防己(五分) 澤瀉(七分) 桔梗(一錢)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滴酒數十點,去渣臨臥溫服。忌飲水,再作膿,效遲。
初患二、三日者服之立消,作膿者立潰,隨病上下食前后服。一人患腦疽,第八日腫硬如拳,即日晚服此藥一劑,次日便平復,腫勢消,更不疼痛,又服半劑,七日全愈如常。明之言:凡瘡皆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二證而已。我治此瘡,陽藥七分,陰藥三分,名曰升陽益胃散;勝十宣也,老人宜之,亦名復煎散,或加乳香沒藥各一錢尤妙。
當歸羌活湯 治腦疽證。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二錢) 黃柏(酒炒,一錢) 澤瀉(五分) 連翹(一錢) 當歸身(二錢) 防風羌活(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 山梔子(一錢) 獨活(七分) 本(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食后稍熱服,日進二服,三日盡六服,俱將藥清汁調下后項檳榔散。
檳榔散(東垣) 大斂瘡口。
檳榔 木香(各三錢)上為細末,用前湯調下或斂瘡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調涂瘡口,生肌斂肉甚速,別無惡肉,瘡口易合平復,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寒地及寒濕外來之寒瘡,禁不可多用。
背疽方法:托里散(千金)治背疽并諸惡瘡,如三日以里未針灸及利大便者,則可消矣。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酒洗,五分) 防風梢(五分) 本(一錢五分) 當歸身(三錢) 當歸梢(五分) 連翹(三錢) 黃芩(酒洗,三錢) 黃 (一錢五分生用) 人參(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陳皮(五分) 蘇木 五味子 酒黃柏 酒防己(各五分) 桔梗 梔子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酒大黃(三錢) 酒黃連(一錢) 木豬苓(一錢五分) 麥門冬(二錢)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稍熱服,后一服如前,并渣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覺病,即便忙服,無不效者。若瘡勢已發三四日,或成膿,則不消也。崔經歷二次發背疽,皆得此方而愈。
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黃、防風、羌活、甘草節、生地黃、當歸身、貝母、白芷、赤芍藥、皂角刺、黃芩作大劑煎服,氣虛加人參、黃 ,瘡潰后亦宜加之。
附骨疽方法:丹溪曰:附骨疽者,皆因久得濃味,及勞役與酒后涉水得,此陽滯于陰之證也。又曰:環跳穴痛不止,防生附骨疽,以蒼術為君,佐以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條芩,體虛者加杜仲、牛膝,以生甘草為使,作大料煎,入姜汁,食前飲之。痛甚者,恐前藥十數帖發不動,少加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恐疽將成,急掘地坑,以火 坑通紅,沃以小便,令患者赤體坐于坑中,以席或綿衣圍抱下體,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通暢而愈。
羌活防己湯(東垣) 治附骨疽初發于太陽、厥陰、太陰分者。
羌活 川芎 蒼術 防己 木香 連翹 射干 甘草 白芍藥 木通 當歸尾 蘇木(各七分)上細切,水酒各一大盞,煎至七分,食前服,美膳壓之。
托里黃 湯(東垣) 治附骨疽初發于足少陽、陽明分者。
柴胡(一錢二分) 連翹(八分) 肉桂(八分) 鼠粘子(八分) 黃 (八分) 當歸尾(一錢五分) 黃柏(四分) 升麻(四分) 甘草(炙,四分) 白芷(一錢)上細切,作一服,酒一盞,水一盞半,煎至一大盞,空心服,美膳壓之。
內托黃 酒煎湯(東垣) 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疽于足少陽經分,微侵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六錢五分) 連翹(八分) 肉桂(八分) 大力子(炒) 黃 (各四錢一作四分) 當歸尾(八錢) 黃柏(五分) 升麻(七分) 甘草(炙,五分) 白芷(二錢)上細切,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黃連消毒飲(東垣) 治附骨疽。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各五分) 生地黃(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錢) 獨活(四分) 防風(四分) 本(五分) 當歸尾(四分) 桔梗(五分) 黃 (二分) 人參(二分) 甘草(三分) 連翹(四分) 蘇木(二分) 防己(五分) 澤瀉(二分) 陳皮(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一老人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于左腿外側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經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此藥一服即止,次日堅軟腫消而愈。
內托黃 柴胡湯(東垣) 治附骨疽。
生地黃(五分) 黃柏(三分) 肉桂(二分) 羌活(五分) 當歸梢(七分半)土瓜根(酒洗) 柴胡梢(各一錢) 連翹(一錢三分) 黃 (二錢)上細切,作一服,酒一盞,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熱服。賈德茂小男,于左大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腫光澤木硬,瘡勢甚,又且左腳,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之分,其脈左二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與此藥而安。
臀癰方法丹溪曰:臀癰者,臀居小腹之后在下,此陰中之陰,道遠位僻,雖曰太陽多血,然氣運不到,血亦罕來,中年后尤慮患此。才有腫痛,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可保終吉。若無積補之功,其禍多在結痂之后,或半年已來乃病,多致失手,慎之慎之!內托羌活湯(東垣) 治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 黃柏(酒炒,各二錢) 防風 本 當歸尾(各一錢) 肉桂(三分) 連翹 甘草(炙) 蒼術 陳皮(各五分) 黃 (二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以衣復蓋癰上,使藥力行,去衣。
內疽方法丹溪曰:內疽者,皆因飲食之火,挾七情之火,相郁而發。飲食者陰受之,七情者臟腑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頭向外,非干腸胃肓膜也。宜以內托之藥托出于外,以針開之而愈。先用四物湯加桔梗、香附、生姜煎服。膿出后,亦用四物湯調理而安。
肺癰方法丹溪:肺癰先須發表。《千金方》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實,或口中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者,為肺癰。其脈緊數,為膿未成;緊去而但數者,膿已成也。
《要略》治肺癰,先以小青龍湯一帖,以解表之風寒邪氣,然后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葉湯隨證用之,以取膿血,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葦宙獨行方(名黃昏湯)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
黃昏湯(錄驗) 治胸中甲錯隱痛,知為肺癰。
合歡木皮(一掌大)上以水三盞,煮取一盞半,分二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錄驗) 治肺癰或肺脹喘促不得臥。
葶藶(一兩,炒黃,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枚)上以水三盞,煎大棗至二盞,去棗入葶藶一丸,再煎至一盞,攪勻服之。
葦葉湯(錄驗) 治咳,有微熱,煩躁,胸心甲錯。(出千金方。)葦葉(二斤)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個) 瓜瓣(半斤)上以水一斗,先煮葦葉至五升,去渣入諸藥,煮取二升,分溫再服,當吐痰如粥而愈。
桔梗湯(錄驗)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神煩悶,咽干多渴,兩腳腫滿,小便赤黃,大便多澀。
桔梗 貝母(各一錢) 當歸 栝蔞子(各八分) 枳殼(炒,五分) 薏苡仁(八分) 桑白皮(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節(三分) 黃 (五分) 杏仁(去皮炒,另研) 百合(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若大便秘者,加大黃;小便澀者,加木通。
又方(錄驗) 治前證。
栝蔞仁 當歸 桔梗 貝母 白芷 甘草(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食后服。一方無貝母、白芷;有葶藶子。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
有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無病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可二服而愈。
(祖傳方)治肺癰,未成膿者立消,已成膿者立潰,其效如神。
用樟漆樹葉,一名接骨木,又名健骨樹,又名野黃楊,田畔路側皆有之。
上一味細研,略入濾過,以酒調服。不飲酒人,入生姜研服。
腸癰方法丹溪曰:腸癰當作濕熱積治,入風難治。
《千金》謂腸癰妄治必殺人,其病小腹腫,強按之則痛,小便數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脈數者,微有膿也。巢云:洪數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膿血。(羽林婦證,具前脈法下。)腸癰治法,《要略》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千金》以大黃牡丹湯。(丹溪)灸法:屈兩肘,正肘頭銳骨端,灸一百壯,下膿血而安。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薏苡仁(一錢) 炮附子(一分) 敗醬(三分)上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水二盞,煎至一盞,連渣頓服之,小盒飯下膿血而愈。
大黃牡丹湯大黃(四分)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另研) 芒硝(三合) 栝蔞子(半升)上細切,用水六升,煎取一升,去渣入芒硝,再煎一沸,分三服,頓服之,有膿即下膿,無膿即下血。
(醫案)東陽呂俊文,得潮熱,微似瘧狀,小腹右邊有一抉,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伸縮。一醫作奔豚氣治,十余日不驗。
召予診候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予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幸膿未成,猶可治療。
與五香連翹湯加減與之,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之,三日內平安。
乳梗方法丹溪曰:乳梗,多因乳母不知調養所致。蓋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閉而汁不通,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為膿。或因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含乳而睡,口氣 熱所吹而成結核。初梗,忍疼揉令核軟,吮令汁透可散,否則結成矣。治法以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甘草節行污濁之血,栝蔞子消導腫毒,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身,或湯或散,須以少酒佐之。若加艾火二三壯,于痛處灸之尤妙。彼粗工便用針刀,必成拙病。
乳癰,用蒲公英同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效也。(丹溪)乳癰未潰,以青皮、栝蔞仁、桃仁、連翹、川芎、橘葉、皂角刺、甘草節,隨證加減煎服。已潰,以人參、黃 、川芎、當歸、白芍藥、青皮、連翹、栝蔞、甘草節煎服。
升麻托里湯(東垣) 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疙,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黃柏(二分) 肉桂(三分) 鼠粘子(五分) 黃 炙甘草節 當歸身(各一錢) 連翹 升麻 葛根(各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食后熱服。
奶巖方法石香程氏曰:奶巖始有核,腫結如鱉棋子大,不痛不癢,五、七年方成瘡。初便宜多服疏氣行血之藥,須情思如意,則可愈。如成瘡之后,則如巖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膿水浸淫胸脅氣攻疼痛,用五灰膏、金寶膏去其蠹肉,生新肉,漸漸收斂。此疾多生于憂郁積忿中年婦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瘡者終不可治。(石香居士,程常,東陽人,丹溪高弟。)十六味流氣飲(局方) 治奶巖。
人參 黃 川歸(各一錢) 川芎 肉桂 濃樸 白芷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防風 烏藥 檳榔 芍藥 枳殼 木香(各五分) 紫蘇(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或加青皮一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服。
單煮青皮湯(丹溪) 治婦人百不如意,久積憂郁,乳房內有核,如鱉棋子。
每服用青皮四錢細切,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日二服。以上二方間服,至核消住藥。
橘葉散(丹溪) 治證如前。